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谈谈圆的认识的教学尝试)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六年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第一节课。这节课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首要任务。基于此,我在设计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认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圆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作为探索者、发现者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一步步的了解圆、认识圆、研究圆和运用圆。
一、在活动中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欣赏生活中的圆,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新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感受到圆的美,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2、感知圆是平面曲线图形,初步建立表象。
师:圆里隐藏着很多的秘密呢!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圆形硬纸片,你发现了什么?它与原来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请你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它的表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样都是平的。生:我摸了摸,它的边是曲的。生:我发现圆没有角。……
师:对,所以我们说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实验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师:圆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来自己动手做试验,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片,把圆片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学生展示汇报。结合学生的发现,课件帮助介绍圆各部分名称。(2)探究圆的特征。
师:通过简单的折一折,就能找到圆里的这么多秘密。要知道圆里的秘密远非如此,还想知道圆里的其它秘密吗?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看看你又会有哪些发现?
(学生结合实验“记录单”,进行第二次操作探究,几分钟后纷纷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汇报,教师引导说出操作的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交流,汇报,展示探究结果,特别通过板书,帮学生进行新知识有目的的整理,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所以,在探究圆的特征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了让学生把圆摸一摸、折一折、描一描、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通过三个层次除了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还发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相等,直径有无数条,沿着直径对折圆的两部分重合,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等圆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去发现,自豪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另一方面很自然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大胆尝试,创造性画圆
师: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圆? 生1:用瓶盖画。生2:用透明胶画。生3:用量角器画。生4:用圆规画。
生5:用钉子钉住直线的一端,另一端拉直,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生6:……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借助什么方法画会比较方便?
生:(迟疑了一会儿)用圆规。
师:那么你们会使用圆规画圆吗?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用圆规画圆吧!(师示范画圆并介绍圆规工作原理及画圆步骤,后学生动手画半径4厘米的圆,并谈画圆步骤。)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首先由学生用自己常用的方法画一个圆,然后提问:要求你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你原来的方法还管用吗?学生意识到用圆规画圆的优势,自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去观察和圆相关的一些元素,如针尖所在的点、两脚之间的距离,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在通过折、画、量等活动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关系。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这么短的时间就收获这么多,老师真替大家感到高兴!那么到底掌握如何呢?老师想考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反思】:做中学,玩中学,把活动与学习有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捕捉活动中数学信息,模仿中央电视台大挑战形式,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实力挑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习高潮迭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反思】:数学的学习应是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不仅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达到了“课虽止,学未尽”的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五、欣赏生活中的圆形美
圆,作为美的使者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圆形世界……(学生欣赏)
同学们能像建筑师那样用圆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动手试一试吧!【反思】: 在课的结尾欣赏大自然和建筑作品中的圆形,并让学生动手利用圆形创造作品。意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因此,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和想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进行探究。课一开始,通过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发书的情景,“怎样做才公平呢?”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很容易找到方法:“围成圆形,老师站在正中间”,从而引出了对圆的研究。让学生欣赏了各种生活中的圆形后“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还见过哪些圆?”,在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帮工人师傅想想办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直径20米的圆形花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动看成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圆的特征”不是被告知“是什么……”、“怎么样……”等等,而是让学生在多元开放的情景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圆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动手实验……”,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要学数学,学会数学和乐学数学。同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各种能力。另外,在教授画圆的部分,我没有急于教授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步骤,而是先让学生自由画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不同的圆后,老师在让学生画出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用圆规画圆的优势,在多次画圆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尝试、体验、感受、领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
三、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在认识了圆、找到圆的特征、会画圆之后,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利用课件展示了“墨子——圆,一中同长”、“《周髀算经》中对古人画圆方法的记载——圆出于方”以及一些自然界以及圆形著名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到图形美,陶冶情操,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同时让学生利用圆形创造作品,既是巩固对圆特点的理解,也通过想象创造美,欣赏美、享受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学中如何创造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效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这也是我们教师至高的追求。
第二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五和乡九年制学校
张雪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体会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我反思总结能力、发展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圆的美。
材料准备:小组材料袋:圆规、直尺、有圆形孔的三角尺、线、图钉、硬圆片、瓶盖等、大小不一的圆纸片、小信封:探究记录单、研究提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圆形(黑板)
2.揭示课题。
二、探究
(一)画圆
借助圆形物体画圆。1.画个圆。
2.了解借助什么来画圆的。
(二)认识圆心、找圆心。
1.找圆形纸片的圆心。(演示再学生操作)2.找黑板上的圆的圆心。
(三)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1.教师画出并标出图2的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半径、直径和圆心并用字母表示。(板书:半径 r
直径 d
圆心o)2.学生画出自己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出。
3.探究半径、直径
1)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进一步深入研究半径和直径。
研究内容条数它们是否都相等你是怎样证明的? 研究内容半径和直径长度两者关系你是怎样证明的? 在同一圆里或相等的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问题1:在一个圆里半径有几条,它们是否都相等?直径有几条,它们是否都相等?你是怎么证明的?
问题2:在同一个圆里或在几个相等的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小组汇报,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咨询 A、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B、直径、无数条,都相等。C、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D、其他一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板书重点。)板书:在同一圆里
半径r无数条且都相等
直径d有无数条且相等 r = 1/2 d
2r= d 3).练习
(1)判断哪些是圆的直径和半径。(2)写出半径或直径的长度。(3)揭示半径和直径的意义。(4)什么是半径、直径呢?
(四)利用圆规来画圆。
1.用圆规画几个圆。
2.介绍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的地方。
3.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相对于用圆形物体来画圆说。)提问:陆老师发现同学们画的圆有大有小这跟什么有关?(半径有
关,也就是与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关)那么圆的位置跟谁有关呢?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5.拓展。
(1)一根线、一支笔和钉来画个圆。(2)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20米的圆。
三、小结。
学了这么多有关圆的知识,那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
四、综合应用。
1.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
2.用什么办法测量出一棵树木的直径长度。
第三篇:《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余文芳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地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地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
A 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 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 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一片灿烂。停了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真是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双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以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针对这个教学案例,我想做以下评析:
第四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直线图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平面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主要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长度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圆
学具准备:生活中的圆、学具圆、尺子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形成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
为达成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 ”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猜猜看:汪老师今天骑着什么车来和大家见面的?(自行车)(评价:你真聪明!)会骑自行车的同学请举手。(评价:你们太棒了!)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呢?它的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自行车并用凹凸镜显示车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谁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圆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新授:
1、认识实物中的圆:
师: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1:硬币的面是圆形,茶杯的口也是圆形。生2:圆桌的面是圆形,化妆品盒盖的面是圆形。„„ 师:(电脑演示)大家看,十五的月亮、向日葵、日晕都是圆形的。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圆的存在。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圆和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生: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都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师小结。
(2)师:请同学们把圆对折、打开,你发现上面出现了什么? 生:圆上出现了一条印。
师:这条印叫折痕。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圆上有很多折痕。
生2: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师:(课件演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师生分别在圆上标出圆心,并写出字母O)师:(课件演示)仔细观察圆,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师生分别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并标出字母r)师:(课件演示)同学们再观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师生分别在圆上画出一条直径,并标出字母d)做一做:
1、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分别是什么颜色。(多媒体课件出示)
2、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3)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板书:圆心o半径r直径d)那它们有什么特征和联系呢? 一起动手:(出示多媒体课件)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
生1: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生2: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请同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和直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黑板上圆的直径是你们学具圆的半径的2倍吗?(不是)那怎样说才更准确呢?
生:应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你们能用字母式表示这样的关系吗? 生:d=2r或r=d/2。板书: d=2r 或 r=d/2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电脑演示验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3、填表
4、指出下边圆里的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直径并说说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4)等圆的半径都相等。()课件演示:等圆的半径相等的过程 等圆的半径(),直径(). 2.选择题:
(1)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2)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A.直径 B.线段 C.射线 3.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四、全课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无数条 都相等 直径d 无数条 都相等
同圆 等圆 d=2r r=d/2
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形成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理解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理念,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语言评价,让他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学反思: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传统教学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重点放在设计操作活动上,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新知。像上面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折圆形纸片,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画半径、直径,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的实践活动,有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悟的学习基石,内化新知,发展提高的目的自然会达到。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做数学”的活动中素质会提高,能力就会发展。最终会体会到学数学的成功与乐趣!
第五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本课例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诱人的问题情境,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和说一说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感受成功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各种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美吗?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很美!这些图案都是由圆形组成的。师:对!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不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圆的知识,相信大家不但能够学会圆的许多知识,还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学生在感受用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了探究的主题:圆的认识。)
2、联系生活,揭示新课。
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圆形吗? 生1:自行车、汽车的轮子是圆的;
生2:篮球、乒乓球是圆的;
生3:硬币是圆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指出自行车、汽车轮子的轮廓是圆,篮球、乒乓球的横切面是圆,硬币的正反两面是圆,同时课件演示圆与球体的不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圆。
师:你能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齐答)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画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画圆。(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集中反馈。(多数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圆形实物画,有三个学生用圆规画。)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画出圆,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回答:用圆规画圆最方便。(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引导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学生动手画圆,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展示没有画成功的同学的图案,请同学们共同寻找原因。图案 1:画移位的。图案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
师: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重画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呢?(1)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后,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予以订正、归纳和总结。
(2)老师在电子白板上示范性画圆,然后并借助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使学生明确: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圆规的针尖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
(3)让同学们再次动手一起画圆。
师: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再画一个圆吧!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针尖戳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两脚开口大小不一样。
师: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其实,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像这些能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部分我们称它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的去看书,等一会儿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能力怎样。(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学生反馈圆心、半径、直径。
师出示课件,那让我们来判断下面各条线段是不是圆的直径或半径。(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我也注意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2、自主探索,折一折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确实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圆形纸片,请你找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并把它画出来。(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折一折,找一找,画一画,教师巡回辅导。)
师:同学们真棒,你还能从刚才折的小圆片中发现什么知识吗?
生1:留下一条折痕;
生2:折痕刚好通过圆心;
生3:折痕将圆平均分成了两半;
生4:各条折痕的交点刚好在圆心上;
生5:通过圆心可以折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
生6: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d=2r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学生讲证明的办法。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比较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成立的条件。(学生明确应在同圆或等圆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来创作:请你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任意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成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音乐。)创作完成后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兴致盎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一个个富有创意、饱含深意的作品纷纷出炉。
五、归纳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画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画出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由于这样设计动手幅度大,学生体会深刻,合作性强,活动时间、空间扩大,提高了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组织形式上,突出了小组学习和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是探索法、自学法、讲解法的多种结合,师生关系上有大的突破,老师由站在讲台上权威式的发问、讲解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互相取长补短,建立起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