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文琴教学设计修改版 Wor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修改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辨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辨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阅读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次”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2.作者介绍
周素姗,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38年到台湾,曾任《大华晚报》及《征信新闻报》家庭版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著作《故国梦重归》《风雨故来人》《心灯集》《无言歌》《春花与春树》《明日又天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丰硕
雏形
柚子
沉甸甸
玲珑剔透
多姿多彩
具体而微
不可磨灭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情感和速度。
三、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3、作者为什么选取两个“第一次”详写?(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儿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情没有变化:只有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5、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得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四、研讨与赏析(学生独立质疑,合作探讨)
再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探究。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图”,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欢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五、体验与反思
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人生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不断走向成熟,什么也就愈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他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
六、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
2、小练笔《第一次,我忘不了你》
板书设计
看——柚子树
忆——养十姊妹
第一次真好
愿你珍惜第一次
感——新鲜、刺激
得——生命因第一次多姿多彩
第二篇:第八次教学设计徐文琴
《第八次》教学设计
葛公镇中心学校本部 徐文琴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讲的是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失去了信心。他无意中目睹了蜘蛛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经历,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故事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启示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篇课文和后面出现的《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故事专题。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启发教育。这是本次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组故事,在内容上与上一组《三袋麦子》《哪吒闹海》等课文相呼应,题材上又不尽相同,上一组是童话、神话故事,这一组是历史故事、科学故事。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欢读故事,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不过,《第八次》是一个外国历史故事,学生对故事背景普遍比较陌生。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从题目入手,了解“第八次”表面的意义到蕴含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失败后不气馁、不丧失信心,鼓起勇气,继续努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不懈斗争的精神。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课文内容)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读熟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注意听: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他是谁,一起说出他的名字——蜘蛛。(板书)可不要小看平日里躲在角落里的这个小家伙,他竟然影响到了一场战争的结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与蜘蛛有关的外国历史故事——《第八次》。
2、生齐读课题。教师从旁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第八次干什么?为什么要第八次?怎么起这样一个题目?)
3、师述: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八次》这个故事发生在欧洲的苏格兰,朗读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地名。
2、按要求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或者做上标记与同学讨论)(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
信心 失败 抵抗 战斗 招集 动员
侵略 成功 打仗 受伤 并且 磨房(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说说你读懂的词语的意思。(学生相互交流)。(3)分小组分节练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随机点评)。
注意:“坊、猛、仗、伤”是后鼻音。“侵、信”是前鼻音。多音字:几
(设计意图: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可以扫去文字障碍)
4、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梳理故事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布鲁斯七战七败——再讲蜘蛛身上受到启发——最后讲赢得胜利)(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朗读。
2、说说容易写错的字和写时的注意点。
3、指导“磨”的上下笔画要紧凑。
4、在习字册上书写。
(设计意图 :加强写字指导和训练,既能让学生巩固生字词,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课后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以点辐射,读悟课文。
(一)播放课件:出示失去信心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1、布鲁斯对什么几乎失去了信心?“这场战争”指哪场战争?从书上找出相关句子来读读。(相机指导朗读:要读出布鲁斯的勇敢、爱国)。
2、布鲁斯和他的军队这么英勇的抗击外国侵略军,为什么对这场战争他还要失去信心?
3、指图:这就是布鲁斯几乎失去信心的样子,谁来读课文中有关句子?
指名学一学布鲁斯“唉声叹气”?(注意:要突出“不断地唉声叹气”)
4、现在老师当一回战地记者采访布鲁斯王子:布鲁斯王子,我是报社记者,对您的遭遇我深表同情,请问此时此刻您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
5、齐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把带点的那个词去掉,行吗?为什么?
6、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述:就在布鲁斯打了七次败仗,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看到了蜘蛛结网的情景。看到后,他的心情怎样?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其一:蜘蛛结网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是承接了课文起因与结果的桥梁。那么,这个故事便是课文教学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教学伊始,直奔此重点,然后以“点”辐射全文的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其二:小学生都喜欢表现,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自己猜测一下布鲁斯此时的心情及表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学习过程巧妙地替代了课文讲析,同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定会学得兴味盎然,学得深刻。)
(二)播放课件:出示布鲁斯感动的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1、学生自由读屏幕上的话。
2、谁来演一演布鲁斯“感动极了”的样子?师生合作:老师读学生演。
再次采访:尊敬的布鲁斯王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怎样?想些什么?
3、学生寻找伙伴,配合表演。
4、老师读课文,学生站起来一起表演。
(师:老师听得出你们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师述:布鲁斯第八次抵抗,结果怎样?
(三)播放课件:出示凯旋而归、充满自豪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1、学生齐读屏幕上的一句话。
2、“终于”说明了什么?布鲁斯第八次成功不容易,从哪儿看出?
3、谁能“不容易”地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教师随机评价指点)
4、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采访等活动形式为主,目的主要是为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带入到人物中,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碰撞人物的心,把自己的情融入人物的情,亲身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的情感一定会真实而又丰富,并且这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他们学得也就必然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1、同学们,布鲁斯终于成功了,你想对布鲁斯说些什么?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可以提醒学生:你在生活中遭遇过失败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又会怎么做?)
2、老师送同学们三句名人名言。
播放课件:伴着古筝乐出示名人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徐老师。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读一读。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质疑:如果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又失败了,他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运用名言来对这篇课文的主题作总结和提炼。学生通过名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名言的感悟,既巩固了“内涵”又拓展了“外延”。一句徐老师的名言更给这节课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暗示学生“名言”谁都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之光,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
播放课件:课后作业 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2、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最终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写是读的扩延和加深,读为写积蓄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材料,读与写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同时,这一环节也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11、第八次
失败受伤——失去信心——终于成功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及感情线,三级交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失败受伤、失去信心、终于成功,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第三篇:王雪琴《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湖州市练市小学 王雪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知道故事的内容,认读本课“呱、哩、圈、碰”等生字,正确书写“洞、倒、影”3个生字。
2.朗读时,逐步引导学生注意 “的、亮”等字的轻声读法,从而读好句子,读美句子。
3.在找一找、读一读、玩一玩小青蛙的话中,感受回声的特点及乐趣,并发现语气词的特点,初步进行迁移运用。
【设计理念】
逐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轻声字的读法,从而读好句子,读美句子。在读故事、玩回声等学习活动中识字、写字、积累语气词等,习得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听音猜猜猜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揭示课题。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通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学生读准词语,读顺课文中带有的、地、得的短语。出示:说话哩 碰到 波纹 返回
半圆的桥洞 呱呱地叫个不停 高兴得叫起来
美丽的景色 一圈圈地荡回来 高兴得一蹦老高 3.集体梳理故事内容。
三、读好轻声,读美倒影。
1.出示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引导学生注意并试着读好“上、的、亮”等字的轻声字读法。2.看图指出倒影、大月亮,感受句子的美。3.美读第一段。
四、抓语气词,趣读回声。
1.自由读第2、3两段,横线画出小青蛙说的话。2.交流反馈。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3.观察发现并了解“语气词”。4.引导学生读好小青蛙说的话。5.积累运用语气词,完成作业。6.引读课文第二段,玩回声。7.合作读课文1—3段。
五、书写指导,练习评议
1.出示“桥洞”、“倒影”两个词语。(1)“洞”,注意左窄右宽。
(2)“倒”,指导写好左中右结构,“影”重点指导三撇儿写法。2.练字评议。
学生描红,练习生字。全班评议,师点评。3.再练习抄写词语。4.展示。
六、课堂总结。
第四篇:青铜葵花 教学设计 高文琴
《青铜葵花》课外阅读指导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整本的书”。《青铜葵花》是曹文轩教授纯美小说的系列作品之一,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小说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对待苦难。作者笔下的苦难不是生活中的意外,而是生活中的常态;苦难不能摧毁人们的意志,反而会使人们展现人性的光辉。
[目标预设]
1、通过封面、内容提要、目录等,引起学生阅读《青铜葵花》的兴趣,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2、通过阅读交流,初步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汲取语言营养,以达到课后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痛苦与挫折,正确面对人生,热爱生活。
[适合年级] 小学五、六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阅读课,老师带来了曹文轩教授的《青铜葵花》,这本书老师以前看过,这次又看了一遍,每一次看,老师都被深深感动。
二、走近作者
简介曹文轩
三、初知人物
1请仔细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一片芦苇荡,两条小船,几只野鸭。(故事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水乡农村——大麦地。再看近处——是一个手拿葵花的农村女孩看着远方。这个女孩就是葵花,是书中的女主角。)
2、简介葵花:
葵花来自城市,她爸爸是艺术家,最喜欢向日葵,所以给女儿取名叫葵花。他们来到麦地,可爸爸却不幸落水身亡。葵花后来被青铜一家收养。虽然日子清苦,但她很快乐,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
3、青铜
故事中还有一个男主角是——青铜
关于青铜,我们来看书的最后一章《大草垛》的几段话:
青铜向前看去时,不由得一惊。他揉了揉被汗水弄疼了的眼睛,竟然看见葵花回来了!葵花穿过似乎永远也穿不透的水帘,正向他的大草垛跑着。但她没有声音——一个无声的但却是流动的世界。他从草垛上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
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高高的草垛顶上,迈开双腿向葵花跑去——
他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他靠着草垛,慢慢地站起身来。他看到了葵花——她还在水帘下跑动着,并向他摇着手。
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
读读这段话,你了解到什么?
这段话写出了葵花在青铜心中无以言说的地位,写出了青铜对葵花的思念。简介青铜
四、梳理故事内容
1、再读书名,你知道了本书大概的内容了吗?
2、让我们来看书前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故事的高度浓缩,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
这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从封面、内容提要可以了解书的大概,目录也能让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那就得来读读书的目录!
第一章 小木船
第二章 葵花田
第三章 老槐树 第四章 芦花鞋
第五章 金茅草
第六章 冰项链 第七章 三月蝗
第八章 纸灯笼
第九章 大草垛
美丽的痛苦(代后记)
这目录,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五、走进故事《芦花鞋》
1目录给我们呈现的都是一个个事物,这些事物与故事有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走进《芦花鞋》这一章。
“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雪地上。他的脚板顿时感到了一股针刺般的寒冷。他又将左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他的一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但也冻得通红通红„„”
2、他是谁
3、读了这段话,又有了什么疑问?
4、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芦花鞋第6节。
• 文章写了什么?用几个字概括在()中。
• 青铜为什么要去卖芦花鞋?用——划出。
• 青铜、葵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词批注。7交流。
看了这一部分内容,你知道了文章写了什么?用几个字概括 青铜为什么要去卖芦花鞋(贫穷、为葵花筹集拍照的钱)
讨论青铜、葵花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词概括,并用 文中的词句加以说明
青铜:善良、勇敢、聪慧、执着、忠厚、倔强„„
葵花:善良、纯朴、懂事、乖巧、小节阅读方法。
五、总结提升
1、同学们,通过读《芦花鞋》第六节,我们初步感受到了青铜、葵花经历的苦难,感受到了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让我们看内容提要第二段
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 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
作品写爱——至爱,将大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2、关于苦难,作家曹文轩在后记《美丽的痛苦》中有详细的写到,在书的背后这样写道: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决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
3、你怎么理解“对痛苦的风度”? 《青铜葵花》 写苦难、写爱、写美,美,你又有些什么想法?(故事美、人性美、语言美)
你在刚才文章中发现了哪些美的语言
5、曹文轩的书就是给我们这样美的感受,他的纯美小说系列,除了《青铜葵花》,《野风车》 《根鸟》《红瓦黑瓦》《草房子》 《细米》《山羊不吃天堂草》也都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希望同学们读完《青铜葵花》也去读读这些书籍。
第五篇:林文琴《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揭东第二中学 林文琴
一、教学目标:
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诗作特点及作品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理解重点词语及典故含义,学习通过品味意象和反复朗诵,体会诗人求贤若渴之情;
体悟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深沉悲凉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品味诗歌的慷慨悲凉之美。
2、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渴望人才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五、教具安排: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在文采武略上都足以与毛泽东媲美,这个人便是——魏武帝曹操。
(导入一反学生对曹操的定位,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对曹操的介绍。)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许邵称之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即是按此说法进行刻画,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而鲁迅则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事实上亦是如此。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根据《乐府解题》《古诗》“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所言,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都认为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这一点。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对情感的体会和重点字音的校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揣摩语气。
(二)整体感知: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忧
2、忧什么?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学生个别诵读,同学点评。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好途径,在朗读中,音韵与内容相互作用,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研读诗歌,品味情感
(一)诗歌的诗眼是“忧”,这种情感贯穿全诗,那么,诗人是用什么意象来写出这种“忧”的呢?
讨论明确:酒(杜康)、朝露。
补充延伸:“酒”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象,许多人都用他来写愁。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与这些诗人相比,同样是以“酒”达情,曹操的情怀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酒在诗人手中,是“歌”的衬托之物,整句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虽悲怆却高大威猛、慷慨悲凉的英雄形象。
(“忧”是诗歌的诗眼,而“酒”则是理解“忧”的一个切入点,正确认识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对诗歌的解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酒”有如此作用,那么,诗人之“忧”是酒能解得了的吗?若不能,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
1、贤才不得之忧。从表面上看,忧的是“贤才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八句诗情味缠绵深长。“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见幻灯片)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诗和设想贤才前来投奔,宾主欢宴、谈心的情景,表达对贤才的极度渴求。最后,描写一幅“月明星稀,乌鹊寻枝”的图景,启发贤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但以这种“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却将求贤若渴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功业未就之忧。结合诗歌背景看,此时年53岁,即将面对赤壁之战(或已战败),天下尚未统一,可谓功业未就。渴求贤才正是担忧功业未就的直接表现;
3.人生苦短之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一意象写出人生的短暂易逝。
补充延伸: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士、英雄豪杰,当个人的理想与时间、甚至是历史碰撞时皆会产生沉重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过不同的人对此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或及时行乐,或积极进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而曹操,则属后者。
(三)你如何评价这种“忧“?
讨论明确:假如诗人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忧,那么这种忧就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忧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实现时产生的烦恼中一种积极的情感。
(四)再次朗诵诗歌,深化理解。
五、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由小代表总结发言,师生补充后,主要表现手法参考多媒体资料:
1、比喻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海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2、用典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引用《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
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六、小结:《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
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七、作业:多方寻找历史材料,结合你所学到的曹操的诗歌,写一篇客观评价曹操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一、作者介绍 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二、贤才不得之忧 忧:工业未就之忧
人生苦短之忧
——一曲英雄的慷慨悲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