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__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95——99页信息窗1。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收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这一实例,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1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会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经历调查和收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3.能够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索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并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1个单位。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与课堂活动相关的各种统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空白统计表和两张条形统计图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谈话:本学期,我们要做新校服啦!同学们,为了让我们尽快穿上合身的校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统计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
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提出问题: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体会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要解决“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这一问题,就需要调查和搜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校服尺码,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校服尺码?(课件展示记录的校服尺码)(课前搜集整理记录完成)
师:像我们调查并且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收集数据(同时板书:收集数据)观察这些数据,你能一眼就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吗?(不能)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1)用统计表统计。(2)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是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可以把整理的结果做成统计表(板书:统计表),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习提示:
(1)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分段统计,小组长负责记录.(2)统计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分段统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统计后汇报统计结果。
预设:
(1)135及135以下3人,140--6人,145--10人,150--15人,155--4人,160及160以上2人。
(2)我们的数据和他们一样,3+6+10+15+4+2=40人,统计表中正好是40人,说明我们的统计是正确的。
师: 你们不仅进行了分段统计,还进行了验证。你们小组真严谨!其他小组的统计结果也是这样的吗?
3.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师介绍: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统计图来统计描述数据(板书描述数据 统计图)课件展示空白统计图:
师:你能继续制作统计图吗?(能)
温馨提示:
(1)在制作统计图时要标明统计图统计的内容、标明制作时间。(2)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3)小组内制作统计图,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其介绍是如何制作统计图,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2.质疑辨析,理解方法
(1)教师追问:135及135以下4人,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
在纵轴上,从开始往上直接标4格,这就表示1格代表1人了。
3.小结:看来大家都认为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方法更好,因为它表示起来既简单又方便。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叫条形统计图。
4.回顾制作过程,建构完整的统计过程。
师:咱们班同学就是聪明!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课件演示)
5.分析统计图
师:统计图完成了,我们来分析分析:(板书:分析数据)观察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1:135及135以下有4人。生2:穿140尺码的人数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穿140尺码的人数最多? 生2:穿140尺码的条形柱最高,数最大。„„
师:大家得到的信息真不少!6.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够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先让学生概括,有不当的地方教师加以指导。
生1:我们今天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与同学合作得很愉快。
生2:我今天学会了用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今天我和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整理统计,我觉得非常的愉快。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一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还学会了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要知道我们班同学的校服尺码的情况,是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很直观的知道了穿什么尺码的人最多,穿什么尺码的人最少,可见统计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其实,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请看:
1、(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做题要求:
(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重点认识1格代表1年。(2)让学生独立完成。(3)提数学问题并解答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课件出示。)
做题要求: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说一说四年级一班喜欢吃蔬菜的 情况。
(2)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3)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4)对学生进行不偏食的教育。
3、课外拓展:调查本班20名同学吃早餐的情况,并制成条形统计图。
六、反思总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等方面全面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统计表
描述数据 统计图 一格代表1个单位
分析数据
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第二篇:《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第三篇: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难点:能用条形图表示数,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1主题图。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统计表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多,哪种天数少)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将学生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4.比较。
(1)刚才画○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2)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5.归纳小结。
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记录表,先统计各月份出生的人数,然后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再独立填写在教材上。
2.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完成统计图,小组汇报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 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 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 (优秀) 教案
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难点:【教学过程】:
出示例
1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统计表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课件出示例1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
2.3.4.(1(25.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1.教材第9
5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记录表,先统计各月份出生的人数,然
2.教材“练习十九”第1、2
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完成统计图,小组汇报后集体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