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教案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执 教: 城关教委 李霞霞
教学目标:
1、会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会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近似的平面图形并估算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学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
1、学会数表格。
2、能将简单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用电脑课件出示实物图,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近似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不规则图形,我们能不能估算它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出示学习目标
(1)会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会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近似规则图形并估算面积。
二、探究新知
猜想
出示实物(树叶)让学生观察后,估算树叶面积。学生说想法
探究
(一):利用数格子的方法探究树叶的面积 自学质疑
1、用电脑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用电脑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会数格。
3、学生自学课本100页内容,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中的活动探究
(一)。
小组交流(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展示点拨(指名回答,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会估算面积)
活动探究
(二):学会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近似的规则图形并会计算面积。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中的活动探究
(二)。
1、先让学生观察,说说小树叶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2、小组合作(小组内交流想法后画一画)
3、小组内交流后展示。教师点拨。
4、用电脑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学会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5、算一算。
三、训练拓展
完成导学案相关的题目。
四、小结反思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用数格子的方法
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城关教委 李霞霞 2014年12月17日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案
第二篇: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面积。
2、通过自主操作,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而又简便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教具准备:自制图形,直尺
学法指导:转化、迁移、合作交流
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在周末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几个特别漂亮的手工作品,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图知道这是什么?(台灯)由几个图形组成?(梯形,长方形)那它们的面积怎么计算?再看这个是什么?(小船)由几个图形组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那它们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两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预设生: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图形都是像这样用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称这些图形为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下面手工作品的面积怎么计算?
二、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
1、认识组合图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
2、观察例题,可以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哪几个简单图形,可以边说边画,然后再算一算,有几种方法?
三、分享点评
组内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归纳提炼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或添补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之和或差。
五、练习反馈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六、体会质疑
学习了本节知识你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还有什么疑惑,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分割法(和)
添补法(差)
第三篇:面积计算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初步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和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请看一段动画。操作:(喜洋洋和沸羊羊粉刷墙壁,为了谁刷的多而争吵)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为他俩决出胜负吗? 学生:可以用摆方格的方法为喜洋洋和沸羊羊做裁判。
3、揭示课题: 同学们,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教学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猜想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1)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 宽所含的厘米数 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如何计算它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78页第2个图,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那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吗?为什么?
生: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解决课前的问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闯关,我能行。
(四)谈收获。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第四篇: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全日制聋校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四年级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单元前几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图形面积的学习,能进一步巩固已学的内容,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聋生六年级,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但是对于方法的探索、反思及优化上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条件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能将组合图形分割为基本图形,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3)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将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设置为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选择正确的图形分割方法。(4)说教具准备
七巧板
PPT课件
二、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七巧板摆放你喜欢的图形,并说出你的图形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选取有创意的图形用投影仪展示、汇报。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动手摆放,在实践中认识了组合图形,并为本课探究的图形分割法做铺垫
2、出示五个基本图形,学生口答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将本课的知识基础进行一个复习,为探索新知做准备。(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例一,右图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呢?(给学生2分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结合摆放七巧板的经验,启发学生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基本图形,这样分别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后,就可以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学生分4人一组讨论,小组合作探讨应怎样分割分割组合图形,并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10分钟讨论、写计算过程),老师巡视并给予指导,讨论完后,选小组向全班汇报分享。汇报时先汇报所选的图形分割方法,再讲计算的过程,老师予以订正,学生汇报完以后,老师带着学生再次梳理解题的思路,并在黑板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本堂课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课后习题,新华小学有一块菜地,形状如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分小组讨论解答,小组间比赛谁能最快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向全班汇报,这个题是将图形分割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老师在汇报的过程中予以订正,并进一步规范书写格式。
2.求少先队队旗的面积,请学生上讲台汇报,老师订正。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题主要是进一步巩固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并将本堂课所学知识应用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用竞赛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体会数学竞赛的快乐。
(4)总结反思,整体评价
在本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此环节对本课所教内容进行回顾,再次强调本课的重点图形分割法以及用转化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
三、说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S=ah÷2
S=a·a
=5×2÷2
=5×5
=5(平方米)
=25(平方米)
这间房子侧面墙的面积为:
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5+25
=30(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30平方米。
将例题的整个计算过程展示出来,一是因为解题的步骤较多,方便学生理清思路,二是规范学生书写的格式。
第五篇:《平面图形面积》参考教案
《平面图形面积》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复习与整理。教材简析:
该板块是把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集中整理与复习。意在通过回顾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间的相互A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领悟学习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转化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这是学校绿化的平面图,图中都出现了那些平面图形。老师随着学生的口答将六种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这块地的大小就是指它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件: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什么叫做面积呢? 学生回答。
二、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一)回忆公式,夯实基础
师:你们会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吗?请你们把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写在 1 / 3
相应的图形上。
学生在自己的6个平面图形上写公式,同时指名板书公式。
(二)沟通联系,总结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分别说一说。
1.长方形、正方形是用面积单位量出来的(课件演示)板书:测量法
思考:正方形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为什么? 2.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得来的?(课件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底——长 高——宽)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将圆沿着它的半径等分若干份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
这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板书:割补法] 3.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课件演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原来一个图形面积的二倍。
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拼凑法
师小结:根据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的出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这是运用了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中用到的地方很多很多。例如:分数除法是运用转化思想转化成什么来计算的?
(三)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1.合作拼图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能结合刚才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来找找原因吗?
/ 3
请问同学们分组讨论这6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根据相互间的联系把它们贴在一张卡纸上,并用箭头表示。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能最好地体现出这六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2.交流小结
展示排列的网络图,并让小组代表说说意图。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张老师最近新买了房子,准备装修。经测量,卫生间长3.2米,宽2.4米,高2.8米。他打算在地上铺边长0.4米的防滑方砖。你能帮张老师算一算,他至少要买多少这样的方砖呢?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小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