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三文言文阅读题解答技巧教学设计终稿(模版)
作业三:文言文阅读题解答技巧教学设计终稿
侯马一中
孙杰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特点、题型特点。
2.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明确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步骤。3.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学习目标:
1.能基本准确地判断出一篇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重点文言知识。2.能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步骤和解答技巧 教学设计:
1.教师先进行宏观指导。比如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特点、命题特点。2.学生借助古汉语字典自己做题。找出问题所在。可以小组讨论。3.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答题技巧的总结。学习重点:
1.文言文阅读题选文特点。2.文言文阅读题命题特点。3.文言知识重点的判断。4.文言文阅读题解答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重点的判断。2.文言文阅读题解答技巧。教学活动: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的相关内容。我们就从一篇文言文阅读题(如下)入手,来学习这种类型题的解答技巧。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4.翻译题: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二、教师进行宏观指导
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共18分。其中3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2个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一般是《宋史》。题材以人物传记类文章为主。一般记叙的都是官员。第1道选择题一般考查重点的文言实词。第2道选择题一般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经常考的是传主某方面性格特点、主要事迹的信息筛选。第3道选择题一般考查对于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这道题往往可以作为“求助热线”,帮助我们理解全文。因为它所设置的错误往往是非常小的。可能是某一个重点实词的解释错误,也可能是张冠李戴的错误。翻译题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题型,它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难点。
(好了,简单进行了说明之后,大家看手中的这篇文言文,大家先试着自己做一做,把你认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都画出来,并作答。可以小组进行讨论。)
三、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这种形式非常好。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养成自学和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在互相讨论的思想碰撞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学生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1.不理解“浮湛班行”。2.不理解“以效用进”。3.不理解“不自表异”。4.不理解“乃尔不武”。5.不理解“忠安所施”。6.两句要求翻译的句子有问题。
五、教师总结
学习文言文阅读题一定要注意积累那些代表官职变动的字词。因为高考中文言文往往选择的是传记类的文章,所以这类文章中常出现的代表官职变动的字词就一定要用心去积累。如:“行、假”表示代理官职,“除、擢”表示授予官职,“摄”表示兼职较低的官职等。
文言知识重点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重点积累的内容。特殊句式中考纲要求必须掌握的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另外还有介词结构后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见到的特殊句式。大家一定会问老师,该如何判断一篇陌生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呢?这就要靠你多做题去积累了,做得多了你会发现,有一些词是经常出现的,基本上每篇传记类的文言文中都会出现。所以这类字词就是考查的重点,也就是我们要重点积累的内容了。
解答学生问题:
这篇文章选择题的正确答案为:C D D 浮湛班行:指在官场上与同僚交往。
以效用进: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迁。不自表异: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乃尔不武:这么不光彩(指对方用毡盾挡住自己)忠安所施:衷心是没什么用处了。翻译题答案:
(1)(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
(2)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教师总结:
文言文阅读题第1个选择题解答技巧:看四个选项中哪个是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的,那这个解释就肯定是错误的。
第2个选择题解答技巧:先看清楚题意,看题目有几个要求。然后在给出的6个句子中,找出跟传主的无关的一句话,排除。再在剩下的5句话中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找出一个肯定要选的,再找出一个肯定不选的。用这种正反两面的方法去做选择。
第3个选择题解答技巧:带着翻译的句子回到原文中一一对照。留意重点实词重点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它容易设置“张冠李戴”的错误项。
第二篇:继续教育作业三:《陈情表》教学设计(终稿)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音频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设计意图:
1、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熟悉相关内容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2、了解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巩固相关文言知识
3、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4、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活动(预设):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是什么呢?(预设回答:《陈情表》)
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相关知识简介】(大屏幕投影)
1、陈情的含义?
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表
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见课文)(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3、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李密是蜀国的臣子。晋从魏曹手中取得皇权后,又灭了蜀汉政权。蜀灭亡后,李密出于一种怀古的情绪,不敢轻易为晋朝为官。由于晋是从曹魏政权手中“篡”夺过来的,羞于标谤“忠”节,因而以孝道为治国之本。李密正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以达到暂缓去晋朝做官的目的。【感知课文内容】(屏幕投影)
1、提问: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2、结合课文注释,引导学生疏通课文,注意重点文言词句的掌握。(1)古今异义
至于
成立
不行
秀才
告诉
辛苦(2)词类活用
躬亲
日笃
闵凶
微贱
终余年(3)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臣殒首不能上报 省略句: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不许
谨拜表以闻(4)相关练习
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5)归纳课文大意(问)【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文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预习,自主答疑):
1、学生读课文并分组朗读
要求:朗读整齐、声音洪亮、读音正确、断句清楚。
2、给优秀学生掌声。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翻译文句,并质疑难懂字句。
4、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5、学生完成相关提问及投影练习。
6、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第 二 课 时
设计意图:
1、温故而知新
2、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归纳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并质疑课文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进一步训练学生筛选、总结信息的能力,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活动(预设):
【复习上节课内容】 问:本文主要内容
《陈情表》是李密请求晋武帝允许他终养祖母所上的表章。文中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了他不能应诏赴任的衷情。【鉴赏课文内容】 问:
1、第一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总摄作用)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学生讨论后明确: 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时分几个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教师解答第二段中表表征召的词 并找出表作者处境艰难的词
4、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5、第四段中哪句话是本文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学生讨论后明确:
“愿乞终养”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探究】 问:
1、文章语言的特点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2)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 ①句式以四字为主,骈散相间
②简洁清亮,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音韵和谐
③对偶、比喻的运用,形象生动,感情激烈,④多用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极有表现力
2、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课堂小结 】
1、学生总结文章内容结构 预设回答:(略)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教师总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题及
2、小作文:我最____的人
3、背诵课文
学 生 活 动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3、学生质疑:可以从时间和亲属关系上理解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4、学生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找出标志性词语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推举组长回答
6、找出文中感人至深的语言
7、学生找出喜欢的语句和成语,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诸葛亮的《出师表》,体现出的忠能使所有阅过此文的人为之动容,而出现在一百年后的西晋李密的《陈情表》也不逊色,它流露出的是赤子的孝心。忠孝可否两全,任何人都得妥善处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同等重要。另外,我备的详案,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并预设学生的学习环节,虽然我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必须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第三篇:引咎辞职三题解答
引咎辞职
1、在本案例中,中石油公司总经理、吉林市市长、密云县县长引咎辞职。有人认为,在这些案例的事故中,这些人都不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引咎辞职有点冤,你怎么看? 答:
1)、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
2)、有《条例》规定的“咎”不是一般的“过失”,而是“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在这种“咎”未达到违法的程度或虽违法但依法不追究法律责任时,领导干部应该引咎辞职。这是以自责的方式有道歉和引咎辞职,道歉是政治官员就自己的不良的履职情况或言行公开地向公众道歉,争取公众的宽恕;引咎辞职是自责的最严厉形式,政治官员的不称职行为或严重违背民意的行为,通过道歉也难以取得公众的谅解,只有提出辞职。
3)、这起违章操作导致井喷失控特大事故人员伤亡和损失惨重,不能纯做意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是需要领导来直面责任。
2、有人认为,如果在这三起案例中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伤亡事故,也不会有这三人的引咎辞职,这是否说明引咎辞职实行中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官员应该引咎辞职?由谁决定? 什么程度的“咎”应辞职?引咎辞职该不该有“硬指标”?引咎辞职由谁监督,其监督的依据又是什么?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分析它所涉及的概念界定、具体标准与操作规则。答:
1)、需要引咎辞职是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时引咎辞职。
2)、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党组)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党委(党组)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党委(党组)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党委(党组)应当自接到干部引咎辞职申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任免机关在同意干部引咎辞职后当将干部引咎辞职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3)引咎辞职是辞职的子概念。《世界政府辞书》中对“辞职”的涵义是这样解释的:“辞职是公务员的一项权利,分为辞去领导职务和辞去公职两种,不同的辞职所要履行的手续不同。国家工作人员要求辞去所任的领导职务,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任免机关审批,才有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期间,基于职务上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因辞职而消失。”[⑤]这种解释与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有关公务员辞职的规定是一致的[⑥]。它体现的是公务员的另谋发展的即它是公务员一种个人行为和权利,比如认为自己不适合某项工作,可以辞职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岗位上去,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这也是市场机制下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引咎辞职与一般意义上的辞职明显不同,其前提是“咎”,对引咎辞职者而言,它更意味着一种,它是官员对自己履行职权的过程的一种自查、自责、自咎行为;其适用对象仅限于特定的政府官员,而不包括普通的公职人员。也就是说,引咎辞职指的是特定的政府官员因或故意或过失或他人过错而自愿通过辞去所担任的领导职务来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这里的特定对象一般指通过民选或政治任命产生的政务类官员及其他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者,这在实行引咎辞职制的国家已成为宪法通例。
标准,引咎辞职实际上是一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监控机制,它的标准应是一种道义标准和法律标准的统一。依据特定官员指出引咎辞职的动因的微妙差异,可以把引咎辞职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动引咎辞职(自律),二是强制引咎辞职(他律),前者是指特定官员自认为其有关过错已使其不宜继续担任现有职务者而主动提出引咎辞职的申请;后者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具有某些较为严重的过错情形的特定官员必须引咎辞职[⑦]。从理论上讲,职业(政治)道德水准高的人会主动承担责任,而职业道德水准低的人则需要外界的压力,因此应有一个规范把标准明列出来,再结合社会舆论(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的看法加以评判。也就是说,这种法律上的明晰规定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对有关官员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迫使其“对号入座”,主动提出引咎辞职。
从实践中看,国外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并无引咎辞职标准的法律条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但由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引咎辞职”制有两个配套因素:一是在政治透明度高、权力制约机制[⑧]比较健全的条件下,可以及时发现追究官员的失察责任和不作为责任。若官员出现过失却不引咎辞职,同时又还没有达到启动罢免程序的程度时,立法机关可以提出质询、弹劾或不信任案对其进行责任追究。二是能够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和舆论监督,表达国民意向,即当国民对某一官员有强烈的否定意愿时,能够充分、自由地表现出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官员引咎辞职。因此,引咎辞职在这些国家就能发挥出应有功效。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引咎辞职者通常是非直接责任人,比如国外常见的一些高级官员因为偶发的重大事故或部下卷入重大丑闻而引咎辞职,其实他往往不是直接责任者,只是因为在任而觉得应对此承担一定责任才会这么做,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而对那些直接责任人来说,他们要面对的就不是简单的“引咎辞职”,而是相关的法律责任了。二是“咎”一般是指工作中因疏忽或不负责任而造成的重大过失或公共资源的重大浪费损失,这样的工作过失不能简单地与违法行为混为一谈,不能等同于贪污腐败、受贿行贿、渎职、以权谋私,后者不应视为工作中的“咎”,而是标准的违法行为。如果公务员涉及违法情节,那就应当是依法追究他的违法行为,在法律上不能以引咎辞职来代替依法处置,也不能由人事管理部门或上级单位用令其辞职或劝其辞职的行政处分,代替司法机关的依法审理,否则“引咎辞职”就成了违法犯罪的保护伞。
就我国而言,尽管我们已经将“引咎辞职”作为一种官员“能下”的制度开始建设,并注意综合运用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等方法,扩大群众在决定干部“上”与“下”方面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但由于尚不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⑨]若再没有具体清晰、可操作的制度条文,就很难实施引咎辞职制度。毋庸讳言,无论是对引咎辞职的责任主体和“咎”的性质和轻重,还是对引咎辞职的具体程序以及引咎辞职的监督等等,我国都没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⑩]我国一些地方已在其“辖区”内试行或实施这一制度,有关规定有的虽颇具体,但由于实行此制度的目的及目标不尽相同,对引咎辞职条件、时机等核心内容的认同、定性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因而使同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宽严不一的现象。因此我们现在推行的“引咎辞职”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政策,而不能说是规范意义上的制度安排,更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因为它既缺乏配套的制度平台,又没有相应的具体条文。这就使得现行的引咎辞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各地有咎不辞、有咎难辞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许多重大失职或渎职事件,诸如:有的豆腐渣工程致死数十人,有的造成经济损失千万甚至上亿元,有的贪污受贿上百万上千万元受刑事处理的等等,至多查处当事人,鲜有任何一级组织受到追究或处理,更不用说有关领导人引咎辞职了[11]。另外,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关于“引咎辞职”的规定,针对的大都是直接责任人,比如“盲目决策或违反决策程序而给国家和集体造成较大损失的”、“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的”等等。
3、如何评价引咎辞职?
答:引咎辞职有两方面效应
积极效应
1)在首长负责制的条件下,推行引咎辞职,有利于加强对行政权力,特别是行政首长权力的制约
2)引咎辞职的实行对塑造政府公众形象有一定作用
3)引咎辞职有助于推动领导者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
消极效应
1)引咎辞职可能造成权力的放纵
2)引咎辞职可能成为政府文过饰非的工具
3)引咎辞职往往导致行政权力的低效用行使
第四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1)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古巴导弹危机”材料题,该题在材料前特别提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使人会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冲突:“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1962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此题实质上就是想通过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认识,因此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如“关于东京商业繁华重要表现”的材料题,读后,可以看出关于反映东京商业繁华的有两点: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又可找到两点:一是东京是商品中转点,二是商品贸易交易规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题充分说明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
3、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题,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做为考虑答案来讲,首先要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从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选举的虚伪性。
(4)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5、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第五篇:6判断题(90题)技巧解答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
判断题(判断下列问题的正确与否,认为正确的就在题后括号内打“√”,认为错误的打“X”,全部打“√”或“X”为零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公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X)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X)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X)
4、坚持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X)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X)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X)
7、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X)
8、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基、执政之源、力量之本。(X)
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X)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X)
11、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的立国之本。(X)
12、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X)
13、党章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4、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和全面奔小康建设中的作用。(X)
15、我们要按照“一个国家,多种制度”的方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X)
16、我们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7、我们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8、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9、党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X)
20、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群众工作的领导(X)
21、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满足条件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X)
22、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无权参加和进行申辩。(X)
23、党员有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24、申请入党的人,只要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X)
25、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要派人同他谈话,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
26、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二年。(X)
27、预备党员的权利与义务与正式党员一样。(X)
28、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十年以上的党龄。(X)
29、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四年。(X)
30、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X)
3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2、党章指出,党员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3、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34、党组必须设书记、副书记。(X)
35、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36、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就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即干部队伍革
命化、年轻化、学历化、专业化。(X)
37、我们党的作风包括政治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X)
38、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同时也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条正确的干部路线是公正客观。(X)
39、入党宣誓仪式包括:第一,宣布仪式开始,奏《国歌》;第二,党组织负责人致辞;第三,宣布参加宣誓的新党员名单;第四,宣誓。(X)
40、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上级党委任命产生。(X)
41、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政治局。(X)
42、成立党的新组织,必须由上级党组织决定,撤消党的原有组织,可以由该组织自行决定。(X)
43、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
44、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X)
45、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宪法;选举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X)
46、中央书记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X)
47、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政治局决定。(X)
48、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它负责管理军队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
49、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X)
50、预备党员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都应当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X)
51、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者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组织活动。(错)
52、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所在支部上级党委讨论宣布除名后备案。(X)53、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4、1985年,我国政府决定减少军队人数150万人(X)
55、党的十三大规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三步,即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6、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讨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问题。(X)
57、1964年,中国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在亚非拉以外地区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的一个重大成果。(√)
58、在1956年至1966年这10年间,我国工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在钢铁工业方面,除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外,攀枝花、武汉两大钢铁基地也主要是在这十年建设起来的。(X)
59、1960年5月至1970年10月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X)
60、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整顿农业开始,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X)
61、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X)
62、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重点进攻的地区是中原和山东解放区。(X)
63、198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大会决定把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
64、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X)
65、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也会自然提高。(X)
66、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的竞争。(X)
67、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我党的一贯思想。(√)
68、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最大相同点是都有一个两党承认的政治纲领。(X)
69、对“文化大革命”正确的结论是: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领严重灾难的内乱。(√)
70、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序幕的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实践检验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X)
71、标志着我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72、因为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按照党章规定,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经济领导、文化领导等方面。(X)
73、党的最终目标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74、“三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X)
75、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X)
76、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政治生活上的根本利益即当家作主、物质生活上的根本利益即共同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根本利益即充实快乐。(√)
77、“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78、社会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阶级斗争。(X)
79、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看符合不符合党的性质。(X)
80、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只要是在代表先进生产力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X)
8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我们反对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
82、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是看它的阶级成分如何。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X)
83、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84、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新的阶级。(X)
8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X)
86、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要看他是不是真正的劳动人民,是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否则,共产党就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X)
87、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所有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必须建立党的组织。(X)
88、“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8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句话是江泽民同志说的。(√)
90、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