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力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杜学峰
长期以来,受各种参考资料的影响,很多课文的教学内容早已具有预定性,叙写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何种主题、体现了什么情感,这些已成为教学的固定构架,而且所有的说法也口径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课文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几近僵化,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感觉,在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达到了极致。我要求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学生的回答普遍是:自由快
乐的百草园,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让学生提炼这篇文章的主旨时,学生的回答又几近一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可是这里的三味书屋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吗?这篇文章真的只是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吗?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语文阅读习惯,我立即调整了上课策略,让学生针对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展开了辩论。下面就是这堂课上的教学实录。
先要求学生朗读三味书屋部分,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甲组认为是”乐园”,乙组认为是”苦园”.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还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
这些活动都是非常有趣的。
乙:园子里只能去玩一会儿。玩久了先生就会在书房里大叫,大声呵斥:”读书!”先生还有一条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
乙:文中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一个”只”字和”习字”“对课”这样无聊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甲:先生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了,”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说明我的知识增多了,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啊!
甲:”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这样:先发疯一样地读书,然后突然都莫名其妙都停下来,你看我,我看你,有
时候还会哄堂大笑,很有趣。
乙:可是你看学生读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读一两天还好,可天天读的话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包括老师读的那段话,鲁迅也说”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说明他也不懂,只是瞎猜的嘛!
甲: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写老师读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强调那读书入神的场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大家可以试着做做这个动作,看着是不是很滑稽,很有趣啊!
甲: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孩子们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有的用半透明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画画。作者回忆自己儿时在课堂上的小动作,说明这些小动作很有意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上课做一些小动作,没被老师发现,心里也会偷着乐呀!(不好意思地笑)
乙:这其实不也正从反面说明上课
没有意思,很枯燥吗?
甲:作者说”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说明那段读书生活培养了他对画画的兴趣,让鲁迅受益终生。
甲:鲁迅说自己最成片段的绣像,”我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的惆怅。
乙: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的时候,写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这种行为是非常迂腐死板的。
甲:神圣的孔子和威严的先生变成匾和梅花鹿,接受一群孩子的跪拜行礼,这场面很滑稽可笑!
师补充:”鹿”谐音”禄”,”肥大的鹿”就喻指高官厚禄,”伏在古树下”,意即”禄在古书中”.说明那个时代读书就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作者也是在借此批判封建教育。
乙:封建教育下的老师也是要批判的。他是城里极”博学”的,可他对”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知道,并且在学生问的时候,居然”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明显的是老师不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有点古代读书人那种死要面子的样子。
甲:这个老师做得是不对。可是我觉得作者说先生”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段话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孩子被责骂的委屈以及对大人的控诉,现在让40多岁的作者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关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不断。我们既能读出一个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也能读出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追求新知识,天真、快
乐的心理。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的时候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不过,老师个人认为,这样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童年,固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快乐。
400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追求。
第二篇: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荆溪中心小学
林宜瑜
我们应当从战略眼光来审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爱因斯坦给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我们不仅要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神圣权益加以维护。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和生效的。比如:应有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必要的思考时间等等。教师应发扬‚人梯‛和‚蜡烛‛的精神,悉心为学生创设上述条件。也就是说,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独立思考,教师就要作更多地独立思考。苏霍姆斯基说过:‚真正地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显然,学校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乃是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基地。
下面我就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克服随意性,力求面向全体,照顾个体,搞好独立思考的权益分配。思考往往是从遇到问题(或矛盾冲突)开始的。学生的思路一般是随着教师讲解和提问线索而转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问‛和‚答‛之间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一、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备答‛,切忌‚一问即答‛。有的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看到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的场面感到十分如意,而立即满怀希望地指名回答。然而,回答的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因为儿童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意向从思想准备到实际行动之间相隔的时间很短促,‚意‛和‚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缺乏深思熟虑是儿童的特点。他的举手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从他们举手这一举动,只能看出他们有争取回答的积极性,还看不出他们有正确回答的把握性。
我们主张,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从都经过思考体验之后,讨论起来才有好的结果,因为,各自在讨论之前,都怀有自己的见解,再听听别人的见解,很可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个冲突又会激起他们作再度思考(也叫反思),以至最后,把认识都统一到真理上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思‛确实是‚智慧的摇篮‛。
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切忌‚一问抢答‛。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问答活动中,也仿效‚抢答‛的方式,一个问题发出,看谁先举手,就叫谁回答。学生争先恐后,按捺不住,未经教师许可,就脱口而出,把答案一下子就说出去了。长此以往,将产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几乎都被几个智力超常的儿童所‚垄断‛,形成一支抢答问题的‚专业队‛。而智力中低常的儿童,因为长期轮不到发言机会,而产生焦急、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思维受压抑。天长地久,学生的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也就出现了智力水平上的‚偏态分布‛。
如何力求做到学生智力程度‚常态分布‛呢?这就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特别要给发言不主动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遇。苏霍姆斯基曾经建议:‚请您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开动这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一个问题的发出,先让智力较低的学生回答,答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答不完整或有错误,让中等学生补充或修正,最后还可以让程度较高的学生作更高水平的发言,把对问题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这样,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这样每个学生的头脑都不能平静,人人都可以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分享到思考的效益。
三、让每个学生都注意‚听答‛,切忌‚一问齐答‛。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喜欢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异口同声‛的回答。把维持课堂纪律的希望寄托在‚异口同声‛的声浪上。不让爱讲话的学生有乱讲话的空间。那种频繁‚齐答‛给教学带来不放心,因为:
其一、‚一问齐答‛往往是答紧接着问而来,因此,‚齐答‛实际上是‚答而不齐‛(七嘴八舌),给人的感觉是模糊不清的。
其二、人人为了赶‚齐答‛的浪潮,有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还有意的加大声量。那么这样的‚齐答‛对于每个学生有何实际意义呢?大 家答的对不对呢?教师只能作‚求大同存小异‛的判定。
其三、‚齐答‛容易被一些‚特殊‛儿童‚钻空子‛,一是不动脑筋的学生,二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混水摸鱼‛,趁机乱喊乱叫,好不痛快。
当然,我们主张的是不要滥用‚齐答‛,不是一概否定‚齐答‛。在特定场合,如:教师讲到关键性知识时,常这样说‚这个知识是……你们记住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记得‛!这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但是,以研讨问题、交流思想、领会知识为目的的问题活动,还是一个一个发言为好。因为个人发言的背景是安静的,发言的内容自然属于师生的注意中心,发言的效果必然是清晰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夜深入静的时候(听觉背景),时钟发条转动的声音(听觉中心),多有节奏而动听呀(听觉效果)。
四、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切忌‚不了了之‛。杜威说过:‚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是预防和治疗再认识错误的一剂良药。‛
苏霍姆斯基主张:‚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我就对他们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来,咱们一起想一想。’‛可见,教师对功课不怎么样的儿童不是信手打个不及格的分数,也不是消极的不给评分,而是亲切地、耐心地、细致地劝导和勉励学生,针对不懂的地方,再下一番苦功,力求靠自己的努力得以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经过努力,实在解答不来,再问老师,到那时,师生一起研究解答方案,使教与学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这样,学生才真正‚进入角色。‛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也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我们要把这份礼物献给所有的学生。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陈婷
首先,让我们先确定什么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具体课堂实例浅谈一下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是人文性非常浓厚的科目,它不同于理科课堂:1加1在数学领域等于2,但在语文范围内,相加的结果可以是3,可以是4,也可以是0。本周我刚上完《愚公移山》(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学生对照课文的注释,再查查工具书,基本可以翻译全文,但是对于愚公的形象,学生却基本不赞同资料书上的意见。作为初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往往只给一点点时候“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因为初三生的课堂时间是为中考服务的,更看重记忆性的“更实际的”知识)。当我的学生提出“愚公很愚笨,他为什么不搬家?”、“愚公带四个人搬土石,一年才往返一次,劳动工具又落后,照此看来,他要”牺牲”的不仅仅是几代人,甚至可能是几十代人,而谁又能保证后代会否衰微呢?”„„这些问题,参考书上都没有答案。
当时我很高兴,因为学生会质疑,肯定是经过认真研读课文后产生的疑问,这种主动性不应该用敷衍的态度一语带过,应该在他们质疑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的探究态度,培养他们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也得令他们充分享受到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于是我把问题反“踢”回去:“对呀!那这是为什么呢?愚公难道没想过搬家吗?他没想过不用牺牲几十代的后辈子孙的幸福吗?„„”这样一反问,学生就都埋头在课文中苦苦思索,再经过热烈的讨论,终于一起得出一个较能信服的答案:北山是愚公生活了九十年的地方,或者说他的祖先一直生活于此,是他家族的发源地,作为一个家族的大家长,他考虑的更多是保留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有“前人栽树”,为了后辈子孙,“牺牲”几代人或十几代人的幸福再所难免„„
“铃铃铃”下课铃很快就响了,原定教学内容并没有全部讲完,但是我觉得同学们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比我的原定计划还要多,还要好!
第四篇: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积极引导,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023-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引人入胜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完《将相和》一课后,开展一个“历史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草船借箭》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二、教师积极引导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太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改变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如《司马光》一课,课后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将相和》 一课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3、“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良好的课堂激励机制能有效促进自主学习
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生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第五篇: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江苏省黄埭中学鲁衍春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首先要沉浸于文本之中,学会了倾听文本,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渗透自我的情感,才能入境悟情;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倾听老师的要求,提高交流反馈的效率;再次学生还需做到倾听同学,就是合作和共享,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
倾听文本入境悟情倾听老师交流反馈倾听同学合作共享
“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的新内涵,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全体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更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学会倾听。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大家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如果它只是少数人的舞台,他们在课堂上是主角,占领着自由表达的绝对优势,而剥夺大多数同学自由表达的机会,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倾听文本,入境悟情。
学生只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学会了“倾听”文本,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渗透自我的情感,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象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从而入境悟情,从而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文本”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四点:一是时间到位。引领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倾听”文本,不是一般性接触文本,而是学生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学生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心中“哈姆雷特”的声音。二是方法到位。“倾听”的要求应该明确,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至少应 1
引导学生弄清楚三点:①“倾听”文本,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倾听”文本,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的要求。③“倾听”文本,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创新性的要求。第三,方法到位。应该教给学生相关“倾听”的基本方法。有意识地架设“倾听”的桥梁,降低“倾听”的难度,保护好每个学生“倾听”的热情。
倾听文本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涵咏品味,联想揣摩,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想象才能通畅,主体性得到释放。文本天生就带有作者的喜怒哀乐,带有作者对人生独有的感悟,体验文本,实际就是倾听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和思考。教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对文本中黛玉的外貌的研读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运用朗读,沉思玩味等倾听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对话的欲望激烈, 发现更多的高质量、有价值问题,不断丰富自我主体的精神世界。而如果课堂上,学生懈怠,不读课文,不认真“倾听”,一知半解,无知妄说,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助长浮躁之风,只会造成行课堂的低效、无效、负效之后果。
二、倾听老师,交流反馈。
在阅读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法和讨论法,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必不可少,但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却难得静心去倾听他人的发言,不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或重复他人的见解,以致交流反馈的效率极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倾听老师的要求,比如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然后判断出问题的核心或症结所在,使学生一下子能够抓住“题眼”,有针对性地回答。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倾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走神,昏昏欲睡,听得不认真;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因此,无论是论述文还是应用文抑或文学作品的教学,我在备课时都十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常据文本体式和学生需求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其次明确要求,引导倾听。讲课时,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听清我或者其他同学在说什么,需要倾听者做出哪些回应等等。我经常提醒学生:“听清我提的问题。”“认真听其他同学在说什么。”“听别人朗读课文,读错的地方如字音、断句等提出来”、“认真听别人发言,听他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妥”、“其他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听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等等。明确了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听得更有针对性了。
再次激励评价,鼓励倾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表扬,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眼神,一句称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学生认真倾听好习惯就会稳定形成。
三、倾听同学,合作共享。
生生倾听的缺失又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又一大弊端。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沉默的是大多数,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生各说各的,不善于互相合作;有的学生
性格不合群,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指指点点,不善于作必要的妥协;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生生倾听就是合作和共享,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集中注意的技巧。在听同学发言前,可以猜测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这样有利于集中倾听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发现学生有不愿倾听的苗头时,要及时提醒学生,不能任其发展。要引导学生运用意志的力量去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力的内外干扰,做到有意识的注意,有目的的倾听。
其次归纳整理的技巧。归纳整理就是对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在听一个同学阐述他的观点时,要求其他同学对其所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这时,学生的倾听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思维。如大家都在讨论教师提出“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的问题,有同学在讲述,小组其他同学听了之后要想想,然后用“他认为„„”“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等方式概括。这样,边听边思考边整理,不但有利于倾听,也为后面的沟通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记录分析的技巧。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最后再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因此要引导学生记录下关键词,记录下主要内容,也可以记录下当时自己的感受。总之,通过传授倾听技巧,要求学生时时与教师和同学同思、同想、共鸣,以提高倾听的有效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的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①生活中常有人说“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可见,善于倾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着眼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尽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快对培养听说能力这个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才有可能改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现状,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标。
“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也能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只有倾听,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才能更快地进步,从而自觉自愿地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活动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释]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建议15》 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2]蒋成禹.语文课解读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3]张广岩 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7.[4]张鸿苓 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5]韦志成 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