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8:0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

知识与技能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重点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难点

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1.孔子的画像 2.《礼记》的封面。

1课时

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这是我们的先祖们探究不辍的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此二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四书”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全班齐读课文。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喾、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大同理想是儒家倡导的最高理想,其中有些内容至今仍有闪光之处。儒家在大同理想中所确立的“选贤与能”的用人路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这对于当今我国的选拔公务员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儒家大同理想强调“讲信修睦”,提倡人们在交往中讲究诚信,和睦相处,这同今天“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儒家大同理想倡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强调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表现了对“人”的关爱,同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吻合,它启迪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使老、弱、病、残者得到应有的关照。

儒家“大同理想”向往“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安定局面,同我们今天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契合,对于我们坚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以第一句总领全文,对“大同”社会作总的说明。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结:在这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里,不安定的现象不复存在,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社会黑暗现象的厌恶。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通过对比,得出的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道之推己及人 充满关爱 第二层:阐述大同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也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第三层:总结全文 外户不闭 和平安定大

本课教学整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础特征。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已学的《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本课中的“大同”有无相似之处,来加深对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政权属于社会 天下为公第一层:总说大

选举管理者 选贤与能同社会的纲领

社会和平安定 讲信修睦 3

第二篇:大道之行也(八年级)

《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导语:《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下面来看看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简介吧!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 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第四篇: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知识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力求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 “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理想社会实现了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故事猜成语“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及猜电影名“天下无贼”,引课题。

二. 简介

《礼记》,由古体“礼”入手

三.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划分)

2.出示字音 学生自由读 初步感知(前后监督)

3.找生读 其他生评价 教师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全班齐读

5.翻译(对照注释 如有疑难 小组讨论解答)出示ppt 关键字词

6.检测翻译情况(边译边指导朗读)

7.出示译文 自读

8.全班齐读

四.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ppt出示问题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3.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在文中找出根据)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尾选择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五. 拓展延伸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吗?

(孟子,陶渊明,洪秀全,孙中山)

六. 思维训练

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七. 总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背诵

第五篇: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读《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背景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

2、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五、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重点难点:背诵课文,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内容: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设计者: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王迪 学号:200800100142 一、 课程名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教材《大道之行也》。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翻译课文并积累一些......

    《大道之行也》教案

    公开课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吕恒玉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1 一、预习检测:1、正字音选贤与能睦()鳏()恶()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整体把握“大同”社会这一儒家理想。 【教学难点】......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天下为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