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混龄班中秋活动《月亮姐姐做衣裳》教案
混龄班中秋活动《月亮姐姐做衣裳》教案
一、活动目标:
共性目标:了解月相的变化,通过艺术活动引导幼儿进行创造艺术活动。分层目标:
第一层: 听懂故事,明白月亮姑娘到底有没有衣裳。
第二层:听懂故事,明白月亮姑娘是因为月相变化才没有合适的衣裳。
第三层:理解故事,了解月相,以及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圆的。
二、活动准备:
1、《月亮姐姐做衣裳》课件 PPT
2、讲解月相变化
3、涂鸦创作《月亮姐姐的新衣裳》
三、活动过程:
(一)介绍中秋节,引出故事
导语:亲爱的小朋友们,中秋节就要到了,中秋节我们除了一家团圆吃月饼以外,还要一家人在一起“赏月”。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呢?(半圆、弯弯的、眉毛、香蕉、圆盘)那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呢?(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但是月亮并不是每天都是那么大、那么圆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小朋友们一起看看月亮,听听有关月亮姐姐做衣裳的故事。
(二)教师讲《月亮姐姐做衣裳》的故事
小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
初一的夜晚,月亮姐姐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姐姐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以后,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以后,月亮姐姐长胖了一点,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的真漂亮,可惜做的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都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衣裳,重新给月亮姐姐量了尺寸以后,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过去了,月亮姐姐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一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的漂亮极了,可惜月亮姐姐穿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过去了五天,月亮姐姐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姐姐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子一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姐姐说:“哎!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姐姐每天都有变化,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能悄悄地露面。
(三)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1:下朋友们,月亮姐姐最后到底有没有衣服呢?(针对小班)
师:(小班)月亮姐姐最后到底有么有衣服呢?(没有),那么为什么月亮姐姐一直没有衣裳穿呢?(胖了)裁缝师傅没有办法给月亮姐姐做衣裳,月亮姐姐现在没有衣裳穿,很难过,小朋友们想一想,怎么帮助月亮姐姐姐姐呢?(鼓励小朋友发表不同的想法)。那么我现在有一些做衣裳的材料(材料纸),我邀请小班的小朋友们帮助月亮姐姐来画出漂亮衣服的样子。(小班离开)
师:快到中秋节了月亮姐姐还是没有漂亮的衣裳,她该有多难过啊!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帮月亮姐姐做一身漂亮的衣服吗?
●认识月亮在一个月内不同形状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这幅月相变化图例(展示月相变化图)
师:小朋友们这些都是不是月亮啊?这些月亮都像什么?(让小朋友发散性思维来回答问题)
师:初一是上弦月,十五是满月,三十是下弦月,虽然每个月十五都是满月,但是中秋节是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圆的。
●提问2:(中大班)现在《月亮姐姐做衣裳》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月亮姐姐一共做了几次衣服啊?这几次月亮是什么什么形态?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最圆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什么意思?
●提问3:请小朋友们为上弦月、下弦月和满月的月亮姐姐画出漂亮的衣裳,启发小朋友为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 月亮姐姐画出各种不同的衣裳。(中班离开)
●提问4:(大班)月亮每一天都在变化,那么小朋友们能说出老师画的是什么月相吗?(黑板上画出几种月相,要求小朋友说是哪种月相)
●提问5: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呢?谁来说一说,我们今天讲的故事是什么名字吗?一年之中月亮最亮最圆的在哪一天呢?
●小朋友讨论
1、你喜欢哪种月亮?
2、你为什么喜欢中秋节的月亮呢?
3、月亮姐姐的衣服为什么总是小呢?
4、什么时候月亮姐姐的衣服才是最大、最合身的呢? 师:月亮姐姐在八月十五的时候是最圆的,这个时候的月亮姐姐最漂亮,这个时候就是中秋节了。小朋友们都喜欢中秋节的月亮,因为又大又圆又亮,团团圆圆的日子里面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三)学习儿歌《月相歌》
师: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师:这首《月相歌》告诉我们了上弦月在什么时候出现?下弦月在什么时候出现?满月在什么时候出现?
在教授儿歌的同时要在黑板上的月相图上指出上弦月、下弦月和满月的各种形态。在教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分别辨认月亮是上弦月、下弦月还是满月,随后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念儿歌。通过儿歌和黑板上月相图来深刻的记忆月亮的不同形态,正确的区分上弦月、下弦月和满月。
(四)迁移体会,情感升华
总结: 月亮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形态出现,有的弯弯的、细细的,像眉毛,有的像弯弯的小船,有的像圆盘子,正是有上弦月、下弦月、满月的月相区别,才会有不同形状的月亮出现在我们面前。每一天月亮都是有不同的形态出现,从细细的、玩玩的一轮新月,慢慢的变成眉毛一样、小船一样、然后慢慢的变成一个圆盘一样的月亮,最终在每个月的十五时变成一轮圆月,然而只有中秋节的月亮才是一年之中最大、最圆的,中秋节的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一家人也是团团圆圆的,正因如此,人们才将中秋节比作是团圆之节,也将一轮圆月作为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四、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之一:小游戏《月亮像什么》
以游戏的方式来加深小朋友们对不同时间不同形态月亮的认识 游戏步骤:
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圈,从其中一名开始,依次向右手边的小朋友们提问:
XX(初一到三十)的月亮像什么? 右手边的小朋友回答:
像XX!(给小朋友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回答完毕以后,继续向下一位幼儿发问,以此类推。延伸活动之二:《我给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裁缝师傅最终也没有办法给月亮姐姐做出漂亮的、合适的衣裳,那么月亮姐姐没有漂亮的、合适的衣裳穿,很不高兴,那么怎样帮助月亮姐姐呢?(鼓励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除了给月亮姐姐做了新衣服以外,还可以画上王冠、漂亮的鞋子,给月亮姐姐画个漂亮的房子,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来画出心目中月亮姐姐的样子。)师:月亮姐姐在不同的时间身体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么小朋友们可不可以给不同时间的月亮姐姐做出不同的衣裳呢?(将彩纸和笔发给小朋友,要求小朋友可以画出漂亮的衣裳,也可以用彩纸剪裁出漂亮衣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不同材质的衣裳)
将课堂上小朋友们给月亮姐姐做的衣裳搜集起来,展示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要求说出是哪种月相,其他小朋友找出最喜欢的衣裳。
延伸活动之三:表演剧《月亮姐姐做衣裳》 活动准备:
月亮姐姐头饰(上弦月、下弦月、满月),彩色的布,背景音乐。活动流程:
根据每个班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来分配角色,小班小朋友来扮演月亮姐姐,中班和大班小朋友来扮演裁缝。小班小朋友头戴不同形态的月亮头饰,中班和大班小朋友来扮演裁缝来配合,最后在满月形态时,大班小朋友要给月亮姐姐用彩色的布,做出漂亮的衣裳。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小朋友们随着音乐将《月亮姐姐做衣裳》表演出来。
延伸活动之四: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活动流程:
教师引导小朋友做出不同形态的月亮来送给爸爸妈妈作为中秋节礼物。将彩色的橡皮泥分发给小朋友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用橡皮泥来做上弦月、下弦月和满月,在这个期间,教师可以帮助小朋友使用不同的模具来帮助幼儿来完成作品。
第二篇:混龄班游戏活动
瞎子摸拐子
总目标:
1、了解瞎子和拐子的特性,知道红绿灯标志的意义。
2、练习蒙眼捉人和曲腿躲闪跑的能力,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小年段:培养幼儿的的躲闪能力。
大年段:发展幼儿的躲闪能力和快速抓的能力。
游戏规则:
一名幼儿扮演“瞎子”,其它幼儿扮演“拐子”,“拐子”在规定的范围里曲腿行走,“瞎子”去摸“拐子”,并用自制红、绿灯控制“拐子”停与走(出示绿灯,拐子可以自由行走;出示红灯,拐子则停止不动)。当瞎子摸到拐子时,角色互换继续游戏。数次游戏后,拐子两两结合同步行走,游戏继续。
选择理由:
游戏玩法简单明了,趣味性强,在游戏中,可以结合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游戏,并且游戏中大班的孩子能力带动小年龄段的孩子玩起来,小年龄段的孩子也可以跟着大班孩子玩起来。
鱼网
总目标:
1、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快速的躲闪。
2、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小年段:能够快速的躲闪。
大年段:理解游戏规则,会快速抓和躲闪。
游戏规则:
两个幼儿手拉手做两张鱼网(或是用纱巾),其余幼儿做鱼。幼儿一起唱“许多大鱼游来了,游来了,游来了,快点快点捉住它。在最后一个字时,扮鱼网的幼儿放下“鱼网”捕鱼。给捕捉到的幼儿要表演首儿歌,或者唱首歌,然后就可以扮鱼网了。
选择理由:
在这个游戏中,无论是大班的孩子还是小班的孩子都可以选择鱼的角色,而在里面渔网的角色大班的孩子快速奔跑能力比较强,所以这个角色大班的孩子比较适合,也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不但可以提高大班孩子的奔跑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年龄段孩子的跟玩能力。
贴烧饼
总目标:
1、练习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追逐跑。
2、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
小年段:练习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追逐跑。
大年段: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围圈追逐跑得能力。
游戏规则:
小组幼儿围成一个圈,剩余两人在圈外,—人追逐,—人被追逐。追逐者可以随时将自己变成“膏药”贴在圈子中的任何—人,然后交换角色,由被贴的幼儿作为追逐者,继续追逐。下池塘开始捞鱼,被“鱼网”捉到者停止一次游戏。其他幼儿游戏继续。
选择理由:
在这个游戏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和小班的孩子进行组合,然后在游戏中大班的幼儿可以让小班的孩子站在里圈,这样可以起到游戏中的合作作用。
两人三足
总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2、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年段:听大班幼儿的口令前进。大年段:锻炼幼儿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
游戏规则:
幼儿自由分组,分成模特队和竞赛组。竞赛组分两队进行两人三足的游戏比赛,每两个幼儿的两只脚和手被绳子绑起来走路,走到指定的箩筐里拿手套给模特组的幼儿戴上,比比哪个竞赛组先完成任务,就是这次比赛的冠军队
选择理由:
这个游戏有难度,需要小班的孩子紧紧搂住大班的哥哥姐姐,并且能够听从大班哥哥姐姐的口令出脚。而在这个游戏中也能体现以大带小的作用,并且促进大年龄段孩子的反应能力。
猜拳跨步
总目标:
1、提高幼儿动作的敏捷性。
2、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小年段:提高规则意识。
大年段:提高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自定游戏规则的能力。
游戏规则:
开始两人握紧双拳,参加的小朋友一起说:“猜猜猜、我们大家来猜猜”。到最后一个“猜”字停下来时,两个人伸出手的动作是:“石头、剪子、布”。其中一人做的剪子动作,另一名幼儿做布的动作,则表示剪子剪布,该幼儿为胜,并跨“4”步。其他的动作如:布包石头、石头锤剪子,不管是那一方胜都是跨“4”步。依次这样猜下去,跨过去,谁先到终点谁就获胜。
选择理由: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无论是小班的孩子还是大班的孩子都会猜拳,所以在游戏中,只要他们合作制定猜拳玩法或规则就可以立刻玩起来了,简单而有趣味性。
我们邀请一个人
总目标:
1、感受音乐韵律,按规进行游戏。
2、学会一个跟好跟好一个,按节奏进行游戏。
小年段:学会倾听,一个跟好一个进行游戏。
大年段:在熟悉规则的基础上,主动去邀请朋友。学会在集体游戏中与同伴协调活动。享受传统民间游戏带来的乐趣
游戏规则:
分甲乙两组,甲、乙双方互相唱问。之后,甲乙组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同时出列.站在一个套圈里,后面的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也依次两人站一个套圈里,(自由选择套圈的颜色)一直到最后被邀请完后。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套圈颜色组合成一个“火车”每队并选择一组幼儿做“火车头”,但“火车头”的脚上要套一个圈,然后两组站在同一起跑线,看哪队先跑到终点就是最后的胜利组。
选择理由:
游戏比较有趣味性,在音乐的背景下进行游戏,自主性比较强。游戏中角色意识比较分明,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强弱,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
丢沙包
总目标:
1、发展动作的躲闪跑能力,提高注意力和观察力。萌发对民间游戏产生一定的兴趣。
小年段:熟悉游戏规则,学会扔的动作及躲闪能力。
大年段:能正确分辨单双数,同时游戏过程中兼顾小年段幼儿一起游戏。
游戏规则:
幼儿分为四组,通过猜拳的方法选出每组最后的获胜者来进行丢沙包比赛,并规定时间是30秒。每一组中由获胜者做丢沙包的人,其他幼儿身上挂着单双数的号码牌,丢沙包的幼儿需要站在指定的地方向挂号码牌的幼儿扔沙包,挂号码牌的幼儿也是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活动。听到“单数”或“双数”的口令时,丢沙包的幼儿就要寻找相应的号码牌并用沙包击中对方,而挂号码牌的幼儿则要不停地跑,若丢沙包的幼儿丢错了对象,被丢幼儿可以继续游戏,若丢中且丢对的幼儿需要出列停止游戏在旁观看。
选择理由:
此游戏考验幼儿的倾听能力,同时扔、躲闪的技能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小年龄在游戏中可以跟随大年龄幼儿一起游戏,在玩得过程中,对“单”、“双”数有个初步的理解。在和大孩子一起躲闪的过程中,起到一定带动性,能力也有所加强。
老鹰抓小鸡
总目标:
遵守游戏规则,游戏中提高相对方向跑的技能,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能力。
大年段:能自主安排游戏角色,活动中注意跑的时候控制与他人的距离。愿意帮助中班年龄幼儿共同参加游戏,体验合作游戏乐趣。小年段:
1、幼儿乐意参与游戏,主动的和大班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
2、能自主的分配角色,并会快速的进行躲闪。
3、愿意在大年龄幼儿的帮助下完成游戏,体验互动游戏的乐趣。
游戏规则: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分配角色:老鹰、鸡妈妈、小鸡,活动开始“老鹰”手拿呼拉圈站在自己的“鹰巢”里,“小鸡”四处分散在场地上捉虫子。当“鸡妈妈”呼喊:孩子们,“老鹰”来啦,快跑!“老鹰”从“鹰巢”里跑出来追套“小鸡”,套中后把“小鸡”运回“鹰巢”。
选择理由:
此游戏简单易学,在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年龄段的孩子能尝试积极主动带领小龄幼儿参与游戏,尊重他人,懂得谦让,树立榜样。小年段的孩子积极参加游戏,尝试自主选择游戏角色。能主动与异龄幼儿协商、初步合作,听从大年龄幼儿合理的建议。
一米一米三
总目标:
学说童谣,按童谣内容、节奏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小年段:学会说童谣,按照节奏进行节奏。
大年段:能正确熟练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带领小年段孩子,尝试用不同形式完成游戏胜负。
游戏规则:
此游戏两人玩,也可以多人合作玩。两人面对面站立好,游戏开始集体有节奏地念儿歌:一米一米三,三米三米三,三米连心跳,卖苹果。当念到“果”字时双方都必须以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停下动作出现给对方看自己摆出的是什么地动作信号(石头、剪刀、布)。胜出方有权向对方出7以内的加减算式题,题目答对后再继续游戏。
选择理由:
此游戏儿歌简单、押韵易上口。小年段孩子容易掌握,并在说儿歌的基础上学习按节奏进行石头、剪刀、布的练习。此时,大年段孩子可以介入,能力强带动能力弱的孩子,游戏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同时当比输赢的过程中,大年段孩子可以变幻惩罚方式,创意意识得到了加强。
孵小鸡
总目标:
学会说儿歌,提高倾听能力和钻、躲闪能力。
小年段:学会说边拍手,变说儿歌,提高钻、躲闪能力。
大年段:在熟知游戏规则基础上,能照顾小年段孩子一起合作玩游戏。
游戏规则:
游戏者中选一人当“鸡妈妈”坐在凳子上,凳子下放几个“蛋”(可放沙包代替),表示“鸡妈妈”正在“孵蛋”。全体幼儿围在鸡妈妈周围边拍手边念儿歌:“老母鸡,真能干,咯咯哒,咯咯哒。生下孩子蛋宝宝,开始孵宝宝啦”。念完儿歌,其余游戏者做“耗子”,“耗子“在”鸡妈妈“身边钻来钻去,伺机取“蛋”。“鸡妈妈”可以自由转动保护身体下面的“鸡蛋”,但不能离开凳子。“耗子”伸手取“蛋”时,“鸡妈妈”要迅速拍“耗子”的手臂,被拍到的就不许在取“蛋”。游戏可玩到“鸡蛋”取完为
选择理由:
此游戏童趣、可以、易上手,适合不同年级阶段的孩子。孩子们在相互合作基础上,不同能力得到提高。大年段孩子能照顾小年段,带领他们一起玩。小年段幼儿能在大年段照顾的基础上尝试做“鸡妈妈”等难度较高的角色。
第三篇:混龄活动教案
混龄活动教案:快乐串串串
活动目标:
1、小班:感受关心、照顾弟弟妹妹带给自己的快乐,培养积极主动、乐意与人交往的情感,愿意参加活动。
2、大班:感受作为哥哥姐姐一起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会主动找弟弟妹妹交朋友。体验交好朋友的乐趣,培养幼儿主动关爱同伴的情感。
3、中班:感受当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参与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能主动找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交朋友。
4、通过大带小水果快乐串活动,感受一起动手、亲自制作、品尝水果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
2、切好的水果(如苹果、香蕉、西瓜、菠萝、小番茄等)、小竹签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1、相互介绍、聊一聊
教师带各班孩子到操场集合,引导大班孩子主动找弟弟妹妹做朋友,中班孩子主动找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做朋友,相互介绍,认一认、聊一聊。鼓励小班幼儿大方地与哥哥姐姐交谈。
二、尝一尝
1、品尝切好的水果:请哥哥姐姐带好自己的弟弟妹妹,两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去品尝好吃的水果。
2、自由交流:相互讲讲自己最爱吃哪样水果?味道怎么样?
三、串一串
1、出示小棒签并交代串水果的要求:
一手拿棒签,一手将自己想吃的水果慢慢地串在棒签上,象个“糖葫芦”一样,成了“快乐水果串”了。
哥哥姐姐串给弟弟妹妹吃:弟弟妹妹喜欢吃什么,哥哥姐姐就串什么。使幼儿懂得与小年龄同伴一起玩时,要谦让,有礼。
好朋友(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一起串:先给弟弟妹妹串一串,尝一尝;再以同样的排序方法为自己串一串,尝一尝。
四、结束活动
快乐水果串串串,串一串给爸爸和妈妈吃,要求哥哥姐姐帮助有困难的弟弟妹妹。
活动后反思:
本次混龄活动,我们通过大带小串喜欢吃的各色水果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感受一起动手、亲自制作、品尝水果的快乐情绪。
在活动中,中、大班的幼儿都能够带着弟弟妹妹去制作快乐水果串,他们在玩伴关系中认识自己和他人,也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能干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自信。孩子们尝到了交往合作的成功,体验到了交往合作的快乐后,进一步激发了交往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在活动中,活泼开朗的孩子一般都能较快的找到好朋友,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在一起彼此间的交流很少。活动开展后,有很多幼儿来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和弟弟妹妹在一起活动啊?”孩子变得越来越愿意交往合作了。
第四篇:混龄班圣诞节活动《铃儿响叮当》教案
混龄班圣诞节活动《铃儿响叮当》教案
一、活动目标:
共性目标:认识西方节日圣诞节。分层目标:
第一层: 浅层了解圣诞节,包含圣诞老人、鹿车、圣诞袜子、圣诞树、礼物。
第二层:了解圣诞节,会唱铃儿响叮当,知道圣诞节中的人物和物品,体验圣诞节欢乐的气氛。
第三层:深入了解圣诞节,包括圣诞歌、圣诞树、圣诞老人的来历,会制作圣诞礼物,能够和同伴分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铃儿响叮当》课件 PPT
2、圣诞老人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介绍圣诞节
教师头戴圣诞帽,以圣诞老人的口吻来引出今天的主题。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戴着的是什么?(圣诞帽)对,是圣诞老人的圣诞帽子,那么小朋友们猜一猜什么节日才会有圣诞老人出现?(圣诞节),那么圣诞老人长得什么样子呢?(老爷爷,红色衣服、圣诞帽子、驯鹿马车、烟囱、圣诞袜子、圣诞树、礼物等等)没错,圣诞老人来了就一定会带礼物哦,那么今天我们就讲讲与圣诞老人有关的故事。圣诞节
每年的12月25日都是圣诞节,“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彌撒”的缩写。彌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來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圣诞树
有个善良的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圣诞歌
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的圣诞歌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平安夜》一个是《听天使报佳音》第三个是《铃铛儿响叮当》。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原指公元4世纪时小亚细亚专区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蔼可亲慷慨济贫万里闻名。到了6世纪东方把他尊称为圣尼古拉。由于民间有关尼古拉的传说中都联系到少年儿童和礼物。从此圣诞老人便成为专门在圣诞节向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圣诞卡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是1843年英国人亨利.高乐爵士提议由约翰.卡尔葛.荷斯利设计的。卡片上画的是一个贵族家庭三代人一齐举杯对一位不在场的亲友表示祝贺。当时他印了1000张没有用完的印刷厂就以每张1先令的价钱卖出。圣诞卡就这样诞生了。圣诞礼物
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二)欣赏《铃儿响叮当》
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幼儿知道这是一首在圣诞节时欢唱和欣赏的歌曲。请幼儿仔细欣赏歌曲,并且在欣赏歌曲以后提问。
●提问1:铃儿响叮当这首歌好听吗?歌曲里面都提到了什么?圣诞老人是谁?圣诞老人是怎么给小朋友们送礼物的?你觉得圣诞老人给小朋友们送礼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针对小班)
●提问2:(中班)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我们听完了,这首歌好听吗?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圣诞节的那天下雪了吗?(回放歌曲)
●提问3:圣诞节里除了雪橇以外,还有哪些人和东西?老师在这里还有一些圣诞节图片,请中班的小朋友将图片中圣诞节有关的东西圈起来。(小中班离开)
●提问4:(大班)刚才老师讲了圣诞节、圣诞树、圣诞礼物、圣诞卡、圣诞老人相关的小故事,谁能够讲出其中任何一个小故事。或者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圣诞节和你希望得到的圣诞礼物。
●小朋友讨论(例:有的小朋友说会说希望得到一个猪猪侠的玩具,还有的小朋友希望得到一盒新画笔,有的小朋友希望得到一颗圣诞树等等。
●提问5:原来小朋友们希望圣诞老人带这么多礼物来,那么圣诞节我们应该给爸爸妈妈准备什么样的礼物呢?
●小朋友讨论
1、妈妈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2、爸爸喜欢什么样的圣诞礼物
(三)制作圣诞节贺卡
师:太棒了,小朋友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并且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圣诞礼物,但是我们都太小了,没有能力去买这些东西,在所有的礼物当中,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圣诞卡了。那么我们着手做一张漂亮的圣诞卡给爸爸妈妈吧!
发放卡纸和彩笔,鼓励小朋友们做一张漂亮的贺卡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四)游戏——圣诞老人
教师展示一张圣诞节的线条画,请小朋友们在图画上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完成这种圣诞节的图画。图画中有圣诞老人、雪橇、圣诞树、圣诞袜子、礼物盒子。小朋友们分别到黑板前,在画纸上涂上一种颜色,圣诞袜子是红色的,圣诞树的绿色的,圣诞礼物的盒子是多种颜色拼接的,圣诞老人的胡子是白色的,帽子是红色的,衣服是红色的等等。在小朋友们的通力合作下,一幅圣诞老人的完整图画展现在黑板前。
(五)圣诞节话剧——善良的穷人 活动准备:选择三名小朋友来参加圣诞节话剧表演,其中一名表演乞丐,一名表演富人,另一名表演穷人。
(旁白-教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可怜的乞丐,他在寒冷的冬天没有吃的,又饿、又冷、又渴。(乞丐出场)他来到了一个村庄,遇到了一位富人(富人出场)和一位穷人(穷人出场)。乞丐对着富人说:我又渴又饿,你行行好,给我一点面包吃吧?富人说:我是富人,我很富有,我有的是面包、牛奶,就是不给你这穷光蛋,并且给了乞丐一脚。乞丐对穷人说:我又渴又饿,又冷又累,你行行好,给我一点面包吃吧?穷人说,我很贫穷,只有一片面包,但我愿意分一半给你。此时的乞丐脱去外衣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圣诞老人:谢谢 你,善良的孩子,幸福、平安会永远伴随着你,送你一支松枝,你要每天给他浇水、施肥,精心的照顾它,总有一天它会祝福你,给你带来好运。慢慢的松树枝发芽,慢慢长成了一棵圣诞树,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圣诞礼物,这些圣诞礼物都被圣诞老人送给了可爱的孩子们。教师总结:富人有面包却不愿意与乞丐分享,穷人只有一片面包,却愿意与乞丐分享,善良的穷人因此得到了圣诞老人给予的圣诞树,能够收获更多。这说明善良能够使人获得更多的福报。
(五)迁移体会,情感升华
总结: 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我们中国人除了过自己的传统节日以外,向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我们也应该熟悉。圣诞节中的圣诞老人因为会派发礼物,成为每个小朋友最喜欢的人物。圣诞节的礼物都是圣诞老人发放的,那么爸爸妈妈圣诞节想要什么样的礼物呢?小朋友们做贺卡给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同时也祝他们圣诞快乐。
四、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一:我心目中的圣诞节
1、请幼儿说一说圣诞节周围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心目中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的?
3、想要什么样的圣诞礼物?
4、将心目中的圣诞节画出来。延伸活动二:装饰圣诞树
教师准备四棵小圣诞树分别在教室的四个角落当中,并且准备一些卡纸、彩纸、彩带、各种小挂件。将小朋友们分成四组,每组小朋友负责一个圣诞树的装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来装扮圣诞树。将四组小朋友装扮的圣诞树都放在一起,让小朋友们选择一棵最喜欢的圣诞树,评选出“明星圣诞树”并且给获奖的小朋友发放小礼物。
延伸活动之一:找本领
延伸活动之二:我的本领
延伸活动之三:表演剧《谁敢嘲笑狮子》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狮子、猎豹、大象、猴子、蛇、母狮子),植物头饰(大树、小花、小草、太阳、白云等),背景音乐。
活动流程:
根据小朋友的特点,分配角色:大班(狮子爸爸、狮子妈妈),中班(蛇、大象、猴子、猎豹),小班(小花、大树、小草等)。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小朋友们随着音乐将《谁敢嘲笑狮子》表演出来。
第五篇: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
“月亮姑娘做衣裳”课件转载
(2010-11-20 16:14:07)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故事转载
关键词:月亮 衣裳 五天 姑娘 大班 弯弯 比喻 幼儿 变化 语言 摘 要:《语言:月亮姑娘做衣裳(大班)》...故事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 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龋过了...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2、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准备:
自制夜晚天空的背景图,月亮变化图。
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教师运用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4、教师利用教具再次讲述故事。
月亮姑娘是怎么样变化的?(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的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等。)
5、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听吗?好在哪里?
(2)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图画作记录。
附:故事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 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 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 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 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 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 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 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 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 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虽顺晚上才悄悄地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