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契诃夫小说两篇》教学设计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契诃夫小说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契河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说明: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很好地体现了他简炼、集中、单纯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小说所写的事件是单纯的,集中在巡官处理“狗咬人案件”上,情节虽然单纯,但并不枯燥。事件的发展时起时伏,步步引人入胜。《变色龙》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品位语言,可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也可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离我们有一段距离,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本文前,作一翻交代或引导学生查阅了解一些有关的资料。【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选取社会生活片断,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说明:
这篇小说是用对话来展开情节的,文中鲜明生动、富有戏剧性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学生沉浸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物个性形成的根源,进而很自然地化解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一些有关契诃夫的资料。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围绕契诃夫生平、成就)。
3、关于题目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作其中的比喻手法以及含义)
1、从网络搜寻并整理有关契诃夫的资料。
2、能够比较完整的交流有关信息。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3、学生看注释①;变色龙是奥楚蔑洛夫。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成就,也就为学生理解小说打下了基础。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也是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诵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梳解文字。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要求学生概括:本文事件、主要人物。①学生边听边圈画文中的有关词句。
②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学生归纳可能不够精练,教师可作引导)。通过听课文录音,让学生疏通文本,初步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围绕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着重通过人
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展开这一事件过程中,奥楚蔑洛夫警官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内容和原因。学生梳理、概括。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赫留金—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小狗—下贱胚子。
赫留金—受了害,绝不能不管。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把教师的提问作为学生的思维导向,透过文字表面,引导学生在阅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归纳、理解、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文本,学生合作探究。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警官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都是为什么?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他的态度五次变化,但其中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3、共同总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①多变善变。
②学习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3、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在解读课文时抓住“变”与“不变”,来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深意,揭示人物的性格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判断能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角色分配:(4人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1、学生分组试读,然后表演。
2、朗读后进行交流、探讨、点评。
分角色朗读,促进学生进一步沉浸文本,运用声音有动感第理解、再现文本的内容。研读探究,理解小说意义。
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为什么笑?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却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针对那群人的笑,学生的理解可能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②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③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④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⑤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2、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找出具体的语言、细节加以分析归纳)
3、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归纳小说主题。
通过对细节、语言表层的思考,进一步理解小说深层内容,理解了作者意图,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拓展阅读,品味作者的艺术风格。
1、教师范读《小职员之死》,要求学生能简单归纳故事情节。
2、圈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并品味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并思考小说的主题。
3、比较阅读:契诃夫的两篇小说在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等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具有哪些特色?
1、听课文,并圈画,梳理文本。交流精练故事情节的概括。
2、找出有关描写切尔维亚科夫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体会。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然后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内容作交流、归纳、整理。拓展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注意方法的运用,注重能力的迁移。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穿过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请同学们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模仿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手法,以《狗咬人事件之后》为题补写一段。300字左右。学生完成作业。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路点拨】
抓住学生好动、好表现自己、也好表演的特性。在教学本文前,利用一节课外活动课,开个“契诃夫小说朗读会”,让学生体会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善于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以排练课本剧的方式学习《变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色龙》。可以分三个或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排练一个场景。有导演、演员、观众、评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练习举隅】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3)“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2、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3、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在你读过的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也很有代表性,甚至也成了某类人物的代名词的?(说明:第3题带有探究性质,教师可据学生程度来选用。)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7课《契诃夫小说两篇》教案 沪教版
《契诃夫小说两篇》《小职员之死》
【自学指导】
1.体会多种描写方式,特别是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2.了解讽刺艺术,培养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能力。3.理解切尔维亚科夫之死的主要原因,认识社会不平等造成人们极端恐惧的心理。【课文提示】
1.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职员之死》、《变色龙》、《万卡》等。
2.本文写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看轻歌剧时打喷嚏,他担心喷嚏溅着布里扎洛夫将军,再三向将军道歉,担惊受怕,终日惶惶不安,最后一命呜呼的故事。【正音正字】
喷嚏pēntì
嗫嚅nièrú 步履bùlǚ
懵懂měngdǒng 【积累词语】
达官贵人 在所难免 心慌意乱 惶惶不安 大喝一声 懵懵懂懂 步履艰难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思维训练】
1.小说开头描写小职员是在“美好的晚上”,带着“美好的心情”,欣赏着“感到无比幸福的”歌剧,用意是什么?
以此反衬后面小职员在忧郁和恐惧中死去的悲惨,加强小说的感染力。
2.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道歉了几次?每次道歉前后小职员的心理如何? 5次。
小职员道歉前后的心理变化:一点也不慌——心慌了——感觉不到心旷神怡、惶惶不安——脸色煞白——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碎了。
3.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每次态度的变化给小职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将军面对道歉之时的态度变化:
“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很客气、冷漠
“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不耐烦
用心
爱心
专心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生气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不耐烦、愤怒
“滚出去”——大发雷霆。
4.作者塑造切尔维亚科夫,主要运用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作者主要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多方面对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进行了描写。
切尔维亚科夫五次道歉前后的心理活动与神态变化为:心情美好、无比幸福——慌忙,不妥当——心慌意乱、不再感到幸福、惶惶不安、胆怯——脸色煞白——吓呆、死了。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这一句,是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道歉之前先“咳嗽一声”,“探”“凑”“小声说”,一方面说明这是在剧院中,不宜大声喧哗;另一方面说明他的话语是早就想好的,早有准备的,把这件事当作一件正式的事来处理,可见他的心理是有些紧张的。语言上十分书面化、严谨,也可以看出小职员有些紧张。小职员把这件小事当作一件大事、正式的事来处理,可见此人的胆小与卑微。
5.“没什么,没什么……”。这句话给人怎样的感觉?它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表面上,态度很客气,语气很冷淡,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由于第一次道歉将军的反应冷淡,使得小职员惶惶不可终日,再次道歉。6.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因是什么?
①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知道将军是否消气,在猜忌中,他惶惶过日,终于凄凉地死在得罪上司的罪恶感里和对自己命运的忧虑中。
②将军的态度:将军的每一次漠视,都引起小文官的猜疑,增加心理压力,加速了小文官的死亡。
③将军的权势:权势至高无上,使一个人惊慌不安,乃至死亡。这就是当时社会现实。
7.从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
从切尔维亚科夫的死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处在沙皇统治之下,官贵民贱,官官相卫,大官压小官,小官欺小民,社会上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正是这种环境造成了切尔维亚科夫的恐官心理、奴性心理。
8.想象课文结尾切尔维亚科夫“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时,当时的心理感受。9.请你按下列要求,给小职员写一份诊断报告,并给他开一个比较有效的处方。
①症状:(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精神抑郁,六神无主;畏畏缩缩,敏感多疑。)
②病源:(沙皇官场等级森严,沙皇专制思想的束缚,造成了他奴性的心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2.文章哪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文章6—27段,最能揭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3.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文章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的。【结构层次】
根据短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故事的开端,写警官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
第二部分(6-27段),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警官处理案子时的表现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这部分可分六个层次:
第1层(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警官作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第2层(9-13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警官作出第二次判定:狗是无辜的。
第3层(14-17段),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第三次判定:狗是下贱胚子。
第4层(18-20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警官第四次判定:狗是娇贵的动物,要以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
第5层(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警官第五次判定:“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6层(24-27段),将军家的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警官第六次判定:小狗“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故事的结局,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课文分析】
《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生活中的一种应诅咒的现实。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
这篇小说情节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有鲜明的讽刺性,趣味性较强。本文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沙皇鹰犬的典型形象。通过朗读,从不同的语调、停顿、语气中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小说讲述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小说写到的人物有很多: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将军家的厨师、将军、将军的哥哥、以及围观的看客。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六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他夸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威胁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3.警官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来回变化,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他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这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
4.“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呢?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遇上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幅统治者奴才嘴脸的警官。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笑这个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5.文中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它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对警官的军大衣和赫留金的手指头进行了细节描写。
本文通过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警官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脱”、“穿”军大衣的细节,既表明了警官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又揭示了他看风使舵的狡猾的内心。
6.奥楚蔑洛夫这个典型具有什么社会意义?
奥楚蔑洛夫这样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是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他们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就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社会意义。
7.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之后的故事。【朗读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扮演警官,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为其他角色及旁白。2.要求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注意语言的停顿,省略号处要特别注意:①说话的间断;②语句重复的省略;③语意未尽或声音延长。【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我的叔叔于勒》: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习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1课《水乡茶居》教学设计 沪教版
41《水乡茶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2、学习通过圈划、点评等方法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品味水乡人们的闲情雅致;
3、感受作者从品茶中寻觅到社会的变革,祖国的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虽然饮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却早以被人们定为 “7艺”之一的必修科目。作者为什么要从茶这样的小事写起呢?作者写这样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水乡茶居》看一看作者杨羽仪是如何写茶这件小事的。
二、初步感知课文
课文第一句话说“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教师提问:速阅读课文,茶居的特色体现在哪4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茶居的特点是什么? 完成下面表格。特点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①分布广规模小 ②建筑古朴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珑
④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
一盅两件
慢饮
㈡教师提问:细阅读2—5自然段,圈画作者在哪些方面对茶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说明?完成下面表格。
变化前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变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用心
爱心
专心㈢教师提问:作者通过对茶居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鲜明突出了水乡的变化。
㈣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鲜明的突出水乡外在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一会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研读叹茶部分
水乡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叹茶也是很有特色的。(过渡)
㈠教师提问:“叹”茶的“叹”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师朗读下课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同学们来感受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境界。(过渡)
㈡教师朗读课文。
学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㈢教师提问:“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学生回答: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
㈣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的境界
教师活动:教师指点
四、课文主题把握
正是这种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的境界才会使得 “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酿出生活中的诗。”(过渡)
教师提问:茶客在叹茶过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还有那些活动?
学生回答:闲谈
教师提问:茶客们闲谈,都谈了哪些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笔圈画出茶客们谈论的内容。
学生活动:默读圈画茶客们谈论的内容。
教师提问:客们为什么选取这些内容来谈论?谈论这些内容目的意义何在?请结合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来思考。
五、以下见大的写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用心
爱心
专心
叹茶
第四篇:【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警惕生物入侵》教案(范文模版)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警惕生物入侵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学习使用典型例子来说明的方法。3.明白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系统,要按照科学规律对待生态环境。教学难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学习使用典型例子来说明的方法。2.难点:理解“生物入侵”这一现象的危害,增强遵循科学规律的意识。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文本大体内容。
2.参照课后“学习建议”,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朗读课文。
2. 探讨课题的理解:给“生物入侵”下个定义。
三、整体感知
1. 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以美国引进葛藤、中国引进水葫芦为例,介绍了生物入侵的原因和结果。告诉人们引进物种是好的,但不要“不顾国情、不讲科学地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警惕生物入侵”。2. 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生物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分(举例:生物入侵打破了生态平衡,及其后果)━━━━总(呼吁警惕生物入侵,维护生态平衡)
四、具体探究
1. “生物入侵”究竟会带来哪些“生态灾难”?
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经济发展、(威胁人类健康)2. 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些危害的?
通过典型例子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3. 小组讨论: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你的依据)它们有怎样的作用?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说服性,使说理更充分、更真实。列数字:使说理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4.小组合作: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本文语言既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又具有小品生动有趣的特点。
五、知识拓展
1. 除了文中讲到的葛藤和水葫芦的例子引起生态失衡、生态灾难,你还能找到一些关于“生物入侵”的例子吗?
2.幻灯片展示其他“生物入侵”的例子。
六、师生小结 1.字词积累。
2.就文章主旨和科学小品等方面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3.教师小结本课要点。
七、练习与巩固(任选其一)
1.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美丽的崇明将建成生态宝岛。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热爱家乡的你面对生物入侵,谈谈你的高见吧!(请列举出建议,要科学合理,有说服力)
2.写一篇关于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防范生物入侵为主题的读后感。(300字)
QQ个人图书馆 qqshu.cc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设计
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第一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继续掌握新闻的五要素。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新闻的五要素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历史事件;通过品味新闻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闻写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体会歌颂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2.难点
体会背景介绍在本则新闻中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配乐朗读。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了解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也体会了当百万大军渡过长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我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新闻,发生的背景也在解放战争时期。
二、范读
1.播放音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配乐朗读 2.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指导
师:体现感情的词语应该重点读。比如:“他是怕对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
三、整体把握
1.划分五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握的新闻五要素,现在我们以这则新闻为例,再来尝试下寻找新闻的五要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南阳为古宛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在过去的一年中„„最后。结语——本则新闻没有结语。2.划分层次
师:这则新闻的内容比较翔实,但是其实条理十分清晰,我们试着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学生小组讨论,统一答案。师: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背景资料补充
(资料: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五、问题探究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是概述一年多以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以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以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以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则新闻为什么要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 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为了体现南阳的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
六、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比较下面两段话: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我们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明确: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繁茂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七、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八、作业
尝试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要包含新闻的五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