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研究——2010-2011学年(上)五年级语文 古诗三首
编写者:厦门市江头第三小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熟古诗;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理解生词,理清古诗的大意,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搜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
2.预习自测:
① 读准字音,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水间(jiān jiàn)
数重(zhîng chïng)山
照我还(huán hái)...② 把搜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有选择的摘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古诗的韵味。
[导学思考] 1.怎样理解诗题“泊船瓜洲”?
2.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关系吗? 3.★你怎么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字说明了什么? 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精练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
数重山: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
照我还: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泊船瓜洲》,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读读下面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洪迈在《容斋续笔》第八卷中说:“吴中读书人家藏有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这首诗的草稿。诗稿中,王安石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他圈去了‘到’字,并注释说‘不好’,并改为‘过’,又把‘过’字圈去改为‘入’字,但很快又改为‘满’字„„像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研究——2010-2011学年(上)五年级语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秋思》,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深切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熟古诗;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理解生词,理清古诗的大意,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搜集有关张籍的资料)。
2.预习自测:
① 读准字音,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意万重(zhîng chïng)
行(xíng háng)人
临(líng lín)发(fā fà)....② 把搜集到的有关张籍的资料有选择的摘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古诗的韵味。
[导学思考] 1.怎样理解诗题“秋思”?
2.★你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吗?
3.★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精练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欲作:_____________
家书:_________________
意万重:__________________ .....复恐:_________________
临发: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秋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研究——2010-2011学年(上)五年级语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相思》这首词,正确读写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熟诗词;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理解生词,理清古诗的大意,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搜集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2.预习自测:
① 读准字音,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那畔(bàn pàn)
风一更(gēng gâng)
聒(guō guā)碎(cuì suì)....② 把搜集到的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有选择的摘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读这首词,做到正确、流利、有古诗的韵味。
[导学思考] 1.《长相思》是一首词,你发现这首词和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你能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吗?
3.★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精练反馈] 1.解释下面带点的词。山一程:_________________ 身向:_________________
风一更:_________________ ...聒碎:_______________
乡心:_________________
故园: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指导丛书》第7页第三题第3小题和第四题。
[拓展延伸]
小知识
《长相思》是一首词。词是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quâ)。词的调子名称叫作“词牌”,“长相思”就是词牌名。欣赏下面这首词,并了解词的结构。
西江月 ————词牌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阙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阙
第二篇:5古诗三首导学案
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课前预习:
1、我要将古诗多读几次,并了解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一水间()
数重山()
照我还()
2、我认识了诗人王安石:
3、我要将本课的生字多写几次。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1、我来解题:《泊船瓜洲》
2、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关系吗?
3、诗人所在的瓜洲与他的故乡钟山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4、你怎么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字说明了什么?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检测反馈:
1、解释词语意思:
一水间:
数重山:
照我还:
2、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更让我们想象到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我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5、《古诗词三首—秋思》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秋思》,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我能通过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课前预习:
1、我要将古诗多读几次,并了解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意万重(zhòng chóng)
行(xíng háng)人
临(líng lín)发(fā fà)
2、我认识了诗人张籍:
3、我要将本课的生字多写几次。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1、我来解题:《秋思》
2、你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吗?
3、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揣摩表达情感的方式。
(1)想一想诗人在洛阳城里还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象?
(2)他要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他会写些什么呢?(3)
(3)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三、检测反馈:
1、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
5、《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学习目标
1、我能字正腔圆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了解古典诗词的特殊韵味。
3、我能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学习重、难点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念之情。
一、课前预习:
1、我能正确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课前先知道:
《长相思》是一首词。词是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quâ)。词的调子名称叫作“词牌”,“长相思”就是词牌名。
二、合作探究:
1、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2、朗读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3、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巧妙地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4、三、检测反馈:
1、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读读背背想想,完成下列作业。(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2、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事物引发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学案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指名读。
②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ào):让。不教:不让。指名读。
③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④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自己读,指名读。
⑤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⑥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2)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让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布置自学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⑥小结: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①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②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板书:示儿题林安邸
忧国忧民北宋遗民南宋权贵死不瞑目盼统一醉生梦死丢江山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案
2015春七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一)(一)《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1、这一首托物寓意的哲理诗通过写蝉栖、蝉鸣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品格高洁的人的赞美。
2、“垂緌饮清露中”中“垂緌”是指蝉,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3、品析“流响出疏桐”中“出”的妙处:一“出”字,把蝉声远传的情形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4、“居高”既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也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同时也象征诗人不但地位高,而且品格高。
5、诗人以蝉自况,暗喻自己的声名并非来自朝廷的吹捧,而是自身品格高尚的必然结果。
6、诗歌的三、四两句议论,诗人在赞咏鸣蝉高标逸韵的同时,也揭示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品格高尚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8、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9、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10.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1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13.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14.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孤雁》(杜
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思慕和迫切追寻同伴的心情,以及离乱漂后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表达这种感情。
2、说说诗刊“孤雁”的形象:不饮、不啄,中介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足见其执著的精神。
3、诗中的孤雁象征离乱漂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野鸦象征一群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4、尾联写野鸦的作用:野鸦全然不懂孤雁的痛苦,而鸣噪不停,诗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5、“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痛苦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6、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鸭呢?
尾联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鸭”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7、赏析首联
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8、赏析颔联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9、赏析颈联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10、赏析尾联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1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1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3、小结: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2、颔联中写“雨昏”“花落”的作用:点染环境,形成一种凄迷的意境,渲染出伤感的氛围。
3、颈联中的“乍”“才”两个字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与佳人的心灵呼唤。
5、“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6、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哀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7、“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游人闻鹧鸪哀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伤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的衰怨伤人。
8、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羁旅乡思之愁。
9、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李白的诗《狱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蘋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啼鸣动静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惆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鹧鸪叫声悲怨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惆怅。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
10、赏析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11、赏析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喝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12、赏析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3、赏析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14.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学科
四语下
学生姓名
授课人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六单元 班
级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桑蚕、耕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3.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积累中华经典古诗词,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学习重难点:
1.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2.难点:学生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词,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时间:
3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学《乡村四月》(第一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 山原/ 白/ 满川,子规/ 声里/ 雨如烟。乡村/ 四月/ 闲人/ 少,才了/ 桑蚕/ 又/ 插田。
(三)解读古诗。(参照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四)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自学自查。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话写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 季节的美景图。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从“ ”“ ”这两个字。
3.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六)背诵《乡村四月》。
二、自学《四时田园杂兴》(第二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简介诗人及背景。【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范成大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读书非常勤奋。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 耕田/ 夜/ 绩麻,村庄/ 儿女/ 各/ 当家。童孙/ 未解/ 供/ 耕织,也傍/ 桑阴/ 学/ 种瓜。
(三)解读古诗。1.理解字词。
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2.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体会情感。的情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 的赞扬。
(四)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三、自学《渔歌子》(第三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这句诗的诗意是:
看出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这句话的诗意是:
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描绘了
1.简介诗人及背景。【张志和,字子同,唐代诗人。十六岁时,授左今吾卫录事参军,后被贬官,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2.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
(二)初读《渔歌子》。
1.初读《渔歌子》,与前两首诗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自学生字。
注音:西塞()箬笠()蓑()衣 ....3.再读《渔歌子》,注意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桃花/ 流水/ 鳜鱼/ 肥。青/ 箬笠,绿/ 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 归。
(三)解读《渔歌子》。1.理解字词。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2.理解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渔歌子》写了哪些景物? 4.从诗中体现了什么情感?
(四)背诵《渔歌子》。
(五)给这首词编个调子唱诵《渔歌子》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小组内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 山原/ 白/ 满川,子规/ 声里/ 雨如烟。
乡村/ 四月/ 闲人/ 少,才了/ 桑蚕/ 又/ 插田。
3.在组内交流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说的不完整或不恰当的地方,组员互相补充)
4.诵读古诗,说一说古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5.背诵古诗,相互检查。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1.诵读展示。2.句子理解。
3.请描绘一下从诗中你感悟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背诵古诗展示。
三、质疑再探
学习至此,你还有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乡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诗人,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2.诗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初夏美景图。四月到了,表现农民开始农忙的诗句是。
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小组内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 耕田/ 夜/ 绩麻,村庄/ 儿女/ 各/ 当家。童孙/ 未解/ 供/ 耕织,也傍/ 桑阴/ 学/ 种瓜。
3.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4.在组内交流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说的不完整或不恰当的地方,组员互相补充)
5.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描绘了
的情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
的赞扬。
6.背诵古诗,相互检查。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1.诵读展示。
2.词语意思的理解。3.句子理解。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背诵古诗展示。
三、质疑再探
学习至此,你还有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理解下列词语。
四时: 杂兴: 耕田: 绩麻: 未解: 供: 傍: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
第三课时《渔歌子》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和组员交流一下《渔歌子》与前两首诗相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3.在小组内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桃花/ 流水/ 鳜鱼/ 肥。青/ 箬笠,绿/ 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 归。
4.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在组内说一说《渔歌子》写了哪些景物?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从词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7.背诵《渔歌子》。
8.给这首词编个调子唱诵《渔歌子》。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1.全体诵读,从诵读中你发现了什么? 2.本首词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3.再读《渔歌子》,注意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桃花/ 流水/ 鳜鱼/ 肥。青/ 箬笠,绿/ 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 归。
4.词语理解展示。
斜风: 归: 不须归: 桃花流水:
5.《渔歌子》写了哪些景物?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从诗中体现了什么情感? 7.背诵展示。8.展示唱诵《渔歌子》。
三、质疑再探
学习至此,你还有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注音:西塞()箬笠()蓑()衣 ....2.理解字词意思。
斜风: 归: 不须归: 桃花流水:
等景物。
3.《渔歌子》的作者是,他是 朝的人。这首诗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