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2 18: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松果》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松果》教案设计》。

第一篇:《采松果》教案设计

《采松果》教案设计

学 科:数学 年 级:一年级 作 者:罗薇薇 工作单位:乔西小学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1页到52页的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教材分析:

《采松果》一课的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 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掌握这一新知识。另外,经过上班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观察来激发学生充分学习本课知识。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活跃气氛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学习过的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设计意图:开始的复习中,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气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新课伊始,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采松果》: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们看,小松鼠跳跃着,翻翻跟斗,又爬爬树,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决定采一些松果来奖励奖励它。她灵机一动,对着小松鼠说:“孩子,我们来比一比采松果吧,看谁采得多,好吗?”“好啊!好啊!”小松鼠可开心了,一下子就往树上爬去。最后经过激烈的比赛,比赛结果出来了。

大家一起看看:他们的比赛结果是什么? 图片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这里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三、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给出的数学信息,你们能说出它们各采了多少松果?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回答。

生: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师:那你们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提出数学问题。生1: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我做出了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理解第2和第3个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设计意图: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没有把学生的问题局限在一种表述方式上,给学生留出了极大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验证的空间。)2.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问题: 问题一: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计算方法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一共”是求总数,是妈妈和小松鼠合起来的总数,应该用加法计算,可以列式为:25+4= 师:请大家拿出小棒和计数器,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自主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集体评议。方法1:直接数数法。(25+4等于几。在25后面接着数4个数,26、27、28、29,25+4等于29。)

方法2:借助摆小棒计算。(左边摆25根小棒,右边摆4根小棒,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29根。)

方法3:借助计数器计算。(现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珠子,各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25,加4就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这时十位上是2个珠子,个位上是9个珠子,表示29,所以25+4=29。)方法4:利用数的组成计算。25+4=29 / 20 5(把25分成20和5,个位上5加4得9,9加20得29。)

问题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

师:这又该怎么列式计算呢? 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得出:求“谁比谁多(少)多少?”应该用减法来计算,可以列式为:25-4= 根据加法的计算方法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结果。学生自主口算或用学具计算,我巡视指导。全班汇报,由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我做补充、规范。

方法1:直接数数法。(25减去4,通过往前数,从25前面往回数4个数,24、23、22、21,得数就是21;)方法2:借助摆小棒计算。(先拿出25根小棒,减去4根,从单根的小棒里去掉4根,整捆的小棒不变,结果是21;)方法3:借助计数器计算。(现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珠子,各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25,减4就再在个位上拨掉4个珠子,这时十位上是2个珠子,个位上是1个珠子,表示21,所以25-4=21。)方法4:利用数的组成计算。25-4=21 / 20 5(把25分成20和5,个位上5减4得1,1加20得21。)

在教学四个计算方法的过程,第四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计算方法,所以我在课堂上着重强调并在黑板上板书演示出来。

(设计意图:在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同过动手操作,与他人合作交流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随堂练习:想一想,填一填。

46+3 想:先算6+3=()再算40+()=()76-3 想:先算()-3=()再算70+()=()54+5 想:先算()+()=()再算()+()=()69-9 想:先算()-()=()再算()+()=()

四、实践应用,体验乐趣

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

1.看图提问并解决问题 看,老师们要带着同学们去春游啦!那你们在这情境图里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呢?(让生自主探究,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小猫钓鱼

三只身上带有算式的小猫把自己的鱼都搞混乱啦,请同学们快来帮它们找到自己的鱼!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拨一拨来帮小猫快速找到自己的鱼。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来完成,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3.解决问题

哇,同学们都很聪明,淘气也想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情境图)让学生自主完成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4.小兔拔萝卜

这个环节我把下面的算式设计成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出示算式卡片,请同学带上小兔的头饰来抢答,谁先回答出正确答案,就能获得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获胜者就可以得到小礼物。)

5.找规律

(课件展示练习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再观察,或先观察再计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怎么样能很快地填出得数。最后学生通过验证得出结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接着让学生试着给同桌出一组这样的计算题。6.拓展延伸

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左数淘气排第8,从右数淘气排第21,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这道题由学生自主探究,看一看谁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自我评价

归纳总结: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几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口算时要注意: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减个位,十位不变。这节课上,同学们能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了,真了不起!希望下一节课大家继续努力!

六、布置作业:

把今天学习的收获跟爸爸妈妈分享,并让爸爸妈妈出一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练习题考考你们哦!

板书设计:

采松果

(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

采了几个松果? 了几个松果?

25+4=29(个)25-4=21(个)/ / 20 5 20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算法时,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设置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动手操作活动,如说一说、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采松果教学设计

《采松果》教学设计

源城区雅居乐小学

杨嘉琳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一年级下册《采松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教学用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中求知

师:小动物们(挥旗子),愉快的森林之旅等待着我们,让我们坐火车出发吧!咦!要拿到门票才能进入森林公园,谁来解决门票 上的问题?

(生回答)

师:同意的请举手!恭喜你答对了!你们同意吗?他说的对吗?

师:小动物你们太棒了!让我们拿着门票进入美丽的森林公园吧!森林公园里有树林、有森林客栈、有智慧河、有荷花池、还有美丽的松果园!

(二)放手操作,“做”中探知

1、找数学信息

师:小动物们,你们知道谁最喜欢吃松果吗?(松鼠)是呀!你们看,松鼠妈妈和小松鼠正在采松果呢!(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大屏幕)

生: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这正是我想提的问题).............3、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师:小动物们的思维真敏锐,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齐读“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师:你是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25+4=?

师:这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那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2个学生答不出来后就提示)生1:摆小棒。(这是个好方法)生2:拨计算器。(你的方法也很不错)

生3:口算。(你真不简单,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生4:.........师:你们想到的方法真多,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25+4,边操作边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当音乐结束就停止操作。学具袋里的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请小动物们开始操作吧!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评比榜奖励)

师:音乐结束,请停止操作。谁坐的好?(你坐的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魔法的礼物喜欢你!现在是.....坐的最端正而且没有玩学具,我给你们组奖好吃的食物)师:你们要不要加油?预备起.......师:谁是用摆小棒来计算的?

生:(师:你先摆什么?)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5根小棒和4根小棒加起来就是9,也 就是25+4=29。(没有认真听就说:他听得最认真,会听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喜欢会学习的孩子!)师:你们和他摆的一样的请举手。掌声送给他!

师:(出示课件)看!先摆2捆小棒表示2个十,旁边摆5根小棒表示5个一,就是25,加4就再摆4根小棒,5个一和4个一合起来就是9个一,所以等于29。师:谁用计数器来计算的?

生: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师:你们同意他的拨法吗?(你表达的很清晰,真棒)

师:看!先在十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就是25,加4就再在个位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表示9个一,所以就是29.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计数器哪个数位上的数改变了。哪个数位上的数没变?

生:个位改变了,十位没变。

师:个位的9是5和4怎么得来的?(比手势)生:相加得来的。

师:你们真聪明啊!那谁是用口算的?

生:我是用口算算出来的,先把个位上的5加4等于9,十位上的2不变。师:你表达能力真强!看,先把25分成20和5,先把个位上的5加4等于9,十位上的2不变。(强调写单位和答)

师:现在请小动物把学具收进学具袋放进桌箱并坐端正,看谁动作最快呢?哇!....组腰板坐的最直,眼睛最明亮,把食物给你们吃!(评比榜奖励)

师:(出示三种方法的课件)摆小棒要带小棒,计数器要带计数器,所以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汇报)生:口算!

师:我也是这样认为口算最简便了,那请你用口算的方法帮松鼠妈妈摘下松果吧!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快!(出示32+5、74+2、26+3)

师:(32+5)你是怎么算的?(好样的!)

(其他算式问学生“你同意吗?”“和他一样的请举手”)师:根据这三道式子,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几位数加几位数?

生: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师:你们观察力真强,而且他们的得数都不进位,那你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吗?先算什么?什么不变?小组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结束。谁坐的好?(评比棒奖励)哪个小组讨论的有结果了?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要个位加个位,十位上的数没有改变。生:。。。(强调用“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回答,2个学生以上回答)

师:你真会思考。你发言很有条理,真棒!(齐读概念,红色字重读)

4、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师读题)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你会怎么列式? 生:25-4.师:(师读题)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你又怎么列示? 生:也是25-4 师:哦!原来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用减法,而且这两个问题所列的式子都是一样的。

师:对比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是最简便的,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试着解决25-4,谁算出来了? 生:25-4=21 师: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来说说?(叫2个)生:个位上5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不变。(板书后出示减法口算概念,并齐读)

师:哦!今天我们学习的原来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指着25+4)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指着25-4)的计算,你能发现并归纳两位数加减一 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方法了吗?(贴小标题,板书)生:我发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不变。(强调用“我发现”回答,叫2个学生)、师: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你语言组织能力真强!(齐读概念)(评比棒奖励)

(三)实践应用,“练”中巩知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放松放松吧,跟着我一起做。(播放出发歌)

1、连一连。

师:小动物们!我们到森林客栈找到你的房间休息一下吧!(出示图连一连)

2、判一判。

师:小动物们!(挥旗子)准备去荷花池赏花咯!咦!要经过这条智慧河才能到达荷花池呢,可是哪块木板才能正确通往荷花池啊?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不写)

师:第一块木板能通过吗?为什么?第二块可以吗?(强调错在哪里)

3、涂一涂。

师:终于来到美丽的荷花池了!让我们也来画一朵荷花吧!

4、算一算

师:这是一首关于荷花的诗,请小动物们认真听听。(师朗诵古诗)这首诗中也蕴含数学知识呢?(师读题《小池》这首诗的题目有2个字,诗文有28个字,题目比诗文少多少个字?(口头回答)生:28-2。

5、冲一冲

师:请小动物在答题纸上填一填。

(五)课堂总结,“悟”中升知

师:小动物们,森林之旅就要结束,通过这次旅程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师:哇!在这次旅途中,……拿到了最多食物,你们太棒了!师:作业,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就是课本第页《采松果》的内容,请你们回家后做小老师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吧!

第三篇:采松果教学设计1

采松果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4+5 9-7 12+5 3+12 18-1 19-8 40+6 70+8 20+10(谁能说说各部分名称?)50-30(谁能说说各部分名称?)

2、填一填

(1)2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5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太好了,老师奖励大家一张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图上的松鼠在干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采松果。板题,读。

2、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 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这个减法问题谁还有不同的问法?

4、同学们的问题提的真不错,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25+4怎样算呢?同学们自己在下面算一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

生汇报后老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算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5、口算的时候,把25分成20和5,那大家想一想,现在4+25,应该把25怎么分?

6、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25+4、4+25,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那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练习:(课件)

我们就用口算的方法来做几道题。32+5 3+26

8、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刚才我们解决了加法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减法的问题怎么做?

9、练习:47-5 66-3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算一算

2、森林医生

3、(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4、聪明屋

四、课堂总结。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四篇:《采松果》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教学100以内不进位和不退位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一年级上册学习的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多少和减法计算剩下多少及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学习解决比多比少的加减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正确计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运算,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五单元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三单元在编排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时,设置了《采松果》这一情境,根据同一情境中呈现的两个条件25和4,提出用25+4计算的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和25-4计算的相差多少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本课时内容安排如下:

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求一共有多少(即和)的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求剩下多少(即差)和相差多少的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1、操作学具,获得算法。

例题在列出算式25+4后,先让学生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上期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计算的经验,能够用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拨算珠计算是下一课时的内容,但考虑到学生在先前学习中接触到了算珠计算的方法,因而将下一课时的内容放在本节课进行。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25+45+4=920+9=29,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2、归纳小结,理清思路。

学生经历了25+4和25-4的算法探索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算法的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前者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数减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减),两者都是个位上的数相加减,所得的结果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一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了加法交换律的初步认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两个算式2+3和3+2,因为他们结果一样,所以2+3=3+2,学习了加法各部分名称,再比较三组算式后,可以让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渗透加法交换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组算式的计算,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4、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上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一年级上册教学过的,包括例题在内,总共有四个实际问题,其中加法计算的求和问题和减法计算的求差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很明确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中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从25个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样多的4个,剩下的数就是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的,从而列出算式25-4。练习4小题也是相同的问题,只是表达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多少”实际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综上所述,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正确进行个位上的加减是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已有经验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本节课,本单元,本册教材,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棒和计数器在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以及数的加减运算方面有着直观的效用。而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不仅是本册计算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根基。

第五篇: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

2、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理解诗歌意思;

3、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较好地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之美。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点拨,借助注释,提炼内容,把握课文内容;

2、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难点:

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六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介绍《诗经》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9]。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6]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10]

内容 编辑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6]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小结: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第三、四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集体诵读,提示学生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诵读提示:《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板书生字词)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靡盬(mǐ gǔ)四牡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孔疚(jiù)载(zài)渴载饥 象弭(mǐ)雨(yù)雪

2、自由诵读。

四、合作探究

(一)品味情感

《采薇》表现了士兵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诵读,你感受到哪些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学生交流,然后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故乡之思;

2、憎恨仇敌,同仇敌忾;

3、战争频繁,厌战思归。

(二)赏析手法

1、这首诗的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它有何特点?结合诗句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明确: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就是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回环往复,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好地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便于记忆、咏唱。

2、这三章反复咏唱的是什么?由“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士兵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

反复咏唱的是采薇及薇草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暗示岁月的流逝,戍边的时间之久;士兵们过着“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的艰辛生活,表现士兵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五、讲解课文

1、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位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章写成一个镜头,4和5章写成一个镜头,第6章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1)解读1~3章:(读一遍)

翻译: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提问:前三章诗句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a.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b.思乡思亲之愁苦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

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尽望乡。”(2)解读4~5章:(读一遍)

翻译: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三次捷报送。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提问: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a.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b.克敌卫国之豪迈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3)解读第6章。(读一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翻译: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评说: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 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第五、六课时

六、通过镜头感提炼文本(教学预设)镜头一:采薇思归(1)情感提问:

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

提示: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2)艺术手法提问:

有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明确: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3)比兴提问:

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明确: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4)重章叠唱提问:

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镜头二:疆场思归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

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

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鉴赏末章之美)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七、品味第六章节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八、小结

《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九、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这首诗歌;

3、思考:诗歌中出现了一个词语“杨柳”,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那么,在古人心中,“柳”到底有着哪些含义呢?你知道多少?请下来之后查一查“中国诗人对‘柳’的情结”,作为下次补充作业查询词条。

十、板书设计

《诗经·小雅·采薇》

诗歌内容

内容

情感

第1~3章节

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

思乡思亲之愁苦 第4、5章节

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

克敌卫国之豪迈 第6章节

总结

感怀

下载《采松果》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松果》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反思

    《采松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

    《采薇》教案设计5则范文

    《采薇》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采松果》教学设计

    采松果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平平仄仄的诗行里,摇曳着多少美好的情感,而正是因为这些丰润情思的滋润,我们的灵魂里才永久的氤氲着......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并掌......

    《采薇》区比赛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3.了解诗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4.培养学生在了解触摸生活的基础上由此......

    【小学音乐】《采菱》教案设计(四年级)

    (小学音乐)《采菱》教案设计(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歌曲《采菱》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采松果》教学片断设计

    《采松果》教学片断设计 一、 自主探索的内容:你能找出哪些计算25+4=?的方法。 二、活动要求: 1、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或者计数器等动手来摆一摆、拨一拨。 2、也可以在草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