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数独》一书有感
读《数独》一书有感
暑假前,在学校的图书室借到了《数独》方面的书籍,从中了解到:“数独”这两个字的意思及游戏规则,其实跟我们小时候玩的“九宫格”游戏有些类似。数学里其实有时也会有这样的题目:有九个方格,每个方格又有九个小方格。要求每一行、一列和一个大方格的九个小格子里必须有1-9的数字,可以不按顺序排列,但九个数字不能重复。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大方格里,只能单独一个数字出现一次。原来“数独”的奥秘就在这个“独”字上,我开始了做数独游戏。开始沉思、琢磨,发现这游戏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完成的。那些数字就呆在你的手心,不是那么容易随你摆布就能去到它该去的位置。不过每一次摆成功一个数字,总是会不自觉地欢呼。此时我也似乎像孩子一样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解决那有趣的数学难题。说真的,第一次玩这个游戏,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完成一个模式。第一次也还只会用“排除法”一种方法来解决难题。等到后来玩了几个模式之后,慢慢地掌握出一些规律来。近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简单的模式了,后来越玩兴趣越浓。
其实,在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书中就涉及到数独方面的知识了。学生真正认识、了解数独的并不多,我想:在今后应该开展一些这方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对数独更加了解,同时在活动中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和锻炼。通过开展数独活动,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进行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
们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开发,并且拓展视野,接受新知识,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动交流,让《数独》这一实践活动深为同学们所喜爱。
在这将近一假期里时间里,我基本上是每天都做,慢慢养成了习惯,也慢慢在做数独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做数独,一定要锻炼你全方位的思考能力,必须把上下左右都算好了,才能知道要填的数字是什么。而且,数独是充分体现“一步错,步步错”的道理,只是一个数字填错了,后面所有的都是错误,当你在最后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只有全部重新来过,绝对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因此,对每一个含糊的空,我总是想了很久,宁可先不填,也不敢再随便猜个数字填上。
以前我做每一件事总是爱对自己说:差不多就可以了,做数独是没有任何差不多可言,是几就是几,必须有依据有推理,才能得出判断。我觉得通过这一年的数独练习,我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往总是凭着感觉走,现在学会了分析,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当从各个层面都指向一个结果时,才可以放心做出判断。
做数独还有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有些事,不要急着当时马上解决它,有时放一放,回过头再看,会看到自己在当时没有看到的东西。我每次做数独,感觉自己进入了死胡同,实在做不出来的时候,我就选择放下,与其乱猜还不如先放放,也就在第二天再拿起时,我总是能发现自己前一天没有看到的线索,并很快找到突破口,一下就势如
破竹,很快达到了胜利的终点。我发现有时候,当你身处其中时,一定会有自己的盲点,总是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出路了,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其实当你先暂时放下,回过身来再看这件事,往往发现出路就在眼前。所以别急着给自己做决定,当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如先放放。
数独到底是个怎样的游戏呢,看似简单的数字填空游戏,却又蕴含了如此多的道理和感悟。
2014年暑期
第二篇:有感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
有感《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
谈如何做好中职教育教学工作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短短的四万字的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个人认为它的成功就在于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生动的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面对奶酪从有到无的变化,两个没有多少智商的小老鼠反应敏捷,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敢闯敢拼,在迷宫中不断寻找新的奶酪,他们活得充实而快乐,而两个有头脑的小矮人却犹豫不决、不思进取,始终固守在己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贪图过着安逸的生活,对未来充满恐惧,成了自身进步的最大障碍。故事中的奶酪其实是一种比喻,代表着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或者一种人际关系,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豪宅、健康或者心灵的安宁、愉快的旅行,也可能是一种自由、社会的认可和领导的赏识等等。书中的“迷宫”代表的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是人们工作的机构或者居住的社区、单位等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一直在追寻它,并想拥有它,因为我们相信,它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但我们很多人在通过努力或多或少取得奶酪获得一点成功后,往往容易将“运动服”、“慢跑鞋”等创业工具束之高阁,满足现状,纵情享受,殊不知世界瞬息万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环境不以人的意志变化时,就报怨、等待、徘徊、逃避、不敢面对面实。我们也知道,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面前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时,如果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我们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时间久了,年纪长了,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在 中职教育工作岗位上已经渡过了二十八个春秋。工作中数年如一日,为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二十多年来,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热爱职业教育,在承担教学 工作的过程中,能根据中职教育的要求和所教专业的特点,认真组织搞好各项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中,积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
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是学好专业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学溶于学生的兴趣之中,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清楚的认识到,“先成人后成材”的道理,在搞好课堂 教学的同时,经常下课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坦诚和蔼的方式和学生谈 心,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课堂上你是老师,但课下又是可以和你无话不说的朋友,从而促进了 后进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实践了“教书育人” 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严以律已,教学严谨,认真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认真学习新知识,参加教学培训,课程改革,大胆探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适应教学 改革,从过去传统单
一、呆板的说教板书式教学模式,摸索出图片、动画、情景直观式的多 媒体综合教学模式,并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工作。教学方式的改进,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下厂进行生产实习,我都 能服从学校教学安排,积极参加学生实训、实习的指导工作,工作中,以以身作则,不怕辛苦,耐心细致的进行指导,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在校内实训中,作为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搞好实训操作的指导工作,首先自己应能熟练地进行这些设备的操作和结构性能的掌握。我在校内实训中,认真制订实训教学大纲、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并罗列出各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训和考核。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作为专业指导教师,积极认真制订实习指导书,布置实习任务。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带队下厂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下厂期间,认真组织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重视学生在厂实习安全,关心学生生活,经常利用晚上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对学生提出的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能及时的与厂方沟通,让厂方给予妥善解决。每次实习结束,我都主动提出召开有厂方企业参加的学生座谈会,鼓励每个学生发言,畅谈实习体会和收获,从中反映学生实习效 果,以扩大厂方对学生实习的了解,更重要地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来 的就业。我还利用实习期间,根据自己对企业生产的了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在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能积极组织协调全专业成员的工作,了解成员对专业建设的看法和意见,积极调动全专业成员的 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成员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大家多动脑筋,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高全专业成员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克服专业建设中的各种困难,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更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能根据现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带领专业建设成员通过反复研究,慎重对专业教材进行选用,抛弃了过去理论性强、实际操作介绍少的专业教材,重视对操作 技能方面强的教材的选用,尽量选用通俗易懂、实际操作和设备叙述较多的教材,并根据需 要进行自编教材及选用。
第三篇:读《管理学》一书有感
读《管理学》心得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管理的职能相信大家都比较知悉。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但是怎么样将这几个方面发挥到极致,确实对领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人在技术水平上无人能及,但是真正让他去管理一家公司,结果可能是不堪入目。相反,一个在技术上不占有优势的人,可能会将一家公司管理的很出色。
书中提到了很多的管理学派,虽然各个学派各执己见,但是又都有自己的道理。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大范围的应用。泰勒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细化,都数字化,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利益。由此泰勒还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样会将人的行为僵化,让员工一直处在一种高压下。在现代这种注重员工幸福感的情况下,会激起员工的强烈的不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所以,书中就提到了非常著名的西蒙的梅奥实验。这个实验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影响员工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旨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一种很好的工作心态,让员工有归属感,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其中一些因素就包括灯的照明强度和时间,职工的福利与工作时间长短,领导的关心程度等。
由此可知,管理学家为管理实践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能有人会认为书中讲的都是纯粹的理论,与现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出入,其实不然。
管理中的领导者有很多的角色,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领导者一般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强,那么你就适合做一个概念性的领导者。此时你就充当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将企业与外界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联系起来,让沟通无处不在,让企业充满着活力。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概念性的领导者。有人适合做决策性领导者,有人适合做执行性领导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会事半功倍。向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没有几个人干的来,而且结果也是让人不敢恭维。这就又涉及到书中提到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管理体制,公司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合理把握那
个度才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太过于集权,员工的发展空间很受限,这样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流失;但是太过于分权,又会威胁到自身的领导地位,会面临很大的管理风险。这就体现管理的艺术性。
除了领导者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行业,同行业中不同企业,同企业不同的地区,这些差异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组织具体的管理体制。有的适合于直线制,有的适合于事业部制,有的适合于矩阵制。作为领导者,不能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管理方式,需要再借鉴别人的成功的管理方式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沃尔玛,作为零售业的巨头,其管理方式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其管理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于家乐福。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乔布斯把管理苹果的理念用来管理一个房地产企业,其管理业绩就不能肯定是成功的。这就更加体现出管理的灵活性。这本书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
由此,管理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渗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把握它。在借鉴这本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同时,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必须对很多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如果不要求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很深入的认识,但是起码要对这个领域有所懂。一个公司的CEO需要处理公司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掌握的知识有限的话,那么他所做出的决策也会很有限。但是如果这个CEO自己不懂,他聘请别人帮他完成这样的一项工作,这首先就要求他聘请的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能够处理这个问题,其次就要求这个人才对公司是非常忠实的,能够足够的加以信任,能够充分的放手。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
第四篇: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范文模版)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什么是经济学?许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又有几个人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呢?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重要。
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许多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会带来许多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
在经济类的书里漫无目的搜着,《经济学是什么》吸引了我,所以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
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像犹太人那样,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
第五篇:看《简爱》一书有感
看《简爱》一书有感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里面的主人公简爱让我明白什么是坚强与尊严,她面对爱情时坚守的那份自尊令我不禁敬佩与感动。
家人的相继离世使简爱被寄宿在舅舅家,后被舅妈虐待残忍地送入了魔鬼般的学校,简爱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也许正是这样的遭遇使他不得不坚强,而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师,此后便遇到了她的另一半罗切斯特先生,也就是本书的男主人公。
简爱是一个勇于追求平等幸福而又倔强的人。从她知道罗切斯特先生有一个疯妻子后,她毅然离开他就能体现出这一特点。不管罗切斯特先生怎么劝说,不管她有多爱罗切斯特先生,但她还是很倔强,并没有向尊严低头,因为简认为只有离开才能保护自己的尊严。
最后还是因为担心而回去了,可是此时的罗切斯特先生已是伤痕累累,胳膊被截断了一条,眼睛看不见了。此后他俩结婚在一起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不难看出,简是蔑视权贵的骄横而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在简的爱情观里我看到的是: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从书中能感受到简的积极进取与刚柔并济。她敢于斗争敢于争取幸福,一心追求人格的独立于地位的平等。面对罗切斯特先生这一上流社会的公子,并没有随便接受他给予的金钱上的帮助,他们在交谈的过程中也是注重礼貌与平等的。
看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感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在金钱的面前还有多少人能像简爱一样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保留自己的本真,不甘忍受社会的压迫,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的。而简爱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人的价值=尊严+爱。
现代社会,很多人在恋爱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无视人格的平等,结果都得不到真爱。如果大家都能像简爱那样在保全自尊的基础上追求爱情,那么,我相信真爱离我们并不远。
《简爱》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个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才能博得他人的真诚相待,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像简爱那样对人生拥有无限的信心,做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