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五莲三中课时备课卡(2015年3月)教师姓名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日期
3月日
课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体现三 维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难点 及突破 方法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课前预习学案活动大约时间:25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学生活动及时间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这属于反射吗?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⑸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⑹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3.兴奋区与未兴奋区的电荷发生怎样的移动?
4.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5.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
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7.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提问: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
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3.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教师总结归纳之。学习与记忆有其生理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讨论和思考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板书提纲: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兴奋的概念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2、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教后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二篇: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
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指的是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其核心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应用实例。教学的重点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就是指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和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就是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递是以电信号双向传递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胞体,信号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就是指神经中枢分为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脊髓,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上的传递,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例题练习,其中关键是例题讲解要透彻。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兴奋的传递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传递过程。【教学过程】
引入
假如在你手指下放一根蜡烛,你会感觉到痛而收回手,这就是一种反射,引出这节课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问题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什么叫反射?
设计意图: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和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神经元? 问题2:反射弧包括?
问题3: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什么?
问题4:什么是兴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
例题1: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会发生突然跳起的反应,引起该反射的感受器是()A.痛觉感受器 B.触觉感受器
C.本体感受器 D.温觉感受器
变式练习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 射弧的()①传人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例题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D)A.反射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有些反射活动只需要一个神经元就能完成
变式练习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
问题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怎么传导的?
设计意图 兴奋的传递包括了传递方式和电位变化及传递的特点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方式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流? 问题3:传递有什么特点?
例题3: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很快地发生一次电位变化(A)A.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C.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膜内外电位不变
变式练习3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形成是()A.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 B.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 C.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 D.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都没有电位差
问题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 由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最后一个小枝末端膨大叫做突触小体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突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单向的。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突触小体? 问题2:传递的特点是什么?
例题4: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 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变式练习4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问题四:神经系统是怎样进行分级调节的?
设计意图 中枢神经包括低级和高级中枢,低级中枢首高级中枢的调控。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中枢神经系统?
例题5:调节体温、水平衡的中枢在,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在,排尿的初级中枢在
变式练习5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脑干 C.小脑 D.脊髓胸段
问题五: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设计意图: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人脑有哪些高级功能?
问题2:大脑皮层收到损伤会出现哪些症状?
例题6: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淡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B)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变式练习6某人能看懂文字和会讲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目标检测】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水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2.有人在研究脊髓前角内的两相邻神经元时发现,在有乙酰胆碱阻断剂(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的情况下,刺激上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运动神经元没有兴奋产生;而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乙酰胆碱作用于
下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发现该神经元有兴奋产生。这证明()A.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 B.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的营养物质 C.乙酰胆碱是下一个神经元所产生的 D.乙酰胆碱是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
3.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4、图2—5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下列对反射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____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2.可以通过课外探究与思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1)探究局部麻醉药物的可能作用机理。
2)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上的传导速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小结】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配餐作业】
完成《练出高分》P45,1—6题
第三篇: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题: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设计者(郭清波)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法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言: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板书: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由几部分组成?如果缺少一部分这一活动能否完成?
板书: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过渡: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传导,是产生兴奋来传导的,那么什么是兴奋呢?
板书:
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P17“思考与讨论”,并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 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过渡: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兴奋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神经系统由许多个神经元组成,兴奋的传导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7—18,思考: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静息时和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情况如何?
1、静息时:外正内负
2、兴奋时:外负内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5、传导方向:双向
总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及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多个神经元组成,兴奋的传导既包括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又包括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那么在神经元之间是否也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呢?我们下一节来继续学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时:外正内负
2、兴奋时:外负内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5、传导方向:双向
教后反思:
第四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组 制作人:张桂艳
一、教材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 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五、配餐作业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第五篇: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
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②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②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③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2教学难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教学用具
教案、课本、黑板、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引言: 我们知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这三大调节,先看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考与讨论(课本P16)提出问题:
1.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队员通过眼耳获得的信息,是如何 经过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的?
3.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 器官同样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 实现的?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设问: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学生答:反射。设问:什么是反射?
学生答: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之为反射。
点拨:人的高级神经冲动是条件反射;低级神经冲动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中枢(脊髓等),二者作用的中枢不同。
设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设问: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是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了兴奋,那么什么是兴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学生答: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通过反射弧来进行传递。
设问:构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神经细胞
点拨: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7思考与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尝试回答下列四个问题。
1.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答: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点拨:神经元细胞核所在的部位称为细胞体。突起一般包括长的突起和短的突起两种,长的突起长而少,称为轴突,短的突起短而多,呈树枝状,称为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是神经末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概括起跳反射和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学生答: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要求:在学生的图B和C中找出参与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神经元的个数,然后回答。学生答:膝跳反射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由此可知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点拨: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参与,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实例吗?
学生答: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例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D)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手掌上长出水泡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解题指导: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含羞草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设问:我们知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会产生兴奋,那么神经细胞的兴奋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个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课件呈现:图(1)
设问:蛙的坐骨神经表面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课件呈现:图(1)的箭头,箭头代表刺激神经。
设问:当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电表上的指针有何变化? 课件呈现:依次出现图(1)图(2)图(3)图(4)设问:电表上的指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答:指针先往右偏,在往左偏,最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设问:请根据图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提示:物理学上已经定义了电流方向就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学生答:由图(2)可知:首先a点出现了负电位,电流从b流向a,由图(3)可知:然后b点出现了负电位,电流从a流向b,由图(4)可知:最后a与b点的电位由恢复到原来相等的状态。
设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兴奋是以什么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呢? 学生答: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先a点兴奋,电流从b点传到a点,然后b点兴奋,电流从a点传到b点,使电表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最后恢复到原来状态。
强调:兴奋传导的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设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课件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
设问:为什么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而钠离子则低于细胞外液? 学生答:由于钠—钾泵的工作, 不断地把 Na+泵出细胞,K+泵入细胞。设问: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这种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答:钾离子的通道开放, 钾离子从膜内进入膜外。
点评:当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即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的通道开放,可从浓度高的膜内向低浓度的膜外运动.当膜外正电荷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此时,膜外带正电,膜内由于钾离子的减少而带负电.这种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钾离子流向膜外形成静息电位的过程,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副板书:静息电位:钾离子的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协助扩散)→外正内负 课件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
设问: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学生答:刺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
点评:当神经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即处于兴奋状态时,钠离子的通道会开放而钾离子的通道关闭,故钠离子可以从浓度高的膜外流向浓度底的膜内运动.当膜外的钠离子进入膜内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阻止钠离子继续向膜内运动.此时,膜外由于钠离子的减少表现为负电位,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这种外负内正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钠离子大量流向膜内的过程,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副板书:动作电位:适宜的刺激→钠离子通开放→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散)→外负内正。
课件演示:动作电位的传导。
板书:如上图
画图:在膜内和膜外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均会形成电位差,电位差的出现必然导致电荷的移动,而电荷的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膜内外电流的方向。
学生画图(抽另一个学生到黑板板书来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各自画)。答案见图2 点评:膜内电流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设问: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区起什么作用?
学生答:局部电流将引起未兴奋区的离子通道开关情况发生变化。点评:局部电流回路的作用使邻近的静息区膜电位上升而产生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又会按同样的方式影响与它邻近的区域产生局部电流回路,于是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设问: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学生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借助离子运输进行的,在离子运输的过程中形成局部电流使得兴奋在神经纤维由兴奋的部位传导到未兴奋的部位。
点拨:兴奋区兴奋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钾泵的作用是把钠离子运出细胞外,把钾离子运入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总结提升:课件呈兴奋传导的过程小结
【例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C)
解题指导: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即S点两侧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