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讲物质的分类,同类物质可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一课时的内容就从酸碱盐这三大类来了解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这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承接。初中时我们也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这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丰富与重构。我们所见过的在水溶液中的大部分反应,都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也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写出溶质电离后的离子的存在形式和书写方法。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是以后所要学习的大部分反应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些内容的图式,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并用已有的图式去通化顺应新的知识,以达到新的图式的平衡。酸碱盐电离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化学教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即宏观—微观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认识电离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导电的实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区分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学会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实验的乐趣,体会溶液导电性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的实质以及电解质概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难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五、教法学法
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导电现象,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则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抽象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的插头,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前概念的一部分,从生活常识出发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可能只知道这一常识但不理解具体的缘由,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去思考,同时也能纠正他们以前可能存在的错误的认识,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的答案就是水能导电,有细心的同学可能能够想到汗液中会有大量的食盐,会不会是食盐导电呢?这只是他们的猜想,但都是不确定的答案,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点评:同学们想到的很全面,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汗液中都有哪些成分,主要有水和氯化钠。那么有了这一猜想,我们就要设计实验去验证一下。
第一部分、电解质概念的学习
实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做蒸馏水、固体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反应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纯水和固体氯化钠中,电流表不偏转;氯化钠溶液中电流表很明显的偏转,证明只有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教师评价:同学们做的实验结果非常正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同样是氯化钠为什么固态和水溶液中导电性差别这么大呢? 学生思考:两种状态下,氯化钠存在的形式可能不同。
教师反问:在两种状态下,氯化钠分别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学生通过反思,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存在形式。
教师总结:是的,在溶液中氯化钠就不是以化合的状态存在了,它在溶液中会以水合阳离子和水合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就是这样的离子导致了溶液的导电性,由此,得出导电的实质:即电解质电解出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在溶液中定向移动的结果。这个时候让学生看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动画投影,直观形象,更加深他们对于离子定向移动的理解。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化合物是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的,那么这两种离子除了在水溶液中能够离解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条件可以使阴阳离子分开并定向移动呢?(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观察固体氯化钠和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钠的导电状况,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在观察了视频之后,可以知道氯化钠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视频,可以总结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就叫做电解质。教师讲解:对于电解质这一概念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首先是这个导电的条件,即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任何一个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其次,是物质范围的界定,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因此单质或混合物不能叫做电解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能称为非电解质。
三、这个导电的物质必须是电解质本身,不能因为生成其他物质能导电就把它看做电解质。如果某类化合物本身不导电,但溶于水后生成的物质能导电,这样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练习思考:下面一系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不是电解质?
氯化氢、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钾、CH3COOH、H2CO3、CO2(非电解质)、Cl2(单质)、盐酸(混合物)
同学们在学习了以上几个概念的辨析后能够很容易区分哪些是电解质哪些不是电解质,这样的课堂小练习加深了他们对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氯化氢和纯的醋酸都是电解质,如果取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加入等量的水中,即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导电性有没有差别呢?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插入醋酸中,电流表偏转的角度小,而在盐酸中电流表偏转明显。学生从导电的实质出发,认为在醋酸溶液中离子数目比盐酸中的离子数目少,因此,定向移动产生的电流小。
教师评价总结:同等浓度的两种溶液,应该含有相同数量的离子,导电性也应该相差不大。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可推知,醋酸中的离子数目少,既然没有其他物质消耗它的离子,只能说明,在醋酸溶液中,还有阴阳离子相结合的分子的存在,而且占大部分,从而导致电流的减小。由此,我们可得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我们把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反之,不能完全电离的叫做弱电解质。
提高性的问题: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区分强弱电解质了,那么是不是强电解质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呢?
这是学生很容易弄错的问题,在了解了电解质的导电性和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后,提出这个问题,能够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的理解。
学生思考:在做完上面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后,学生基本上脱口而出,强电解质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强。
这个时候先不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做0.01mol/L的盐酸和3mol/L的醋酸的导电性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两者导电性大小。
学生回答:实验结果证明醋酸的导电性比盐酸大。(此时学生的心里有了很大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的总结能够给学生很深的印象)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了解导电的实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迁移运动才导致产生电流,那么导电性大小只与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数目有关。在比较强弱电解质的实验中我让你们用的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是为了保证里面的离子数目相等,以此来比较电解质的强弱。但这个实验中所用的两种溶液浓度相差很大,醋酸虽然是弱电解质,但它的浓度大,电离出来的离子数目也多,因此导电性也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溶液的导电性大小只与溶液中离子数目多少有关,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强电解质导电性不一定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也不一定弱。
第三部分、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实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是因为能够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那同学们应该能够写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请写出以下几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第一组:HCl、H2SO4、CH3COOH 第二组:NaOH、KOH、Ba(OH)2 第三组:NaCl、Na2SO4、BaCl2
在书写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电离有什么规律。学生练习思考:第一组:HCl=H++Cl-
H2SO4=H++SO42-
CH3COOH=H++CH3COO-
第二组:NaOH=Na++OH-
KOH=K++OH-
Ba(OH)2=Ba2++OH-
第三组:NaCl=Na++Cl-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学生回答:第一组都是酸,电离都能产生氢离子;第二组都是碱,电离都能产生氢氧根离子;第三组是盐类,电离产生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
教师总结:以上三组分别对应的是常见的酸、碱、盐,通过电离方程式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碱盐的实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能够生成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且阳离子不是氢离子或不完全是阳离子,阴离子不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这里注意,酸式盐也有可能电离生成氢离子,但除了氢离子外还有其他阳离子,这样的化合物也是盐,举例:NaHSO4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1、导电的实质
2、电解质的概念
二、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分
三、酸、碱、盐定义的本质 副板书
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单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的辨析,主要用于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八、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也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师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有进一步的改善提高,为学生带来高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会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有的是预料之中,也有很多预料之外,这些课堂上的偶然因素,是我们改进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学生的感受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因此,需要不断的以此为目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调整教学。酸碱盐的电离是很重要的一课时,可谓承前启后,但里面又包含有很抽象的概念和微观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不仅是怎样全面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因此,我的很多设计都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学生提出自己看法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在他们的认识的基础上总结评价,加深他们的理解,以便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即不仅学到知识本身,也能够体会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
一、条理清晰,从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层层深入,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特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充当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认识,能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最终达成统一。
三、符合现代科学本质观的课堂对话方式,老师和学生一起以原有的知识基础去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道是什么,也能明白为什么,同时对知识有质疑精神。
第二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芜湖县二中
张斌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溶液中电离
【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十几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物质分类的标准。过程与方法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本质
【教学方法】引导、归纳整理、多媒体平台、练习【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参加反应的物质大多是酸、碱、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酸、碱、盐的在水溶液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
1、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结论:物质有:酸、碱、盐,条件:在水溶液中
2、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结论:通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性实验。新课教学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动画模拟实验: “几组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思考交流】
NaOH固体、NaOH溶液、NaCl固体、NaCl溶液、KNO3固体、KNO3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H3PO4溶液,那些能导电,那些不能导电?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整理】
H3PO4溶液、NaOH溶液、KNO3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动画模拟实验: “KNO3在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实验” 【思考交流】
此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设问:于是我们把像NaCl、NaOH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什么呢? 【板书】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⑴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追问:如果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又叫什么呢?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思考交流】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1)铁丝和石墨能导电,所以二者是电解质,液态硫酸不导电,所以硫酸是非电解质,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以上说法对吗?并分析。
(2)CO2和SO2溶于水也能导电,CO2和SO2是电解质吗?CaO溶于水能导电,CaO是电解质吗?分析原因。
(3)BaSO4、AgCl等难溶物的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小组代表汇报,小组互评。【教师活动】对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评价并总结 【投影小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应注意的问题
①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电解质导电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③电解质因本身离解成自由离子而导电。某些化合物,像SO2、CO2、NH3,它们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
④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这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和部分金属的氧化物,它们在熔融状态都是能够导电的,所以是电解质 【练一练】
1.下列物质哪些能导电?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⑴金属铜 ⑵碳棒 ⑶O2 ⑷H2SO4 ⑸液态HCl ⑹CH3COOH ⑺葡萄糖 ⑻固态NaCl ⑼CaCO3固体 ⑽CuSO4·5H2O ⑾熔融状态的KNO3 ⑿KOH水溶液 ⒀酒精水溶液 ⒁盐酸 ⒂CaO ⒃CO2 ⒄H2O ⒅NH3
能导电:⑴⑵⑾⑿⒁⒄;电解质:⑷⑸⑹⑻⑼⑽⑾⒂⒄;非电解质:⑺⒃⒅ 【思考交流】
依据化合物的分类,哪些类别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学生归纳整理】
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都是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板书】
⑵电解质的类型
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都是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过渡】: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分析:是因为他们在水中发生了电离,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问题探究】: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投影模拟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电离,学生观察并解释。
归纳整理并讲解: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板书】
2.电离 :
⑴.定义: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过渡】:刚才氯化钠的溶解,其根本的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发生电离,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电离方程式来表示。【板书】:
⑵.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如:NaCl=Na++Cl― 【学生活动】: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主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请写出以下几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归纳总结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FeClMgClBa(OH)2
【投影小结】书写电离方程式应遵循三个原则:
①符合客观事实。不能随意书写离子符号,离子的数目应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离子所带的电荷必须等于该元素原子(原子团)在该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②质量守恒。即电离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③电荷守恒。即电离前后电荷总数相等。【学生活动】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
HCl
HNO3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问题探究:观察上述三种酸的电离特点,谈谈你对酸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归纳整理: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过渡】: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和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学生活动】: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总结碱、盐的定义。
NaOH、KOH、Ba(OH)
2Na2CO3、KNO3、Fe2(SO4)3 【归纳总结】:学生主动回答碱、盐的定义,教师评价并总结。【板书】
3.酸、碱、盐的定义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本课小结
本节课在初中学习电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为认识离子反应奠定了知识基础。【检测反馈】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铜
B.盐酸
C.稀硫酸
D.硝酸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B.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C.氢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D.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3.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Na2CO3==Na+ + CO32-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B.Ca(NO3)2==Ca2+ + NO32-
C.KAl(SO4)2==K+ + Al3+ + 2SO42-D.H2SO4==2H+ + S6+ + 4O2-
4.根据电离方程式判断,下列物质中是酸的是()A.KOH == K+ + OH-B.HI == I-+ H+
C.NaHSO4 == Na+ + H+ + SO42-D.Ba(OH)Cl == Ba2+ + OH-+Cl-
【拓展思考】根据课前观看的微课视频,相同条件下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否相同,若不同,与那些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⑴定义: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⑵电解质的类型: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2.电离
⑴.定义: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⑵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3.酸、碱、盐的定义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 5
第三篇:酸碱盐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主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身边的化学物质》酸碱盐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思想】
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酸碱盐的性质和检验为知识载体,在探究合作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来进行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⑵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酸碱盐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张和谐、美好、充满盎然生机的图片,让学生心驰神往。第二张图片:水质污染触目惊心,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感到义愤填膺,如果你是环保小卫士,利用现有的化学知识能否检验出废水的成分。学生自觉进入角色,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急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性实验】有A、B、C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来自于不同工厂排出的污水,主要成分是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把三种溶液鉴别出来。
可提供的试剂有下列溶液
CuSO4溶液 BaCl2溶液 稀HCl 酚酞试液 固体有:Zn CuO Cu(OH)2
你能否根据下列表格填写出需要加入的药品、实验现象、结论
【思考、讨论与归纳】要想解决问题,你应具备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
以具体的实例来引出酸、碱、盐知识点的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四人一个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呈我们刚解决一大难题,下面来轻松一下。【快乐点击】
1.某电镀厂排出的污水,其pH<7,并含有硫酸铜,要除去硫酸铜,同时调节pH至中性,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A.生石灰 B.氯化钡 C.硝酸银 D.碳酸钙
2.某著名风景区附近是大型的陶瓷生产基地,工厂排放的气体使景区内酸雨频频。风景区内受酸雨影响最小的是()
A.山上的树木 B.小桥的铁栏杆
C.路灯的玻璃罩 D.大理石雕 设计意图:
酸碱盐性质的应用,难度较低,舒缓紧张神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这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我们要热爱生活,关心身边和化学,下面来看一个化学与生活的实题。同学们都吃过水煮牛肉吗?它那鲜嫩爽滑的口感,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这里面就有嫩肉粉的功劳。设计意图:
由生活中的物质引入,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实战训练
安多夫是一种嫩肉粉,其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达到使肉质松软、鲜嫩爽滑的目的。小洁发现将拌有嫩肉粉的肉类放在锅里并加入食醋等调料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
(1)请你猜测气体的成分:气体中除了醋酸蒸气、水蒸气之外,还可能含有。理由是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是正确的。
(2)请写出碳酸氢钠的俗名,以及在生活中的另一种用途。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以化学视角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练一练
有下列物质:a.盐酸
b.熟石灰 c纯碱.d.食盐 请选择合适的标号(a~d)填空:
(1)常用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调味剂的是()
(3)少量存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
(4)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
设计意图:以练习来复习酸碱盐的用途,巩固知识点。现出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避免一上课就复习知识点的空洞和被动。
【回顾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对《酸碱盐》相关知识的复习,请你谈谈有哪些收获?
1.酸、碱、盐的性质、用途。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化学。3.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成长。设计意图:
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小结,强化知识。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
【课后作业】鉴别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除了刚才所用的方法,你还能想出更多的方法吗?各组相互交流,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从课内廷申到课外,强化小组合作。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奥运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含义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
感兴趣的同学可根据学案上的提示来试一试。【课后拓展】
如右上图所示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相连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的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B,D。(2)相连的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设计意图:物质推断题是中考必考的难点问题,有意识引导学生向中考靠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针对中考的专题复习课,酸碱盐是近几年中考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教学设计涵盖了中考对这部分考察的基本形式:物质的鉴别、选择题、填空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物质的推断。在选题上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向中考靠拢,为中考服务。选的题基本上是联系生活实际,而且是近年来的中考热点问题。本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去观察,去体会,增加知识与生活的亲近感,使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常规复习模式。常规的复习模式,首先是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再讲几个典型例题,最后再做几道练习了事。《中考考试说明》重点提出了考试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提出了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在复习课中既要贯彻中考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复习课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具体的实例来引出酸、碱、盐知识点的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四人一个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呈现出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避免一上课就复习知识点的空洞和被动。再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来进行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复习课,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我也认识到复习课也照样可以上出生动和活泼,同时对新课程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四篇:酸碱盐的教学设计
第44讲 酸 碱 盐
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化学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结合酸碱盐中的特殊沉淀来解题的。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让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出发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盐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反应后剩余物质成分探究的方案设计,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考虑,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物质鉴别中让学生体会从离子角度考虑,复习常见离子的特性及鉴别,让学生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基本反应类型;3.一些特殊沉淀;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HCl
NaOH
Na2CO
3Fe
Fe2O3
SO2 H2SOCa(OH)2
CaCO3
Cu
CuO
CO2
二、新课:
1、物质的分类(判断给出物质的类别),让学生回顾酸碱盐的区分
2、复习回顾 NaOH
Na2CO
3Fe2O3
COCa(OH)2
CaCO3的俗称
3、写出盐酸与上面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一类物质写一个反应方程式。
① HCl + ② HCl + ③ HCl +
④ HCl +
教师对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评价:酸与铁的反应生成亚铁盐、与铁锈反应生成铁盐 盐酸换硫酸,写方程式(只写Fe2O3)
4、复习回顾 酸的共性 5条:①、酸+___________——盐+________ ②、酸+_____氧化物——盐+________ ③、酸+___________——盐+水 ④、酸+___________——新酸+新盐
⑤、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______色。
酸具有共性的原因:电离时产生的 全部是。
5、写出氢氧化钠与上面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一类物质写一个反应方程式。
① NaOH +
教师对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评价:碱与二氧化硫的产物亚硫酸钠
6、中和反应:特征 酸+碱
实质:H++OH-——H2O
7、学生无法用氢氧化钠与上面的盐类反应 复习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特征 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 交换成分
条件:产物有 沉淀、气体、或水 ; 反应物 可溶(碱+盐、盐+盐)
碱的共性:4条 原因:电离时产生的 全部是。
8、描述上面反应的现象:
9、HCl + NaOH 无现象,怎样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学生回顾交流
扩展:NaOH +CO2 怎样证明反应是否发生?
10、HCl + NaOH 反应后剩余物质可能有哪些可能?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动手)
教师分析引导: 转化成→鉴定某某→某某性质→ 药品选用→现象描述
11、回顾常见离子的性质与鉴定
H+
OH-SO42-
Cl-CO32-NH4+ 等
练习:① HCl H2SO4 的鉴别
② NaOH Ca(OH)2的鉴别
③ NaOH Na2CO3的鉴别
12、回顾常见的沉淀(学生)
对应练习P189 例题2
三、作业 第42讲 金属
第五篇: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酸碱盐组成、命名、分类等知识;2.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型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本章我们学习了三类重要的化合物——酸碱盐,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先复习酸碱盐基本概念
一、酸、碱、盐的组成
【练习1】将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内:纯碱,盐酸,大理石,熟石灰,苛性钠,硫酸,碳酸氢钠,氢硫酸,碱式碳酸铜,生石灰,干冰,硝酸,硝酸铵 ①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写出由H、O、Cl、C、Cu 中的元素组成的下列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式(各举一例): 酸_________碱________正盐_________碱式盐____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
引入:什么是置换反应?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类置换反应,一类是前面学的氢气、碳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的置换反应,【小结】
①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②除需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外,盐与碱、盐与盐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③BaSO4、AgCl、KNO3、NaNO3等一般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作业】从H、O、C、Ca、Cl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分别组成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等类别的物质,并按要求写出这些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除酸类外,其它反应物只能用一次)。①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复分解反应(不属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