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6

时间:2019-05-15 01:3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6》。

第一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6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

左弘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学生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东汉末年重大事件简表、三国鼎立图示,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虚拟情境表演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出“遏制班内拉帮结派现象的方法”的建议,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收集三国的历史故事、相关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的资料、作品,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3、创设虚拟情境,扮演当时重要历史人物,感受真实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对于曹操的评价,主要看他是否对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感知这一时期历史人物为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设计思路:

本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了《如何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后,综合考虑课程目标、主题目标,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科书教材,细致分析所教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的。

1、在知识能力层面上,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遵循在过程中把握历史,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

3、在教育层面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做到知行意合一,突出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影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课: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幻灯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让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

2、官渡之战

(1)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让学生阅读课本说一说官渡之战的经过。完成官渡之战的表格。

(2)课本剧表演,官渡之战历史剧

人物: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旁白。旁白: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

谋士:“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旁白:袁绍傲慢地说:

袁绍:“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旁白: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 许攸:“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旁白: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

许攸:“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旁白: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

曹操:“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旁白: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3)让学生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并没有满足,他还要统一全国,在他著名的《龟虽寿》中就这样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他举兵南下。(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南方主要的割据军阀。教师讲解:孙权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刘备当时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后来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显示《三顾茅庐》,让学生看图说话,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赤壁之战

刘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显示 《赤壁之战形势图》,完成赤壁之战的表格。

“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学生归纳: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显示学生归纳的原因)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显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讲解魏、蜀、吴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之后由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强调:魏、蜀、吴三个政权就象一个鼎的三个足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的稳定下来。相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自学三国经济的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课件显示曹操像并提问:“如何评价曹操?”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教师肯定学生们的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三、内容小结。

四、闯关练习。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第三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再现表达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析现象抓住本质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置疑: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请读94页的单元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官渡之战”课文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5-96页“赤壁之战”课文和“文献资料·杜甫诗句”以及插图《诸葛亮》、《三顾茅庐》、《曹操慌忙逃跑》等,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208年。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2、96页“动脑筋”:画中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跟着一个挑担的随从,还有一个人打开了

门,他就是诸葛亮的书童。他们去拜访隐居在隆中茅庐里的诸葛亮,想邀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这个成语故事叫作“三顾茅庐”。)3、97页“动脑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形成

指导阅读97-98页“三国鼎立的形成”课文及《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回答: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都城 建立者 建立年代

魏 洛阳 曹丕 220年

蜀(汉)成都 刘备 221年

吴 建业 孙权 222年 2、230年,吴国发生了一件与今天台湾有关的事件是什么?(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临海水土志》记载了这件事,介绍了台湾许多情况,)

3、根据9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我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什么?三国时期,哪一个政权的这种产品行销各地?(我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锦,蜀锦行销三国。)4、98页“活动与探究1·找一找”:右图哪些地方有错?错处如何改? 国号 错误 订正

魏 曹操称帝,221年,长安 曹丕称帝,220年,洛阳 汉 诸葛亮称王,220年 刘备称帝,221年

吴 孙权称帝,(定都)赤壁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5、98页“活动与探究2·比一比”:

(1)填表

国号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根据上表的统计,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6、99页“活动与探究3·看图分析”:

(1)从画像上看,谁的年龄大?实际上谁的年龄大?(从画像上看,诸葛亮年龄大。实际上,周瑜的年龄大,而且大6岁。)(2)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不一样?(由于诸葛亮是文臣,很有智慧,文艺作品就将他塑造成“老谋深算”的年长人物。周瑜是武将,文艺作品就把他塑造成英气勃勃的年轻统帅,而不去管他们的实际年龄。文艺作品可以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和夸张,使情节生动有趣。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第四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三国鼎立》

作者及工作单位: 肖明军 定州市邢邑中学

二、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第三单元第12课中课本已经介绍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四、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掌握知识: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②提高能力: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及赤壁失利的原因: 概括:三国鼎立形成的大致过程;

识图:结合地图讲述赤壁之战、了解三国疆域; 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资料共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评价:根据史实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③升华情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理解认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①导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②导学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描述展开竞猜,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 主义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差别

(二)北方的基本统一

1、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进”历史:假如你生活在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你会看到什么社会景象?请你根据曹操诗歌的描述并结合课本内容概括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学生活动:展示收集的东汉末年的史料,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

3、教师引导:通过复习12课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并不是导致军阀割据的原因。结合曹操的诗歌,提出问题:“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的?”

4、学生活动: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展示学习结果。

5、教师点拨:“统一北方的理想(野心)不独曹操有,袁绍也有,曹操采取的谋略措施袁绍的谋士也对袁绍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但最终没有采纳,丧失历史机遇。”

(1)以200年曹操官渡之战为契机,教师随后引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的活动,然后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隆中对》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的过人才华以及依法治国的方略。

(2)关于卫温到夷洲:引导学生想象比喻卫温船队的航线,像风筝线、像母亲连接孩子的脐带,以次加深学生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情感认识。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

(三)1、说一说:说一说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材料中提到那些历史人物?

评一评:曹操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的敌对阵营称他为“汉贼”,当时名士称他为“奸雄”,也有后人认为曹操是“英雄”。你认为该如何评价曹操呢?

2、品一品:细节之处看成败

(1)官渡之战前,面对强大袁军,曹操愁眉不展之际听说许攸来投,“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2)许攸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

(四)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归纳本课内容。2.采用歌谣小结:

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三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教师点拨:(1)关于诸葛亮病逝:强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以及依法治国的方略。(2)关于卫温到夷洲:引导学生想象比喻卫温船队的航线,像风筝线、像母亲连接孩子的脐带,以次加深学生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情感认识。

(五)板书设计

(一)三分天下 1.北方统一

(1)条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2)战役: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1)刘孙策略:联合抗曹(2)结果:曹败 3.三国鼎立

(1)魏:220年 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

(2)蜀汉:221年 刘备称帝 国号汉 定都四川(3)吴:229年 孙权称帝

定都建业

(二)1.魏国(1)措施:屯田

(2)作用:解决军粮,安民 2.蜀国(1)措施:文中(2)作用:文中 3.吴国

(1)条件:环境优越,北民南迁(2)措施:强者为兵,羸者补户(3)表现:文中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1.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归纳本课知识点,每说对一个知识点给该组加十分,比比看谁说得多。

2.讲三国故事比赛,每讲一个故事给该组加三十分。(要求简明扼要)3.说三国成语比赛,每说对一个给该组加20分。4.介绍三国人物,每说对一个给该组加5分。5.最后算出小组总分,评出优胜组。教学反思

本课时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歌谣归纳本课知识,便于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把远古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知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才是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的必要性,结合当今海峡两岸的关系,展望祖国统一的大好前程。

第五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绘制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势表格,掌握归纳、比较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该维护统一、安定局面。通过吴国船队到达夷洲,说明台湾自古即是中国领土,分裂祖国不得人心,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三国的小故事,举办三国故事会以开拓视野。

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影音视频素材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势图 教学方法 以自主教学为主,结合练习。教学过程

导入:

(幻灯片1:课题)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幻灯片2:滚滚长江东逝水)

谁知道刚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对!是《三国演义》。关于《三国演义》,同学都不陌生,电视剧、小说、戏曲、三国游戏,甚至有时我们说话都常常带有三国人物。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一部《三国演义》居然对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一点恐怕连小说的作者罗贯中都始料不及。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有作者虚构的情节。那么,真正的三国前后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教授新课:

(幻灯片3: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幻灯片4: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里的“黄巾”指的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这不是小说虚构的,这在历史上是真实的。经过这次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是名存实亡。

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军事集团。他们互相争战,互相吞并,最后形成了两个比较有影响的两大势力:曹操和袁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为了消灭对方,曹操和袁绍就在官渡展开大战。(幻灯片5:官渡之战形势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P117,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幻灯片6:官渡之战表格)

好,找同学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在幻灯片上显示答案)

官渡之战的影响这个空不大好填,需要同学自己概括。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是北方的两大军事集团,他们所占据的地盘差不多,但是经过官渡一战,曹操打败了袁绍,占领了他的地方,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从此以后,北方再也没有哪一股势力能与曹操抗衡了,所以说官渡一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

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幻灯片7: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提示一下:结合P117课前提示和课文第一段进行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幻灯片8:明确答案)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胜利后的曹操意气风发,写下了著名诗篇《龟虽寿》,我节选了其中的四句,让我们来齐读一下,共同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幻灯9:《龟虽寿》)

此时的曹操已年过50,而且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但他仍然自比“老骥”和“烈士”,说明什么?他想要干什么?他还有什么壮心?不错,曹操决不满足于仅仅统一北方,他还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而此时,在南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定。当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时,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就与孙权组成了五万人的孙刘联军,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幻灯片10:赤壁之战形势图)

下面的时间仍然请大家读课文,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幻灯片11:赤壁之战表格)

好,找同学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在幻灯片上显示答案)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赤壁之战的精彩视频片段。(幻灯片12:赤壁之战视频片段)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是非常熟悉的,那么现在我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讲讲你所知道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故事。(幻灯片13:故事会)

好,故事会就先开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幻灯片14: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幻灯片15:明确答案)课前我们听《三国演义》主题曲时听到了这样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正是符合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情况。请同学们想想看,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两次战争却是一胜一负,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人生感悟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幻灯片16:从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到赤壁之战的失败中,你能得到什么人生感悟?)

如今,赤壁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驰骋沙场的将军也已作古,有不少文人墨客到赤壁这个古战场赋诗填词、抒发感情。其中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最为广泛,成为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幻灯片17:《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取得了湖南湖北和四川大部分地区,孙权在江东的地位也得以巩固。可以说,赤壁之战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三国鼎立的形成。

请同学们看P120课文,根据这个表格在课本上画出重点内容。(幻灯片18:三国鼎立表格)强调:

1、魏国并非由曹操建立,而是其子曹丕;

2、刘备建立汉,历史上称作蜀;用以区分西汉和东汉;

3、孙权称王,直到229年才正式称帝。

4、建业即今天南京。

好,同学们都能正确填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表格更加直观地看一看三国鼎立形式图。(幻灯片:19三国鼎立形式图)最后,三国就像鼎的三足并立一样,形成了对立的情形。

魏蜀吴三国在军事上互相对立,势均力敌,为了尽快使本国的实力超过其他两国,三国的统治者都重视生产,各自发展了本国的特色经济。同学们看课本P121,找出各国的特色经济分别是什么?在课本上画下来。

小结:

好,到这里,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就学完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表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幻灯片20、21:小结)

练习:

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看看同学们掌握的程度。(幻灯片22-26:练测平台)结束:

《三国演义》中的开篇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头,那么这三国最后被谁统一了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幻灯片27:谢谢指导!)

下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6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黄陂区武湖中学 陈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的过程及影响、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精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教......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最终5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

    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爱的四大名著之一,由于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多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

    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7课 三国鼎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

    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9 北师大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及实录 荷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马晓琳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