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信息技术教案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上)信息技术教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上)信息技术教案教案》。

第一篇:初三(上)信息技术教案教案

第一单元 Visual Basic初步

《认识我的工作室》教学案例

认识我的工作室l课型l新授l授课人:

教学方法和手段I自主探究、广播演示1教具1微机、教学网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VB6.0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2.熟悉VB6.0的窗口界面。

3.了解VB6.0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

能力:

1.培养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储备的能力。

2.在主体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VB6.0易学、易用、高效及功能强大的特点,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VB6.0,掌握它的启动和退出。

2.熟悉VB6.0的界面,了解各种窗I=I的作用。

3.掌握对象的添加、删除及修改属性的方法。

4.了解程序代码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VB6.0主界面下各个窗口的含义及作用。

2.修改对象属性时,属性窗口中各个项目的作用。

设计思路

VB6.0与word、Excel等常用的应用软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虽然也能够像Office组件中的软件一样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但是作为面向对象的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熟悉VB6.O工作室的界面、窗体,掌握对象的添加、删除及修改属性的方法。针对教学重点,拟采取以主体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按照“激趣导入一主体探究一小结示范一拓展延伸”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达到目标。

一、激趣导入

屏幕广播“显示文字”的程序运行界面,单击“显示”、“退出”,展示这两个按钮的作用。

提问:大家知道用什么软件能制作出这种效果吗?

二、明确主题

本节课就通过这个小程序,让我们一起走入Visual Basic的世界!

三、主体探究

(一)探究任务

VB就是‘Visual Basic的简称,现在通用的版本是6.O。下面就请大家对照课本的“实战演练”部分,主动了解和尝试一下VB6.O主界面的工具箱中各控件的名称和功能,工具栏中各按钮的功能,菜单栏中各菜单项的作用。

(二)探究要求

前十分钟:以对照课本自主完成为主,除了遵循书上的步骤,还应注意课本右侧的“提示”。

后五分钟;四人小组讨论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小组协商解决。

(三)开始探究

四、小结示范

(一)问题解决

组织全班汇总小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

(二)知识补充

1.工具箱

2.窗体设计器

3.窗体布局窗口

4.工程管理器

观看老师的屏幕广播。

结合已有知识,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本节的主题,认定教学目标。

看清老师布置的任务,找到课本对应的页面。

看清要求,准备动手尝试。

小组分工,确定组长和记录

开始对照课本进行探究。

各组记录员表述本组遇到的问题(不可重复)。

对照屏幕广播,了解VB中主要的工程设计工具。

提前打开“显示文字”程序,在运行的最大化状态下广播。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探究任务与要求。

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做好引导者,重在让学生发表见解。

多媒体出示补充的知识。

5.属性窗口

6.代码窗口

(三)小结

1.启动VB

2.执行程序:

打开一运行一退出

3.修改程序:

添加一删除一修改属性

4.修改程序代码

五、拓展延伸

(一)自我巩固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我巩固与小结。

(二)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后“白测考场”中的题目

2.完成课本后“自测考场”中的题目

3.自学“阅览室”。

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好学生:简单回顾后进行拓展。‘

中等生:回顾问题与整节知识,尝试完成拓展第l题。

后进生:回顾本节“实战演练”,完成对VB的系统认识。

多媒体出示本课小结。

第二课: 我的日期时间程序

教材分析

(1)掌握窗体、标签控件和命令按钮的使用方法。

(2)掌握Ft期时间函数的使用方法。

(3)熟悉vB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亲手实践经历vB开发程序的全过程,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界面、设置对象属性、编写代码、调试运行、保存文件等环节,通过经历“日期时间”程序设计的的全过程来领悟VB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分析问题入手,设计程序,然后解决问题的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培养学培养学生自主完成VB程序的兴趣和热情。

2.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对问题的分析设计合适的程序界面。.

难点:对VB程序开发全过程的把握。

二、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VB程序的开始,是一个启蒙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体会窗体、标签控件和命令按钮的功能与作用,不要泛泛地讲,要给学生创设情景,创设实践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实战演练

本课设计的日期时间查询程序突出了标签框、命令按钮的功能,此程序简单易实现,适合初识VB的学生掌握,实战演练重点突出VB程序实现的全过程,开发VB程序所要的经历的各环节。

分析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思维从问题向程序转化,提炼出向题与程序界面中用到的控件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可以加上演示现有完成的程序让学生去体会。

设计程序界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建议老师先用传统的边讲边演示的方法讲解界面的设计和对象的属性设置,然后再让学生参照课本的内容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为了巩固本环节的学习,教师可以依据问题创设不同的界面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加强训练。

编写程序代码: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编写代码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编码对程序的控制作用,积累代码编写的方法和经验。建议老师采用先讲后练再扩展的三步方法去完成。

调试运行程序:建议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或提示。

调试与运行、生成可执行文件这两个环节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采用老师边说学

生边做的方式完成。

2.知识集装箱

栏目中设置了三项内容,建议先对窗体、标签与命令按钮的内容在“实战演练”中穿插讲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第二项和第三项内容学生自学就可以了。

三、自测考场参考答案

1.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Cmdblue—Click()

Labell.Caption=”欢迎来到VB大世界!”

Labell.ForeColor=vbBlue’

End Sub

Private Sub Cmdclear—Click()

Labell.Caption=””

End Sub

Private Sub Cmdgreen—Click()

Labell.Caption=-”欢迎来到VB大世界!”

Labell.ForeColor=vbGreen

End Sub

Private Sub Cmdred—Click()

Labell.Caption=”欢迎来到VB大世界!”

Labell.ForeColor=vbRed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l—Click()

End.

End Sub

第3课设计加法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本框控件的功能。

(2)掌握文本框控件的使用方法。

(3)掌握标签框和文本框在显示编辑文本中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编写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程序,体会文本框实现交互作用的过程。体验文本框和标签框的功能差别是学习本节课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问题中归纳出程序设计过程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程序设计习惯。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的功能实现。

难点:文本框与标签框的功能差别。、让学生体会文本框在程序实现中的交互作用;体验文本框和标签框在功能上的差异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可以采用比喻法、游戏法等帮助学生理解。I

《设计加法器》教学案例

课题:设计“加法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文本框”控件的使用。

2.掌握“标签框”、“命令按钮”及“文本框”的组合应用方法。

3.掌握“标签框”和“文本框”在显示编辑文本中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VB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和思路。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从学中做,到做中学。

3.实施分组协作学习的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好习惯。

3.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标签框”、“命令按钮”、“文本框”三个控件的绘制和布局。

2.“标签框”、“命令按钮”、“文本框”三个控件的属性设置。

3.“标签框”、“命令按钮”、“文本框”三个控件的后台运行代码。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VB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和思路。

2.使用“标签框”和“文本框”这两个控件的区别。

3.对于程序代码,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演示几个VB趣味小程序(有男生喜欢的小游戏,有女生喜欢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大约三四个),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些小型程序制作过程都会用到我们数学中 的“+”(加法)运算。作为初学者,要想成为一名程序设计高手,“+”运算是必不可少的。

然后导入制作“加法器”,并展示给学生。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大任务——制作“加法器”

(为了让学生了解VB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和思路,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木偶Flash动画,它的外观比喻成“加法器”的外观;当拉动木偶身上的线时,木偶才运动起来,好比是“加法器”的程序代码,没有它就无法使用一样)

把大任务分为三个小任务:

任务一:制作“加法器”的外观界面。

展示“加法器”,让学生观察它的外观组成部分(三个文本框、两个标签、三个按钮)。

教师演示进行文本框与标签对比,以及怎样使用工具箱中这三种控件的绘制。(1分钟)

学生操作,并自己调整布局。

自行验证:跟老师出示的进行对比。

任务二:设置“加法器”中各对象的属性值。

对比上面的“加法器”与完整的“加法器”界面,询问你更喜欢哪个界面?引入属性窗口的设置。

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几个常用的属性值,只演示1~2个的操作方法,并对文本框与标签属性中Text与Caption属性值进行区分。

学生操作,尝试修改其他的属性值,看界面上有没有变化。

要求:自行美化界面。

任务三:给“加法器”中需要设置行为的对象添加代码。(三个按钮)

展示木偶Flash动画,拉动线,使静止的木偶动起来。然后,展示未完成的“加法器”与完成了的“加法器”:外观一样,但未完成的“加法器”不运行,完成的“加法器”则运行良好。引入添加代码。

教师讲解,并简要分析语法的规则。

学生操作完成,并运行程序,验证运行情况。

2.提高篇——融会贯通

任务一:在“加法器”程序中,修改成为“减法器”。

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回答怎样修改,然后找学生上台展示想法。最后学生操作完

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完成,并巡视、答疑。‘

操作快的学生,再让他们修改成“乘法器”和“除法器”。

任务二:设计“清除文本框”程序。’

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问题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互助完成操作,教师巡视、答疑。最

后让学生来讲解做法。

三、小结

这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

1.操作知识技能(教师可提示).

2.学习方法上(教师可提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学生答不出时,教师直接引导)

四、祝语

成为IT界精英;一名优秀的软件设计高手

第4课设计“万年历小时钟”程序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外部控件的调用方法。

(2)初步学会时钟控件的使用方法。

(3)掌握时间函数Timer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一

本节课在前三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新引ATSb部控件日历和计时器控件,通过对这两

种控件的使用使学生对VB编写程序的思路进一步扩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更深层次地认识VB程序开发的

奥妙。

2.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时器控件的使用方法和外部控件的调用方法。

难点:计时器控件属性的设置和Timer事件代码的编写。

本课接触的新知识点和思维点比较多,外部控件、计时器控件、Timer函数、设置蜂鸣声、在窗体中加载图标都是新知识。本课将这些内容用一食完整的程序贯穿,建议老师。上课时先演示完整程序的运行情况,然后采用传统的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1.实战演练,本课设计的万年历小时钟程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实战演练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程序的全过程,来掌握外部控件的调用和计时器控件的使用方法。

分析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计时器控件的Interval属性和Timer事件的意义和作用。建议老师突出使用演示法教学,可以采用演示不同的Interval属性值示例程序,让学生体会Interval属性的含义。同样可以演示Interval属性相同但触发的Timer-事件不同的示例,让学生体会Timer事件的含义。对外部控件的理解也可以采用演示法。

设计程序界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建议老师根据课本中的步骤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环节组织教学,不同的环节根据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边演示边练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

编写程序代码:有了前面三节课学习的基础,本环节的内容相对简单。老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举一反三,增加Ti。reel。事件的一些变化,加深学生对Timer事件的理解。

调试运行程序:本环节给学生留下的拓展空间很大,完全是一个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和张扬个性的环节,建议老师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师机演示的方法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知识集装箱

栏目中设置了两项内容,建议在“实战演练”环节中穿插对计时器控件和VB外部控

件相关知识的讲解。本栏目的内容建议在学生完成实战演练环节后自学完成。

1.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Timerl一Timer()

Labell.Caption=Now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l一Click()

。Timerl.Enabled—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一Click()

Timerl.Enabled—False

end Sub·

第二单元用Visual Basic语言解决问题

本单元在呈现体例与内容选取上有很大特色,采取了与以往学习程序设计完全不同的做法。不再以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及代码编写为线索来组织教材,而是以提高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将语法规则及代码编写相关知识渗透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通过“知识集装箱”等栏目加以总结和提升,给学生自学以及教师拓展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本单元内容是学完上一单元内容,在对VB开发环境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对控件、对象、属性等概念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设计制作程序界面之后对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的深入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5课至第9课为第一个阶段,通过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来学习变量、构成三种程序基本结构的语句及语法规则等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第10课至第12课为第二个学习阶段,是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对三种基本结构学习的提升,通过数组、穷举法、递推法的学习体现算法的初步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课时:1

课题

参考课时数(节)

第5课数据的存储箱——变量

第6课双路径决策——If语句

第7课多路径决策——Select语句

第8课计数循环——For Next语句

第9课条件循环——Do Loop语句

第10课数据的集装箱——数组

第11课用穷举法解决问题

第12课用递推法解决问题

第5课数据的存储箱——变量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量的含义及作用,并能合理地定义使用变量

(2)了解常见的几种数据类型及其含义。

(3)了解常见的几种标准函数及其作用。

(4)了解顺序程序结构。

(5)掌握变量的赋值及数据输出。

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的核心是变量,围绕这一核心,通过具体任务的实践,展开变量的定义、变量的赋值、变量的输出等教学环节。教学中要体现知识与技能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模式。

情意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代码编写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严格、认真的做事态度。

2.教学重点

(1)合理定义变量,存储数据。

(2)编写顺序结构程序,解决简单问题。

3.教学难点。

(1)变量及赋值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2)数据类型的含义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涉及较多的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应合理地渗透于“实战演练”的教学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将较难理解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来体会、理解这些知识点,也就是在做中来学习。例如变量的交换,可以与交换两个容器里的某两种液体来进行对比。避免直接罗列枯燥的概念、然后再练习的做法。

1.实战演练

课本通过设置现实中计算打折商品价格这一生活情境,提出完成“打折商品计价器”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体现任务的现实性、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解决问题的价值。“实战演练”栏目是本课教学的主体,本课教学目标应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得到贯彻实现。

分析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采用传统方式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进一步提出如果用计算机来实现这一任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而为引出变量这一概念埋下伏笔,体现信息需求的思想。

由课本例题可以看出顺序结构程序的特征。这种结构的程序比较简单,就是按照语句的排列顺序依次执行的机制。顺序结构的执行顺序是自上而下,依次执行,因此编写程序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定,否则程序执行结果就不对。

设计程序界面: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建议让学生按照课本范例自己设计完成;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界面创新,以达到更加美观的效果。

编写程序代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前面的“分析问题”,围绕变量这一核心知识点,通过引入图示、形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变量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定义数据类型、什么形式的程序结构是顺序结构等问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前面讲过的对象及属性等概念的复习和应用。

调试运行程序: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建议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或提示。

2.知识集装箱

栏目中集中了六项内容,建议将其中的变量、数据类型、Print语句穿插于“实战演练”中,作较详细的讲解。而其他内容,教师可以在第二课时中,设计若干实践性题目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某些较简单的内容如表达式等,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

第6课双路径决策——If语句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掌握If语句的基本格式和功能。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判断条件。

(3)掌握If语句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本课活动是通过解决一个密码验证问题的过程,掌握使用If语句来实现双路径决策,体验分支结构程序的一般设计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程序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改变学生以往单一的顺序执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认识到学习程序流程图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一个基本步骤,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学习态度的严谨性。

2.教学重点

(1)If语句的使用方法。

(2)使用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3.教学难点

If语句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基本上已能够从控件箱中将控件拖放到窗体上,然后设置其属性,定义动作,并已经掌握变量的定义和使用,能够完成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本课建{立在学生已学习顺序结构的基础之上,为后续学习循环结构作铺垫。

1.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栏目是本课教学的主体,本课教学目标应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得到贯彻实现VB中If语句的分支结构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学生在英语中已学过If引导的条件从句,它和

VB中的If语句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节课的重心放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利用If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战演练”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应合理地渗透于“实战演练”的教学之中,如流程图的基本符号及用法、I{语句的一般格式等。避免先讲授枯燥的概念,再完成“实战演练”的做法,造成学用脱节。

分析问题:课本通过交置现实中“密码验证’’这一生活情境,将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利用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分支结构与顺序结构不同,它是依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执行路径,而不是严格按照语句出现的物理顺序来执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构造合适的分支条件和分析程序流程,根据不同的程序流程选择适当的分支语句a

分支结构适合于带有逻辑条件判断的计算,设计这类程序时往往都要先绘制其程序流程图,然后根据程序流程图写出源程序,这样就把程序设计分析与语言分开,使得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因此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结合问题蜮出流程图。在画流程图的训练上可使用拓展训练中的第2题。刚开始学生可能对于流程图的一些符号记不住,可让学生参照教材中的流程图来完成本题的算法设计。画流程图一定使用规范的符号,从而为以后设计更为复杂的程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程序界面:为了获得较为一致的运行界面,教师可以提供“界面图+对象属性表”给学生。界面图上标明了控件对象的类型、数量和位置,见教材图6—3。建议让学生按照课本范例自己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界面设计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编写程序代码: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程序代码解决双路径决策问题的关键,是教学重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教师根据前面的“分析问题”,以及事先画出的流程图,以规范的命令格式,一步一步地教会学生使用If语句编写程序代码来解决本课的任务。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判断条件,能够根据条件的不同编写出不同的程序代码。可以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试~试如何确定判断条件;当判断条件发生变化时,程序代码应该如何改写。

调试运行程序:在程序代码编写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变量的定义、程序流程的控制、代码的输入错误等因素造成程序不能运行,或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甚至不能得出正确的运行结果。这时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建议让学生仔细观察程序,自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以帮助查找错误的方式来调试程序,以增强对程序的阅读能力,并对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或提示。-

2.知识集装箱

在本栏目中共有三项内容,建议将其中的流程图简介结合“分析问题”作较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往往需事先画出流程图,以帮助程序设计者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算法。对于基本符号以及使用流程图的~般规则需要学生记忆,可适当补充一些例题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另外两项内容分别是If语句的一般格式释消息框的使用方法简介。任何计算机高级语言,其语句的语法格式都有严密的定义。

化,并把简化了的格式称为常用或一般格式。

教材中对这些格式进行描述时作了一些简

由于学生还处于VB学习的初级阶段,简化语法描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证语句使用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所有语句的语法,在VB联机帮助文档MSDN Library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同时还有如何使用这些语句的示例。对一些掌握计算机语富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学习完整严密的语句语法。通过学习,可以更灵活地使用语句,提高编程永平。同时,教师可为学有余力并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解决,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双路径决策——If语句》教学案例

课题:第6课双路径决策„If语句} 教师角色:主持人、裁判员

授课模式

分组擂台赛模式l教具i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If语句的语法结构。

(2)使学生学会使用If语句进行程序设计,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协作性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双路径决策——If语句”,掌握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学会基本的程序设

计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品展示与后期总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良好的合作性学习习惯。

重点

If语句的格式及编程应用。

分析教材分析

1.“双路径决策——If语句”格式简单,功能显著,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

2.“If语句”是简单的程序设计基础,是标准的三种程序结构之一。

3.“If语句”不仅是以前程序设计的进一步拓宽,更是以后学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模块化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安排

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学生分组准备,宣布比赛规则。

2.实施阶段:细化任务,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估。

3.拓展阶段:学生才艺展示,引导学以致用,完成相对要求更高的任务。

4.总结阶段:作品反思,评比展示小组作品,引导学生小结,修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准备阶段

1.小组划分

2.宣布比赛规

(2分钟)

一列6人分为1组(同桌不同组),共8个小组。

答题及评分:根据屏幕显示要求,进行(1)答题;(2)同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调试、测试互评,教师点评。两项累计为本组得分。每组记分统计员1名,采用相互计分、统计的原则。

书籍、答案纸张,文具准备

第7课多路径决策——select语句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格式。

(2)掌握Select语句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能使用Select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课活动通过设计一个“四则运算计算器”的过程,掌握使用Select语句实现多路径决策,体验多分支结构程序一般设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加复杂的、有更多选项的选择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

(1)使用多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Select语句的使用方法。

3.教学难点

Select语句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用多分支结构设计“四则运算计算器”的程序,因而“实战演练”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在实践活动中,要采用各种办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程序设计就如同学游泳一样,学了许多游泳的姿势,最终一定要下水去游起来,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掌握。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获得这种成功的体验。

1.实战演练

本课通过帮小红设计一个“计算器”的程序,用于检验小红计算正确与否这一情境,提出编写“四则运算计算器”这一任务。因为每次进行的都是加、减、乘、除中的某一种运算,所以这是一个“多选一”的问题。为了方便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使用多路径决策。通过“实战演练”来让学生学会通过多路径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多分支结构程序的编写,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范例要进行充分分析,让学生明确该问题是一个“多选一”的问题,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要画出较为详细的流程图。也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算法。同时,通过问题分析,让学生知道界面中需要哪些控件及它们的属性。为了避免在程序中用O作除数现象的发生,还要判断是否O作除数等问题,培养学生缜密思考的习惯。

设计程序界面:在进行学生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讲解清楚界面要求,需要用到哪些控件,对这些控件的属性需要做哪些设置等。在编制程序时,应该分析清楚哪个事件发生时完成哪些计算与处理,通过哪些事件的发生来完成整个程序功能。为了获得较为一致的运行界面,教师可以提供“界面图+对象属性表”给学生。界面图上标明了控件对象的类型、数量和位置,见教材图7—3,建议让学生按照课本范例自己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初次在VB中接触到单选标记和复选标记的使用,教师应结合知识集装箱中的相关内容,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界面设计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编写程序代码:本环节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环节,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用VB编写代码解决具体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同学可能完成较快,而另一些同学则有许多困难,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安排能力强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编程能力。杜绝学生照着课本上的程序代码直接输入就算完成任务的现象发生。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代码,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实现的过程。

调试运行程序:通过多媒体网络广播系统,展示个别有代表性学生的结果。首先引导学生判断该程序对不对,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运行此程序才能知道对不对。其次,若程序不对,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个错误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重新调整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知识集装箱

本栏目中包含两项内容,建议将select选择语句的基本格式穿插于“实战演练”中,做较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多分支结构语句的使用方法及程序的执行过程。对于case后面的测试条件教材限于篇幅没有展开详细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设置测试条件。对于测试表达式的几种情况可举例如下:

Case 20 表示当表达式的值为20时,执行后面的语句组。

Case 2,4,6,8 表示当表达式的值为2或4或6或8时,执行后面的语句组。

Case 1 to 5 表示当表达式的值在1到5之间时,执行后面的语句组。

Case Is>=10 表示当表达式的值大于或等于10时,执行后面的语句组。

单选标记与复选标记作为一种控件,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它们以及怎么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向有兴趣的学生、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实例,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Textl.Text)/400)Then

ts==29 Else

ts=:28

End If

End Select

Label4.Caption---=ts

End Sub

第8课计数循环——For Next语句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掌握For Next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功能。

(2)掌握For Next计数循环语句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能使用For Next计数循环语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课活动通过设计一个累加器的过程,掌握使用For Next语句实现计数循环程序设计,体验循环结构程序一般设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使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改变学生以往单一的顺序执行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教学重点

(1)For 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For Next循环程序的执行过程及循环变量的变化。

(3)使用计数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难点

(1)For Next循环的执行过程,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循环变量的变化情况。

(2)For Next计数循环语句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3)学生运用For Next语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之上,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又为后续的数组学习作了铺垫。多数学生对程序设计兴趣不大,因为学生认为生活离程序设计过于遥远,而且程序设计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非常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能力训练与问题解决相联系,提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从而激起学生“摘取”的兴趣。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教师仅引领,通过反馈逐步提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

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后能举一反三,遇到类似问题能够通过类推的方式加以解决。

1.实战演练

循环程序设计作为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之一,其作用是使一段程序反复执行。通过完成“实战演练”这一学习任务,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对实现独立编程树立信心。本课建立在学生已学习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础之上,它为设计循环结构程序做好了铺垫。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本节课的重心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确采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解决过程重复问题的方法,掌握For Next语句的格式,注意循环变量的变化。“实战演练”中所涉及知识点和技能点,应合理地渗透于“实战演练”的教学之中,如For Next语句的一般格式、滚动条的使用方法等。避免先讲授枯燥的概念、再完成“实战演练”的做法,造成学用脱节。

分析问题:课本通过为提高银行业务员珠算能力而编写一个验证珠算结果正确与否的累加器程序的生活情境,将计数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另外设计恰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利用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可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描述使用顺序结构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使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弊端以及解决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可循,以便导入使用循环结构算法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要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因为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能够把解决问题的步骤清晰、直观地表示出来,所以一定要绘制好流程图,确定循环变量和循环体。

设计程序界面:界面设计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获得较为一致的运行界面,教师可以提供“界面图+对象属性表”给学生。界面图上标明了控件对象的类型、数量和位置,见教材图8—3,建议让学生按照课本范例自己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初次在VB中接触到滚动条的使用,教师应结合知识集装箱中的相关内容,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编写程序代码:解决这个任务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程序解决重复控制的问题。程序中实现重复控制的方法之一是循环,用循环语句来表示。本节教材中介绍了For Next 循环结构,它主要用于循环次数已知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计数循环。教材中给出了它的一般格式,在进行编写代码之前应首先向学生介绍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向学生讲清有关步长的问题,步长是循环变量的增量,其值可以是正数(递增

网上一位老师的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初次见面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他们给我起了个代号叫女1号(因为不能说姓名,而我又抽到了一号),在这堂课上你们就可以称呼我为女一号,至于真是的姓名,咱们课下可以交流!虽然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但我认为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计算机!你们喜欢计算机吗?

生:喜欢

师:既然咱们都喜欢计算机,那么你们知道计算机界的老大是谁吗?

生:微软

师:微软的谁?

生:比尔 盖茨

师:对比尔

盖茨。他是世界首富,据说他的豪宅花费了1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呀?

生:7亿多人民币

师:比尔 盖茨的住宅称为豪宅并不紧急你因为它花费高,而且因为它被称为高科技的未来。比如说地板吧,咱们同学家的地板是不是为了大方美观,或者爸爸妈妈容易拖洗?而他家的地板不仅仅大方美观还可以根据人的体温来调节温度和湿度。有些同学的家里是不是害怕遭小偷?他家可不怕,因为进比尔家的人都必须带上一个智能识别针,在识别针里面有这个人的相关资料!就算是你是比尔认识的人没有带识别针也是不可以进入的!所以啦比尔的家里是从来都不怕遭小偷的!别看比尔是世界首富,但是在你们这年龄也是个初中生呢。对了同学们听说过高斯吗?

生:没有(听说过)

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副板书:1+2+3+。。+100=),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想起来了吗?

生:知道了

师:你们知道了,很不巧的是比尔的老师也知道,他就想了你们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就不给你么出那么简单的了,于是他出了这么一道题(板书:1+3+5+。。+101=?)。同学们你们能算出来吗?

生:能(不能)

师:如果给你们足够的时间你们能不能算出来呀?

生:能

师:是不是就是1+3=4 4+5=9 这样加下去?

生:是

师:比尔那时候也是这么做的!他做了好几天呀,后来呢他接触了电脑,学习了一种叫visualbasic的语言,里面有一个语句结构,只要输入一些数,就很快得到了答案,于是比尔就对电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就成为世界首富了!同学们想不想学习一下比尔学的那种结构呢?

生:想

师:他学的这种结构就叫做(板书:循环结构——for next 语句)

(于是这样就导入到了正题,别看很多如果真的用语言说的话也就3-5分钟,这样能给同学拉进距离,而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的话5分钟的导入也是值得的)

下面就是新授课(略)

新授课中,只要注意多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叫学生起来回答的时候一定要激励学生多夸奖,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比如说你真的是太聪明了,从来没见过像你那么聪明的学生;真的答得太好了,巾帼不让须眉哈!等等。虽然在我们看来这些语言有些肉麻,但是学生是爱听的,毕竟他们才是初中生。并且在课上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要急于否定,应该问下其他同学他回答得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什么地方,错误在什么地方,让同学来判断!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航和总结的配叫作用,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整个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课

学生刚刚学习了For Next循环语句,理解掌握了For。Next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执行过程,并且通过学习知道For Next:循环语句适合解决循环次数事先能够确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循环的次数无法预先知道,但已知在什么条件下应该循环时,使用Do语句来描述这样的循环比较合适。

1.实战演练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Do Loop循环结构的格式及使用方法应渗透于“实战演练”教学之中,在做中学。同时,引导学生对Do Loop和For Next循环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语句格式、执行过程、应用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分析问题: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对折的次数,引导学生去思考。可能有些学生会试图用For Next循环结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找出循环变量的初值为1,终值不确定,无法完成。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For Next循环语句是用来解决循环次数事先能确定的问题的,而当前这个问题中的循环次数是未知的,所以用For Next循环语句无法解决。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用到循环语句的另一种语句Do Loop循环语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画出流程图帮助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程序界面:界面设计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获得较为一致的运行界面,教师可以提供“界面图+对象属性表”给学生。界面图上标明了控件对象的类型、数量和位置,见教材图9—3。解决这个问题不涉及新的控件使用,建议让学生按照课本范例自己。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编写程序代码:本环节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用VB编写代码解决具体问题,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同学可能会较快完成,而另一些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可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编程能力。要避免学生照着课本上的程序代码直接输入就算完成任务的现象发生。

调试运行: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出示某个有代表性学生的解题结果,其他同学对其程序进行分析评价。以征询的口气问:哪位做错的同学能站起来告诉大家,你错在哪里?怎么错的?以此给其他同学提个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此处要化错误为资源,化难堪为体面,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师生可共同分析,帮分部分薄弱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对课堂情况作总结性评述,引导学生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梳理。

2.知识集装箱

本环节只介绍了循环结构的两种形式,而在“实战演练”中只用到了其中的第二种格式,其实质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对于第一种格式当型循环结构,教材只介绍了其格式,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此语句的了解,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语句改写、结合学生实际增加一些针对该语句格式的练习,以加强对它的深刻认识,并能根据

第十课:数据集装箱—数组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数组的概念

(2)

理解变量与数组在存储数据时的区别。

(3)

掌握定义数组的方法。

(4)

学会合理地定义数组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核心要突出数组与单个变量相比在存储数据上所体现出的节省空间、易于管理、提高效率等特征。教学中以数组与变量的区别为切人点,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数组的应用以及使用数组的意义有感性的认识和体会,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解决具有大量数据问题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热情。

2.教学重点

(1)数组的定义方法。

(2)数组元素的赋值。

3.教学难点

数组元素的批量赋值及输出。

教学建议

数组在程序设计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进行程序设计所必需的手段。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完三种基本程序结构,并对具有大规模数据量且较为复杂的问题有解决体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数据的特征来合理定义数组。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定义数组可以将数据科学有效地进行处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1.实战演练

教材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演讲大赛的生活情境,提出设计“计分程序”这一任务。在教学引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一任务与前面所遇到的任务在数据存储量上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潜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当遇到具有该特点的任务需要完成时,可以采用本课所学知识来解决。

分析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建议教师按照教材的思路,先让学生用定义变量的方法来试图解决问题,进而提出假设评委人数增大时,定义变量是否是最佳的选择;使学生体会到对于大规模

数据的存储,定义变量方式所存在的局限,从而引出数组这一概念。这样就突出了数组的本质。

设计程序界面:该程序界面涉及的对象较多,学生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制作该界面。因为制作界面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建议教师在课前制作该程序界面的半成品,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代码编写的任务中。本课用到Frame框架控件来设置不同的显示区域,使程序界面友好且美观。这是一个新控件,建议教师对该控件的用法作较详细的补充说明。

编写程序代码:正确定义数组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完成该任务的关键。建议P43

第十一课 用穷举法解决问题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穷举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求余运算和整除运算。

(3)学会应用穷举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什么是穷举法,如何用多重循环来实现穷举法是本节课的教学核心。穸举问题的穷举策略很重要,如何设计恰当的穷举变量,如何设定恰当的变量穷举范围,如何进行判断减少穷举的次数、提高穷举效率,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其间也将进发出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多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注意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展开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应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树立规则、规范意识。

2.教学重点

(1)穷举法的基本思想。

(2)穷举法适用解决问题的特征。

(3)穷举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难点

如何设定恰当的变量穷举范围,减少进行穷举的次数,提高穷举效率。

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从身边简单问题人手亲历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算法的思想,进而总结出哪一类的、具有什么特征的问题适合于用穷举法来解决。初步了解算法、程序、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对算法学习的引入,为高中阶段对算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1.实战演练

课本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查找密码这一情境,提出设计“找密码”程序的任务。在教学引入时,建议教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人们经常采用穷举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当穷举的范围足够大时,采用人工方式穷举就无法完成。进而提出应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来实现穷举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展开本课的教学。

分析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着重让学生归纳出问题中数据的特征及变化规律,也就是归纳出密码可能出现的范围及变化规律。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然后还要明确如何对密码进行判断,其条件如何设置。这时可以将“知识集装箱”中整除和取余的教学内容,结合如何判断整除问题在此处讲解。

设计程序界面:该程序界面较为简单,建议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界面创新,以取得程序界面更加美观的效果。

编写程序代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前面的分析,已经对问题中所涉及数据的变化范围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此处的任务是如何用程序将范围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密码一一列举出来。这需要完成两项关键性工作:一是要合理地设计穷举变量,明确每个变量数据变化的范围,最终构造一个多重循环来实现所有数据的枚举。二是明确问题答案的判断条件,合理设置循环体。教学中建议教师抓住以上两个关键点来展开教学。

调试运行程序: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首先让学生检验程序的正确性。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去解决。教师可队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或提示,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2.知识集装箱

栏目中提出穷举算法的概念,并举出了一个典型的用穷举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对适用于穷举法解

决问题的特点作了一般性总结。建议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列举一些实例,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完成,以此巩固提高这部分所学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两种顺序:一种是可以在引入问题的同时,逐步渗透说明穷举算法的思想。另一种是,一开始不提算法,而是到任务完成后总结归纳出穷举算法的思想。这两种顺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设计灵活应用。

三、拓展训练参考答案

1.改正后语句为:

Private Sub Commandl—1Click()

Dim x As Long

For a--0 To 9

For b:0 To 9

F0r d=0 To 9

For e=0 To 9

x:a*lO000+b*1000+1*100+d*10+e

If(x Mod 81一O)And(x Mod 91=0)Then Textl.Textmx

Next e,d,b,a

End Sub

2.程序界面:略

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Coremandl Click()

《用穷举法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穷举算法的基本思想。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穷举算法的基本思想。

(2)穷举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准备

一个完整的寻找密码的程序。

4.教学方法

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思考,从而总结出穷举法的基本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供给学生源程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穷举对象和范围修改源程序,探究学习能力。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最近,老师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同

学们想知道是什么麻烦吗?愿意帮助老师

吗?

简述事情原委,点明教师的烦恼:忘记

创设情景

了邮箱的密码,而该邮箱中有很多同学发来

思考、讨论:怎样找出邮

引入问题的珍贵照片。箱的密码?

提供有关密码的线索:密码是一个五位

整数;中间的一位数是1;该五位数是81和

91的倍数。

问题:怎样找出邮箱的密码?

方法1:对每个五位数,逐

个验证是否符合三条线索,如

果符合,该数就是邮箱的密码。

方法2:设所求的五位数

是x,由于x是81和91的倍

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可行性、验证的数,而81和91的最大公约数

对象和范围、效率等方面评价学生提出的解

是l,所以x一定是81*91即

寻求方法

决方法。7371的倍数。设10100<一y

*7371<=99199,可求出y 的范围是:2~13。因此,只要

逐个求出y。7371的中间一

位数字,若是1则该数就是邮

箱的密码„„

第二单元用、,isu脚Basic语言解决问题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方法1和方法2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

问题答案涉及的可能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并

根据问题提供的条件逐个作出判断,从中挑

写出方法1和方法2的归纳小结

选符合条件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穷举对象和范围。

叫做穷举法,也叫枚举法。

使用穷举法要注意穷举的对象和范围。

上机操作:先运行程序,设计程序

以方法1为例,讲解穷举法的程序实现

观察得到的邮箱密码是多少;

解决问题

方法,并写出程序。

再打开源程序,阅读并分析程

序的执行过程。

点拨:如何求整数x的百位数字?(x 合作完成:修改老师提供

课堂拓展的源程序,用方法2解决问

mod 1000)div 10

题。

归纳总结

使用穷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完成教材“拓展训练”中

课外拓展的第2题。

第12课.递推法解决问题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递推算法的基本思想。,(2)学会应用变量的迭代解决简单问题。

(3)掌握用程序实现递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j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核心是学习递推算法的思想,以及如何应用递推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出递推公式,再由初始状态出发,按递推公式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结果。这一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这也是用递推法解决问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倡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知识的精神。

2.教学重点

(1)递推算法的基本思想。

(2)归纳推导递推关系式。

(3)变量的迭代。

(4)递推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难点

(1)递推关系式的确立。

(2)理解递推的过程。

二、教学建议

二、教学建议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递推法,对于这一方法其实并不陌生。本课的核心是如何让计算机代替人的思维自动地进行推理,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1.实战演练,教材通过设置兔子繁殖这一有趣的问题,提出本课任务。建议教师由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生活中人们经常用递推的方式来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然后提出如何让计算机按照人的思维进行递推,展开本课教学。‘

分析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按照题意一一出前n个月兔子繁殖的数量。然后仔细观察产生的这一数列,找到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从中归纳出递推公式。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本课的核心。

设计程序界面:该程序界面较为简单,建议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界面创新,以达到程序界面更加美观的效果。

编写程序代码: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求出递推关系式,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即引入不同的符号来代表某些事物,并总结其变化规律。这一方法也是序设计必须掌握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三点:(1)确定初始状态;(2)确定递推公式;(3)确定终止状态。教师要总结递推的两种情况:(1)顺推。由初始状态开始,按照递推公式,推导出最终结果。(2)逆推。由最终状态开始,按照递推公式,推导出所求的初始状态。对于逆推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去探索实现。

数学归纳是找到递推公式的实用的方法,教材中没有指出该方法,建议教师对数学归纳的方法作适当的补充。

调试运行程序: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首先让学生通过测试数据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去解决。教师可以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或提示,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2.知识集装箱

栏目中对递推算法的思想作了简单的总结,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递推算法这一概

P51

第二篇:三上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一单元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1课 信息就在你身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兴趣

2、渗透《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什么?计算机又有哪些作用呢? 过程与方法:

先采用学生自学、提问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介:

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网络安全吗?知道《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吗? 渗透《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内容:

第十三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负责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第十四条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有关使用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五条 对计算机病毒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其他有害数据的防治研究工作,由公安部归口管理。

今天呢,是我们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第一课的课题名称是《信息就在你身边》,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哪些东西属于信息呢?

二、新授

这节课课我们就慢慢的了解信息是什么?信息技术是什么呢?哪它们和计算机有什么联系呢。

1、请学生打书开第1课,解决问题1:什么是信息?我们生活中哪些属于信息。

2、学生讨论回答以上问题。

3、师总结: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第2课 神奇的计算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有哪些神奇的功能、计算机的发展。并认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

2、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人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信息技术公民。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分析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开展教学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了解计算机的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和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

教学难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介: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计算机有什么神奇功能呢。

二、新授:

1、计算机机的神奇功能

让学生说说计算机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师总结:计算机能进行科学计算、气象预测、实验模拟、辅助设计等等。主要列举在学校里计算机可以帮助老师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等事例。

2、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计算机有哪么多功能,它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说说现在的现在计算机和以后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发表言论。

3、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

4、爱护我们的计算机。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高科技产品,是对我们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的工具,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时要做到爱护。关于怎么爱护,请学生自己说说,师在根据书的的爱护知识进行总结,最后通过练习想一想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意识。

第二单元 初步认识计算机

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能够认识计算机的一些硬件设备的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过程与方法:采用实物展示,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分工。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计算机的功能确实非常强大,你一定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由什么组成的,又是靠什么来进行工作的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计算机的组成。

二、新授

1、认识计算机

从外表上看,一台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及音箱、打印机组成。

一般的计算机有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请学生分别认识以上设备,并能记住它们的名字。然后教师提问,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2、计算机的硬件系统(1)理解什么是硬件系统

计算机由很多部件组成,每个部件完成不同的工作。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相互配合,计算机才能完成各种工作,显示出强大的功能。这些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我们就称为“硬件”。

(2)部分计算机硬件及功能列举

主机:主机是计算机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指令输放计算机后,主机负责整理、分析、处理,然后输出。

拆开主机箱,让学生认识对硬盘、光盘、优盘、软盘进行比较讲解。

打开“金山打字”软件,让学生对软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4课 开机和关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的开关机、认识Windows桌面,对 Windows操作系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认识并能够熟练的操作鼠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7、28、29条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巩固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开机和关机。

三、教学难点

鼠标的四种操作方式的掌握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媒介:计算机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如果我们想让计算机为我们工作,我们首先要学会开机和关机,以及鼠标的正确使用。

要使用计算机,首先得与计算机交个朋友,学会打开、关闭和正确使用鼠标。

1、启动计算机

先按显示器上的电源开关,再按下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看看显示器上什么变化。

检查学生的开机状况,让有困难的学生向周围请教。

2、认识Windows桌面

计算机启动成功后,我们看到的这个画面,称为Windows的桌面。

让学生指出 “开始”菜单按钮、任务栏、图标、鼠标指针分别在哪里,并请学生演示。

3、和聪明的“小老鼠”握握手

(1)介绍鼠标名字的由来和鼠标的外形、作用。(2)介绍鼠标工作不同的工作出现不同的形状。标准选择、帮助选择、后台操作、等待。

申请人自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习掌握了以下的一些知识:

1、认识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2、了解了计算机软件。

3、学会了开机、关机的正确操作。

4、学会了操作使用鼠标。

1、按照“开始—程序—游戏”的方式启动“游戏”子菜单下的其它几个游戏,然后关闭。

2、按照“开始—程序”的方式启动“画图”、“计算器”、“写字板”和“记事本”程序并关闭。

3、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玩“扫雷”游戏,进一步熟悉鼠标的操作。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学习用“开始”菜单打开各类程序,逐步熟悉鼠标的操作,在打开窗口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扫雷游戏的游戏规则,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达到了学习目的又拓展了知识点。

1按钮就由“最大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窗口最大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三、练一练

1、完成练习1

2、通过“开始”菜单打开“写字板”窗口,练习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还原、移动、缩放等各种操作,然后关闭窗口。

四、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至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打开程序窗口的基本上进一步认识认识窗口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名称,并能对窗口进行各种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编辑键区:主要用做光标控制、文本编辑功能。

辅助键区(或称数字小键盘):专用数字输入或作为编辑键使用,可切换。

状态指示区:包括大小写状态、数字键盘区状态等。

3.基本键位

基本键位:A S D F(左手)J K L ;(右手)为基本键。在输入时,手指必须置于基本键位上面。在输入其它键位后必须重新放回基本键上面,再开始新的输入。

注:手指要自然弯曲,轻放在基本键位上面,大姆指置于空格键上,两臂轻轻抬起,不要使手掌接触到键盘托架或桌面(会影响输入速度)。

4.手指分工

每个手指除了指定的基本键外,还分工有其它的字键,称为它的范围键.其中黄色的键位由小手指负责,红色的键位由无名指负责,蓝色由中指负责,绿色键位由食指负责,紫色空格键由大拇指负责。

指法练习技巧:左右手指放在基本键上;击完它键迅速返回原位;食指击键注意键位角度;小指击键力量保持均匀;数字键采用跳跃式击键.

5.指法练习

初学打字,掌握适当的练习方法,对于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成为一名速记高手是非常必要的,一定把手指按照分工放在正确的键位上,有意识地慢慢记忆键盘字符的位置,体会不同键位上字键被敲击时手指的感觉,逐步养成不看键盘输入的习惯。

指法的训练可以采取2个步骤来实施。第一个步骤:采用一般的指法训练软件(金山打字或快打一族)练习盲打,使盲打字母的击键频率达到300键每分钟。第二个步骤:按双文速记拉丁中文的方式进行看打或听打(录音)练习,要求击键准确,击键频率在350键次左右每分钟。进行打字练习时必须集中精力,充沛做到手、脑、眼协调一致,尽量避免边看原稿边看键盘,这样容易分散记忆力,初级阶段的练习即使速度很慢,也一定要保证输入的准确。速记员指法训练要领:

1、正确指法

2、键盘记忆

3、集中精力

4、准确输入

5、刻苦训练

5如果提示栏中没有需要的汉字,可按“+”或“-”键分别向后或前翻页寻找。

试一试:在键盘上用拼音分别输入“中”和“国”这两个汉字。

注意:在输入过程中,每按一次空格键,就可以在光标的前面加入一个空格。在输入过程中,每按一次回车键,就可以另起一行。

(四)写字板的关闭 关闭写板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单击“文件”菜单,选择并单击“退出”。第二种:单击“写字板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无论哪种方法退出,都会弹出一个询问是否存盘的对话框,这里我们选择“否”。如何保存输入的结果,下一节课再学习,如果有会保存的同学,也可以先试着把自己输入的内容用自己知道的方式保存起来。

三、练一练

完成第7课的课后练习

Zhong hua ren min gong he guo 中华人民共和国

Wo yong jisuanji xie hanzi 我用计算机写汉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在写字板里输出中英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输入法的切换,在教学输入法的切换时,要让学生明白什么输入法能输入英文,什么输入法能输入中文。知道输入法的切换方式。通过一堂课的讲解练习,学生能够完成中文输入法的切换,能在写字板中输入英文和汉字,但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练习。

7(3)在“打开”对话框里,应该找得到刚才保存的文件,然后单击“取消”按钮退出。

小技巧:

保存文件时,可以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这样可以快速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打开文件时,可以单击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快速弹出“打开”对话框。文件的保存又叫存盘。文件保存下来后,可以继续输入文字,修改文件,然后再次存盘。再次存盘可以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快速保存文件。

第2课时

3、认识文件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同信息打交道,例如在计算机上写过的文章、画过的画等等,为了方便以后使用,都要保存下来,这些保存下来的信息,就是文件,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首歌曲、一段电影、一个程序、一组数据等等。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建立的文件是哪些,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文件的命名有一定的规则,那我们大家就来看看文件的命名规则到底是些什么?

4、文件的命名规则

文件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姓、有名,这是取名字的规则,文件的命名也有规则。

(1)文件名通常由主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中间用小数点隔开。例如:xuexi.doc、学习.doc、图1.bmp、歌曲.wav 等。

(2)文件主名可以是英文字母、汉字、数字、标点符号等字符组成,最长可达255个字符。扩展名一般不超过3个字符。

注意:

(1)标点符号中的*、?、<、>、/、、:、”等符号不能用于文件命名。(2)在文件命名中,英文字母可以用大写,也可以用小写,作用是一样的,如ABC.DOC与abc.doc是同一个文件。

知识拓展:

文件的扩展名主要用来表明文件的类型,文件的扩展名相同,功用和作用也一样。如写字板文件的扩展名是doc、画图文件的扩展名是bmp、声音文件的扩展名是wav、电影文件的扩展名是avi等等。练一练:课后练习

1、练习2

9(1)首先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2)其次教师总结创建文件夹的方法①在桌面双击“我的文档”图标,打开文件夹。

②单击文件菜单。在“新建”的子菜单下选择“文件夹”,然后单击; ③“我的文档”下面就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

(3)最后,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请“小老师”提供帮助。

3、文件夹的命名和改名

文件夹的命名规则与文件的命名规则完全一样。

文件和文件夹都可以改名。下面我们将“新建文件夹”改名为“学习”。(1)在“新建文件夹”上右击弹出快捷菜单。(2)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并单击“重命名”。

(3)输入新文件名“学习”,然后在虚框外面单击右键(或者按回车键)确定,文件夹的改名就完成了。

三、学生练习课后的练一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在认识文件夹的基础上学会新建文件夹,在掌握文件夹命名规则的前提下给文件夹命名和改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学生认识文件夹,教师演示新建文件夹,让学生自学文件夹命名规划的内容,大家合作探讨文件夹的命名和改名,通过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件,比如:如何创建文件。了解了什么是文件夹,可我们的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1、认识“我的电脑”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打开这个窗口。说一说:

“我的电脑”窗口里的图标有哪些是你认识的?请说出来。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列出了计算机安装的全部驱动器。

(1)“英寸软盘(A:)”图标表示3.5英寸软驱,用“A:”的符号表示,读作“A盘”

(2)(C:)和(D:)图标是硬盘的图标,一台计算机通常会有2—3个硬盘图标。“C:”和“D:”是C盘和D盘的符号。

(3)(E:)图标是光驱的图标,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一般都会有这个图标。窗口中的其他图标是一些专用的文件夹,图标上都有一个表示类型的图案。

2、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用“我的电脑”查找文件,是从查看某个硬盘开始的。双击“我的电脑”中的某个硬盘的图标,可以打开表示那个硬盘的窗口,显示这个硬盘中所有的文件夹和文件。

双击需要查找的子文件夹,就可浏览这个子文件夹中的所有子文件夹和文件……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查找下去,直到找到所需要查找的文件。

现在我们来寻找前两节课创建的“练习1”文件,看看它放在哪里。(1)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双击C盘图标,打开C盘窗口;(2)在C盘窗口中,找到并双击“My Documents”文件夹;(3)在这个文件夹窗口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练习1”这个文件了。小知识:“My Documents”就是“我的文档”,是Windows专门为操作者指定的一个文件夹,操作者自己创建的文件,只要不做特别的指定,一般都存放在这个文件夹里。

小技巧:

在向前查找文件的过程中,单击工具栏上的“后退”按钮,要以退回到前一次查找的文件夹。如果单击“后退”旁边带有下拉箭头的按钮,就可以快速返回曾经查看过的任意一个文件夹。

练一练

324-

第三篇:福建教育出版社三上信息技术教案(精选)

第一课

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进步。从而体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教学重难点:了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准备:电脑网络检查、有关资料的下载。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幻灯出示MP4数码相机电话电视等图片。

2、问:这些东西都有什么功能?(可以获取信息并把信息保存下来)

3、这节课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二、了解早期和现代的信息技术

1、播放幻灯片出示电报机老式电话等图片。

2、老师哪位同学知道电报和电话是谁发明的莫尔斯贝尔

3、出示智能手机图片问智能手机有哪些功能

三、说一说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1、灯出示数码相机摄象机电视电话智能手机电脑等图片。

2、教师问这些东西都是如何应用的

3、教师小结数码相机、摄象机、电视机可以用于获取信息。电话、手机可以用于传递信息电脑可以用于保存、处理、传递信息。

4、比一比信息技术的进步

四、小结、质疑

1、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用于获取、存储、处理、传递信息的技术。

2、今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为自己打几颗星。教后反思:

/ 19

第二课

初识电脑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地启动电脑,关闭电脑。

2、认识图标,打开窗口,查看菜单。

3、借用电脑进行教学探究。教学重难点:认识图标,打开窗口,查看菜单。教学准备:电脑及网络连接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家都有电脑吗?现在的电脑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电脑功能却越变越强大,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电脑。

二、开始新课

1、师出示幻灯:早期电脑用户界面、现在的个人电脑界面、平板电脑的界面。

2、师:哪个界面清晰而操作简单?

3、一一让学生认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组成部件。

4、一起学习开机步骤先开显示器电源再开主机电源。

5、师:我们一起找找“我的文档”“回收站”“IE”“我的电脑”“网上邻居”图标在哪里。

6、师:跟老师一起双击“我的电脑”看看窗口里面都有什么内容。标题栏、菜单栏、快捷图标、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窗口内容。

7、跟老师一起用鼠标单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看看菜单中的项目。

8、师:谁会用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计算55+23等于多少 学生开始练习计算1+10 2+9 3+8 4+7

5+6

5×11

9、快下课了跟老师一起正确关闭电脑吧

三、练一练 计算1+2+3+4+5+6+7+8+9+10等于多少?

四、欣赏:表扬计算器算得快的同学。

五、小结、质疑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为自己打几颗星?

/ 19

第三课

走进电脑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脑硬件。

2、了解电脑输入、输出设备。

3、了解数字图书馆。教学重难点:了解电脑输入、输出设备。

教学准备:电脑及网络设备检查,有关输入、输出设备的准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要想使用好电脑,首先要了解电脑。关于电脑设备方面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生:„„

二、开阔视野

师:认真观察P14的八幅图,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图有什么关联? 生:观察、思考、交流。师:指名学生说一说。师:小结

三、探究活动:

1、自主探究: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桌面上的电脑,关于电脑的有关设备你能说出哪几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观察、交流。

2、分项探究:

(1)了解输入设备:先观察自己的电脑有哪些输入设备,观察后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了解输出设备:先观察自己的电脑有哪些输出设备,观察后与同桌进行交流。

(3)指名说一说,师生互相补充。(4)观察课本P15-17,并说一说。

/ 19

3、拓展练习:

(1)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哪些输入输出设备,并说一说这些设备的用途(同桌之间互相说)。

(2)师生补充。

4、创新活动:

(1)教师打开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内存条、硬盘和中央处理器等。(2)师生互动。

四、小结: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归纳一下哪些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 教后反思:

第四课

找找键位

唱唱歌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不同的键盘。

2、了解键盘的基本功能。

3、熟悉键位的分布。

4、培养操作键盘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难点:熟悉键盘的分布,培养操作键盘的正确姿势。教学准备:几种不同键盘的课件制作、电脑设备的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请学生辨别认识图上这些东西是什么(不同的键盘)

二、拉开电脑桌抽屉,看一看自己的键盘,说一说与图上哪款相同,并说一说键盘有什么用途。

三、了解键盘的主要功能

/ 19

1、学生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四、认识键盘的区位划分。

1、课件出示键盘图(详见P20图例),点击鼠标用红线将五个区按先后顺序标出来,引导学生观察。

2、给每一个区命名,并引导学生说一说。

3、展示几种不同键盘,让学生观察不同键盘的不同区位划分。

五、培养正确的击键坐姿。

1、看书P21正确坐姿的要求。

2、练习:按正确坐姿的要求坐好,并试着用手轻击键盘,反复训练10次。

六、重点认识主键盘区的功能。

1、课件出示主键盘区,用拆解法分区展示,使学生认识主键盘区的划分,并说一说每个区的键盘有什么区别,猜一猜有什么不同。

2、找键位,唱键位歌。

3、分享键盘键位识记法。

4、交流:你是怎样记住26个字母键的。

七、小结(活动评价)

同桌之间根据P24的评价表互相评价。教后反思:

第五课

敲敲键盘

听听歌

教学目标:

1、找基准键的位置。

2、熟悉手指分工。

3、学习击键方法。

4、练习键盘指法。

教学重难点:熟记键盘上的键位,熟练掌握键盘指法。

/ 19

教学准备:检查电脑设备、准备练习材料。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导入:

教师展示汉字输入,让学生领略汉字输入的速度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输入的兴趣。

二、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老师汉字输入这么快,有什么诀窍?

三、开阔视野:观察P26,说说打字机与主键区字母键有什么相似或相同之处。

四、掌握正确的击键方法:

1、手指分工:(1)教师讲解。

(2)观察P27图示,看一看左右手十个手指是如何分工的,并在键盘上试一试。

2、击键练习

(1)教师讲解击键方法。(2)学习击键,教师巡视指导。(3)边击键边记忆键名(字母名)。

(4)多种练习交替:边击边念——你念键名我击键——比一比谁姿势更正确——比一比谁击的快又准。

(5)交流

说一说击键过程中有什么感想与困难。

3、反复练习。

五、小结

根据P30的活动评价同桌之间互相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 19

第六课

打打汉字

说说话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并了解常用的拼音输入法,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2、通过鼓励学生多进行汉字输入练习,提高学生的输入汉字速度。教学重难点:了解拼音输入法,并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教学准备:各种汉字输入法的介绍材料,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

展示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汉字输入法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影响。

二、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1、认识全拼输入法。

(1)解释:全拼输入法是将一个汉字完整的汉字拼音汉成该汉字的编码来输入汉字,只要会认读汉字的汉语拼音,就会输入汉字。

(2)学习切换输入法:点击右下角的输入法切换按钮,选择“中文(简体)—全拼”,这时输入的就是全拼输入法的汉字。

(3)了解输入法中的有关按钮使用:见课本P33最下方关于有关切换按钮的介绍,并熟记。

(4)输入单个汉字练习。

启动Word——将右下角的输入法切换至“中文(简体)—全拼”,——输入单个汉字。

注意:输入汉字过程中,经常要选择自己需要的汉字,这时应该在对话框中进行选择,方法见课本P34图例的介绍。

2、汉语拼音字母ü的对应英文字母及使用介绍。

3、汉语词组输入规则介绍与练习。

方法一:可以先输入词组的第一个汉字,再从选择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词组。方法二:可以一次性输入两个字、三个字,甚至更多的拼音。例如输入“福

/ 19

建”。

4、学生练习。

三、练习在记事本中输入汉字。

(1)启动记事本。方法:开始——程序——附件——记事本。(2)输入汉字、词组、书名:见课本P36创新活动的有关内容。

四、课堂小结,活动评价:请根据课本P36活动评价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教后反思:

第七课

输入谜面

猜谜底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在记事本中输入汉字,并学会文字编辑,保存文件。

2、通过输入谜面猜谜底,激发学生输入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输入 汉字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输入汉字,学会文字编辑。教学准备:谜语的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发放课前准备的谜语,学生猜一猜,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比一比谁猜得又多又对。

二、输入谜面,猜谜底,比一比看谁输入得快,猜出的谜底多。(1)启动记事本。

(2)输入谜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每人两条,发放给学生)(3)学会修改输入错误的字。

方法一:替换法——将鼠标指针移到输入错的字的左侧,按住左键不放,拖

/ 19

动鼠标到字的右侧松开,然后重新输入正确的字即可。

方法二:用删除键“Delete”,删除错误字符,重新输入正确的字符。方法三:使用退格键删除错误字符,重新输入正确字符。

三、练习:

1、在记事本中输入谜语,比一比,谁输得又快又好。(内容见课本 P41创新活动的内容)

2、教师展播学生输入的谜语,看看谁能猜对谜底。

3、用退格键和删除键都能删除字符,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小结,活动评价

先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再根据课本P42活动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教后反思:

第八课

输入小档案

记录我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会输入标点符号。

2、学会建立个人小档案。

3、学会保存自己的档案文件。

教学重难点:建立个人小档案。

教学准备:几份个人小档案,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几个个人小档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展示姚明等几个人的个人小档案,引导学生交流,并说一说这些小档案有什么不同。

2、师生互动:你想建一个自己的小档案吗?想建一个怎样的个人小档案?

/ 19

二、输入个人档案。

1、启动记事本,为文件起名为“***个人档案”,并选择好保存的位置,输入文件名,点击保存。

2、在记事本中,输入标点符号:练习输入《》、,、。等常用的标点符号。(1)了解标点符号键的位置。

(2)了解中文、英文标点符号切换按钮。(3)标点符号键的分布与指法。

3、在记事本中,输入自己的小档案。

(1)输入多行文字:每输入完一个自然段,按一下回车键,系统会自动插入“换行符”,表示段落结束。

(2)插入文字:移动插入点到要插入文字的位置,输入文字。(3)删除文字:

方法一:按一下“Delete”键,删除插入点光标右边的字符。方法二:按一下回车键,删除插入点光标左边的字符。

4、创意小提示:请按课本P48中的创意小提示操作。

三、创新活动:按课本P48中的创新活动内容操作。

四、课堂小结,活动评价:按课本P48活动评价进行。

教后反思:

第九课

移一移鼠标

让文字安家

教学目标:

1、学会复制、剪切、粘贴操作。

2、体会“复制+粘贴”与“剪切+粘贴”的操作效果。

教学重难点:体会“复制+粘贴”与“剪切+粘贴”的操作效果。教学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 19

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

教师演示:复制文字、剪切文字、粘贴文字,并说明操作方法。

二、体会复制、剪切、粘贴功能。

1、打开记事本程序,准备输入绕口令(见课本P51绕口令)。

2、复制、粘贴字符:

(1)选中字符:将鼠标指针定位到需要选中的字符前面,按下鼠标左键不动,拖动鼠标,选中要复制的字符。

(2)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也可以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复制”命令。

(3)将插入点光标定位到需要插入字符的位置,单击“编辑”菜单下的“粘贴”命令,观察插入点光标所在处的内容变化,也可点击鼠标右键,执行“粘贴”命令。

3、剪切、粘贴字符:

(1)选中字符,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剪切”命令,观察插入点光标所在处的内容变化。

(2)找到合适的位置,单击“编辑”菜单下的“粘贴”命令,观察插入点光标处的内容变化。

三、创新活动:

1、在记事本中输入你对自己家乡的印象,比一比,谁输得又快又好。

2、输入课本P54的绕口令。

四、活动评价:

根据课本P54的活动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同桌互相评价。教后反思:

/ 19

第十课

雨过天晴

我来画云

雨和太阳

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画图”软件。

2、认识画图窗口,了解画图工具。

3、学习用刷子画云和雨。

4、学会用橡皮擦、颜料桶等工具修饰画面。

5、学会用铅笔写彩色的字:“下雨啦”。教学重难点:学会使用画图工具。

教学准备:各种画图、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各种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展示各种画图,引导学生观察。

2、展示小朋友画图(见课本P56有关画图)。

3、学生交流,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画“下雨啦”场景图。

1、启动画图软件:

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2、认识电脑“画具“。

“画图”窗口主要由绘图区、菜单栏、工具箱和颜料盒等四个部分组成。(1)了解菜单栏命令。(2)了解绘图。(3)了解工具箱的工具。(4)了解颜料盒的工具。

3、动手画云和雨。

(1)用刷子工具画云的轮廓和雨滴。

(2)用橡皮擦擦除交叉线,用颜料桶工具填充云的颜色。(3)用铅笔工具写“下雨啦”。

三、创新活动:

/ 19

1、尝试如何隐藏、显示工具箱。

2、把背景改变成红色。

3、雨过天晴,画个太阳吧!

四、活动评价:

按课本P60进行活动评价(可自评也可互评)。

教后反思:

第十一课

车水马龙

我来画车 船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规则图形工具画直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

2、学会设置线条的粗细,改变线条的颜色。

3、了解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的填充类型。

教学重难点:用规则图形工具画直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并学会设置线条的粗细与填充颜色。

教学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的检查,准备部分实物或图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部分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包含了哪些几何图形?

教师通过现场作画,展示画直线、矩形、正方形等图形,并填充颜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画卡车。

1、画车:

(1)启动画图软件

(2)选择直线按钮,确定线宽、颜色(3)单击矩形工具,画矩形和正方形

/ 19

(4)单击椭圆按钮,画车轮

(5)单击直线按钮,画车头与方向盘。

2、填充颜色:(1)单击颜料桶(2)单击色块(3)选择所需的颜色

(4)单击填充区域,填充相应的颜色。

三、练习:

1、画一画今天的天气情况,如多云、刮风等。

2、车在地上跑,船在水里行,再画一艘帆船吧。

3、选画“课本P61开阔视野”中的图形。

四、活动评价:

根据课本P66的活动评价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第十二课

夜色朦胧

我来画夜幕下的大楼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上档键配合画图工具,画正方形、圆等。

2、学会使用直线、三角形、矩形、椭圆工具画图。

3、学习使用放大镜配合其他工具修补作品,使作品更加完美。教学重难点:学习用上档键配合画图工具画图形。教学准备:电脑设备、网络检查以及有关图片的下载。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下载(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相互补充(根据生活中的所见说说自己还想到些什么图片)。

二、出示彩色图,通过观察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9

展示P68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三、画大楼轮廓。

1、用矩形工具画大楼轮廓:

单击“矩形”工具——选择有边框的空心图形样式——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在画板中画出第一幢楼轮廓——按住鼠标,同时按上档键,拖动鼠标画正方形(第二幢楼轮廓)

2、填充颜色:按前一节学习的方法给第一、二幢楼填充颜色。

3、学习画窗户:

选择“矩形”工具——按画正方形的方法画窗户 或:选择“椭圆”工具,画圆形窗户。

4、学习用放大镜放大窗户

单击“放大镜”工具——选择“选择2倍放大”——拖动滚动条,找到需要加窗格的窗户。

5、学习画窗格:

选择“直线”工具——在窗户上画直线,绘制成窗格。

四、学生练习(创新活动)

1、打开上节课“我的帆船”文件,在帆船上配上救生圈。

2、出示上课伊始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画一画,也可以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来画。

3、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五、活动评价

依据P72页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 19

第十三课

星星一点点

我来画星空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规则图形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

2、学会简单的色彩搭配。

3、学会互相交流、点评作品。

4、学会自定义颜色、用渐变色修饰画面。

教学重难点:学会简单的色彩搭配,自定义颜色、用渐变色修饰画面。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图形组合图片,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互动谈话,聊一聊电脑画图的感受,激发学生电脑绘画的兴趣。

二、出示几幅通过简单的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的效果。

三、画星空。

1、给夜景选一个颜色:

双击任意一个色块——单击“规定自定义颜色”——单击调色板或移动“三角形”调节符,选择合适的颜色——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单击“确定”——单击“颜料桶”填充画布的颜色。

2、画房子:

(1)画房子的轮廓:用直线、矩形、椭圆等规则图形工具画。

(2)填充颜色,画窗格:用前面学会的方法填充,然后用学过的画窗格的方法画窗格。

3、修饰天空:

(1)教师说明修饰天空的目的和意义。

(2)练习用刷子、自定义颜色和颜料桶工具,画深浅不同的天空。

4、画月亮和星星:用刷子、椭圆等工具画点点星光和月亮。

四、学生创新活动。

1、练习画弯弯的月亮。

/ 19

2、想相身边的事物,确定一个主题,画出你的作品:如我的校园、温馨的家、乡村一角、远航、机器人等。

五、活动小结与评价。

结合课本P78的活动评价内容进行小结与评价。

教后反思:

第十四课

开启网络之旅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IE图标,了解IE的作用。

3、学会启动IE浏览器。教学重难点:了解IE的作用。教学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的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师生互动,说说上网给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好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开启网络之旅。

1、了解网络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1)传播信息(结合教师演示)。(2)查找信息(结合教师演示)。(3)收发电子邮件(结合教师演示)。(4)休闲娱乐(结合教师演示)。

2、认识浏览器。

(1)先认识自已前面的浏览器。

/ 19

(2)互相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浏览器,全世界目前有多少种类的浏览器。

3、启动浏览器。(1)教师演示。(2)学生练习启动。(3)认识比较常用的浏览器。

三、创新活动。

看一看课本P83的图片,想一想,他们用互联网做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四、活动评价与小结。

根据课本P84活动评价的内容开展评价交流活动。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

体验网络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网络世界里的地址(网址)。

2、认识网站的名称与标志。

3、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教学重难点: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了解有关网络的资料,电脑设备与网络的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

1、介绍一批网络英雄,说一说他们对网络发展的贡献。

2、回忆交流一下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好处。

二、探究活动(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

1、认识网站世界里的地址:

/ 19

学习怎样记录网站的地址。

2、登录网站。:

(1)右击浏览器图标,在浏览器窗口的地址栏中输入地址,按回车键即可。(2)双击桌面的浏览器图标,打开后在浏览器窗口的地址栏中输入地址,按回车键即可。

3、观察网站名称和标识,了解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

打开“百度首页”,引导学生观察网站名称和标识,了解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

4、畅想网站名称和标志的用意。

(1)师生互动:畅想百度网站的名称和标志的用意。(2)学生练习:畅想网易网站的名称和标志的用意。

5、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

登录一个网站,体验一下网站给你提供的服务。

三、创新活动。

1、请你登录中国科普网网站,看看你从没有见过的珍稀动物图片。

2、你的网站你做主:给你的未来网站取一个名字,画一个网站标志。

四、活动评价。

根据P90的活动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 19

第四篇:泰山信息技术初一上教案

第一章

信息技术通用操作

第1节

用户界面

一、教学目标:

A、了解提示信息、操作命令、菜单、对话框等用户界面基本元素,知道菜单与命令的区别与联系

B、了解用户界面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C、尝试用户界面的定制,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技术操作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DOS命令和图形界面下的菜单操作、对话框设置等实践活动的对比,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与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设置,改良界面,保护视力等。

二、重点、难点:重点是菜单操作;难点是DOS命令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信息社会,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少不了一个既聪明能干又忠心耿耿的“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计算机)可是,如果你不熟悉计算机的脾气,不了解和计算机打交道的方法的话,你就会发现计算机其实也是蛮有“性格”的,它也许就会不听你的指挥,让你束手无策。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学习人类和计算机打交道的第一道关口----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探索人类和计算机沟通交流的奥秘。新授:

1、字符形式的交流----提示与命令

计算机毕竟只是一种机器,它没有人类的眼耳鼻舌,既不能听,又不能说,人们该如何与进行交流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他们想到的第一种途径,是使用文字、数字等字符与计算机进行交流。

1开机提示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开机的时候,显示器上会出现许多变换的文字内容,这其实是计算机在向我们做“自我介绍”呢。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实践1

1、开机提示“说”了些什么?

(老师针对自己计算机的开机提示重点讲解CPU、内存、硬盘容量等信息,然后让学生查看自己的计算机的开机提示,并回答以下问题:你用的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是多少?内存和硬盘的容量各有多大?有没有装软驱,软驱是什么类型的等)

你看,开机提示告诉我们的信息还真不少。其实,除了开机提示,计算机在工作期间,也会以字符的形式向人们汇报它的工作情况,可见“提示”是计算机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那么人类又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或要求告诉计算机的呢? 2 DOS命令和提示

在DOS时代,人们用DOS命令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过键盘输入DOS命令,计算机就能理解并执行相应的操作。DOS命令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代表着一种科学、严谨而又理性的操作风格,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习计算机的人的必修课。同学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DOS命令的神奇魅力?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操作: 实践1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DOS命令(1)

切换至MS-DOS方式

(2)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使用:DIR、CLS两条命令。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命令执行后的结果

(3)

如果输入错误会怎样呢?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计算机给出的提示

(4)

DIR命令的几个参数:/P、/W、/ah、/ad的作用(注:可让学生照作。目的是为了将这些带参数的操作与图形用户界面下的“以各种形式显示C盘文件”的操作相对比)

(5)

思考与讨论:计算机为什么能理解DOS命令,甚至还能判断你输入的DOS命令的正误?(学生讨论)

揭秘:人们将每条DOS命令与它代表的操作一一对应起来,并提前存储在计算机里。当人们输入DOS命令时,计算机首先要查找一下是否有这条命令,如果找到就执行与之对应的操作,否则将给出“Bad command or filename”的错误提示。

由此可见,DOS命令对操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记住众多的命令和繁芜的语法,而且在键入命令的时候还要仔细认真,否则一个环节出错,计算机就不会执行。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能有一种更简单、更轻松的操作界面来取代冷冰冰的DOS。终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应运而生,大家熟悉的WINDOWS就是一种典型的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2、1、图形界面的交流――菜单、按钮和对话框

对WINDOWS大家都比较熟悉,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WINDOWS中你是如何向计算机发出指令的?计算机又是如何做出回应的(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体验一下:

2、WINDOWS下人与计算机的交流方式

实践2、1 以多种方法查看C盘的文件(与前面的DIR命令相比较效果)

(1)完成后请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在WINDOWS中用户通过使用鼠标点击图标、按钮、菜单向计算机发出命令。

(2)与DOS环境下的列磁盘文件目录命令DIR命令进行比较,得出结论:WINDOWS下的操作比DOS命令简单而且不容易出错,操作更加直观。2、2

菜单和对话框释疑:

通过刚才的实践,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菜单操作很熟悉,但还有个别同学仍然有一些疑问,不知大家能不能帮他们释疑:

A、为什么有时菜单中找不到需要的菜单项?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B、为什么有的菜单项会是灰色的?(举例:编辑菜单中“复制”、“剪切”什么时候可用?让学生们理解:菜单会根据当前操作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体现了它的智能性)

C、什么是级联菜单?级联菜单该如何操作?

D、为什么有的菜单项后面会有“„”符号?这种菜单项有什么特点?(引出对话框)

E、什么是对话框?有什么用?对话框中常见的元素有哪些?

F、除了窗口中的菜单之外,还有其它的菜单吗?(右键快捷菜单、开始工菜单,注意:右键菜单的智能性、针对性)2、3 体验菜单和对话框

经过刚才的释疑,相信同学们对菜单以及对话框的了解更加全面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来体验一下菜单和对话框的使用方法,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下列操作。

(1)在绘图软件中打开图片文件Computer.bmp,然后使用放大镜对其进行局部放大。(在学生学习过的软件中使用菜单,供基础较差学生选作)

(2)为你的桌面选择新的壁纸,设置屏幕保护程序,提高刷新频率.(体验对话框的使用)

(3)打开WORD,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其定制工具栏,然后将文章的显示比例调整为110%。(学生学习过此软件,但有了今天的对比,感受会更深,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

(4)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在众多菜单栏中打到自己所需的菜单项?(让学生了解菜单组织形式:把相关操作(菜单项)放在同一菜单栏中,可根据菜单栏的命名来大致判断包含哪些操作)

课后延伸: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完成以下学案填写: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两个代表性发展阶段

发展历程 人机交流方式 操控计算机的工具 提取命令的方式

DOS命令阶段

基于字符的提示或命令 键盘

键盘输入(需要记忆,对操作人员有一定技能要求)

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阶段 菜单与对话框 鼠标、键盘

提取菜单击或双击(实现智能化,人人可以操作)

2、请你利用今天学习到的用户界面技术,尝试操作新软件。

第2节

编辑操作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编辑操作的通用方式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选择对象的一般操作,包括单击选择与框选以及配合ctrl和shift键的选择操作;掌握删除、移动、复制等基本编辑操作,尝试在不同软件之间的进行数据复制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合理、合法地删改信息,尊重别人的版权、隐私等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选择操作、删除、移动和复制操作,难点是不同软件之间数据的相互复制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选中对象

1.必学:选中对象(1)选中单个文件的操作是:

(2)框选文件的操作是:

(3)在画图中框选一部分图形:

2.拓展:

通过了解在画图软件中可以不规则选择图块(绳套操作),了解特殊的选择工具。(1)选中绳套工具。

(2)按住左键移动光标,任意选取区域(3)进行删除或其他编辑操作 3.探究:在Shift键或Ctrl键配合下进行连续与不连续选择多个文件。

第二环节

移动对象

1.必学:近距离移动对象——拖拉(1)移动文件到附近的文件夹中(2)移动文字到附近的段落中(3)移动图块到附近区域

2.拓展:远距离移动对象——剪切、复制(1)移动文件到远距离的文件夹中(2)移动文字到远距离的段落中

(3)移动图块到远距离区域

第三环节

复制对象

1.什么是剪贴板?其作用是?

2.复制对象的优点是?

辅助 编辑挽救

为防止错误修改,可以在编辑前或编辑中进行挽救。例如:

1.打开备份文件 使用撤消功能

拓展

跨软件复制

尝试以下软件间的复制

1.画图软件与WPS软件之间的内容复制。

2.电子表格与WORD之间的内容复制

第3节

帮助文档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右键菜单的作用

2、技能目标:掌握在帮助文档中使用关键词查找方式查寻帮助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自主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录查找,搜索主题

2、难点:搜索主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目录查找 1.必学:目录查找 以WPS软件中完成以下内容。(1)讨论以下技术属于哪类技术? A 文本框的绕版 B 把文章中所有的“我”替换成“我们” C 设置第一页不打印页号 参考答案:排版、编辑、打印

(2)查找“分栏”技术帮助时,如何展开、关闭项目?(3)查找“文本框绕排”技术的帮助 2.探究:索引方式是按哪种模式索引。(1)使用索引,观察排列方式(2)输入某一个汉字,观察列出的相关内容 第二环节 搜索主题

1.必学:搜索主题 在WPS软件中,确定以下问题的搜索主题并搜索帮助。

(1)如何删除表格中的某一列?(2)如何插入一幅图片? 在画图软件中,确定以下问题的搜索主题并搜索。

(1)如何把圆画成正圆?

(2)如何把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块存成文件。2.探究: 如何缩小主题范围,快速找到所需主题? 提示:分别使用“排”、“绕排”作为关键词列出主题的不同,探究关键词的准确度与查找结果的关系。

第三环节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讨论: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思考:帮助文档在学习过程的分个阶段都在起到什么作用? 第四环节 体验

右键菜单 讨论:

(1)使用右键菜单的优点有哪些?

(2)为什么不同的操作区域对应的右键菜单不一样? 第二章 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

第1节 浏览信息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网址访问因特网;

2、能应用超链接浏览网上信息;

3、学会上网的小技巧;

4、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充分感受网页中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受到浏览健康、有意义、有目的的信息。教学重点:

访问网站,浏览信息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合法、健康的网页链接,感受健康、有意义的信息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法、上机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第二步: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阅读第22、23页 “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 师: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对信第三步:按Enter键确定。息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生实践,师指导。我们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呢?

3、浏览网页 生:看书、询问„„ 师讲解演示: 师:对,上因特网确实可快速、全面、方便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如何自如地操作,包括窗的获取信息,它的这个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口大小的调整、最大化/最小化按钮的使用、人愿意上网。而因特网是由许许多多的网站使用垂直和水平滚动条等。组成,要上网,实际上就要从登录网站开始。引导学生掌握浏览网页的方法,认识网页中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上网看看? 的导航栏,简介超链接,注意鼠标形状的变师: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浏览网站”。化,打开一些文学作品浏览。

(二)新授

4、上网技巧

1、认识IE浏览器 1)

试一试IE常用工具栏中的“后退”师边演示边讲解: “前进”“停止”“刷新”按钮; 认识IE浏览器图标,简介IE浏览器; 2)

试一试在超链接击右键“在新窗口如果工具栏、地址栏找不到,进行“查看/中打开链接”; 工具栏/地址栏”。3)

试一试实名访问登录。

2、登录网站

5、阅读“助力”中的“万维网”。师: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三)巩固与提高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练习1、2、3 手中的笔就是他的武器,一生不停地战斗,(四)知识拓展 不停地创作,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做完练习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浏览器的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设置与修复”。和他的文学作品。

请同学们观察,师边讲解边演示: 第一步:打开浏览器;

第2节 捕获信息

教学目标:

1、了解网址收藏的意义及分类的方法;

2、了解信息的特征,能够根据需求甄别、捕获信息;

3、学会在信息浏览过程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收藏夹管理所捕获的信息; 难点:能根据需要甄别、捕获信息。教学方法:

上机实践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讨论:平时,我们遇到有价值的资料时,你是如何记录和收藏的? 那么如果在上网时遇到很有价值的资料时,你该怎么办?

师引导:上网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时,如果靠手抄,既烦琐又浪费时间。而如果把网页记下,过后再仔细阅读,才是一种高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在网上迅速捕获信息的方法。

(二)新授

1、使用收藏夹收藏网址

(1)任务:登录“中国科普网”,浏览其中网页,将你感兴趣的网页收藏起来。小组合作,参考课本第30、31页的操作步骤。学生交流,师补充指导。

(2)关闭浏览器,利用收藏夹收藏的网址重新登录“中国科普网”。交流:与输入网址相比,你有什么感受?

2、整理收藏夹中的网址

(1)任务:依次进入下列网站,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网页进行收藏。(1)中国中学生网(www.xiexiebang.comread.net)

师引导: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在上网浏览信息时,要学会判断和甄别信息,从中选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收藏,而不能泛泛地什么都收藏。

(2)讨论:当收藏的网址越来越多时,我们该怎么办?

(3)小组合作,尝试一下“收藏夹”中的“整理收藏夹”都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

(4)请同学们将刚才收藏的网页分类整理好。

3、了解“信息的特性” 学生阅读“信息的特性”。小组讨论:

1)打开你收藏的一个网页,分析一下网页上哪些信息最有价值 2)信息的载体有哪些?3)如何判断信息的时效性? 学生交流,师点拨。

(三)巩固与提高

练习题1、2

学生展示练习2

(四)拓展延伸

做完作业的同学可以尝试“导入、导出收藏夹”,师个别指导。

第3节 搜索信息

教学目标:

1、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文字、图片等各种信息;

2、综合运用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寻找信息;

3、引导学生体验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高效性,培养其准确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文字、图片等各种信息; 难点是如何高效准确地搜索有价值的信息。教学方法:

上机实践、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都知道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那么我们要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想查的信息,如果一个一个网站的查找,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一个新朋友的帮助,它就是搜索引擎。下面请同学阅读第34、35页,对搜索引擎做一个单单的了解。生阅读。

生交流:搜索引擎有什么作用? 师推荐搜索引擎:百度

(二)学习搜索信息

1、搜索文字信息

1)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宇宙”“形成”; 生搜索,并根据搜到的信息进行交流。2)在网页中查找信息的方法“编辑”――“查找” 当在信息量大的网页中查找信息时有什么快捷方法? 生交流,师补充说明。3)()屯()聚 简介:“?”通配符,可以代表一个汉字或其他字符。生搜索,并交流搜索到的成语。

2、搜索图片:火星长什么样子?

师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的“图片”选项。生搜索,小组内交流看一看。

3、试用“MP3”选项搜索自己喜欢的歌曲。生尝试。

师可将学生喜欢的歌曲播放。

4、搜索引擎是怎样工作的?

生阅读,并交流“搜索引擎是怎样工作的?”

(三)课堂练习

1、学生交流答案。

2、学生交流知道的常用搜索引擎,师补充:搜狐、雅虎、GOOGLE

(四)拓展延伸

师演示第39页试一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搜索的结果有何不同。

(五)小结

这节课你了解了关于网络的哪些新知识?

第三章

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

第1节

保存图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科学上网,对网络信息的构成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并能自主筛选健康有用的信息

2、技能目标

A、有选择地选定并保存网页上的文字信息 B、有选择地保存网页上的图片 C、保存整个网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使用习惯,尊重他人作品,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保存网页上的信息,难点是有选择地保存网页上的文字,疑点是区别保存网页与收藏网页的不同。就本节课而言,从操作技巧上,对学生们来说是以前所学技能的一种实践应用,但涉及到如何有选择地保存信息,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对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使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循序渐进:

2、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3、分层教学,应才施教: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站地址,电子教室,学生自评学案(教参P35五),包括为学生们准备的练习内容已提前分发到座位上。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制并保存文字

在你可以独立完成的操作项后打√

1.必学:有选择地保存网页上的文字信息(1)能够灵活自如地选定所需文字信息()(2)能够在指定位置新建文本文档()(3)能将网页上选定的文字信息粘贴到文本文档中,并进行保存操作()(4)能够在保存的文字信息之后,注明信息原作者及来源等()2.拓展:

将选定的文字信息保存到Word文档中()

3、探究:

如何保存网页上的所有文字信息?并比较其与前面操作的不同。

不需选定,执行【文件】——【另存为】命令,将文件保存类型设置为“文本文件”

第二环节 保存图片

1.必学:

(1)比较保存网页上的图片与文字信息操作的异同。相同之处:()不同之处:()(2)你保存的文字信息文件类型是(),扩展名是(),图片信息文件类型是(),扩展名是()。

2.拓展:

鼠标悬停在不同的图片上时,你看到了哪几种情况? A、出现“点击小图看大图”的文字提示 B、鼠标变成手形

C、鼠标没有变化,保持单箭头形状

D、其它()

第三环节 保存网页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必学:

保存网页时,是否需要先进行选定操作?()2.探究:

(1)保存网页文件的同时,自动生成一个与网页文件同名的文件夹,这个文件夹中存储的是哪些文件?()把这个文件夹删除后,对保存的网页文件是否有影响?()

(2)比较保存网页时弹出的“保存网页”对话框和保存图片时弹出的“保存图片”对话框中参数设置的异同。

第四环节

捕捉屏幕图像(加油)1.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屏幕照相。尝试分别为屏幕全部内容和当前窗口内容照相。2.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抓图精灵捕捉屏幕图像。

第五篇:三上教案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4、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座民族小学与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学生议一议,教师小结。

三、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这座民族小学的美,从哪里能看出来?同学们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学生读后,说的可能有:

环境的美:路上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大家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窗外„„ 人的美: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2、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还是一座怎样的学校?再读再议。

学生读后,说的可能有:团结、友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地方来读一读,培养从阅读中感悟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学习习惯。

3、这座小学是一座边疆的民族小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找与我们的学校不同之处。

四、整体回顾,细读品悟,感情朗读。

1、“我们的民族小学”给你的印象怎样?交流感受。学生说后,老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吧。展示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上课的情景吧。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他们上学路上、课堂学习、课余玩耍的情景,感受到这是一座美丽、团结、友爱的边疆小学。你喜欢这座民族小学吗?请对那里的学生说几句话吧。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作业。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如果用表格的形式,可以参考课本第11页的做法。

2.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3.汇报表演.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三.理解第三自然段.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有感情地朗读。

3、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回顾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1.读:自读课文。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汲取:吸取。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五、课外拓展。

(1)开展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为话题的讨论会,可搜集一些典型事例交流。(2)开展“黄山风景图片展”活动或出一期墙报、手抄报专刊。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5、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6、小摄影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7、奇怪的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着、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着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着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感受好问精神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把事情想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下载初三(上)信息技术教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上)信息技术教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三上

    三年级上册英语《This is his head》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三年级上册第十模块第一单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身体各部位的单词,学习句型“This is his......

    2018最新浙摄版小学三上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

    三上美术教案(大全)

    第一课:儿童读物插图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欣赏故事插图这一美术表现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欣赏与评价中探索插图的特征,并尝试自己为故事配插图。 2......

    三上健康教案

    一、胃、肠的功能和保健 教学内容:胃肠的功能和保健 教材1-3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胃肠的功能 2、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胃、肠 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胃、肠 教具准备:......

    三上习作教案

    习作1 写写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好阿姨》,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 2、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

    三上班队教案[模版]

    安全记心中 一、活动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一些交通安全知识。 2、初步加强学生对一些“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

    三上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人之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

    环境教案(三上)

    第一单元美丽的家乡 1、 自然美景看不够 教学目标: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山东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