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18:4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

第一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及实录

荷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马晓琳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2)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4)画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阅读史料、讲故事、对比分析、合作探讨、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知道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

1.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点,是由秦汉时期的大一统走向政权分立的开始。

2.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3.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了解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但大多是演义而非正史。七年级学生课堂表现欲强并掌握了一些搜集信息、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但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方法指导。

(五)教学流程

1.课前展示与三国相关的小故事,营造学习本课的气氛 2.导入新课

以争议较大的人物——曹操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图片及相关诗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混战带来的破坏,认识当时的人们渴望安定。

展示图片认识北方的形势,引入官渡之战的学习。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声情并茂的讲述其经过,使学生了解战争结果及特点。展示材料,组织学生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曹操的“壮心”及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引入“赤壁之战”的学习。

组织学生讲、听赤壁之战的故事,了解其结果、特点,并分析曹操战败的原因。

学生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并从中谈谈启示。

结合图片介绍赤壁之战后的形势,使学生认识到,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从而过渡到“三国鼎立”。学生结合教材,了解三国建立的情况,完成表格。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画一幅示意图,培养

学生的读图能力。

展示材料,使学生了解三国建立后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壮大实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进步。指明三国鼎立实际上就是这三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抗。

图示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线索,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是政权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组织学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那个激荡、豪杰辈出的时代,并说一说所欣赏的历史人物。

4.课堂小结

从学生所说的英雄人物入手,小结升华,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附一:课堂教学实录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课件展示)

这些图片中有京剧脸谱,有戏曲中的扮相,有不同时期的画像,还有剪纸。同学们知道京剧脸谱中白脸一般表示什么样的人吗?

生:表示奸诈、狡猾的人。

师:不错。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刻画的却是同一个人物。生:曹操。

师:是的,曹操。同样的,自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看法不一,有人说他是个奸贼,也有人说他是个英雄。(课件展示)

师:大家知道曹操这个人物吗? 生:(齐答)知道。

师: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有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 生:(齐答)《三国演义》。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三国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课件展示军阀割据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的数量怎么样? 生:多。

师: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彼此混战不休。这种状况在当时的诗中也有体现。(课件展示)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到处是累累白骨。

师:透过白骨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死的人很多。

师:从诗句中有没有看到耕种庄稼、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 没有。

师:由此可见,军阀混战使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假如你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最渴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生:和平安定。

师:在军阀混战中,北方出现了两个较大的军阀。(展示图片)请大家结合图片推测试哪两个?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匈奴袁绍曹操张鲁刘璋刘表生:袁绍和曹操。

师:袁绍占据河北一带,这里战乱相对较少,粮食充足,是各军阀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而曹操的实力也在迅猛发展。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袁绍急于南下与其一决高下,这就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情况,请大家注意这场战争的结果并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简介经过,突出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出其不意火烧乌巢)

生:曹操取胜,袁绍失败。

师:同学们注意到战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了吗?袁绍10万,曹操三四万。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什么?

生:以少胜多。

是: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生1:曹操声东击西。生2:曹操放火烧了乌巢。师:他火烧乌巢,袁绍有防备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他还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出其不意,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呢?我们比较一下两人的做

袁术

法。(课件展示)可以和周围的同学相互交流。

毛玠(jiè)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俢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原文大意毛玠对太祖说:“……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样就可以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诚恳地采纳了他的建议。生1: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生2:蓄军资。

师:面对毛玠的建议,曹操是怎么做的? 生:诚恳的采纳了他的建议。师:这说明什么?

生:曹操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重用人才。

师:打着天子的旗号,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做法,老师认为和春秋时代齐桓公的一项做法比较相似,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稍加回忆,部分学生)尊王攘夷。师:对,尊王攘夷。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向别人发号施令。师:如果别人不听从命令呢? 生:可以讨伐他。

师: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他。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曹操在经济上则实行“休耕织,蓄军资”。主要是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保证

军粮供应。

还有,曹操重用人才,招贤纳士。通过这些做法,曹操的实力迅速壮大。那么,袁绍又是怎样做的呢?(课件展示)

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三国志》原文大意沮授对袁绍说:“……现在应当把皇帝接来,定都邺城。控制皇帝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诸侯,招兵买马,发展实力,讨伐那些不听从命令的人,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抵挡我们。”……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师:沮授的建议中是不是也提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生产? 生:是。

师:面对同样的建议,袁绍又是怎样做的? 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师:这说明,袁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师: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人的做法。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的意见指挥失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发展生产(屯田)正确的军事指挥 师:曹操实力的壮大,再加上他卓越的军事指挥,使他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这一胜,也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在官渡之战后短短几年时间,曹操就统一了整个北方。在他统一北方班师回返的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龟虽寿》。其中有这样两句(课件展示),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师:同学们,曹操统一北方后,得到满足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他的“壮心”又是什么? 生:统一全国。

师:对!南下统一全国。而此时,南方有两股力量实力也在不断发展。他们是谁?(课件展示)

生:刘备和孙权。

师:孙权占据有长江下游一带,他趁北方战乱之际迅速发展自己的实力。刘备则活动在荆州一带。同学们还记得西汉和东汉的建立者是谁吗?

生:西汉刘邦,东汉刘秀。

师:很准确!他们都姓刘。刘备虽然只是西汉皇族的远支后裔,自幼过着比较贫穷的生活,与母亲靠贩鞋卖席为生。但他却以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为己任。最初他并没有任何地盘,但他却得到了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的辅佐。

生:诸葛亮!

师:有关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生:三顾茅庐!

师:对,三顾茅庐。刘备为什么先后三次亲自去请诸葛亮? 生:诸葛亮有才能。

师:你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看到了刘备具备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师:正是由于他以天下为己任,而且很谦虚,善于用人,又得到了诸葛亮等一批人才的辅佐,所以刘备的势力发展很快,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一大对手。

师:为统一全国,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孙刘联军不足5万人与曹军在赤壁展开决战,这就是赤壁之战。同学们听说过赤壁之战的故事吗?

生:听说过。

师:哪位同学愿意讲述一下吗?

生:略。(讲述过程中,有些小情节不很清楚)

师:(播放录音)同学们注意到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了吗? 生:曹操失败。

师: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生:以少胜多。

师:对于这种结局,唐代诗人杜牧有这样的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认为,假如没有东风,孙刘两家就会失败。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呢? 生:曹军不习水战,把战船连在一起。生:孙刘联军发现了曹军的不足,采取火攻。生:曹操没有防备。师:为什么曹操没有防备? 生:他以为黄盖去投降了。生:曹操觉得自己兵力多,轻敌了。

师:说到东风,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是谁借来的? 生:诸葛亮。

师:其实,在历史上,借东风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由于他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对那里的气候非常了解,每年的那个时候,都会刮起东南风。他就利用了这个自然条件,采取了火攻的办法。而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就移花接木的把这一功劳放到诸葛亮的身上。所以,大

家在看书的时候要注意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差别。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们来比较一下。(展示表格)

生:比较交战双方及结果。

师:你们从曹操在两次战役的不同结局中想到了什么? 生1:曹操成于火又败于火。

生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自信,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生3: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骄傲轻敌。

师:一个自信一个骄傲,换来的却是两个不同的结局,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课件展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官渡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转而向西发展;刘备占领了“天府之国”四川,并夺取了汉中,不仅有了立足之地,而且实力迅速增强;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这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曹刘孙

师: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三国鼎立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定都魏蜀吴 师:(展示三国鼎立地图)魏、蜀、吴三国分别处在哪个方向?建业是今天的哪里?今菏泽市在三国时代属于哪个国家?

生:魏国处在北方,蜀国处于西南,吴国处于东南。建业是今江苏南京。今

菏泽属于三国中的吴国。

师:三国各自拥有自己的地盘,既相互威胁又彼此影响,这种关系像不像鼎的三足?因此,我们称为“三国鼎立”。

师:(展示材料)三国建立后都在做些什么?

三国鼎立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注意奖励农耕,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造船业发达。生:发展生产,增强实力。

师:这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白骨蔽平原”相比,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生:三国的生活。师:为什么?

生:比较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师: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都在发展自己的实力,但又没有哪一个国家壮大到足以灭掉其他两个国家统一全国。因此三国鼎立局面将长期存在下去。

教师用课件展示本课线索:

东汉统一北方末年赤壁之战军三分天下阀混战魏蜀吴西晋分的时代。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都有哪些吗?

生1:关羽、赵云、曹操。

生2: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合 师: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是一个由分到合的时代,也是一个激荡的、英雄辈出师:看来大家课下读书很多。在这些英雄人物中,你比较欣赏谁?欣赏他什么?

生1:欣赏赵云,因为他智勇双全。生2:欣赏刘备,因为他谦虚、重视人才。生3:欣赏曹操,他比较奸诈。

师:如果是欣赏的话,“奸诈”不太恰当,或者说比较有谋略。

三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历史的长河虽然带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更带不走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正是这种担当,支持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创造、去发展中华文明,使其绵延不断;正是这种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捍卫国之尊严、去探索国之出路,使其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么今天的你又会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担当些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后,会有许多思考。

附二: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间仓促但经过精心的准备,今天终于送到了学生们面前,向各位教育前辈和同仁展示。回顾这节课,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也有遗憾之处。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做的得比较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坚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的坚持和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这节课我运用了大量文字材料和图片,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如东汉末年的形势及军阀混战的影响、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赤壁之战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等问题,都是组织学生分析史料解决的。

2.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从文字材料及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的能力、列表归纳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3.注意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不仅注意知识与能力,考虑过程与方法,更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小结从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升华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4.对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差别,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比单纯说它们之间有差别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感觉不足,今后在教学中还需努力的方面:

1.对学生了解不够。原以为七年级学生课堂表现欲强,但就这节课而言,只是个别学生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一起回答,课堂气氛没有想象的热烈。如何更好的、大面积的调动学生参与,这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的。

2.课堂的应急机智还需提高。虽然能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对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有个别问题没交代清楚。如“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和“画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两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课堂教学中都舍去了。至少,前一个问题应该留给学生思考。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感谢您的选用。

第二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

附:课本剧《许攸献策》

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地点在官渡。近来袁绍因对曹操屡攻不下,一筹莫展,特地召开军事会议,许攸第一个站起来向袁绍献策。

场景

(一)(开场景:袁绍坐在椅子上,许攸站在旁边)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

旁白:许攸退席之后,又气又恨,连夜投奔曹操。

场景

(二)(曹操上,斜靠在椅子睡觉,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看着曹操的光脚):“你这是……?”

曹操:(低头一看,笑着说):“你看,我一高兴,竟忘了穿鞋了!请进!”(二人走进帐内)

曹操:“请坐!”(许攸、曹操都坐下)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

曹操(抱拳,作揖):“请先生赐教!” 许攸:“袁绍的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定会打败仗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旁白:于是曹操亲率5000精兵打扮成袁军的装束夜袭乌巢。这就是许攸献策的历史故事。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感谢您的选用。

第三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京剧《脸谱》,分析历史中对曹操的评价,为曹操进行平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官渡之战 1.由课堂情景剧引入

师: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师: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 表格1:(1)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学生各抒己见: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已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 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

3.观看视频

畅所欲言: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魏、蜀、吴的建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城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教师强调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也没称帝,他是在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的)

教师指出:魏、蜀、吴的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扩展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法小结全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几年后,为统一全国,曹操南下,然而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归北,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互相制约,结束了东汉的军阀混战局面,同时,他们又试图消灭对方,所以,不断壮大自己,重视发展生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欣赏音乐,浏览教师课前准备的有关“三国”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

第四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

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最为著名的军阀有哪些?

师: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师: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指导学生看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师: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看书归纳曹操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师: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学生讲述官渡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

表格1: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师: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学生各抒己见: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已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假如你是曹操,请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过渡到“赤壁之战”。

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学生讲述赤壁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上面表格的第二部分内容

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畅所欲言: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吴的建立

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城都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教师强调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也没称帝,他是在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的)

教师指出:魏、蜀、吴的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三国形成后,各国都努力巩固自己实力,同时又试图消灭对方,那么,他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魏、蜀、吴的关系:学生自己阅读

蜀吴关系:结盟―――破裂―――重新结盟

蜀吴与魏:敌对―――吴魏靠拢,蜀孤立―――蜀吴结盟与魏对立

诸葛亮的外交策略:联吴,制魏,保蜀

三、总结扩展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法小结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几年后,为统一全国,曹操南下,然而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归北,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互相制约,结束了东汉的军阀混战局面,同时,他们又试图消灭对方,所以,不断壮大自己,重视发展生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五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 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从教材编排上来讲,主要是了解并评价一个人物——曹操;讲述并分析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知道并识记三个国家——魏、蜀、吴。但本课要突破初中生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光了解“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除了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外,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并从中感悟三国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游戏以及民间传说等多种途径,对“三国”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和认知充满了兴趣与乐趣。但同时,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比较杂乱,甚至他们把所听、所感的这些故事和趣事都当作了真正的历史。面对这些七年级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对比分析历史,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而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在本课的设计中,以“三国风云再现”、“三国真假再认”、“三国情怀再悟”为框架,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不同角度地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先以“三国风云再现”为切入点,抓住曹操这条暗线,气势恢宏的向大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再抛出问题:“我们了解的这些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然后在“三国真假再认”这一环节中,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入手,以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突破口,从两本书对“三国茅庐”、“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以及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等的记载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思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对历史的认识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讲解、概述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分析、对比、讨论等。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课前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烘托气氛,课堂中充分利用《三国志》和《三

国演义》对相关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感悟。整节课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四、板书设计:

(一)“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二)“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顾茅庐 2.再认“三国”事件:草船借箭 3.再认“三国”人物:曹操

(三)“三国”情怀再悟

《三国志》VS《三国演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这部电视剧里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生思维带回他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走进他们所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

(二)“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群雄逐鹿的原因及影响: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时,趁机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给百姓生活与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以及产生军阀割据的相关背景,认识到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及走向统一的现实需要。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制、招贤纳士、整顿军纪、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等

[设计意图]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史实。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表面偶然,实质必然。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战争成败的是综合实力,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并非偶然因素决定战争成败。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的方式,分析南方的两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孙权和刘备,以及孙刘走向联合抗曹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分析战争双方的优劣势情况。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书籍杂志等,对赤壁之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来完成,为后面“三国真假再认”环节打下基础。

设问: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战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进一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有更深刻的

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曹操在两场不同的战争中取3得不同结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初步的认识和分析,并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三国建立的历史史实: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国号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强调“曹操死,三国始”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理清楚三国开始的真正时间,以及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并明确曹操并非三国时代的人物,也为后来对曹操的评价埋下伏笔。另外也让学生清楚刘备所建立的是“汉”而非“蜀”等。这两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弄混淆的地方。

三国对辖内的治理与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三个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巩固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军事、经济举措,认识到魏国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蜀汉以及吴国对南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了解三个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举措,引导学生明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较之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三)“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国”场景之三顾茅庐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三顾茅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本书的不同记载,区别其中的差异与冲突。介绍现在对“三顾茅庐”的研究成果及存疑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我们考证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足。

2.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草船借箭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草船借箭”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草船借箭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草船借箭”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那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为何比天气预报还准”、“曹操为何不用火箭”、“鲁肃调派船只士兵,周瑜为何不知”、“曹操上当后为何不派快船追杀”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的主观目的以及历史渊源。老师并进一步指出《三国志》所记载的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公元213年,而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进而指出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区别。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种记载更为可信?

3.再认三国人物:三国人物之曹操: 曹操眼里的曹操: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百姓眼里的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名家眼里的曹操:

毛泽东: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你眼里的曹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个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关于曹操的相关历史,对曹操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史料的能力,并可进一步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与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只靠一家之言,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三国”情怀再悟

1.对《三国演义》历史真实性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罗贯中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搜集前人留下的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所描写的诸多战争和人物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2.对《三国志》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于陈寿本身生活在三国时期,所以三国时代许多的事情都是其亲眼所见的,可以肯定的说,《三国志》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特别是对许多史实记载过于简单,如刚才所讲的“三顾茅庐”,就几个字的简单记载,给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考证造成了不便。况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3.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讨、老师总结,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相关历史场景、事件、人物的描述,客观分析两部巨著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便,并进一步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分析历史事实,分辨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教学反馈】一课三问

1.你能说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吗? 2.你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3.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子孩”。学完本课后,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

下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精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教......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一中 徐建权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会元学校 历史教师战金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富裕一中王丽 设计思路 本课教法上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会学知识,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启发性原则,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三国鼎立》 作者及工作单位: 肖明军 定州市邢邑中学 二、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