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珙县上罗镇中心学校 孙卫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已安排了大量关于“空间和图形”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以西师版教材《圆的认识》这个教学案例为例子浅显的谈一谈我是怎样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的。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圆》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本小节的学习,学生要进一步认识圆和圆的特征,圆的认识是为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解决问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圆的认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一个质的飞跃。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2)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圆。
5、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应及时给予指导。
三、教法选择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挑选自行车车轮为情景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发现并掌握圆的特征。同时也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运用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学习,尝试画圆,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不断反思、修正,主动获取知识。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四、学法选择
1、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根据认识直线平面图形的方法来自主类比认识圆。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圆特点。这样课堂就更有开放性,而且促进学生学法的迁移,从学会变为会学。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做(活动)中学,做做,想想,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说 2
一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认识圆。
师:宋老师想要亲自组装一辆自行车,商家给我提供了这几种车轮,你们替我选一下好吗?
生答:选圆形的车轮。师:为什么选圆形的? 生答:因为圆形的容易滚动。生:因为三角形的车轮有角滚不动。
师:为什么我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圆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圆。揭题。
(设计意图:选择创设“组装自行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车轮,并说明理由,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回到课件。
师:要认识圆,先来看看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的说,最后总结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但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且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顺理成章的获取知识。)
师:如果我们沿着车轮的边画一圈,就会得到一个圆。(教师板演画圆,提炼出几何图形圆)
师:圆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借助圆圆的车轮去发现它。师:要把车轮装上去,车轴应放在哪? 引出中心——圆心——O表示。
师:观察这个车轮,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出半径。生:从圆心出发,引出了一条条钢丝。
师:仔细观察钢丝,它的一端在圆心上,另一端在哪儿?
学生有可能说是在车轮的边上,此时应及时引导:轮胎是一个圆,圆的边,我们称它为圆上。也就是说钢丝是从圆心出发,另一端在圆上。
师:其实这些钢丝都是一根根的线段,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
生试答后师规范说:也就是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线段是半径。师:如果把两根在一条直线上的半径连起来有什么特点?(不但经过圆心,而且两端都在圆上)师: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在实物中学习有关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更直观,更容易掌握。)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里还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展示:
展示发现1:圆有无数条半径。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展示发现2: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展示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师:请原创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师: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有了这么多精彩的发现,真不错。孩子们的这些发现都是圆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墨子是这样描述圆的特征的““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生:半径一样长。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现在大家带着自豪的心情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好吗?
师:学了这么多有关圆的知识,现在你能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了吗? 学生合作交流,举手回答。生:圆形容易滚动。
生: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因为圆的半径相等,车轮滚动起来,车轴始终与地面保持不变的距离从而使车子保持平稳。
(设计意图: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数学的文化魅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 6 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圆的特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二)、画圆中,探究圆。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们能画出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教师巡视。
3、展示学生画的圆,抽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如果要画一个半径是2cm 的圆,用什么方法比较好?优化画法。
4、学生尝试画圆:在课业纸上以O点为圆心画一个半径是2cm 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再次巩固圆心、半径、直径的知识。
教师巡视。
师:刚才啊,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画一个标准的圆,但是有少数同学画的不够理想,你能帮他找找原因吗?
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是要注意些什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画出一个半径是2cm的圆的? 学生说说画圆的步骤。
5、练习画圆:学生在课业纸上以A点为圆心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
6、观察这两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三)、拓展中,深思圆。
1、同学们比赛投篮,怎样站公平,为什么?
2、生说生活中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中,再悟圆。7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是怎样认识圆的?(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反馈,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进而使学习活动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历程,体现学法的迁移和提升。)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圆 的 认 识
圆心 定位置
半径 定大小
}
无数条 相等
直径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布局合理,体现了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画龙点睛,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
纵观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1.联系生活经验,感知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紧紧地联系我们日常生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入,使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方法后,再引领学 8
生把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本节课中选择创设“组装自行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车轮,并说明理由,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逐步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2.引导观察比较,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是小学生获得并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如本节课中将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的说,最后总结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通过操作感知,完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并根据这些表象抽象出图形的特征,逐步完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我都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剪一剪和拼一拼,使学生对图形的转换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又如: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画半径,画直径,画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了触觉的参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为深刻。
4.发挥丰富想像,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是对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虚实结合,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如: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思考半径和直径的条数,学生通过想象:半径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直径是经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而圆周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学生借助空间想 9
象的翅膀,使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二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五和乡九年制学校
张雪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体会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我反思总结能力、发展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圆的美。
材料准备:小组材料袋:圆规、直尺、有圆形孔的三角尺、线、图钉、硬圆片、瓶盖等、大小不一的圆纸片、小信封:探究记录单、研究提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圆形(黑板)
2.揭示课题。
二、探究
(一)画圆
借助圆形物体画圆。1.画个圆。
2.了解借助什么来画圆的。
(二)认识圆心、找圆心。
1.找圆形纸片的圆心。(演示再学生操作)2.找黑板上的圆的圆心。
(三)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1.教师画出并标出图2的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半径、直径和圆心并用字母表示。(板书:半径 r
直径 d
圆心o)2.学生画出自己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出。
3.探究半径、直径
1)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进一步深入研究半径和直径。
研究内容条数它们是否都相等你是怎样证明的? 研究内容半径和直径长度两者关系你是怎样证明的? 在同一圆里或相等的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问题1:在一个圆里半径有几条,它们是否都相等?直径有几条,它们是否都相等?你是怎么证明的?
问题2:在同一个圆里或在几个相等的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小组汇报,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咨询 A、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B、直径、无数条,都相等。C、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D、其他一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板书重点。)板书:在同一圆里
半径r无数条且都相等
直径d有无数条且相等 r = 1/2 d
2r= d 3).练习
(1)判断哪些是圆的直径和半径。(2)写出半径或直径的长度。(3)揭示半径和直径的意义。(4)什么是半径、直径呢?
(四)利用圆规来画圆。
1.用圆规画几个圆。
2.介绍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的地方。
3.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相对于用圆形物体来画圆说。)提问:陆老师发现同学们画的圆有大有小这跟什么有关?(半径有
关,也就是与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关)那么圆的位置跟谁有关呢?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5.拓展。
(1)一根线、一支笔和钉来画个圆。(2)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20米的圆。
三、小结。
学了这么多有关圆的知识,那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
四、综合应用。
1.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
2.用什么办法测量出一棵树木的直径长度。
第三篇:《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余文芳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地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地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
A 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 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 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一片灿烂。停了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真是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双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以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针对这个教学案例,我想做以下评析:
第四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直线图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平面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主要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长度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圆
学具准备:生活中的圆、学具圆、尺子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形成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
为达成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 ”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猜猜看:汪老师今天骑着什么车来和大家见面的?(自行车)(评价:你真聪明!)会骑自行车的同学请举手。(评价:你们太棒了!)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呢?它的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自行车并用凹凸镜显示车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谁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圆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新授:
1、认识实物中的圆:
师: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1:硬币的面是圆形,茶杯的口也是圆形。生2:圆桌的面是圆形,化妆品盒盖的面是圆形。„„ 师:(电脑演示)大家看,十五的月亮、向日葵、日晕都是圆形的。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圆的存在。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圆和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生: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都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师小结。
(2)师:请同学们把圆对折、打开,你发现上面出现了什么? 生:圆上出现了一条印。
师:这条印叫折痕。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圆上有很多折痕。
生2: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师:(课件演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师生分别在圆上标出圆心,并写出字母O)师:(课件演示)仔细观察圆,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师生分别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并标出字母r)师:(课件演示)同学们再观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师生分别在圆上画出一条直径,并标出字母d)做一做:
1、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分别是什么颜色。(多媒体课件出示)
2、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3)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板书:圆心o半径r直径d)那它们有什么特征和联系呢? 一起动手:(出示多媒体课件)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
生1: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生2: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请同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和直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黑板上圆的直径是你们学具圆的半径的2倍吗?(不是)那怎样说才更准确呢?
生:应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你们能用字母式表示这样的关系吗? 生:d=2r或r=d/2。板书: d=2r 或 r=d/2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电脑演示验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3、填表
4、指出下边圆里的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直径并说说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4)等圆的半径都相等。()课件演示:等圆的半径相等的过程 等圆的半径(),直径(). 2.选择题:
(1)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2)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A.直径 B.线段 C.射线 3.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四、全课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无数条 都相等 直径d 无数条 都相等
同圆 等圆 d=2r r=d/2
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形成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理解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理念,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语言评价,让他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学反思: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传统教学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重点放在设计操作活动上,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新知。像上面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折圆形纸片,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画半径、直径,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的实践活动,有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悟的学习基石,内化新知,发展提高的目的自然会达到。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做数学”的活动中素质会提高,能力就会发展。最终会体会到学数学的成功与乐趣!
第五篇:《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本课例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诱人的问题情境,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和说一说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感受成功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各种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美吗?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很美!这些图案都是由圆形组成的。师:对!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不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圆的知识,相信大家不但能够学会圆的许多知识,还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学生在感受用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了探究的主题:圆的认识。)
2、联系生活,揭示新课。
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圆形吗? 生1:自行车、汽车的轮子是圆的;
生2:篮球、乒乓球是圆的;
生3:硬币是圆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指出自行车、汽车轮子的轮廓是圆,篮球、乒乓球的横切面是圆,硬币的正反两面是圆,同时课件演示圆与球体的不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圆。
师:你能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齐答)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画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画圆。(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集中反馈。(多数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圆形实物画,有三个学生用圆规画。)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画出圆,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回答:用圆规画圆最方便。(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引导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那么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学生动手画圆,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展示没有画成功的同学的图案,请同学们共同寻找原因。图案 1:画移位的。图案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
师: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重画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呢?(1)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后,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予以订正、归纳和总结。
(2)老师在电子白板上示范性画圆,然后并借助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使学生明确: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圆规的针尖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
(3)让同学们再次动手一起画圆。
师: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再画一个圆吧!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针尖戳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两脚开口大小不一样。
师: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其实,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像这些能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部分我们称它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的去看书,等一会儿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能力怎样。(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学生反馈圆心、半径、直径。
师出示课件,那让我们来判断下面各条线段是不是圆的直径或半径。(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我也注意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2、自主探索,折一折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确实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圆形纸片,请你找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并把它画出来。(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折一折,找一找,画一画,教师巡回辅导。)
师:同学们真棒,你还能从刚才折的小圆片中发现什么知识吗?
生1:留下一条折痕;
生2:折痕刚好通过圆心;
生3:折痕将圆平均分成了两半;
生4:各条折痕的交点刚好在圆心上;
生5:通过圆心可以折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
生6: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d=2r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学生讲证明的办法。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比较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成立的条件。(学生明确应在同圆或等圆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来创作:请你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任意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成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音乐。)创作完成后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兴致盎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一个个富有创意、饱含深意的作品纷纷出炉。
五、归纳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画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画出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由于这样设计动手幅度大,学生体会深刻,合作性强,活动时间、空间扩大,提高了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组织形式上,突出了小组学习和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是探索法、自学法、讲解法的多种结合,师生关系上有大的突破,老师由站在讲台上权威式的发问、讲解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互相取长补短,建立起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