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春节到

时间:2019-05-12 17:3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春节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春节到》。

第一篇: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春节到

第一课

春节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所体验到“春节”的并结合自己所经历过的“春节”,来引导学生大胆创作绘画。

2、技能目标:描述过春节的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发现身边事物,并能从色彩、线条运用等方面有目的的学习。

3、情感目标:从不同方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过春节的气氛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来表达自己节日愉快的心情和对他人的美好祝愿。教学难点:

绘画要表现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工艺制作时各种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曲子,思考你听过 首曲子没有?在哪里听过的? 生:倾听歌曲《春节序曲》。

师:同学们听过之后,想到了你在哪里听过这首曲子吗?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

发表讨论结果:在过年的文艺晚会上经常听到。

师:同学们的耳朵真厉害,听出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春节序曲》,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这《春节序曲》来《过春节》,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二、探索新知

师:老师可要发问了,每年的什么时候是“春节”?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师:教师总结。农历正月初一。除夕之夜是农历12月30日。师:老师要问问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生:吃年饭、放鞭炮、看春节晚会、压岁钱、互送贺卡等。师:看来同学们都喜欢过春节,那么老师给同学们今天带来了一些过年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欣赏过图片,那么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了,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过春节吗?知道春节指的是我国农历什么时候吗?

生:小组之间讨论。得出结论:农历正月初一。师:那么除夕之夜呢? 生:农历12月30日。(也就是小年)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小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精彩表演,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调动学生的情绪)

师:把你看到的记下来,看谁看的最仔细。(提出要求)师:在刚才的小动画里你都看到了主要介绍出了春节的哪些活动?

生:扫除、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年画、爆竹。教师出示主要介绍的几项活动项目图片。师:除此之外,你在小动画里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花灯笼,吃团圆饭、看春晚节目、舞龙舞狮、逛庙会等等。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更深刻理解)。

师:既然学生看到了这么多的画面,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中的画笔把自己对春节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给描绘出来呢?

学生绘画过程。

三、展示学生作品。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过春节的时间。生:我学会了春节都有什么习俗。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真会用自己的眼镜善于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真是细心极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仅用眼睛 去“看”,更要学会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看”。

教后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美术《春节到》教案

春节到(活动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春节的一般内容,欣赏学习与春节相应的门神画、年画与农民画等。

2、学生画一幅门神画和年画。能画出自己熟悉的过年习俗或活动内容,表达人们过年的快乐心情。

3、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引导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创作表现力。教学程序: 门神故事导入:

1、猜图激趣。

今天有两位神将降临我们的课堂,他们是什么神?他们怒目圆睁,表情严厉,双手持兵器,全身武装。他们总是喜欢成双成对,过年的时候,人们喜欢将他们贴于两扇大门之上。猜出他们是什么神了吗?

2、引出课题:春节到(活动一)——画门神。

3、看视频短片,了解门神故事。通过短片了解到:门神是古代人们根据传说而创造的守护宅院的神灵,主要有“辟邪”和“祈福”两种寓意。分析门神特征

过渡语:门神画怎样来表达辟邪祈福的寓意呢?老师这收集了一些门神画图片,请同学们仔细找找。

1、师提示从神态、服饰、色彩、构图四个方面去寻找。教师分发门神画图片,学生分组探讨,寻找门神画的寓意象征。

2、分组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补充总结,(1)神态组:①出示一组门神画表情图,理解门神表情严厉的寓意。②出示门神整体图,说说门神的动作和手中兵器的寓意。③拓展更多不同兵器。

④总结板书门神“神态威严”的特征。

⑤拿出兵器道具,请学生扮演门神,模仿表情动作。

(2)衣饰组:①解析衣饰结构和特色。出示普通战衣和门神服饰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多了飘带、吊穗、彩旗等,花纹也复杂些。)解释:飘带是代表神的身份,吊穗和花纹是美化服饰的。②挖掘常见花纹及寓意。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门神服饰的花纹,有鱼鳞纹、祥云纹、如意头、太极图等。

③总结板书:门神衣饰华丽,有装饰感,寓意吉祥。

(3)色彩组:①出示着色门神画,哪些颜色最多,搭配在一起有什么效果。②总结: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喜庆,有主色调,配色有规律。

(4)构图组:①分别出示古代人物画和其他年画与门神对比,说说构图特色。②门神人物都是顶天立地的,身材魁梧,动作张扬,所以构图饱满,这样更加符合门神形象驱邪祈福的意图。③总结板书:构图饱满。

3、小结:总的来说,门神画的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驱鬼祈福的寓意。

4、反馈:出示三幅图片,辨别真假门神画,反馈学生对门神特征的理解。探索门神画法

1、画人物初形,直接出示初形图。

2、师示范画表情、服饰结构,生添加花纹。

3、学生说说配色方案,教具呈现配色后的效果。学生创作展评

1、提出作业要求:参照传统门神画,画一位喜欢的门神。

2、练习作业,播放新年音乐。

3、作业点评。

总结拓展:门神文化经后世民间的发展,扩充了新的形象。他们又有什么寓意呢?请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

第三篇: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

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内容标准对比:

教材章节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了解结晶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1.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加以解释。

3.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①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②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③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从内容标准的动词上来看,从初中时期的知道、认识阶段,到必修二认识、了解阶段,再到本章节的探究、解释阶段,可见对于化学平衡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初中时期学过的溶解度概念是我们研究溶解、结晶平衡的基础;必修二中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初步探究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并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而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可逆反应、可逆过程,掌握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的特征,描述平衡的建立过程,并能够将可逆过程的平衡状态迁移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活动与探究建议来看,实验探究贯穿三个板块,可见教师在讲授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一定要注重运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单元知识类型分析

从化学知识的分类上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概念原理、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四种知识类型。

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概念原理

可逆过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化学计算

浓度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时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运算

化学实验

蔗糖溶解、结晶平衡,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可逆平衡

四、单元概念图的概念编排顺序及特点

从这一单元的概念图来看,化学平衡是与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进行的方向同一层级的概念,不同的是,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问题,而化学平衡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化学热力学问题。化学平衡下面是发散出的更加细化的相关的概念,化学平衡是基于可逆反应的平衡,因此可逆反应是下层概念,可逆反应又有自己的下层概念,即它自身具有可逆性和限度。化学平衡的改变带来的就是平衡的移动,因此平衡移动是与可逆反应平行的下层概念,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解释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又是平衡移动的下层概念。化学平衡常数作为衡量可逆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的有效手段,也是化学平衡的下层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三大因素作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这一概念下的三个平行概念。不难看出,化学反应作为本节的中心概念向外辐射,概念与概念之间层层递进也层层细化。

五、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这一节位于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承接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同时也是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教学的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栏目分析:

先行组织者分析——P25页第一段作为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通过例举了几个学生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的化学反应,提出我们从前没有考虑反应的限度问题。然后通过物质的溶解引入溶解平衡这一物理平衡,引导学生在可逆过程平衡的基础上,构建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于学生理解,进行知识建构;从哪可逆过程到可逆反应,从简到易,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P25资料卡片——详细讲解了固体溶质的溶解、结晶过程作为可逆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可逆过程以及可逆过程的平衡,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溶液理论。

P26资料卡片——对可逆反应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将反应限度为100%以及为0%的反应作为特殊情况处理,那么所有的化学反应就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构化学平衡。

六、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起点状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明确蔗糖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会有结晶析出。

2、了解温度能够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5、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实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是不强。

3、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2、知道在工业生产(高炉炼铁)中存在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提高转化率。

七、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这一可逆过程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明确可逆反应的表达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可逆过程、可逆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4、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5、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平衡普遍存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工业生产中,改变化学平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八、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

重难点确定理论依据:

对于本节内容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化学平衡展开,化学平衡这一节是下一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延伸,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是对于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都比较浅显,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平衡又十分抽象,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因此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是教学难点。

九、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可逆过程及平衡

【提问】:大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蔗糖能够在水中无限的溶解吗?

【讲解】我们以前就已经学习过蔗糖、食盐等固体是不能在水溶液中无限溶解的,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PPT展示】展示一杯饱和蔗糖溶液,杯内仍有没有溶解的蔗糖固体。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当蔗糖溶液达到饱和的时候,溶解现象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向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继续加入蔗糖晶体,蔗糖晶体的总质量不会再减少,但是如果蔗糖晶体能够在别的地方析出,就能证明蔗糖在析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溶解,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蔗糖在别的地方析出呢?

【PPT展示】播放向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并有蔗糖晶体在棉线析出的视频,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板书】蔗糖溶液

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总结】蔗糖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蔗糖晶体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同。

【提问】既然溶液中一直存在着溶解和结晶的过程,那在溶液还未达到饱和前,这两种过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过饱和的情况下,这两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P25资料卡片。

【总结并板书】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思考并回答】

蔗糖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不会无限度的溶解。

【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图片确定自己回答的正确性。

【思考并进行交流】溶解现象可能仍然存在,只不过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速度一样。

【实验设计】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想到向饱和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观察是否有蔗糖晶体析出。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饱和蔗糖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与结晶两个过程,且v溶解=v结晶的结论。

【思考并回答】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回顾溶解度概念,让学生明确蔗糖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限度”的。

温故知新,在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蔗糖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在饱和溶液状态下溶解与结晶达到平衡。

实验设计过程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插入棉线,其他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干预

明确蔗糖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在达到平衡时正过程与逆过程的进行速度一样。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环节二

可逆反应

【导入】我们刚刚研究了蔗糖溶解这一可逆过程,但是我们不仅接触过像蔗糖溶解这样的可逆过程,还接触过可逆反应,比如说在高炉炼铁中存在的焦炭和氧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以及我们工业上的合成氨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

高炉炼铁:

2C+O2=2CO

工业及合成氨:

2N2+3H2=2NH3

【讨论】我们现在已经举出了几个可逆反应的例子,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应该用什么特殊的表示符号呢?

这个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吗?

【总结】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符号来表示。

【回顾】回顾从前学过的可逆反应,以及他们在工业生产的体现。

【交流讨论】可逆反应是正向和逆向均能进行的反应,但是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过程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反应条件不一样,所以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而不是等号来表示。

从可逆过程过渡到可逆反应,是知识进阶,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可逆过程与可逆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引导明确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可逆反应。

环节三

化学平衡

【类比探究】我们已经研究过,对于可逆过程,当它达到平衡时,存在v溶解=v结晶的动态平衡,那么可逆反应作为可逆过程的一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平衡呢?

【追问】那在达到平衡之前,这个可逆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

【PPT展示】二氧化氮在容器里的反应过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体颜色。预测达到平衡时的现象。

【继续PPT展示】将刚刚的实验装置进行热水浴操作,气体颜色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讲解】气体颜色的改变意味着v正≠v逆了,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这意味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回顾总结】在到达平衡时,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呢?

【总结归纳并板书】化学平衡

定义: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特征:

①逆: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化学平衡

②等:v正=v逆

③动: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④定: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在改变。

⑤变: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交流并回答】可逆反应同样存在这样的平衡,在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回答】在到达平衡之前v正>v逆,,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不断增加。

【观察并思考】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装置里的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思考并回答】NO2变少了N2O2变多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加深了一些。

【归纳思考并回答】到达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化学平衡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通过类比推理、知识迁移,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掘出可逆反应的平衡特征。

教师引导,通过类比和迁移,自我构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发现化学平衡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及教师讲解,在化学平衡建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提升

【习题巩固】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B)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C)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教师讲解】

【思考作答】

回顾刚刚讲到的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简单运算等方式来确定答案。

【聆听讲解】仔细听教师讲解,审查自己的错误以及思维漏洞。

这是三道均是判断可逆是否达到平衡的题目,但是切入点却不一样,即从不同的方面来判断各组分是否还在变化,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逻辑推理能力。

环节五

情感升华

【PPT展示】合成氨工业在人类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合成氨工业,就不会有今天迅猛发展的农业,也就不能养活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尽管合成氨工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事实上反应:

2N2+3H2=2NH3

它的转化率并不高,而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仍然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反应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会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倾听、思考】感受化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并结合合成氨工业中的可逆反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积极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并进行资料的查找。

通过讲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以及贡献,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十一: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三、化学平衡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化学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主板书

一、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二、可逆反应

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

表示:可逆符号

到达平衡:v正=v逆

未达平衡:v正>v逆

副板书

练习题目的一些讲解

十二:教学设计反思

困难:

1.不能准确判断一课时教学具体能够进行到什么地方,因为没有进行过具体授课,因此无法确定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2.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有习题和口头提问。

3.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哪一种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解决策略:

1.上网查找一些精品课程,同时学习老师发的一些案例,将一课时教学内容确定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之前。

2.应该设计导学案对学生进行评价。

3.仔细分析内容标准与活动探究建议,尽量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尽量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关。

第四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行道树》

一、导入新课: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5)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第五篇:《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一)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学情分析: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识,构建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任务学习策略,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成效。学习目标: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简图》。

/ 4 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吗?它位于哪个洲?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事情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不少关于日本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习新课]

板书

一、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识图活动:同桌互助,仔细观察《日本地图》,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归纳日本的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设计目的:培养识图意识,养成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

1、日本的领土是由哪些岛屿组成?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2、主要城市: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 练一练:

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记忆日本的四大岛屿和主要城市(教师在板画上指一个学生答一个)

(三)地形地势

1、在日本地形图上,日本四大岛的颜色以什么为主?褐色主要分布在哪儿?绿色主要分成在哪儿?地势有何特点? 褐色在岛屿中部、绿色在岛屿四周沿海

(板书)地形:中部山地、丘陵占3/4;周边平原占1/4

地势:中高周低

2、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哪儿?(关东平原)

3、日本的最高峰在哪儿?(富士山、位于本州、活火山)

4、日本位于哪2个板块之间?(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 4(板书)多火山地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的启示,分组讨论地震时,不同场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防震减灾的意识,教育学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四)气候特征

在日本,樱花随处可见,樱花为什么能够在日本生长?

1、日本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类型呢?(参见P10亚洲气候类型图)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为什么日本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 提示:纬度跨度大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地图,从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形地势、气候特征对日本这个国家进行了信息提取,相信细心的同学还会从中获得更多信息。其实,这也是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来换个国家试一试,有信心吗? 学生活动:

1、观察《英国》地图,从以上几方面试着说说特征。(可以位置范围为例)

2、日本、英国都是岛国,哪个国家跨越的经纬度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板书设计 日本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三)地形地势

中部:山地、丘陵占3/4;

/ 4

周边:平原占1/4

中高周低

(四)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4

下载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春节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春节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亚》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西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大崇中心学校向润芳时间:2017年4月6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说出西亚主要的国......

    Unit1_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词汇:clock, wall, come in, sit down, be late和play computer games。 2. 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能用句型What time is......

    “图案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设计组合图案.数学思考学生应用各种图形变换的特征设计属于自己的图案,在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的同时进行着独立地数......

    第1课时 《生日》教学设计

    第1课时《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时)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

    《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矩形的概念,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内容解析 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作基础,教科书采用属加种差......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八课 掩耳盗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喻、猜、掩、盗”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生字“咣”。 2.掌握重点词语“难免、猜、一举两得、吊”的读法、写法及用法......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 张 艳(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邱京莲(修改)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