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单元理想与使命教案
第四单元理想与使命
单元分析:
一、具体教学目标
1、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要把各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4、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努力完成使命,用正确的理论作为思想引导,培养创新精神,乐于奉献。
二、单元整体框架
前言:设计了“张云倬的思考”这一小情景。一方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另外一方面提出直接提出本单元的主题“理想与使命”。同时也指出一个人要有理想与使命,一个国家同样需要理想和使命。
第一节“畅谈理想”,包括“多彩的个人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两个内容。在“多彩的个人理想”里,共讲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变化”“理想的影响”“理想与幻想、空想的区别(理想实现的条件)”四个内容。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这一框题,讲述了三个内容:”什么是社会共同理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实现社会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第二节”感受使命,“包括”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两个框题的内容。“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这一框题,主要是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论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那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就不同。“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主要是讲述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节“坚持理想
担当使命”,包括“思想引导人生”“实践锻造人生”两个内容。第一框题“思想引导人生”,讲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材从“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与“西柏坡精神”的联系等方面来进行了阐述。第二框题“实践锻造人生”,主要讲了“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勇于创新”两个内容,第一节
畅谈理想 第一课时 多彩的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理想并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
2、明确理想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
3、区分理想、幻想与空想。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凡有所成就的人必经“立大志”阶段,“志”就是人的理想,它犹如浩瀚海洋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他,在我们受挫折时就会萎靡不振,唉声叹气!这无疑不利于我们成才,因而我们必须时刻以“志”激励自己成人成材。
二、讲授新课
【提问】理想是我们前进中的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那什么是理想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
【明确】理想,是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又是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理想)
【明确】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加深,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
【读书指导】教材75页《我的理想》
【议一议】“母鸡的理想是在庭院中啄食,所以它的翅膀就不能再飞翔;鹰的理想是翱翔蓝天,所以才有了搏击风雨的强健双翼。”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你认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明确】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提问】假如人生没有理想,会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马加爵的事例)
【明确】如果人生失去理想,失去追求目标,失去正确方向,就容易走上歧途。
【提问】理想与幻想、空想有区别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明确】幻想、空想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改编、随时可以丢弃的梦,而理想意味着要有把它变成现实的动力、勇气和方法。
三、小结
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结束本课时。
四、巩固练习
1、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也会不断 自己的理想。
2、下面关于理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理想都是正确的、崇高的②理想是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设想③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④理想一经确立,是不会改变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理想与空想、幻想的本质区别是()
A、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动机不同
B、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方法不同
C、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勇气不同
D、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是未来的现实;而空想、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课时 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的共同理想
2、了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
3、明确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重点: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理想并不仅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民族。从一个人理想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它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和家庭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在畅谈了我们的个人理想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共同理想。
二、讲授新课
【师】社会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社会理想?
【生】(讨论2-3分钟,然后派代表回答)
(一)回顾旧知识:
1、什么是理想?(1)提问多名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
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设想(或打算、安排、设计、希望、憧憬、蓝图等)。
2、理想的作用: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是丰富多彩的。
(2)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理想指引着人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取得成就,所以人们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是航标”。
两种不同的理想:
(1)个人理想:是个人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想。
(2)社会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未来的美好设想。
(3)两者关系:
社会共同理想制约个人理想的实现;
个人理想促进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
(三)理想的实现:
(1)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理想的实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艰苦奋斗、高度奉献的精神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律纪律意识与观念;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的学习、工作方法;健康的体魄;等特别是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2)理想的可实现性正是理想区别与幻想、空想之所在。
(四)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三、练习巩固:
1、当代中学生身上应该有那些理想? 第 二 节
第一课时 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 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时代人们的历史使命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使命,这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字眼,我们曾无数次地看到、想到并提到这个词。可你是否真正的了解使命?什么是使命?它与理想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
【生】阅读81页小体字,思考:为什么说使命是个沉甸甸的字眼?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师】使命是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责任感,是个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担当。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都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作为自己的使命,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那份赤子之心。
【生】齐读82页先辈历史使命感的论述
【师】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历史使命不同。鸦片战争前一百年和后一百年人们的历史使命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阅读82页小体字,进行回答。明确:
鸦片战争前一百年人们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鸦片战争后一百年人们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担当历史使命的事迹和故事?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根据下列内容进行补充)
1、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是一个水电维修工人,十年如一日为居民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
2、李向群,海南省琼山市人,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8月入党,上等兵军衔。1998年8月,他在湖北省公安县抗洪抢险斗争中,一直带病坚持战斗,因极度劳累引起病情恶化,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0岁。李向群同志短暂的一生,是胸怀远大理想、努力奋发进取的一生。在学校读书时,他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他不图一家富裕,毅然参军报国。入伍后,他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努力争做“四有”军人,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他刻苦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写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参加法律函授被评为“优秀学员”;苦练军事技术,20个训练课目,获得17个优秀,被团里评为“训练尖子”;关心同志,乐于助人,战友们称赞他:“不是党员做的是党员的事,不是干部操的是干部的心”;艰苦朴素,克勤克俭,“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把省下来的上千元津贴费捐给战友和群众;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曾从水、火中和爆破现场救出5名老人、儿童和战友。特别是在运河年抗洪抢险中,他随部队坚守荆州长江大堤,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醒来后,又拔掉输液的针管上堤战斗,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3、我国著名的植物病毒专家彭加木,生前以同病魔做斗争的顽强意志和甘当铺路石子的奉献精神而闻名于中国科学界,他曾在医院的抢救室里写下这样的一首诗:“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意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
4、金灭北宋之后撤出了开封,新成立的南宋政权任命老将宗理泽为东京留守。宗泽整顿防务,积极支持当时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各路义军近百万人,云集在开封周围,准备听从宗泽统一指挥。宗泽先后20多次上书,要求还都开封,收复失地,都被高宗拒绝。不久,他忧愤而死。去世前,宗泽吟诵着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连呼三声“过河”!怀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他因此而名垂千古,永远地为后人景仰。宗泽可以说是因爱国而死,因爱国而不朽。
5、李国安,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1946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共产党使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从小时候起他就对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写的最好的一篇作文就是《党啊,我伟大的母亲》。15岁参军后,他最大的愿望是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国安在部队40年,党叫干啥就干啥,先后当过骑兵,干过医生,挖过煤,种过地,搞过营建,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他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需要,干好本职工作。提干后,他曾当过10年排职,10年连职,10年营职,从没有任何怨言。不论是当一般干部,还是担任领导职务,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农场期间,他带领官兵每年为部队创收数十万元;担任后勤处长,他下大力抓好部队的基础建设,改变了营院面貌;担任团长后,他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野战给水部队,固定资产由原来的几百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3亿多元,使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近10倍,该团还荣立了集体一等功。他们团先后完成了解决内蒙古边防10万军民吃水、用水难的“952”工程、张家口地震灾区的“救灾扶贫百井”工程、纪念江主席视察他们团的“992”工程和改善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的“大青山生态绿化”供水工程,共为边疆军民打井500多眼,收集了2万多个水文数据。完成普查面积8.4万平方公里。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把党的温暖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1994年春,李国安因患腰椎管肿瘤,下腰部3块椎骨各被切除了1/3,留下了一条无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围着一条15厘米宽的钢转腰,又拖着病体上路勘察。在4个多月里,他总行程24800公里,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写出了22万字专题报告,还勘察了109眼井位。他用自己“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模范行动,忠实地履行了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团长”。
三、小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遇的世界,我们应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巩固练习
1、使命是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 中而形成的神圣责任感,是个人对 的自觉认同和担当。
2、下列关于使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使命就是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责任感②使命就是个人必须做完某件事情③使命就是个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和担当④使命是个人奋斗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二篇:九年级政治第四单元理想与使命备课参考湘教版
湘教版教材九年级第四单元 理想与使命备课参考
一、单元说明
(一)单元设计理念
也许在小时候我们会提理想,但随着学龄和年龄的增长,对理想的讨论和追求就越来越少,人们更注重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以往对于理想的设计和追求,正一点一点地被生活所淹没、吞噬。对于学生而言,理想也被一次一次的考试成绩所掩盖,猛一提到理想,还会出现短暂的蒙然和与沉默。但人到底要不要有理想?什么是理想? 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可以这样说:理想和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理想信念并非现实;人们决不能只凭理想生活,那样,理想也就成为了幻想。要使理想成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人决不能没有理想。
一个人要有理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同样要有理想,需要她的人们为之而努力。我们国家的理想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想过它与自身的联系呢?一个人丧失理想与信念会如何?一个国家失去奋斗目标又会怎样呢?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重提“理想与使命”,并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大话题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具体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就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要把各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第三,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努力完成使命,用正确的理论作为思想引导,培养创新精神,乐于奉献。
第二节“感受使命”,之所以命名为“感受使命”,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社会不责任的承担能力,重在认知、重在感受,而非“承担”。包括“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两个框题的内容。在引言中,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从对“使命”二字认识的逐渐加深,引出“使命”实际上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接着讲述了“理想与使命的联系”“什么是使命”等两个内容。使前后两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这一框题,主要是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论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那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就不同。“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主要是讲述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框题繁荣内容较少,而且显得有点空洞,教师在教学时,须多花点气力。
第三节“坚持理想
担当使命”包括“思想引导人生”“实践锻造人生”两个内容。这一章节是在前两个章节讲述理论基础上的行动落实。第一框题“思想引导人生”,讲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材从“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与“西柏坡精神”的联系等方面来进行了阐述。第二框题“实践锻造人生”,主要讲了“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勇于创新”两个内容,前一个框题是在思想上进行指导,这一框题主要是在行动上给学生以指导。
3、具体内容设计
(1)第一节第一框“多彩的个人理想”,教材设计了多种活动来进行阐述,使内容变得充实而有趣。在教材76页的“阅读空间”里,通过学生的一篇关于理想的感想的文章,得出理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为了加强理解,设计了“活动建议”这一下小栏目,通过对比自身的“过去的理想
现在的理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关于理想的话题中来,并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理想会出现变化?接着,教材例举了我国数学家杨乐的事迹,以及教材77页的“议一议”,通过“母鸡与鹰的理想”来告诉学生理想的力量、理想对人的影响。接下来家才设计了一段材料:初三的“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一个同学的观点,实际上是给教师引出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也许还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里要求教师应联系实际,给学生进行较深的分析和指导。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想一想”的环节,并例举了“大学生马加爵的忏悔”,讲述了如果人生失去理想、失去追求目标、失去正确的方向,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45至几十代人艰苦奋斗。我们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千万不能停滞不前,坐享其成。对我们军队来说,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走质量建设和科技强军之路,迎接世界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更需要全体官兵“勤俭建军不忘本”。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当然,我们强调艰苦奋斗,并不是主张沿袭过去年代的某些具体做法,更不是提倡“苦行”和“寡欲”。社会发展了,条件变化了,艰苦奋斗也要有新的形式。我们唱传统,学传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和革命前辈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革命精神。“想一想爬雪山过草地,没有闯不过的艰和险”,“想一想革命前辈那股劲,干什么都感到力无边”。有没有艰苦奋斗的劲头,反映出一个人有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一支军队有没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个民族有没有远大的前途和希望。实现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期待着我们“艰苦创业续新篇”。对每个官兵来说,走好人生之路,也必须自觉“以苦为乐经磨练”,从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等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严谨朴实的生活作风,在战胜艰难险阻中使自己坚强和成熟起来,当好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五、教学资料
1、古今中外
社会理想
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法律思想家。他出生在雅典一个富有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生日据说与太阳王阿波罗相同,都是5月21日。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应当分成为二个阶段。他前期的思想是重人治而轻法治,体现在他的“哲学王”思想,认为哲学家的决策比法律更高明,有“贤人而无需法律”。他后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坚持哲学家是国王的前提下,承认了法律的作用,主张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甚至认为“无法之国家必覆灭。”他思想的闪光处集中于其著作《理想国》: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正义、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应当由统治者、军人、劳动者三种等级的人组成,而奴隶则只是一种活的财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法学家,他的思想当然要受到历史与阶级的局限。马克思在揭露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尽管如此,柏拉图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法学家,他的理论成为后世历代自然法学大家们的思想源泉,他的“理想国”甚至深深影响了后来诸如摩莱利、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7世纪初,意大利南方监狱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他忽 而凝神沉思,忽而低头挥笔疾书……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 人;这里没有暴力,没有罪恶,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就是太阳城。” 意大利思想家、作家康帕内拉的名著《太阳城》,就是这样在监狱中写成的。康帕内拉出生在意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亚。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对哲学、宗教、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因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对教会权威大胆提出怀疑,他两次被 宗教裁判所审判。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很多的小国,各小国间相互敌对,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成为 西班牙等国掠夺和角逐的场所,连年战争不断,人民深受苦难。1599年,31岁的康帕 内拉领导组织意大利南部人民,准备发动一次起义,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可惜机密泄露,起 义失败,康帕内拉被捕。自此,他先后被囚禁在那不勒斯和罗马等地的监狱中长达30年。残酷的刑罚,血腥的 拷打,没有使他屈服,在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中,康帕内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黑暗。
第三篇:第四单元 第二节 感受使命 教案
第二节 感受使命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通过了解新的历史使命,调整个人理想,做到个人理想与历史使命的统一,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所肩负的不同使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人们处在不同的时代,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理解理想与使命的关系。新时代的使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的不同使命。难点:使命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神舟七号翟志刚成功太空行走图
思考:当时你再观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一幕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这次航天员成功的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什么是使命呢?使命和我们青少年有关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第二节 感受使命。请同学们打开书P72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我决不辜负家乡人对我的厚望,我要努力争取实现我的飞天梦想。翟志刚出舱后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乘组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刚刚返回到地面,昨天我们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思考:翟志刚接受采访时说,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1)这段采访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翟志刚乘组能积极承担并完成了使命。我国在航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2)翟志刚乘组肩负了什么使命?(学生回答)
归纳:进行我国首次出舱活动,太空行走,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而翟志刚乘组圆满完成使命正如孔子所说的可以称之为士。
多媒体展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一定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你要忠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君命”。这是才是士。
多媒体展示:什么是使命?(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简单地说使命就是承担重大的责任。
使命是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的责任感,是个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担当。
2、为什么说使命是个沉甸甸的字眼?
多媒体展示: 使命通常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的是国家和民族对个人的殷切希望,也体现的是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奉献
3、有位记者呢,在前往“天堂”的途中,碰到了我们熟悉的三不同时期的个人,他们分别是林则徐、孙中山、王进喜。记者便对他们进行了采访,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超越时空的一段采访
记者:请问林大人您的使命是什么?
林:禁烟......记者:请问孙中山,您的使命是什么?
孙:民族、民权、民生,救中国......,记者:请问“铁人”,您的使命是什么?
王:摔掉“贫油国”的帽子......思考:从上面记者的采访,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使命.4、承接: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使命。并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多媒体展示:在鸦片战争后一百年、新中国成立后和21世纪中叶人们的历史使命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提示:可以阅读一下书本P77 中间的材料
多媒体展示:
鸦片战争后一百年: 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 谋求国家的强盛
21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5、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学生回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根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确立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并对个人提出相应的使命要求6、21世纪中叶对于历史使命来说是新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框 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新时期指哪个阶段?
7、在新的时期,我们青少年的使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毕业歌》
多媒体展示并播放: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
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作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去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兴亡!
(1)歌中的青年们的使命是什么?
(2)现在我们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承担起使命?
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将来奉献社会作贡献;艰苦创业,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个人理想与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
8、听完老师的讲课,曾有位同学还是有些困惑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老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下这个忙
多媒体展示:听了您讲的《理想与使命》这一单元的内容,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和教育。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也都要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但是我有个疑问:我的理想有很多,有些和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有些和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有些则是个人的一些愿望,当我的理想与社会的要求不一致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承担使命会妨碍实现我的理想吗?
大家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信中的疑问呢?
(学生回答):个人的理想和历史的使命并不是对立的,只要我们把历史使命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个人理想就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归纳:个人的理想和使命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也就产生不同的使命感,并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加和减
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
4、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7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1课时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2课时
4、练习五……………………………………………………3课时
第五篇:第四单元教案[模版]
《云南的歌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2、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如: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赏析品读课文:
1、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导引: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2、赏读“村寨传歌”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端午的鸭蛋》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五)、课堂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吆喝》
2、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明确: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乞丐、荷叶糕等 可见老北京吆喝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吆喝这么多东西,读起来却杂而不乱,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呢?(写作顺序)明确: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吆喝声。
(五)、问题探究
1、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的说他们卖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自由发言。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春酒》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重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
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3、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1)、母亲
①“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2)、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3)、乡邻乡亲
①“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板书)
5、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诗》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马致远《秋思》
6、苏轼《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