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四中学 黄州院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2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第1课时,该课时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两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是全新的,且抽象,学生完全理解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将其列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先带领学生回忆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并让学生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对于神经元功能的教学,先通过播放“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刺激实验”视频,让学生对神经元功能有个感性的认识—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利用媒体动画,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神经元受刺激前后膜电位的变化过程。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2)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现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认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和材料的重要作用。
(3)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正当你悠闲地漫步在公园里时,突然前方有条蛇挡住了你的去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逃避。教师肯定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问:为什能在短时间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如图1,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图1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
演示实验如图2,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图2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得出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问题4: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展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并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学生观察回答: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
过渡思考: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兴奋的传导是以什么信号进行的?
3.层层设疑,逐步探究 3.1探究兴奋的传导形式
再一次演示实验如图2,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3.2探究兴奋的产生
展示膜内外连有示波器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的波形图如图3。思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70mv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改变?
图3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出现-70mv的电位值的原因: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高,膜外Na高);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K通透性大)。
要求学生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4 +
+
+
图4 过渡思考:静息电位是膜内负,膜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有将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要求学生完成兴奋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5
++
图5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受刺激部位始终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展开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归纳:一旦形成动作电位后,膜对K通透性增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继续完成恢复静息电位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如图6
+
+
图6 进一步设疑:恢复静息电位的部位与其受刺激前的状态完全相同吗?引导学生从膜电位和离子分布两个角度比较。小组讨论后得出:膜电位一样,但离子分布不同(简要介绍Na-K泵)
过渡思考:受刺激部位如何将兴奋传给相邻部位? 3.3探究兴奋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P18,完成兴奋与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图如图7,指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
+
图7 思考:这是兴奋由树突传导细胞体,再传导轴突,若刺激发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如何传导?
图8 根据图8,师生进一步总结兴奋传导的特点。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1)展示图9,在示波器上,电位变化曲线将如何变化?
图9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提升学生构建曲线模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图文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让相关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达到训练学生推理、判断、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2)展示图10,判断:在A、B、C或BC、CD之间给予相同的刺激后,指针偏转方向。若是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如何?
图10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兴奋时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则为内正外负。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二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四中学 黄州院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2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第1课时,该课时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两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是全新的,且抽象,学生完全理解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将其列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先带领学生回忆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并让学生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对于神经元功能的教学,先通过播放“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刺激实验”视频,让学生对神经元功能有个感性的认识—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利用媒体动画,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神经元受刺激前后膜电位的变化过程。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2)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现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认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和材料的重要作用。
(3)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正当你悠闲地漫步在公园里时,突然前方有条蛇挡住了你的去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逃避。教师肯定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问:为什能在短时间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如图1,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图1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
演示实验如图2,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图2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得出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问题4: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展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并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学生观察回答: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
过渡思考: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兴奋的传导是以什么信号进行的?
3.层层设疑,逐步探究 3.1探究兴奋的传导形式
再一次演示实验如图2,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3.2探究兴奋的产生
展示膜内外连有示波器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的波形图如图3。思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70mv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改变?
图3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出现-70mv的电位值的原因: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高,膜外Na高);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K通透性大)。
要求学生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4 +
+
+
图4 过渡思考:静息电位是膜内负,膜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有将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要求学生完成兴奋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5
++
图5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受刺激部位始终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展开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归纳:一旦形成动作电位后,膜对K通透性增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继续完成恢复静息电位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如图6
+
+
图6 进一步设疑:恢复静息电位的部位与其受刺激前的状态完全相同吗?引导学生从膜电位和离子分布两个角度比较。小组讨论后得出:膜电位一样,但离子分布不同(简要介绍Na-K泵)
过渡思考:受刺激部位如何将兴奋传给相邻部位? 3.3探究兴奋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P18,完成兴奋与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图如图7,指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
+
图7 思考:这是兴奋由树突传导细胞体,再传导轴突,若刺激发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如何传导?
图8 根据图8,师生进一步总结兴奋传导的特点。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1)展示图9,在示波器上,电位变化曲线将如何变化?
图9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提升学生构建曲线模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图文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让相关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达到训练学生推理、判断、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2)展示图10,判断:在A、B、C或BC、CD之间给予相同的刺激后,指针偏转方向。若是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如何?
图10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兴奋时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则为内正外负。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
第三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2章,该章内容是第1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调节过程,第2章内容是必修3的重点和难点,而神经调节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第二课时,该课时包括“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三部分内容,其中“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是反射弧中“神经中枢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二“课改班”,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风气较浓,对“问题”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分析”且联想日常生活实际,达成理解“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往往受到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的目的。“人脑的高级功能”则通过学习小组在学生头部(强调示范学生自愿)大脑左半球头皮处圈出四个言语区的方法来把握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而学习与记忆功能则可让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自己学习与记忆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记忆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了解各级神经中枢的主要功能;
(3)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
(4)了解言语区四个区域受损引起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2.能力目标
提高资料分析与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脑学习与记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讨论。“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一方面通过各级中枢示意图课件,让学生记住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排尿反射中不同神经中枢的关系。“人脑的高级功能”则通过学生表演以及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突出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教学难点:人脑的高级功能。
六、教学流程图
“问题”预习→“问题”讨论→“问题”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归纳应用。
七、教学准备
各级中枢示意图课件;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课件;各学习小组表演人;教师为各合作学习小组设置的本节课的“问题”卡片。
八、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
第四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组 制作人:张桂艳
一、教材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 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五、配餐作业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第五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2、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脊髓的组成;脊髓的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调节功能。第二课时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概述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3)应用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辨别传递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兴奋的传导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传递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四、教学方法设计
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策略
1、回忆导入策略:通过回忆上节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生物课堂。
2、问题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3、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4、比较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突破难点。六、教学用具
教案、课本、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 教师组织和引导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1、知识回顾: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形式 | 在学生眼前突然挥拳,看学生的反应 讲述:刚才同学对我给出的刺激做出了反射,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反射的过程事实上是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兴奋传导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发生在神经元之间,那么 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呢? 学生回答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PPt展示: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 | 对我的挥拳做出反射 看图分析回答 | 引导学生回忆反射的过程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又叫神经冲动 |
正文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1、探究活动:神经纤维上为什么会有电信号? 电信号又是怎样传导的? 2、观看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过程 3、阅读课文:P18图2-2以及P18的小字部分,讨论完成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画图: 4、学生画完图后,请学生来分析在神经纤维上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给与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发生怎么样的改变?在膜外,没有兴奋的部位和兴奋的部位电荷有没有不同?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膜内,没有兴奋和兴奋部位电荷有没有不同?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那膜内外的电荷情况相同吗?请对比膜内外的电流方向!小结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边分析一边展示: 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电位,外正内负,电流表没有偏转。给与刺激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荷发生变化,变成外负内正,没有兴奋的部位依然是外正内负,膜外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了局部电流,电流表发生偏转,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刚好相反;由于电流的产生,电荷发生移动,兴奋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 小结: 5、进一步探究:如果刺激部位不是神经纤维的左边,而是箭头处,请问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将怎样传导呢?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双向的。 6、反馈练习: 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答案:B |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分析图,提取有效信息 小组讨论并完成图 参与师生互动。 学生与老师一起分析 学生完成练习 |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分析能力。 利用动画让学生对兴奋传导有最初的形象认识。 |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小结 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6、课后研讨布置 | 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7、提问: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当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又是怎样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演示)认识突触小体、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等概念 8、介绍完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后,请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突触相关结构的填写: 然后一起核对 9、提出问题:如果在上一个神经元给与一个刺激,那产生的兴奋是如何从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 学生阅读课本P19,并讨论以下问题: 1.当A神经元有兴奋来时,突触前膜内什么结构受到刺激? 2.在突触间隙中传递的是什么信号? 3.任何一种神经递质都能引起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吗? 10、学生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上一个神经元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1、提问:神经递质结合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否一直结合下去,如果一直结合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回答:神经递质最后会被分解,如果不被分解,下一个神经元则会持续兴奋或者抑制 12、提问:那么如果是B神经元兴奋,能不能通过突触后膜往突触前膜传递兴奋呢? 引导学生看书本P19内容,得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单向传递 13、反馈练习: 答案:A向B传递 B向A传递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神经元轴突→突触→乙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 B.甲神经元树突→突触→乙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 C.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 D.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A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答案:D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出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14、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 传导类型离体神经纤维上神经元之间方向 形式 结构基础 速度 信号15、提问:神经递质在兴奋在神经元时间的传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于神经递质,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引导学生分析:神经递质的产生、分泌方式、分泌结构、受体、作用、去向、种类 课后探讨:吸食毒品会使人处于一种很兴奋的状态,请结合今天的知识,查找分析: (1)、尝试分析局部麻醉药和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理; (2)、解释为什么吸毒者不吸毒时会精神萎靡; (3)、不同的毒品有不同的作用,请查找不同毒品的作用机理,如摇头丸、海洛因、冰毒、K粉等。 | 学生分析 完成学案上的填空 并核对 阅读课本 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了解神经递质的去向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的 完成反馈练习 小结 学生讲解 课后研讨资料 |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质疑精神 阅读、提取信息能力和迁移能力 梳理知识,让知识更加系统化 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不同物质的具体作用机理是学生加深对突触传递的过程的理解 树立“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