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公开课教案
怀宁县独秀小学 查道平
2013.3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个主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
一:歌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谣,同学们想听吗?
大饼哪里来? 面粉做出来。面粉哪里来? 小麦磨出来。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师:我们看这首歌谣里都出现了哪些物品?是怎么说这些物品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说出“哪里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吃、穿、用都从哪里来!
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通过歌谣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从哪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追根溯源
(一)、生活物品分类
1、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想一想,我们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方面都用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除了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呀。
学生依次说吃、穿、住、行和学习用品。
2、师:怎么样,数的完吗?看来我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那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3、师:同学们,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结组找找自己亲密的朋友,认为是相同地方来的朋友站在一起。
教师采访,学生说说这样站的理由。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来源不同,把物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板书:农产品、工业品)
师:在采访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农产品这一组每两个小朋友都在手拉手,老师去问问他们。
采访后得出这些农产品分别是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板书:种植、饲养、捕捞)学生概括出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
4、师:老师发的资料袋里还有很多物品,下面同学们一起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把写有物品名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5、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看来我们对什么是农产品,什么是工业品已经了解了,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农产品有什么特征?工业品有什么特征?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幻灯片出示问题)同学们可以跟你的伙伴探讨一下,然后每小组派个代表说给大家听。
小组内开始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讨论完毕,各个小组出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农产品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是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好多物品,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它们就无法生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吃穿用各种物品的名成,再给生活用品找“老家”。同时加以分类(农产品和工业品),根据学生初步感知吃穿用物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吃穿用的来源,并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深对吃穿用物品来之不易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
(二)、给物品找“老家”
师:今天老师能来这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的很高兴。我遇到了一群聪明、可爱、能干的小朋友。再来之前呀,有几个朋友非要和我一起来,因为他们有很急的事情要请教大家。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想请大家告诉他们。大家欢迎他们吗?(生答)
1、看来大家很欢迎我的朋友,下面我就请出我的第一个朋友。(出示铅笔)
我这个朋友大家认识吗?那下面就请你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1:铅笔是从商店里来的。生2:铅笔是从铅笔厂来的。生3:铅笔是由木材和石墨加工成的。请生3讲讲理由。
师:噢,原来我的朋友的老家是木材和石墨呀,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你帮我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
2、我们再请出我的第二个朋友吧。(出示西红柿)大家能不能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答(来自农村、农民种植出来的)
3、看着前两个朋友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我的第三个朋友非常着急啊,(出示衣服)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是从服装厂来的。生2:是从纺织厂来的。
生3:我觉得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师(惊讶)问:为什么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生3:从羊身上剪下羊毛,送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的第三个朋友也终于找到了老家。同学们,你们真棒,给我的三个朋友都找到了老家,他们非常高兴,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4、通过刚才给铅笔、西红柿、毛衣找老家,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物品直接和农业生产有关,比如西红柿、鱼、肉等;有些物品直接和工业生产有关,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还有些物品的老家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比如毛衣、被褥、罐头等。
(设计意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观察、认识吃穿用来之不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了解家乡的农产品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分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农产品,在班上介绍这种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小结并过渡:是的,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就不同,所以农业的内容也不同。下边去听听橘子和苹果的对话吧。你会更明白自然条件对农产品的影响了。
3、找两个学生扮演橘子和苹果进行对话。
4、师生共小结:农业生产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农产品种类也不同。那咱们这个地方有哪些农产品呢?
教师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农谚,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会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5.激励学生为家乡的农产品打广告。
6、畅想:
(1)、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尽情的畅想。老师适当点拨和鼓励、激趣。)
(2)、如果你长大以后是个农业工作人员,你准备怎么做?(可以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吃穿用哪里来。(师:哪里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我知道了什么是工业品什么是农产品。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五、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农产品,选择一种农产品,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幻灯片出示)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缺不了
吃穿用
要爱惜
来不易
教后反思:
吃穿用哪里来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出行、学习、工作又需要什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然后出示课件(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使学生对农产品、工业品有个初步印象后进行分类即(种植、饲养、捕捞为一类,工厂加工为一类),揭示什么是农产品和工业品,并引入本地产品,外地产品,进而揭示农产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产品种类也不同。最后通过水稻的种植过程,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和生活用品,做到勤俭节约。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均得到落实,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觉得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简单做一下反思:
1、各知识点落得不实,不透。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产品不同,应让学生具体展开讨论,怎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的影响。
2、了解当地水稻种植过程时,最好放个录像,从时间上,每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经历的季节来体会其艰辛。再从劳动的强度上,细致上,以及天气的冷热程度上进行体会。结合父母每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等生活场景深入了解一粒粮食一滴汗、爱惜粮食记心间的道理。
第二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吃穿用哪里来》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个主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
一:歌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谣,同学们想听吗?
大饼哪里来? 面粉做出来。面粉哪里来? 小麦磨出来。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师:我们看这首歌谣里都出现了哪些物品?是怎么说这些物品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说出“哪里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吃、穿、用都从哪里来!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通过歌谣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从哪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追根溯源
(一)、生活物品分类
1、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60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想一想,我们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方面都用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除了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呀。
学生依次说吃、穿、住、行和学习用品。
2、师:怎么样,数的完吗?看来我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那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3、师:同学们,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结组找找自己亲密的朋友,认为是相同地方来的朋友站在一起。
教师采访,学生说说这样站的理由。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来源不同,把物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板书:农产品、工业品)
师:在采访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农产品这一组每两个小朋友都在手拉手,老师去问问他们。
采访后得出这些农产品分别是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板书:种植、饲养、捕捞)
学生概括出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
4、师:老师发的资料袋里还有很多物品,下面同学们一起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把写有物品名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5、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看来我们对什么是农产品,什么是工业品已经了解了,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农产品有什么特征?工业品有什么特征?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幻灯片出示问题)同学们可以跟你的伙伴探讨一下,然后每小组派个代表说给大家听。
小组内开始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讨论完毕,各个小组出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农产品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是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好多物品,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它们就无法生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吃穿用各种物品的名成,再给生活用品找“老家”。同时加以分类(农产品和工业品),根据学生初步感知吃穿用物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吃穿用的来源,并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深对吃穿用物品来之不易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
(二)、给物品找“老家”
师:今天老师能来这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的很高兴。我遇到了一群聪明、可爱、能干的小朋友。再来之前呀,有几个朋友非要和我一起来,因为他们有很急的事情要请教大家。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想请大家告诉他们。大家欢迎他们吗?(生答)
1、看来大家很欢迎我的朋友,下面我就请出我的第一个朋友。(出示铅笔)我这个朋友大家认识吗?那下面就请你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1:铅笔是从商店里来的。生2:铅笔是从铅笔厂来的。
生3:铅笔是由木材和石墨加工成的。请生3讲讲理由。
师:噢,原来我的朋友的老家是木材和石墨呀,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你帮我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
2、我们再请出我的第二个朋友吧。(出示西红柿)大家能不能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答(来自农村、农民种植出来的)
3、看着前两个朋友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我的第三个朋友非常着急啊,(出示衣服)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是从服装厂来的。生2:是从纺织厂来的。
生3:我觉得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师(惊讶)问:为什么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生3:从羊身上剪下羊毛,送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的第三个朋友也终于找到了老家。
同学们,你们真棒,给我的三个朋友都找到了老家,他们非常高兴,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4、通过刚才给铅笔、西红柿、毛衣找老家,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物品直接和农业生产有关,比如西红柿、鱼、肉等;有些物品直接和工业生产有关,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还有些物品的老家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比如毛衣、被褥、罐头等。(设计意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观察、认识吃穿用来之不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吃穿用哪里来。(师:哪里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我知道了什么是工业品什么是农产品。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农产品,选择一种农产品,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幻灯片出示)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农产品 工业品
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教后反思:
吃穿用哪里来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围绕这一目标结合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出行、学习、工作又需要什么?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然后出示课件(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使学生对农产品、工业品有个初步印象后进行分类即(种植、饲养、捕捞为一类,工厂加工为一类),揭示什么是农产品和工业品加深印象。通过四个判断题再深入理解,并引入本地产品,外地产品,进而揭示农产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产品种类也不同。最后通过水稻的种植过程,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和生活用品,做到勤俭节约。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均得到落实,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觉得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简单做一下反思:
1、各知识点落地不实,不透。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产品不同,应让学生具体展开讨论,怎样受气候、地形、土壤的影响。
2、了解当地水稻种植过程时,最好放个录像,从时间上,每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经历的季节来体会其艰辛。再从劳动的强度上,细致上,以及天气的然热程度上进行体会。结合父母每天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等生活场景深入了解一粒粮食一滴滴汗爱惜粮食记心间的道理。
3、课堂氛围不农,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好,教者自身缺乏趣味性。以后教学中多多锻炼。
第三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一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由此可见,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生活。
在教授本课之前,学生对农产品和工业品有所了解,但并不系统,也不能体会它们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之密切,对许多工农混和产业有误解,对工农业的认识单一,以及对它们来到我们身边的渠道的陌生。所以,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本课都加以解释,并补充了第三产业的解释说明,即服务行业。同时,由于对田间活动的不了解,对各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认识缺乏,会想当然的认为……同样,其他工农业的理解也会想当然。因此,让他们知道并尽可能的尝试这些过程,是本课最具有“引导学生进行生产生活”意义的活动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气氛很活跃。对产品生存环境,气候,以及时令的了解也是难点,所以,我用拟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达到了形象,生动,教育效果显著的预期目标。把学生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吃穿用哪里来》教学反思》
第四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调查了解工人和农民如何进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本地区某一具体工农业产品的来历,了解工农业的基本过程。
3、初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
4、通过了解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生产工具的变化,感受生产与人的需求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对日常用品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3、感知生产过程中的辛劳和智慧。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调查资料:
1、我们当地农村主要哪些农作物?它们是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
2、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
3、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早晨起来到现在,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学生汇报)。是啊,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用到了好多物品,如:衣服、毛巾、牙膏、食品等等,那你们知道这些生活用品都是从哪里来的吗?今天咱们一起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吃穿用哪里来)
二、探究新知
(一)、追根溯源生活物品分类
1、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想一想,我们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方面都用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除了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呀。
学生依次说吃、穿、住、行和学习用品。
2、师:怎么样,数的完吗?看来我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那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3、师:同学们,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结组找找自己亲密的朋友,认为是相同地方来的朋友站在一起。
教师采访,学生说说这样站的理由。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来源不同,把物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板书:农产品、工业品)
师:在采访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农产品这一组每两个小朋友都在手拉手,老师去问问他们。
采访后得出这些农产品分别是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板书:种植、饲养、捕捞)学生概括出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
4、师:老师发的资料袋里还有很多物品,下面同学们一起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把写有物品名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5、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看来我们对什么是农产品,什么是工业品已经了解了,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农产品有什么特征?工业品有什么特征?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幻灯片出示问题)同学们可以跟你的伙伴探讨一下,然后每小组派个代表说给大家听。小组内开始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讨论完毕,各个小组出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农产品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是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好多物品,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它们就无法生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二)、给物品找“老家”
师:今天老师能来这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的很高兴。我遇到了一群聪明、可爱、能干的小朋友。再来之前呀,有几个朋友非要和我一起来,因为他们有很急的事情要请教大家。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想请大家告诉他们。大家欢迎他们吗?(生答)
1、看来大家很欢迎我的朋友,下面我就请出我的第一个朋友。(出示铅笔)我这个朋友大家认识吗?那下面就请你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1:铅笔是从商店里来的。生2:铅笔是从铅笔厂来的。
生3:铅笔是由木材和石墨加工成的。请生3讲讲理由。
师:噢,原来我的朋友的老家是木材和石墨呀,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你帮我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
2、我们再请出我的第二个朋友吧。(出示西红柿)大家能不能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答(来自农村、农民种植出来的)
3、看着前两个朋友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我的第三个朋友非常着急啊,(出示衣服)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是从服装厂来的。生2:是从纺织厂来的。
生3:我觉得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师(惊讶)问:为什么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生3:从羊身上剪下羊毛,送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的第三个朋友也终于找到了老家。
同学们,你们真棒,给我的三个朋友都找到了老家,他们非常高兴,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4、通过刚才给铅笔、西红柿、毛衣找老家,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物品直接和农业生产有关,比如西红柿、鱼、肉等;有些物品直接和工业生产有关,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还有些物品的老家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比如毛衣、被褥、罐头等。
三、了解家乡的农产品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分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农产品,在班上介绍这种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苹果、橘子、芒果、柠檬)
2.小结并过渡:是的,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就不同,所以农业的内容也不同。下边去听听橘子和苹果的对话吧。你会更明白自然条件对农产品的影响了。
3、找两个学生扮演橘子和苹果进行对话。(幻灯片)
4、师生共小结:农业生产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农产品种类也不同。那咱们烟台有哪些农产品呢?(栖霞苹果莱阳梨、牟平东泊子西瓜、莱山樱桃和卡鲁蜜桃)教师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农谚(还有一些农谚告诉我们农业生产会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学生读一读)比如:
春不种,秋无收。
枣芽发,种棉花。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人靠饭养,稻靠肥长。肥田长稻,瘦田长草。土肥长谷,猪肥长肉。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麦秀寒,冻煞看牛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5.激励学生为家乡的农产品打广告。
孩子们,农产品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我们要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家乡的产品,怎么办呢?让我们为自己家乡的农产品设计广告语吧!学生设计广告语。
6、畅想:
(1)、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尽情的畅想。老师适当点拨和鼓励、激趣。)
(2)、如果你长大以后是个农业工作人员,你准备怎么做?(可以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吃穿用哪里来。(师:哪里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我知道了什么是工业品什么是农产品。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五、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农产品,选择一种农产品,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幻灯片)
六、拓展延伸
孩子们,在伟大领袖习近平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城市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在吃穿住行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还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从国家方面我们来背一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国家为我们小学生做了哪些事情?(免费课本、免费校服、免费校车、免费查体、免费开水),我们怎样做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老师希望孩子们落实到行动上,老师相信你们能做到。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农产品
工业品
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第五篇:《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个主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
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明白我们每天用到的物品都来自工农业生产,工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不单单只和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有关,而有些用品的“老家”,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
教学设计:
一:歌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谣,同学们想听吗?
大饼哪里来? 面粉做出来。面粉哪里来? 小麦磨出来。小麦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
师:我们看这首歌谣里都出现了哪些物品?是怎么说这些物品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说出“哪里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身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吃、穿、用都从哪里来!
板书:吃穿用哪里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通过歌谣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从哪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追根溯源
(一)、生活物品分类
1、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想一想,我们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方面都用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除了童谣中的大饼,我们生活中还吃了哪些东西?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接龙”。每位同学说一种,最好不要重复呀。
学生依次说吃、穿、住、行和学习用品。
2、师:怎么样,数的完吗?看来我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真是数也数不清。那这些物品都是从哪里来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说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各小组选择一样物品展开讨论,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3、师:同学们,真能干!弄清了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那你们能不能自由结组找找自己亲密的朋友,认为是相同地方来的朋友站在一起。
教师采访,学生说说这样站的理由。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来源不同,把物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板书:农产品、工业品)
师:在采访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农产品这一组每两个小朋友都在手拉手,老师去问问他们。
采访后得出这些农产品分别是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板书:种植、饲养、捕捞)学生概括出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
4、师:老师发的资料袋里还有很多物品,下面同学们一起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一会儿,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把写有物品名称的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5、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看来我们对什么是农产品,什么是工业品已经了解了,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农产品有什么特征?工业品有什么特征?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幻灯片出示问题)同学们可以跟你的伙伴探讨一下,然后每小组派个代表说给大家听。
小组内开始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讨论完毕,各个小组出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农产品特征: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是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好多物品,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它们就无法生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板书: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吃穿用各种物品的名成,再给生活用品找“老家”。同时加以分类(农产品和工业品),根据学生初步感知吃穿用物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吃穿用的来源,并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深对吃穿用物品来之不易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
(二)、给物品找“老家”
师:今天老师能来这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真的很高兴。我遇到了一群聪明、可爱、能干的小朋友。再来之前呀,有几个朋友非要和我一起来,因为他们有很急的事情要请教大家。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想请大家告诉他们。大家欢迎他们吗?(生答)
1、看来大家很欢迎我的朋友,下面我就请出我的第一个朋友。(出示铅笔)
我这个朋友大家认识吗?那下面就请你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1:铅笔是从商店里来的。生2:铅笔是从铅笔厂来的。生3:铅笔是由木材和石墨加工成的。请生3讲讲理由。
师:噢,原来我的朋友的老家是木材和石墨呀,你懂得真多,真了不起。你帮我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
2、我们再请出我的第二个朋友吧。(出示西红柿)大家能不能告诉它是从哪里来的?
生答(来自农村、农民种植出来的)
3、看着前两个朋友的问题很快解决了,我的第三个朋友非常着急啊,(出示衣服)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1:是从服装厂来的。生2:是从纺织厂来的。
生3:我觉得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师(惊讶)问:为什么这件毛衣是从羊身上来?
生3:从羊身上剪下羊毛,送到纺织厂加工成毛线,再织成毛衣。师: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的第三个朋友也终于找到了老家。同学们,你们真棒,给我的三个朋友都找到了老家,他们非常高兴,让我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4、通过刚才给铅笔、西红柿、毛衣找老家,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出:我们生活中的有些物品直接和农业生产有关,比如西红柿、鱼、肉等;有些物品直接和工业生产有关,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汽车等;还有些物品的老家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过程,比如毛衣、被褥、罐头等。
(设计意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观察、认识吃穿用来之不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了解家乡的农产品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分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农产品,在班上介绍这种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小结并过渡:是的,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就不同,所以农业的内容也不同。下边去听听橘子和苹果的对话吧。你会更明白自然条件对农产品的影响了。
3、找两个学生扮演橘子和苹果进行对话。
4、师生共小结:农业生产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农产品种类也不同。那咱们这个地方有哪些农产品呢?
教师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农谚,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会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5.激励学生为家乡的农产品打广告。
6、畅想:
(1)、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尽情的畅想。老师适当点拨和鼓励、激趣。)
(2)、如果你长大以后是个农业工作人员,你准备怎么做?(可以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吃穿用哪里来。(师:哪里来的)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
我知道了什么是工业品什么是农产品。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五、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农产品,选择一种农产品,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幻灯片出示)
板书设计
吃穿用哪里来
缺不了
吃穿用
要爱惜
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