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_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设计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难点:让学生热爱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方式
活动为主,诵读比赛
四、教学内容
农村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情况表现在学生语文阅读缺乏个性,对文本内容理解度浅,概括能力差,有时甚至出现对课文内容一窍不通的状况。
五、教学过程
(一)首先要耐心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读书没有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提高,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去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使之得到满足后的欢乐,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在讲课过程中,要很好地贯彻教学原则,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教科书里的任何一篇文章至少有一段优美的文字,老师一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就将所授课文的一段精美文字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听,令学生听的如痴如醉,使学生觉得阅读是那样令人陶醉、兴奋,简直就是一种美 的享受。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上课老师就朗读:“盼望着,盼望着,......”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把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深受感染。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令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这时老师再将整篇课文朗读一遍,让学生校对一下自己的读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是如何阅读这篇课文的,哪些是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二至三遍课文。有问题学生再提出来,老师再作解释。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去阅读课文,每阅读一遍对课文的理解都会加深,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一节优化结构的课堂教学,容量要大密度要大,而且还要把握好重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再次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我们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段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之后,就写《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春》、《夏》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于此同时,仿写换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了》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是悉心揣摩和定位,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四)教会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课也不例外,通过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以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设计采取的补救措施。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第二篇:《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_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设计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难点:让学生热爱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方式
活动为主,诵读比赛
四、教学内容
农村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情况表现在学生语文阅读缺乏个性,对文本内容理解度浅,概括能力差,有时甚至出现对课文内容一窍不通的状况。
五、教学过程
(一)首先要耐心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读书没有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提高,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去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
动中,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使之得到满足后的欢乐,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在讲课过程中,要很好地贯彻教学原则,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教科书里的任何一篇文章至少有一段优美的文字,老师一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就将所授课文的一段精美文字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听,令学生听的如痴如醉,使学生觉得阅读是那样令人陶醉、兴奋,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上课老师就朗读:“盼望着,盼望着,......”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把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深受感染。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令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这时老师再将整篇课文朗读一遍,让学生校对一下自己的读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是如何阅读这篇课文的,哪些是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二至三遍课文。有问题学生再提出来,老师再作解释。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去阅读课文,每阅读一遍对课文的理解都会加深,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一节优化结构的课堂教学,容量要大密度要大,而且还要把握好重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再次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我们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段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之后,就写《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春》、《夏》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于此同时,仿写换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
续写《于勒叔叔回来了》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是悉心揣摩和定位,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四)教会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课也不例外,通过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以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设计采取的补救措施。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涉村镇第三小学 康福利 2016年4月
第三篇: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呢?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告诉我们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快乐是兴趣产生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使感到快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含有快乐的因素,如通过唱、写、奏、听、表演等各种途径,用综合课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入美妙的艺术殿堂。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从而获得知识能力。
演唱:运用各种形式的教法,用最生动诱人的导语、最美妙的音响、最有感情的手势及形态、最切合的多媒体等等,来引导学生歌唱的兴趣。将歌唱技巧,音乐知识和歌唱有机的结合起来。总而言之,要创造的来教唱歌曲。
演奏:器乐进课堂。我们常用的口琴、竖笛、打击乐器及其他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小乐器,用齐奏、合奏、独奏、教师范奏、师生同奏等多种形式进行器乐练习。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谱和视奏能力,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学习了一种器乐和演奏技巧,增加了学习兴趣。综合性艺术表演:在歌唱或欣赏音乐作品时做各种表演,要求启发学生即兴表演动作和音乐相呼应,引导学生听音乐能够做出各种优美和丰富的表情。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自由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统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识读乐谱:用已经学会的歌曲来学乐谱,并且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解决识读乐谱的困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这些内容要根据各个年级本身具有的逻辑系统来选择确定,一方面注意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保持每个部分的纵向联系,按照学生的的年龄特定和认识规律,合理地分配和安排在各个阶段,各个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兴趣引导学生,改变音乐课堂上呆板、拘谨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第四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培养良好习惯 提高写作兴趣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斜镇中心校 王尚民
【内容摘要】:
写作是教学中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提起写作,好多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写作成为学生的烦恼,教师的无奈。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呢?那先得从观察入手,观察是写作实践中重要的基本能力,又是写作材料来源的渠道。观察是直接从客观事物中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从而为写作积累充足的材料,解决无法下笔,无米之炊的问题。观察强调眼脑并用,做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观察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刻,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材料
细致
全面
留心
景物
感知
培养
兴趣
【正文】:
写作是教学中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提起写作,好多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写作成为学生的烦恼,教师的无奈。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呢?那先得从观察入手,观察是写作实践中重要的基本能力,又是写作材料来源的渠道。观察是直接从客 观事物中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从而为写作积累充足的材料,解决无法下笔,无米之炊的问题。观察强调眼脑并用,做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观察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刻,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古今名著,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我想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阅读佳作是提高写作的第一把钥匙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可以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优美,在优美的荷塘,融于淡淡的月色,那该多美;同时体会李白的激情豪迈,李清照的婉约……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观察生活是提高写作的第一手素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感动,因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并且细心观察,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对写作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窗口,可以获取和积累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巴金说:“五十年来我在小说中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者首先要从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物和景开始。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可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力。
三、自评自改是检验写作提高的第一方法
真正能流传于世的好文章,无不是经过精心修改后的结晶。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心始安”;从“披阅五载,增删十次”的曹雪芹,到“数易其稿”的列夫·托尔斯泰,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中学生要“有独立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吕叔湘老师也曾讲过:“教学就是为了教学生学”。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就该教学生自己改作文,这并不仅仅限于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在于着眼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重心下移和角色的换位,最终达到教育家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感受成功是激发写作兴趣的第一动力
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写作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鼓励性评语密切相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 4 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给本地报刊投稿件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位学生下了这样的评语:“同学,我读了你的作文,觉得你的习作态度值得我欣赏,希望你更加努力,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从此之后这位同学更加认真地写作,特别是写后一丝不苟地进行删改的习惯更令人赞赏,他的习作水平也提高得很快,对于平时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我会抓住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你真行,这个句子写得特别好!你这几个词用得太妙了!”我还经常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下一些鼓励性的评比,读到这样的评语,学生喜欢得不得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使之成为自己习作的动力。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鼓励,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记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效果的体现,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读到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加强阅读训练。多观察,多阅读,多自评自改作文,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日积月累,对作文的提高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1.《新课标中学语文四库全书》,胡李钦主编。
2.老舍的《多练基本功》。
3.巴金的《观察人》。
4.《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五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应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感,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运动;兴趣;教学
体育教学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大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体育课程新标准》中明显要求,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感,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
一、体育兴趣的特点
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从心理层次出发反映到体育教学中,具有多样性、普遍性、选择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1)多样性。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兴趣极为丰富,如求知兴趣、活动兴趣、模仿兴趣、冒险兴趣、好奇兴趣等。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直接动因。
(2)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无论优生还是差生,其兴趣心理在学习动机中均有体现;二是兴趣心理的影响不仅在课堂内,而且涉及到课堂以外或学校以外。
(3)选择性。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技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田径等。女生则喜爱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健美操、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羽毛球等。
(4)不稳定性。学生的兴趣心理易激发也容易转移,它会随时变化而变化。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如有的女生对脏、累、苦项目则表现出明显的惰性,甚至持有消极态度。
二、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1)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小学生,这种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是感兴趣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有直接地需要。因此说渴望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以及愿意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是客观现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与引导学生的这种需要,将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
(2)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针对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形成不在于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上,而在于对知识掌握的深度。既对技术掌握的水平越高,越能体验出某个技术动作的妙处来,就越能体验到其乐趣与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运动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以加强其有效性,使其建立信心。
(3)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经过挫折和失败后而获得的成功体验,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以苦为乐”之效。
(4)课的形式及其授课方式。如何改革课的形式以及授课方式,使真正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如愿以偿,使其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学校体育改革需逐步解决的问题。课的形式应避免过分的单一死板,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乃至提高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学生都存在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但是在这些需要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需要指的是,通过体育课中的活动进行身心上的放松,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等等。不合理的需要则表现为,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上体育课,为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来放松一下自己高度紧张的神经,但不是进行积极的放松,等等。因此培养体育兴趣时要将不合理的需要转变为合理的需要,并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思想,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其次,创建优美的教学环境;再次,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小学生体育兴趣所采取的措施,从体育教学角度观察发现: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保护,必将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心理和生理的各种需要,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