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23《专制皇权的强化》教学设计
七上第23课《专制皇权的强化》教学设计
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 徐圆圆
【内容主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不断发展,至明清到达顶峰。废丞相,设内阁,建厂卫,设军机处是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统治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建立和更替的概况;知道明清统治者强化专制皇权的主要措施。
2.能对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客观地分析内阁、厂卫和军机处的职能,理解它们的设立与强化专制皇权的关系;通过前后联系、比较分析,理解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通过对强化专制皇权影响的分析,掌握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
3.认识专制皇权的强化是明清两朝的政治特征,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极端的专制制度、保守落后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主要措施。
难点:理解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专制皇权强化的关系。
【教学设计】
导 入:呈现朱元璋画像,通过朱元璋画像之谜,引出新课内容。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环 节 1:朱元璋简介,提炼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明确朱元璋“由贱而贵”的人生经历及他对皇权问题的思考。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感受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蕴含的时代特征。环 节 2:以胡惟庸案为切入点,引入史料,概述明初废丞相的史实;以图表展示内阁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数据、图表等,加深学生对废丞相设内阁措施的感性认识。环 节 3:小组活动一:从职权、地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比丞相制与内阁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同伴互助,帮助学生理解内阁制的确立与专制皇权强化的关系。
环 节 4:介绍明朝统治者建厂卫的史实,出示相关史料,指导学生根据史料概括提炼厂卫的特点,分析朱元璋画像之谜。
设计意图:以史料的解读为切口,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初步感受辨析历史遗迷的一般方法。
环 节 5:简述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影响,引出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设计意图:辩证分析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影响,为环节9做铺垫。
环 节 6:分析清朝不同时期中央主要权力机构的权力对比;根据图文史料进一步了解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
设计意图:以饼状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清朝比较复杂的中央权力机构演变;以史料的解读为切口,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
环 节 7:小组活动二:对比军机处与丞相制、内阁制。
设计意图:在环节3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皇权到达顶峰。
环 节 8:拓展练习,梳理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最高权力机构设置的相关内容,明确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减弱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以漫画为切入点,通过知识链接,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点,凸显主旨。环 节 9:小组活动三:对明清文明“拓展”与“停滞”两大特征的理解。设计意图: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就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拓展思考,为单元其它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全面观念,辨证的看待历史问题。【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第23课 专制皇权的强化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强化设厂卫——强化皇权的工具清(皇太极,1644年):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到达顶峰 明(朱元璋,1368年)
【资料附录】
1.“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2.“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卷一九六
3.“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4.“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五
5.“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忠贤,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迄,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
6.“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决,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时。”
——(明)王圻《稗史汇编》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第二篇:(2017春季版)《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清帝国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基本史实。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认识专制统治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教师在大屏幕打出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讲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二、学习新课:
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那么,明清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呢?
(一)君主独裁
请同学阅读“君主独裁”一目,整理一下明清君主独裁的表现。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是要点的地方画出来。
教师请两名同学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总结一下明清君主独裁的表现。师生归纳:
1.明朝加强君权统治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2)设立厂卫制度;(3)设立廷杖制度。2.清朝设立军机处 具体了解这些措施。1.(1)废除宰相制度
教师:元朝曾经是高度集权,又极为专制的王朝,但到了末年,朝政废弛,内部倾轧,已无法继续它的统治。朱元璋吸取元朝贵族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功臣严加防范,不久就大开杀戒,把与他一起起兵反元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清除,其中波及面最广的是“胡蓝之狱”。同学们看大屏幕。——胡惟庸案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最终废除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把丞相的权力分归六部,而六部又由皇帝负责,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分散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
1.(2)设立厂卫制度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活动:(议论并回答。)因为朱元璋设了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的言行。
教师补充:明朝就是通过锦衣卫,东厂等这样的特务机构来监视百官、百姓,使他们臣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1.(3)设立廷杖制度
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了廷杖制度,任意杖责不合已意的大臣,这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主仆关系。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2.清朝设立军机处
教师:和申就是军机大臣,和申每天寅时要先去军机处,然后再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地方各部门执行。
提问: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的权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军机处是清代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过渡:以上我们探讨的是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
(二)八股取士
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焚书坑儒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
引导学生齐读111页材料。
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118页“八股取士”一目,注意了解一下什么是八股文?
师: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
思考:①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四书、五经)②具体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③考试题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在明清时的演变,由于明清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学生根本没有实际能力,有些人为考中状元,埋头苦读经书,根本没有实际能力。八股取士选拔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教师补充:清代统治者通过八股取试选取的人才成了他们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专制皇权。
(三)厉行文字狱 学生看课本119页“厉行文字狱”一目,了解什么是文字狱? 文字狱: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
故事: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这就是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乾隆自称“古稀老人”,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有一次自称“古稀老人”即被绞死。
教师指出: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
教师:文字狱从明朝开始,清朝大兴。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 思考:为什么文字狱在清朝最为严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满族贵族为了统治众多的汉族人民,以文字狱作为他们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方式。
小组讨论:文字狱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讨论回答:这种政策会使社会很恐怖,知识分子不敢多说话,不敢有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对政治事件的参与;对统治者而言,尽管在思想上控制了人民,但长期以来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国家走向衰败。
教师肯定并完善学生的回答:文字狱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的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组讨论: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利于国家统一。2.起到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三、课堂小结: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
第三篇:明清专制教学设计
第12课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1.了解明朝兴旺与清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通过分析历代中央集权措施,评述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意义。
3.了解明清时期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措施,比较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社会背景与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明朝兴旺、清朝建立的情况。了解明清两朝加强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军机处的设置,评述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影响。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培养归纳历史线索,任职历史规律的能力。比较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社会背景及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回顾,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危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教学难点:明清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教学过程】
本课设置的问题有:
1.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2.明清时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回顾历代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并阐述其影响 4.明清时期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措施?
5.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明清加强思想文化通知措施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元朝民族分化政策,分析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使元朝走向灭亡。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于1368年建立明朝,从而导入新课。
(一)自学与讨论
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明清两朝建立的情况: 1.朱元璋利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的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到北京。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朱元璋》的图画,并要求学生记忆此图。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明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推翻了。
2.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指出努尔哈赤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杰出人物。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正式开始。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开始由顶峰转向了衰落。明朝一建立,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权。
提问学生:问题
1、本课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来加强君权?
(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删繁就简,归纳本课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强化君权的文化与思想政策,把握本课历史基本线索,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
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从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来讲述明清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借此串联我国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线索和思想文化制度强化的事件。以此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影响。
学生自己自学找出明清两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这些在课本上写得很明确。让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可简略板书。
提问2:明清时期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明清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明朝:⑴、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⑵、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⑶、废宰相,权分六部。⑷、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⑸、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6)厂卫制度的设立(学生自行从书中查找)
其中以废丞相和设内阁最能体现皇权的加强。教师补充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明初,社会矛盾复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为给六部。永乐朝创设内阁制这一变化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其次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特别是明成祖设立东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后期统治的一个毒瘤。
小结:明朝一方面通过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负面影响。
2.清朝
⑴、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原因:1、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加强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州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
2、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
小结: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康熙帝处置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提问3:回顾历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影响是什么?
三、回顾已学过的历史
1、秦朝:首创丞相一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西汉: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为实现思想大一统,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隋唐: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废宰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厂卫制度的设立;
6、清朝: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影响:君主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提问4:明清时期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措施?
四、加强思想控制
明:(1)八股取士:
①含义:明朝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答卷的文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取士”。
②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败坏人才,加强思想控制,科举制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明清:(2)文字狱
①含义: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明清两朝尤为突出。特别是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②原因: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强调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腻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③危害: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必然产物,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网罗罪名的。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后果: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用严酷的文忌文网禁锢思想,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控制文化,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为免触禁忌,他们纷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繁琐的考据工作,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议朝政,甚至不敢动笔撰写历史著作。㈢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才智也被扼杀,从而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结:无论是八股取士还是文字狱,归根结底都是统治者为强化专制统治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式。这种败坏人才,摧残人才的方式最终都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在清朝逐渐落后于西方,进而在近代受到列强的侵略。
提问5.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明清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措施的影响。
五、焚书坑儒与明清加强思想控制措施
回顾历代君主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其中产生严重影响的非秦朝的焚书坑儒,但秦朝焚书坑儒与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相比哪个影响更为深刻和长远?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而文字狱更将这种思想控制发展到极致,很多文人从此躲在书斋之中,醉心考据学等学说,令中国的思想文化愈发缺少创新性,严重阻碍中国的进步,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小结: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课后练习(略)
课后反思:1.对材料分析较为透彻;2.能自主引导学生迁移已学过的知识
第四篇:七上《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概述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教学设计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好吗?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研读课文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教师小结过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等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d.拓展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能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补充: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①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②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③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④ 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课前准备
一、思考回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二、访谈指导 ① 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② 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三、谈话指导 ① 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② 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③ 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④ 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 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② 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③ 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 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C.写50字总评。② 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第五篇:《专制下的启蒙》教学设计
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六 第三课
《专制下的启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内容
人文精神起源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在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得以升华,在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复苏,而启蒙运动的开展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人文精神发展的这条主线中,启蒙运动时一个重要的环节。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与自由成为了西方社会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呼唤民主与自由”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和目的;第二目“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启蒙”则阐述了启蒙运动初期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的主张;第三目“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介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此外,教材还配有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和学习思考,在为学生提供了史料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进行思考。
此外,与岳麓版和人教版只介绍伏尔泰等主要思想家的主张相比,人民版教材在《专制下的启蒙》中介绍了霍布斯和洛克的观点,显得更加全面,但同时,人民版又将启蒙运动分成两课来介绍,造成内容割裂。
【学生分析】
本课位于专题六的第三课。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学习本课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史料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还有待提高。此外,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内容抽象,且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寻找突破口,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利用相关的视频、图片、表格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史料时,总结归纳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在做到论从史出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理解“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点,认识思想变革的力量。【重点难点】
重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教学方式】
引用史料,设置问题;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罗列表格,进行对比。【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网上有封辞职信很火,大家知道信的内容是什么吗?没错,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假设现在你有一次去法国看看的机会,同学们想去哪些地方呢?
生:…...师:同学们说了一些法国很著名的景点,说明大家对法国有一定的了解。在这里,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先贤祠。这先贤祠是安葬法国历史名人的地方。不过,想要栖身于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得到一个宽敞的位置。然而伏尔泰与卢梭的棺木却被安放在整个墓群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并各自享有一个墓室,这可以说是极大的荣耀。那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的崇敬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在今天的新课《人文主义三部曲之专制下的启蒙》中寻找答案。
先贤祠
17世纪的欧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通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对社会的愿望和设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启蒙运动”。这次运动持续了两百多年,可以说是欧洲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那么,它为何会在当时的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中国或者是其他地方发生呢?请同学先结合书上109页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1.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生:„„
师:早在14、15世纪,欧洲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学习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们曾经讲过,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了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壮大。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同时,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却依然处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之下。比如法国,法王路易十四就有一句名言“朕即国家”,在他执政时期,国王的权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外,他还用“君权神授”来为王权至上制造依据。专制王权不仅严格控制着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还对人们进行经济上的盘剥。
一边是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一边是封建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二者之间是不是会产生矛盾?
生:„„
师:没错,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想要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就需要先解放人们的思想,做好舆论上准备。而除了这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之外,当时还有一些有利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的解放,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的一生,已经不再是为追求来世幸福而进行艰难准备的一个阶段,应该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造福此生。而宗教改革主张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人人都可以与上帝对话,对罗马教廷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些观点,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自然科学也取得很大的进展,如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宇宙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被人所认识,传统神学对世界的解释是不科学、不可信的。这样一来,就削弱了神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正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启蒙之芽”才能在欧洲“茁壮成长”,并在各国开出璀璨的“理性之花”。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理性,其实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依靠神的旨意。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启蒙运动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首先,我们来看看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政治启蒙。这里有一则材料,请同学们先阅读这段材,想一想,这段材料体现了霍布斯的哪种观点?
生:„„
好的,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实,材料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这种权利不是由人或制度所给予的,它来自天赋”。
霍布斯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保护自己的愿望和可能,凡是对于生命有益的事情,我们就权力去做。而这种权利不是有别人所给予的,而是每个人的天赋。这就是“天赋人权”的原型。
此外,霍布斯还写了一部著作,就是《利维坦》。同学们可以看到这张图片,这是《利维坦》一书的封面,在封面之中,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个巨人,他的身体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霍布斯认为,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于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联合起来,并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从而创造出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利维坦,也就是政府。这种社会契约的思想对其后的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霍布斯认为,人们一旦出让了自己的权利,就不能再收回,也不能有不满和反抗,否则就是违反了契约。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原则有什么弊端?
生:„„
人们将所用权利都转让了给了政府,一旦政府实行暴政,就会威胁到人们的利益,可人们却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这就像在一场婚姻中,女方连人带嫁妆一起嫁到了男方家,可是嫁过去之后才发现所托非人,可是这个时候,偏偏还不能离婚。
另一位英国启蒙思想洛克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他的《政府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的观点。我们来看一段材料。请同学们在看的时候,想一想,洛克是怎样发展社会契约思想的呢?
生:„„
师:那有没有同学自愿起来说一说? 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请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洛克认为人民在订立契约的时候,只是出让了一部分权利,政府也只得到这一部分权利,所以政府并没有绝对的权威,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应该按照人民的意志对国家进行治理。当政府失于职守或违背人民的意志时,人民就可以起来推翻它。所以,我们将他的观点简化一下,就是“人民拥有国家权利”。
除了这个观点,洛克还提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咱们还是用材料说话。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同学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思考一下,材料中打省略号的地方应该填什么?
生:„„
师:同学们想到了吗?应该是什么理论? 生:„„
同学们说得很好。咱们来看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哪些?是不是“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联盟权亦属国王”,这样一来,就把国家的权力分成了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所以,这是一种分权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王可以掌握一部分权利,体现了英国“光荣革命”的基本精神,也就是限制和削弱王权,而不是否定王权。但同学们想一想,洛克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有没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
生:„„
在洛克的分权学说中,行政权和联盟权都是属于国王,那事实上,是不是只有“两权分立”?所以,这种分权学说是不够完善的。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高潮,法国成为了启蒙运动的中心,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中,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就被称为“法兰西自由三剑客”。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了解这三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1689年,孟德斯鸠出生于法国波尔多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接受过良好教育。27岁就继承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一职。但非常难得的是,后来他将这一职务卖了,并将这些钱用于写作和研究,并写出了《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
我们刚才说到,洛克的分权学说是不完善的,因此,孟德斯鸠在洛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分权学说。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生:„„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利,就要使各种权利既相互配合,又要相互制约。那这些权利是如何相互制约?我们来看一副示意图。这就是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与制衡模式。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并监督法律的执行。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司法权则应该由从普通人民中所选出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并且不能由某一特定阶级或者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大家看了这幅示意图,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我们在必修二将《美国1787年宪法》的时候,是不是也画过类似的图。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跟美国的政治体制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
师:没错,二者之间呢,其实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孟德斯鸠所提出的理论最早在美国得以实践,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我们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欧洲的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三剑客中有一个人集这些赞誉于一身,同学们能猜到他是谁吗?
生:„„
师:没错,就是伏尔泰。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在18世纪的欧洲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有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同学们在看视频的过程的同时,试着自己总结一下伏尔泰的主要观点。
(生看视频)师:好,那现在咱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有没有认真了。左边有几段伏尔泰所说的话,右边是具体的思想主张,同学们需要把材料对应的思想主张连起来。那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连。
好的,那同学们说,他们连对了没有? 生:„„
师:非常好。三段材料当中,第一和第二段表述比较直接,很容易理解,这里老师就不过多地阐释了。我们来看看第三段材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伏尔泰对人民怀有一种怎样的态度?
生:„„
师:没错,这也是伏尔泰思想的局限性。伏尔泰认为,国家和权力的主导者应是社会上的少数人即富人。并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因此,同学们应该看到,由于时代的制约,伏尔泰的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他对轰轰烈烈的法国启蒙运动的突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歌德曾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开辟新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卢梭。
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后来,他当过学徒、杂役、教师,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然而,正是因为成长中的不幸和挫折,使得他对普通百姓所遭受的痛苦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同情。并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指出:私有制是导致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此外,卢梭的思想主张还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我们来看看下面几段有趣的对话。我找几个同学起来分别扮演这四个人,来读一读这几段对话。他们
生:„„
师:非常好,我们给他们一点掌声。从刚才这几个同学们的对话中,大家知道,卢梭和伏尔泰、孟德斯鸠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吗?
生:„„
师:卢梭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差异就在于,前者主张主权在民,而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则主张君主立宪。而主权在民的主张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比如《人权宣言》中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就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
同学们,我们刚才介绍了几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那现在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呢?
生:„„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本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
本专题的标题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前面我们讲到,西方人文精神最初是来自古希腊一些学者对人的认识,无论是普罗塔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斯多亚学派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观点,都开始把研究的目光从神转向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到了14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迈出了探索人文主义精神的第二步,他们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那同学们还记得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
生:„„
师:没错,我们前面讲过,就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追求现世幸福,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开始关注人性。
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启蒙运动,主要内容是? 生:„„
师: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宣扬天赋人权,强调平等自由。关注的是不是更高一级的人权?
从关注人,到关注人性,再到关注人权,这是西方人文主义逐渐发展的三个层次,所以,我们说启蒙运动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设计反思】
1.利用问题串联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2.设计了启蒙思想家之间的对话,生动有趣,且易于学生理解。3.引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添加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