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单元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课时安排
1.加法:4课时。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4.整理与复习:2课时。
加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情境图,第12~13页例1、2。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在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不进位加法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和老师要参观博物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安排的吧。课件出示第11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
二年级4个班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有2名老师带队。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2)二(1)班和二(2)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教学例1。
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揭示课题。35+2=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怎样算?
同桌讨论,口算得数。
35+2=37(学生口述老师板演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先算5+2=7,再算30+7=37。
(3)怎么列竖式?怎么计算?(摆小棒,探究笔算算理。)自主摆小棒计算:35+2=?(个别指导)。
小组交流摆小棒计算35+2= 的方法和过程,体验成就感。课件演示摆小棒计算35+2= 的方法和过程(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2.教学例2。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他们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那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课件出示例2。)报名学生说算式,师板书:35+32=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利用学具摆小棒交流探究算理和算法。
互相说一说怎么列竖式计算?怎么对位?计算时从哪一位加起? 教师板演小结。摆小棒演示,从小棒的单根和单根相加、整捆和整捆相加的直观情境中理解列竖式时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课件演示35+32,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即先算5+2=7,然后再算十位数上的。3 5 3 5 +3 2 → +3 2 7 6 7 交流讨论: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汇报总结。(列竖式时应注意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计算时要注意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练习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交流怎么写竖式,谁和谁对齐,让学生明确笔算加法算理。
2.第12页做一做第2题: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列出算式口算结果,最后让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竖式并计算。注意订正要点,如问第2幅图中的“4”和哪一位的数对齐。3.第13页做一做
第1题:看图写竖式,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有几捆零几根就是多少,3捆零3根就是33,4捆零3根就是43,所以列竖式就是 3 3 + 4 3 7 6 第2题:根据横式写竖式,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该从哪位加起?明确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的正确性。
四、巩固内化,趣味练习练习二: 1.第1题,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先让学生观察竖式中数据的特点(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及对位,进一步体会竖式对位、计算顺序。
2.第2题: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灵活自主地选择口算或笔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性。
3.第3题:统计表呈现了多种信息,可以让学生交流信息,力求看懂图表然后独立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五、总结评价 今天你的课堂表现怎么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教学目标
1.通过小棒、圆片等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2.经历100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1。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口算:8+9= 7+6= 5+7= 6+8= 2.看横式写竖式:53+22= 38+40=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分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交流。
生1:我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所以35+37=72。
生2:我也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5+30=65,再算65+7=72,所以35+37=72。
生3: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也就是72。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新方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2.竖式计算。5 + 3 7 7 2 师追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么写?
教授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这个1就表示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 师继续追问:那么十位怎么加呢?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进位1,所以3加3再加1(板演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
1.教材11页做一做,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2.计算诊所。9 4 5 + 3 7 + 3 6 7 6 8 1 3.勇闯智慧岛。
34+47= 26+47= 14+58=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练习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进一步理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算理。2.通过操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竖式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课
课件出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指名汇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练习二第4、7题,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2.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3.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 后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仔细读题,看懂题意,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例1,练习三1、2、3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2.说数学信息,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表。怎么解决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2.板书算式:36-23=
(1)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并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总结评价,知识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
2、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当个位不够减时退位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理解其算理。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课件展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教学例2。
列出算式51-36=,如何计算?
(1)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计算方法。(2)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3)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4)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5)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3。
课件出示: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师小结:全班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 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2页练习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减法计算。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运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探索。
二、巩固操练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1、2、4题。看谁做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说一说图意,怎样求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板书算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5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第21页第7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熟练程度。
5.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2.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感觉你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吗?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4(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了解象形统计图知识。教学重点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这周我们二年级进行了卫生评比,结果是这样的(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所以我们都应该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为班级争得荣誉。
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教学例4(1)。
(1)课件出示问题“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认真思考,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师点拨: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把知道的先画出来,“一班得了12面”,我们画12面小红旗。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所以列出算式是12+3=15。(板演画图。)(4)解答正确吗?让学生逆向思考,小组交流报名汇报。
2.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3.师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计算方法,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学习上有了哪些进步?你能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吗?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4(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通过实际问题,学生能灵活运用画图的策略尝试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理顺数量关系,形成自觉检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进一步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一个数是20,另一个数比它多5,另一个数是几?谁能第一个回答出这个问题,真棒,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例4(2)。1.课件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2.小组交流画图明确数量关系,汇报展示。3.根据象形图表列出算式。12-4=8 这样解答正确吗?学生自主检验反思12-8=4,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第1、2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去年有多少只?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呈现问题。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4)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5)归纳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情境图呈现问题“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了解信息。(1)学生尝试独立列算式解答。
(2)小组汇报交流。问:有几种解答方法?(3)师点拨总结。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28页页首做一做。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说一说你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及笔算的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乘坐公共汽车,那么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请大家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成员独立解答,汇报展示。
(4)师点拨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2.练习。
完成第28页页尾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和同桌交流发现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连加、减计算,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能说出计算的思路。
2.在探索连加连减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3.培养学生的分析、类推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课件出示口算题。
2.连加连减题,小组竞赛说计算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算式:72-(47+16)。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比较这些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竖式计算,是否有简便写法,生探索发现。
(4)教师点拨总结: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2.完成第28页页尾做一做第2题。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第30页练习五第6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2.完成第9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一说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上你有了那些进步,能说一说你对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的认识吗?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5。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展示问题。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14-5=9(人)。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练习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续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解答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分析两个问题的先后顺序,确定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练习六,明确这一练习的专项训练连续两个问题。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克服两个问题带来的困难。
二、探索交流
独立完成练习六第3、5、7题。小组合作完成第1、2题,读题看懂题意,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全班展示你是怎么想的。自主解决第4题。
三、加强训练
读题说题意,交流解题思路。列算式进行解答,小组竞赛。
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训练,你对连续两个问题的解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吗?请你说一说。
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口算题,看谁的最快,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完成第1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2.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解答说说计算思路。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2.完成第36页练习七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第37页练习七第6题。学生回答解题思路。4.完成第37页练习七第9题。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37页进行单元整理。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更牢固地掌握和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更有信心学好数学。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
昨天老师已经带领大家对本单元做了简单的回顾,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请你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老师板书整理概况,及时补充。
二、拓展思维 小组尝试出题。
分组出一道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题。指名学生对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追问:笔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那么减法呢?
三、反馈训练
课件展示夺小红旗题和计算诊所题。
四、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题目:故事书有4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多36本。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五、全课总结
你对本节课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单元测试及试卷讲评》2课时
第二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单元知识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得认知结构。
2、经历模仿整理到自主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方法迁移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对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学生经历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扫除计算障碍,提高计算能力。
4、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自信。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一)100以内加法的有关知识整理
出示题卡:25+8、39+40、36+7、39+4、63+4、47+30、50+16、21+6、42+3 师:谁能给这9道算式来分分类?
一生上台分类:25+8、36+7、39+4、63+4、21+6、42+3分一类,这些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39+40、47+30、50+16分一类,这些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师根据生的分类方法板书:
两位数加一位数:25+8、36+7、39+4、63+4、21+6、42+3 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39+40、47+30、50+16 师: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这6道算式,能不能再将他们分分类呢?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
生汇报:25+8、36+7、39+4这3题算的时候个位相加都满十了,要向十位进1;
63+4、21+6、42+3这3题算的时候个位相加还没到十。
师根据生的回答修改板书,边写边说明:像25+8、36+7、39+4这3题算的时候个位相加都满十了,要向十位进1的,我们叫它们为进位加法;而像63+4、21+6、42+3这3题算的时候个位相加还没到十,叫不进位加法。
进位加法:25+8、36+7、39+
4、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63+4、21+6、42+3 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39+40、47+30、50+16 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对“100以内的加法”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100以内的减法”的相关知识跟加法这部分内容非常相似,怎样对“100以内的减法”进行回顾和整理呢?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吗?
(二)100以内减法的有关知识整理 出示减法:12-
4、80-30、34-
8、17-
9、79-70、99-
8、26-3 生四人小组讨论、整理
生反馈:减法有两位数减一位数的:12-
4、34-
8、17-
9、99-
8、26-3,也有两位数减两位数的:80-30、79-70。其中两位数减一位数,有的个位就够减了:99-
8、26-3,有的个位不够减:12-
4、34-
8、17-9 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减法” 不退位减法:99-
8、26-3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12-
4、34-
8、17-9 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整十数):80-30、79-70 师:这就是我们第六单元学习的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后啊,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回顾、整理其他单元的内容。
进位加法:25+8、36+7、39+
4、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63+4、21+6、42+3 加法
10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39+40、47+30、50+16 和减法不退位减法:99-
8、26-3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12-
4、34-
8、17-9 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整十数):80-30、79-70
(三)查漏补缺
老师课前收集了小朋友们平时算错的一些题目:
34+5=84、37-8=31、33+8=31、64+5=79、43-6=47、59-7=42、35+8=27、45-7=36、92-2=9、58+6=63看看谁能来当小医生,把错题的毛病给找出来?
师小结:做题一定要仔细,要用对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准确率。相信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你们肯定会更认真、更仔细的。
二、练习提升 1、35+3= 35+8= 67-5= 57-8= 92-2= 29-2=
2、填数:32比6多()19比()少59()比57多30
3、连线
得数的十位是5得数的个位是4 8+45 50+2 79+7 90-9 68-6 19+5 30+44 66-8 47-40 12+7 得数比80大得数在60~70之间得数比20小
4、()里可以填哪些数? 54-()=4()75+()=8()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采用4C乐高教学法——联系、构建、延续、反思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意义及算理,并会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做中学,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掌握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相同数位对齐。
四、教学过程:④⑤
1、联系(Connect):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2、建构(Construct):合作交流,探究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
①用乐高积木中的轴进行建构,验证二年级一共多少人?教师质疑,学生汇报(边摆边讲):
②口算个位、十位
③使用竖式计算(板演)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反思(Contemplate):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4、延续(Continue):
1、课堂总结:
质疑:摆小棒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提示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
2、你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第四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白100以内的加法包括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体会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不同,掌握两者的不同算法。
(二)能力目标:学会将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有条理思考的能力以及加法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学习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中,继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初步接触进位加法,以及计算进位和不进位加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式子是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是不是? 生:是的
师:那我们之前学习的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高级版的加法运算,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一定都能学会,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齐答)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100以内的加法运算》,这里的加法运算分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哦!
(二)合作交流,新课探究
师:那先翻开书本11页,我们一起看一看图片中的人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一下,行吗? 生:行
师:今天实验小学的二年级同学去参观博物馆,二一班有35个学生,二二班有32个人,二三班有37人,二四班有34人,每个班有2名带队老师。现在他问“二一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一看二一班的学生有多少人? 生:35人
师:那他们班有几名带队老师?仔细看看题目,小组讨论,老师请人起来回答。生:有2名,因为题目中写到“每个班有2名带队老师”(少数人回答正确)师:那同学们觉得他们这组回答得正确吗,和你们答案一样吗? 生:(答案各不相同,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师:他们那组的答案是正确的,就是2名带队老师。35+2=?同学们,你们根据之前学过的加法运算方法自己先算一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师:同学们算出答案了吗? 生:等于37 师:大家都得37吗?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先口算,在列竖式算。强调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先看式子是进位加法还是不进位加法)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式子,个位相加得七,是不进位加法算式,所以不用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得三,所以最后就等于三十七。师:同学们记住我们拿到一个式子先看它是进位加法还是不进位加法算式,如果是不进位加法算式就直接将个位相加,十位不变,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给出一些相关的题(32+6、24+3、5+43)让同学们自己练习,先让同学们相互之间自己交流,然后老师请人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再问班上的学生来说一说那个答案是否正确,他们的答案得多少,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检验一下,那个答案是否正确,即揭示正确答案。在这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成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自己思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今天所学知识的记忆。
师:上面的题同学们都做得很好,那么,我想请你们来算一算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学生,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算出来的。生:可以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真正明白进位加法的算法。)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进位的加法运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不进位加法是怎么样的,好吗?
生:好(一起回答)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二一班和二三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班有35人,三班有37人,同学们先看一下它们的个位相加5+7等于多少?加起来是不是大于等于10 生:是的,它们加起来得12 师:它们加起来等于12,所以在列算式计算时要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然后个位与个位相加,大于等于10就向十位进1,个位就直接写2,然后十位与十位相加时也要加上向十位进的1,所以十位就是3+3+1=7,所以十位和个位连在一起就是72.师:好的,同学们你们来做一下56+37和46+24这两道题,待会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结:判断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算式时,就是先将个位相加,看看结果是大于十还是小于十。如果大于等于十就判定是进位加法,小于十就是不进位加法算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习二
反思与回顾:同学们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五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中结合小棒图自然过渡到列竖式计算,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学生在积极地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理,又清楚地掌握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例1的基础,本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两个问题时,均设计了即时练习,使新知落实到每一层次中。而课尾的总结再一次呈现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上的。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中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减法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中三个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点。同时在信息的对比中,发现中国金牌数第一,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36—23=
36—16=
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如果老师现在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二)尝试练习,分组比赛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好充分引导。尤其对圆片在数位上的含义做出指点,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笔算减法算理这一难点。在分组合作的同时,设计分组比赛的环节,活跃课堂,让计算不再枯燥。】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二)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三的第3题。
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
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若干个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摆一摆,说一说。
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行○,共6个。
1.要求学生摆一行数量一样多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
2.如果要使△比○多2个,该怎么摆?(让学生上黑板摆,并说一说想法。)
3.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
4.怎样计算△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且直观的动手操作入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2)学生交流:哪一列的班级在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你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统计图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个量之间的大小。】
(3)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理解数量关系。
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
(1)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
(2)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
【设计意图:有了导入摆一摆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摆,通过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红旗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2)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也可能运用线段图分析。)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在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后,留给学生交流其它解法的时间,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拓展延伸。】
5.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
二、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24页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
4.口答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地类推出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应用提升
(一)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1题。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二)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2题。
(三)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示,生独立解答。
2.比较这两个问,有何不同?(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在同一背景下的两个并列的实际问题,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解析:
《连加、连减》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再增加”“再减少”的意义,并运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重点教学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对比等活动中,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树立认真书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加、减法笔算。
1.出示计算题。
28+15=
94-44=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
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2个
3.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谈论学生熟悉的农家乐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连加计算。
1.列式:28+34+22=
2.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算法。(课件演示)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一题。
(一)学生在黑板上算和作业本上算同时进行。
(二)集体讲评。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三)连减计算。
1.课件出示例2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全班汇报,优化连减的竖式。(课件演示)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二题。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扶着学生学习了例1,例2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引导他们用解决例1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学习例2,培养了学生举一反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算法优化的思想】
三、运用知识,提高巩固
(一)比比我最棒!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2.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讲评。
(二)小小运动健儿!
1.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3题。
2.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并口答。
3.同桌互改.夸夸自己的同桌。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基础训练,使枯燥无味的连加、连减的计算变得有趣,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
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67—25+28
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目标分析:
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
(2)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
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
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
(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2.解决问题
(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列式计算:9+14=23(人)
(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检验结果
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归纳小结
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教学例题时,出现两个条件后,分次呈现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连贯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提升
(一)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1.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33+4=37(人)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条件。
列式计算:33+37=70(人)
4.检验结果: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学生口答问题。
(二)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1题。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教师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把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做题时要先读懂题目,再认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