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

时间:2019-05-12 18: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

第一篇:4-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句容市崇明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4-2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

主备:王义娟 主备研讨人:徐月红 汪洋 审核人:孙红伟

个案修改人: 程贤华 个案修改审核人: 个案修改审核时间:

教学内容:P70-7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时数量的复杂关系。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列式计算。

(1)在2个同样的大盒里装满80个球,每个大盒装几个?(2)在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80个球,每个小盒装几个?

(3)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的个数是小盒的3倍,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画出示意图,再做一做。)80个球

交流:第(3)题与前两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解决的?

思考:两个未知量是_______关系,假设前后,________不变,________变了。2.预习课堂助学1.(1)(2),并完成填空。

二、课堂助学

1.改题出示例题: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80个球

关系。

(1)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与温故预习的第(3)题比较,两个未知量是_________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句容市崇明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2)写一写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尝试着解决,如果能画出示意图就更好了。2.展示交流(结合示意图),重点要讨论球的总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假设全是小盒

引导:我们先假设6个全是小盒,也就是把1个大盒假设成了1个小盒,盒子里装球的总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新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追问:谁再说说如果全是小盒,球的总数是多少个?为什么?

说明:把1个大盒假设成1个小盒,就会少装8个,这时盒子里装球的总数也就是少了8个,是72个。

(2)假设全是大盒

如果假设6个全是大盒,球的总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得出:我们把5个小盒都假设成大盒,一共有6个大盒,球的总数比原来多了40个,这样就很容易算出每个大盒装20个,再算出每个小盒装12个,和原来答案相同。

(3)结果对不对呢,我们需要检验。该怎么检验呢?代入条件中 20+12×5=80 20-12=8 3.引导比较

提问:刚才我们用两种思路解决了例2,假设6个全是小盒或者假设6个全是大盒,虽然假设的方法不一样,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你更喜欢哪一种思路呢?

小结:两种思路都是把两种大、小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盒子,这样原来的两个未知量就转化成了一个未知量,数量关系变得简单了,解决问题也就容易了。像这两种思路,球的总量变了,盒子的数量不变。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4.比较异同

比较例1与温故预习第2题有什么异同?你在解题时有什么体会?

相同点:都是有两个未知量,都是通过假设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使数量关系简单。

不同点:第(3)题两个未知量是倍数关系,总量不变,数量变了。例2两个未知量是相差关系,数量不变,总量变了。

体会:要弄清楚假设前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同一道题可以有两种假设的方法,要注意在不同的假设方法中选择比较简单的一种解决问题。

三、同步训练 1.“练一练”第1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句容市崇明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出示题目,发现少了一个条件,你会补充吗?(一件上衣是裤子的3倍或上衣比裤子贵20元)。明确:两个未知量要有一定的倍数或相差关系。

(2)补充条件:每件上衣比每条裤子贵25元。(3)列式计算。2.“练一练”第2题

(1)出示题目: 星期天,欢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森林公园游玩。买了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一共用去78元。每张成人票比每张儿童票贵12元,一张成人票多少元?一张儿童票呢?

(2)读题后独立解答,并且要检验。(3)集体交流,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练习十一第5题

这三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1)看图说明题意,并说一说这一题与前面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三个未知量)(2)怎样假设可以使三种树的棵树看作同样多?

(3)如果假设三种树的棵树都和苹果树同样多,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再运用这种策略进行解答。

(4)指名板演后,追问:算式中为什么要先减去20和30?这样可以先求出哪种树的棵树?怎样求另两种树的棵树。

四、全课总结

今天用假设策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策略有了哪些认识?

五、当堂检测 练习十一第6、7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句容市崇明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6.假设全是香蕉 48+8×2.4=67.2元)

香蕉:67.2÷(6+8)=4.8(元)苹果:4.8-2.4=2.4(元)

8.王大爷买了6千克香蕉和8千克苹果,一共用去48元,每千克香蕉比每千克苹果贵2.4元。每千克香蕉和每千克苹果各多少元?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 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苏州平江实验学校

浦莹露

【文本解读】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实践并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掌握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学情分析】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只为了解决几道题目,更多的是要利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有较好的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强,而且在数学学校中已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如何从一道实际问题中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阶段孩子必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设计理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入,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体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的特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体会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之后通过各种富有变化的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手段】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商店购物吗?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多的亲切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乐趣和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⑴小明和爸爸打算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商店里有些什么。(出示例1情境图)

引导观察:运动服饰商店里的商品有哪几类?每类有几种?价格各是多少?(明确:有两种运动服,标价分别为每套130元,每套148元;有两种运动鞋,标价分别为每双85元,每双108元两种;有两种帽子,标价分别为每顶16元,每顶24元。)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⑵提问:如果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启发: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

小结: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引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商品有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既与日常购物中的经验相符,也能为接下来准确理解问题做好铺垫。接着着重让学生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这句话,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使接下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显得更加自然。

2、师:现在咱们已经读清题目了,要知道剩下的钱有多少元,就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带来的钱和用去的钱)

师:带来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会用数量关系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板书:剩下的钱=带来的钱 – 用去的钱)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设计意图】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是看问题想数量之间的练习,找出需要先求什么问题,根据问题确定需要先求什么,故而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引导看数量关系式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感受从问题想起的思考过程。之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感受从问题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既有利于获得从问题想起策略的体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类比应用

1、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你怎样理解“最少找回多少元”?

2、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①最少找回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最多用去的钱,可以先算最多用去多少元。②求最少找回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高的帽子一共要用多少元。

3、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设计意图】学生类比上面“最多剩下多少元”的解题过程,自主探讨“最少找回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策略,加深对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解。

四、启发反思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是从哪里想起的?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指出:像这样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也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设计意图】策略是隐含在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策略应用的特点。而且也使本节课学习的策略得到进一步明确,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五、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桃树的棵树—梨树的棵树=多的棵树)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什么条件?

(已知桃树的棵树,梨树只告诉我们有3行,缺少的条件是梨树每行有多少棵)(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师提示:这两道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这块正方形场地是由几种地砖铺成的?要求白地砖的块数,先要算什么? 明确:白地砖的块数=地砖总块数-花地砖的块数,而花地砖的块数题目中并没有给出,所以先要算出花地转的块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练习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从问题出发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主要特点,有利于学生再次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基本方法。虽然每道题的形式不同,所给的情景也不相同,但解决过程中分析和思考的方法却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学生不断丰富对策略的体验,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剩下的钱=带来的钱 – 用去的钱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教学思考】

与从条件出发思考一样,从问题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因而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开始结合运动服饰商店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推理等活动感悟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比较容易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能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提供支持。同时,问题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也足以启发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先找出与所求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是否已知来确定下一步的思考方向,最终在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建立起相应的练习。反复体验“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思路,初步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感悟策略的价值,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指导作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上教科书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并会用假设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同学们,曹冲称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谁来讲一下呢?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故事中有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把大象假设成石子,大象的质量和石子的质量相等。从中我们发现曹冲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我相信大家和他一样聪明。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2.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示解答。

(1)()个梨重400克,()个苹果重400克

(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3)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的大杯,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3来计算? 出示例1 提问:这里还有一道题,你能解答吗? 追问:和上面的一道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

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1))

二、探索策略

1.出示例题1。(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大杯的1容量×3=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反馈:你想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

思路二:先画线段,再解答。

提问:画图表示题意时,可以先画哪条线段?怎样画出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为什么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要和表示3个小杯容量的线段画得同样长?从图中可以看出,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多少小杯?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那这一过程中都要把1个大杯看作几个小杯?

指出: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4)小结。

提问:解答例1的一开始,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指出:由于题目中是吧720毫升的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中,解题时不能直接用除法算出结果。为了化难为易,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这样就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被,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2.练习十一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让用不同思路解题的学生展示自己列式解答的方法,介绍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做练习十一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假设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来运呢?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假设的,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计算题2.“练一练”。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

第五篇: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2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能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出现的水库放水的情境信息,并且用表格给出几个不同时间段与7:00比水位下降的高度,并呈现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表格里的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每小时下降6厘米”这一稳定不变的数量。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阶梯步骤,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初步接触“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中呈现较多的信息,产生要整理信息的需要,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真切感受列表的作用,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么学习了解决哪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谁能叙述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讲述: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啊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明:本环节旨在通过课前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步骤,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教学例2

1、理解题意

(1)学生自由读题,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仔细观察表格发现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说明:教材中例题的情境内容简单,但是出现的表格难一点,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整理信息?怎样整理信息才便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

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3)展示交流。

a: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水位下降2厘米,可以先算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b:从问题出发: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要先算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c:列表找答案。

d:水位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水位下降高度的10倍,所需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10倍。

(4)比较优化。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说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初步感受列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必要性。)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自主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解决。抽2生板演、对比,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先求1小时下降6厘米这一不变量来考虑。

教师总结:像这种先求出单一的量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应用题。检验:以后再解决问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但不必把每一道题的检验过程都写出来,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尝试练习

出示:找这样的速度,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师: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与前面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

学生:水位下降的速度是相同的,前一题给出了水位下降的总高度,后一题给出了下降的总时间,问题不同。

师总节:分析数量关系时,都要抓住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这一关键。

5、回顾与反思 师: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行为的不断反思。这就须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清晰地体会列表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方面的优势,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灵活选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

1、独立完成第1题。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展示列式过程,并分别说说分别要先算什么?都要抓住哪个量?

2、独立完成第2题,说说先算什么,怎样检验?。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接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先求什么?(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再一次应用了这些解题的步骤,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把我们学习的这些策略应用到学习中。

下载4-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以前学习过程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六上教科书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公开课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执教:陈义 怀远县万福镇学区中心学校 2016年11月2日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解决......

    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让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个性化辅导讲义 专题:用假设法和替换法解决问题 1、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用替换策略时,通常把一个量替换......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主备人:魏红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