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如何体现人文素养
新课程要求一线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这个要求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合理,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有必要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首先,对德育渗透的贯彻不到位。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其次,弱化写作环节。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最后,考试分析过于简单。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试过后只是简单的评讲试卷,关注正确答案是怎么样的,忽视了系统的考试分析环节,考试分析应当涉及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反思与对策。这就需要教师肯下工夫去研究,去发现,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践工作教育经验,提出了几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道德 情感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36-0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假如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就能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高尚的价值取向,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它融合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十分关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价值等人文素养的引导和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并运用有效的方式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利用语文的德育教育作用,结合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结合实践工作教育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教师开展语文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第一,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它们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论语》有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前半句“不学诗无以言”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不学礼无以立”则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初中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必须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注重语文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语文的重要人文特征。比如说,教师在教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一定的诗词知识,提高学生们鉴赏新诗词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朗读艾青的诗歌,体会到艾青心中对祖国土地那一片深沉的爱。诗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是悲愤、是激怒还是对土地无穷的眷顾、对祖国深沉的爱?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教师要善于挖掘丰富的语文人文教育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就必须就地取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挖掘适宜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语文人文教学与工具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观念。简单的说,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彰显作者高尚节操和正直人格的作品,也有表达作者心理情感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其中的人文意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教育。比如说,教师在教到古诗词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古诗词是作者以诗歌言其志,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诗歌或是借景抒情,以“斯是陋室”来凸显“惟吾德馨”,或是托物言志,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来反衬“世人甚爱牡丹”的境况,它们都表明了作者的高尚节操和人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赏析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宝贵的人文价值,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价值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三,创设人文教育情境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人文教育情境的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教育情境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人文教育中,感受语文人文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各种创意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设课堂人文教育情境。比如说,教师可以开展班级的辩论赛,让学生们探讨文章表达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是否符合现代理念,它们有何可取之处和不足的地方。以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例,作者以对比方式描写了三种人物对待黑暗现实和奴隶悲惨生活的不同态度。学生们可以扮演其中的“奴才”、“聪明人”和“傻子”三种角色,演绎文章中的故事,并且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对当时情境的认识和对三个人物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感受聪明人的伪善和欺骗、傻子的执着和反抗和奴才的驯服和麻木之后,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品德素质,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素材以及创设人文教育情境等有效措施,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为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2]韩加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8:86.[3]黄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110-111.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它对于现代初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了一点尝试。
一、用“品读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德育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以“读”为载体。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进而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在“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初中生刚入学时,通过读《在山的那边》懂得了一个人要树立理想,要不怕挫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才会走向成功。
通过“读”的熏陶,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道道的色彩,帮助孩子思考人生,选择人行,达到培养他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标》指出: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疑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教《伤仲永》一课时,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一位学生就谈感受:“如果我们也不学习,一定会变成比普通人不如的傻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反问全班学生:“我们是不是上了学就一定会超过普通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上学还不行,还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还要善于合作;善于解疑„„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身边的事进行着思考,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
三、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在作文中倡导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做到我手写手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塑造一种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与同仁们一起共同承担起这个任务,再接再励,共同前进。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体现(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新课程大纲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071-0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方面内容。前三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与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从实践层面鼓励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所代表的是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教学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1.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哪一学科,在课程教学中都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作用,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
1.2 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所差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可以使学生各显其长,更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好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专业技能。设计流程
2.1 温故知新
方法:设计学案,通过回顾往期教学内容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提纲自学教材。采用问题的形式,抽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状况和新知识的自学情况。
2.2 新课引入
在新课引入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知识点与这些内容相结合,突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
再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教学中可以先把铝制品的发展史给学生们做一个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制的餐具不宜长时间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索铝的性质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体验化学的实用性。
2.3 小组合作与探究
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
以3~5个学生为基数进行分组实践,分组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稍逊一筹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这样成绩不好的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请教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整体氛围,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容易出现聊天、闲谈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监管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巡堂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对学生不解的地方,可以给予提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增加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也有着重要意义。
2.4 分享交流
在上述过程中,每个小组肯定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难点,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能起到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作用,并能解决所遇到的部分问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当发现其它同学有更出色的见解或建议时,可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不仅对巩固本课程知识有着积极作用,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增近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着重要作用。
2.5 归纳总结
最后,教师需要把本课的教学思路与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做一个整体梳理,将重点内容以及实验结论以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笔记整理与知识点巩固。
2.6 课后练习
在设计课后练习题目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实囊?求,不能盲目的出现偏题、怪题,以体现老师的知识水平。题目不拘泥于常规练习题,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查阅资料,写小论文等,以便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遇到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地方,反思是否有需要提升或改进的地方,如何提升或改进,做出相应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自我提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五篇:一年级人文素养教学总结
一年级人文素养教学总结
一、了解了小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主要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指智慧品质、自主品质、责任品质、关爱品质、合作品质和交往品质等各方面的人文品质。这些品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而科学素养主要指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般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等良好的科学意志和品格。
二、了解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基本规律
学校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了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同步、综合、和谐。同步,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学生在同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综合,一方面指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策略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指将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综合起来,通过综合性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协调的、并重的,同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小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且能够终生受益。
三、掌握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国家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主渠道,是实施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每个学科中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科学资源,不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因此,研究实践中就要努力做到对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合。
其次,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及周边的有利资源,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开设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突出了学校课程结构向多元化课程的转移。开展形体、游泳、阳光体育健身、户外课堂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内在修养、求生技能、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再次,开展特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认识了开展课题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去,不断探索和总结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吸收和消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为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和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