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话说中国画》教学设计冀教版.
《话说中国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篆、赭、绛、蘸、裱褙”等字词的读音,理解“能事、洗练、写意、迥然不同、刚柔相济”词语的含义。
2、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2、诵读课文,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画亦简称“国画”,它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2、通过重点段落、语句和字词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分析中国画在世界上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中国画在世界上之所以是独一无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中国画的名家名作,让学生切身感受国画的艺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诵读法。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朗诵重点段落,可同时播放古筝经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出水莲》、《高山流水》等,见音频素材文件夹)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3、分析讨论法。对课文的重点段落、不易理解的语句和字词,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简介作者(见文本素材文件夹)、展示中国画的名家名作(见图片集锦文件夹)同学们: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和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文章《话说中国画》,来深刻了解这一“中国的国粹,世界的艺术”吧!
(讲授新课)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与中国画简介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等。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亦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水的调制下,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的画。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疏通字词
1、注音:
篆(zhuàn)赭(zhě)绛(jiàng)蘸(zhàn)裱褙(biǎo)(bèi)
2、释义:
能事:擅长的本领。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迥然不同:一点也不相同,形容差别很大。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之恰倒好处。
三、整体感知(投影显示:课文的结构内容)
1、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并为课文划分
层次结构。学生讨论、分析,然后教师明确:
本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7段。第三部分:第8段。
2、让学生自告奋勇(一名)或者让学生推荐代表(一名)诵读课文的第一段(可播放背景音乐古筝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片段,时间是2分钟半,见音频文件夹),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第一部分即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找2~3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的第2~5段和第6~7段(可播放背景音乐古筝经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片段,时间是9分钟左右,见音频文件夹),教师可提示:第二部又可以分为两层,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第二部分中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第二部分(第2~7段):作者具体论说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主要工具材料、种类的划分。
第一层(第2~5段):主要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以及中国书法与诗歌对中国画艺术特征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
第二层(第6~7段):讲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及其种类的划分。
4、让学生自告奋勇(一名)或者让学生推荐代表(一名)诵读课文的第8段(可播放背景音乐古筝经典名曲《出水莲》片段,时间是5分钟左右,见音频文件夹),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第三部分即第8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第三部分(第8段):主要讲中国画的历史深厚久远,且成就斐然,异彩纷呈。
四、思考
课文开篇说:“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课文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结构层次及主要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全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展开的。同学们说一下,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此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起到过渡的作用)(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对,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节课我们具体探究分析一下,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课文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五、问题探究
1、课文开篇说:“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课文是怎样进行论述的?(板书)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课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一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及主
要工具材料、种类划分;一是中国画历史深厚久远,名家流派各树一枝,异彩纷呈。同时这也是中国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因所在。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然后回答问题:诗歌对中国画产生了哪些影响?(板书)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诗歌对中国画的首要影响,是绘画更注重“虚”的成分,更讲究“空白”的运用,更致力于笔墨的精练与意趣。
3、让学生阅读课文第四段,然后回答问题:书法对中国画产生了哪些影响?(板书)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在于,不仅提高了绘画用笔的技法和能力,也丰富了绘画的笔情墨趣和形式美,使元以来绘画的面貌翻然一新。
4、中国书法与诗歌对中国画的影响对促进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诗的深刻境界与书法的审美品格融入绘画,就促使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画艺术特征的形成。
5、阅读课文的第6、7段,然后回答问题:(1)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是什么?(板书)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是纸、笔、墨。
(2)中国画可以分为哪几类?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板书)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中国画的种类繁多,划分标准不一。一般而言,从题材内容上,习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楼台、走兽、博古等;从画面笔墨繁简的程度上,分为写意、浅绛、水墨等;从技法上分为白描、双钩、单线平涂、泼墨等。
6、仔细品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同时,一些修养渊深的文人介入绘画,他们强调情感抒发与个性张扬,绘画的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开拓?
“张扬”一词换成“宣扬”可以吗?为什么?“开拓”一词换成“开阔”可以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张扬”一词不能换成“宣扬”,因为“张扬”在文中的意思,是修养渊深的文人在绘画时将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发挥到极致;而“宣扬”的意思是到处声张,两者互换以后就不符合句子的语境要求了。同样,“开阔”一词的意思是面积或空间范围的扩展,往往与眼界、胸襟搭配;而“开拓”一词除了开辟、扩展的意思外,它还强调在某领域内的突破性,“开阔”一词不具有这层意思。因此,也不能够互换。
(2)时风的变迁,致使绘画的面貌不断翻新;名家大师们独来独往、各立一帜,又使画坛千姿百态,形成了举世皆知、漫长悠远、异彩纷呈的中国绘画历史。
如果将“不断翻新”与“千姿百态”两个词语调换位置,表达效果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不断翻新”是“千姿百态”的前提和基础,而“千姿百态”是与“不断翻新” 的结果;如果两个词语调换位置,就会因果倒置,语序混乱。
六、总结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层次清晰。通过作者的论述使我们体悟到: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和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七、作业
你喜欢古今中外哪位画家的作品?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一幅画作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话说中国画》知识点整理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话说中国画》知识点
整理冀教版
知识与能力
掌握“篆、赭、绛、蘸、裱褙”等字词的读音,理解“能事、洗练、写意、迥然不同、刚柔相济”词语的含义。
2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2诵读文,为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
一、作者简介与中国画简介
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等。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亦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水的调制下,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的画。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疏通字词
注音:
篆 赭 绛 蘸 裱褙
2释义:
能事:擅长的本领。
洗练:简练利落。
迥然不同:一点也不相同,形容差别很大。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之恰倒好处。
三、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并为文划分层次结构。学生讨论、分析,然后教师明确:
本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7段。
第三部分:第8段。
2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让学生推荐代表诵读文的第一段,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第一部分即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找2~3名学生分别诵读文的第2~段和第6~7段,教师可提示:第二部又可以分为两层,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第二部分中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第二部分:作者具体论说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主要工具材料、种类的划分。
第一层:主要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以及中国书法与诗歌对中国画艺术特征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
第二层:讲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及其种类的划分。
4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让学生推荐代表诵读文的第8段,然后让学生讨论概括第三部分即第8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点评、明确:
第三部分:主要讲中国画的历史深厚久远,且成就斐然,异彩纷呈。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吹糖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和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使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重难点分析:
1.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能抓住重点字、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到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吹糖人。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糖人的资料。
交流预设:
学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糖人图片。
可以展示实物。
可以介绍糖人的制作过程。
可以介绍糖人的色、香、味。
还可以针对糖人的历史进行介绍。
„„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糖人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展示相关课件。
(三)教师在学生对糖人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2.出示词语:清脆、脚板下生风、诞生、惊奇、宁静、郑重、羡慕、端详、融化。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出示课件。
例:“脆”字在理解字义后,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看似月照危楼,实是肉块进嘴中;只因肉嫩骨头少,吃起来真酥松。”
“巧”字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物件曲曲又弯弯,做工精巧不一般。”
(二)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注意本课生字除了“凭”是上下结构,其他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划”字例外是左宽右窄。
(三)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预设:
学生可能要说课文讲的是一件吹糖人的事,还有可能会说课文讲述了孩子们看吹糖人以及分糖人吃的情景„„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回答,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行修正评述,最后归纳为:这篇课文实际讲的是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享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
2.针对这一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理解的相关课件
1.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3.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二)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预设:作者对糖人的回忆,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品读《吹糖人》,我们品到了“甜”。“甜”在哪里?“甜”在对童年的回忆,有浓浓的深情在里面。“甜”在对故乡的回忆,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糖人粘连起了乡情,粘连起了现实与童年,粘连起了他乡与故乡,粘连起了我与童年的小伙伴。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1.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2.练习课后生字。五月的田野
教材分析:
读《五月的田野》,感受至深的是跃动的童心和贯穿全篇的童趣。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文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田野这个广阔的背景下,儿童那极纯朴、纯净的日子构成本文独特的意境,田野因孩子们而富有生气,孩子们因田野而快乐;二是作者只通过田野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麦子”和“豆荚”展开全文,描绘出一幅惬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图景,线条简单,语言凝练;三是情景交融,物随情移,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所以笔端流溢出的都是田野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本文适宜伴着音乐欣赏田野美丽的景象,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情境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感受五月田野的美丽以及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是本文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画、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地创设语言情境,从而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五月的田野”,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三)教师课件展示五月的田野的魅力景色,引导学生谈感受。
交流预设:
五月的田野多么美丽、多么惬意、多么有趣、多么神奇、多么广阔„„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五月的田野,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田埂、竹管、铁锅、忙碌、喷香、清香、撒欢儿、撵鸭子。
2.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然后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进行交流。
例如:“田埂”、“竹管”可以利用图片进行交流。
“喷香”、“清香”、“忙碌”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4.学生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到《我的采蜜集》中。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先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2.教师进行总结: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教师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一)自读要求:出示课件
1.边读边思考: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全班交流。
五月的田野是一幅广阔的、美丽的、快乐的、有趣的„„画面。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段落及相关解释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一句。“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笑”字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却更表现了乡下孩子的快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自由练习怎样读才能表现田野的广阔和美丽。
2.第三自然段“光脚在田埂上走”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照。可以让学生想象,再通过朗读,抓住“泥土软软的”、“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的乐趣。
从“撵着鸭子”、“赶着羊群”、“为小兔拔草”的语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可以从“那里的草虫最多”、“那里的青草真嫩”体会乡村孩子们的纯朴、善良。
引导想象农村除了养羊和鸭,还会养什么?仿照课文中的样子来说一说。
把(),那里();
把(),那里()。
3.第四自然段重点抓“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
4.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
5.引导学生体会“!”中所蕴涵的快乐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文中蕴涵的情感。
三、整体回味。
(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五月的田野的喜爱与留恋,伴着优美的乐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月的田野》。播放音乐,出示课文文字。
(二)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能用词语说一句话。
(二)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三)指导重点字“摘”、“嫩”、“喷”的书写。
(四)学生练习生字。
五、拓展练习,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作者能留心生活,细心体会生活,把五月的田野描绘得如此美妙。我们也可以到田野里去玩耍,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或文字记录下美好的时刻、美妙的感受,再把它珍藏在小本本上。
18* 书本里的蚂蚁
教材分析: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因为作家的构思非常巧妙,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了必然的故事。“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成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童话。
2.教师板书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书本里的蚂蚁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二)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挺乐意、封面。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教师仍然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书写。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如何把字写好看。教师重点指导“喂”和“碎”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课文。
2.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全班同学交流。
交流预设:小蚂蚁趴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会走动的小字。
四、整体感知文本,走近童话的人物。
(一)课件出示读文提示:
1.学生反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做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问题预设:课件出示
1.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2.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3.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五、学生回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复述课文。
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带雨的花
教材分析:
《带雨的花》是一首叙事诗。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为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第二、第三小节具体地讲了“我”淘气地追赶蝴蝶,好奇地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和害怕。文中字字洋溢着童心,体现着诗人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在担忧“挨一顿打,还是一顿骂”时,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雨的花;二是对生活的爱,“妈妈最爱带雨的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这首诗歌与孩子的生活非常贴近,需要孩子在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韵律美,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重难点分析:
1.课文中有几个字例如“诱”“躲”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留意这些字,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记忆,也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一)教师板书课题:带雨的花。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金波的作品,例如《春的消息》。
(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三)教师针对学生介绍资料的情况加以总结及补充。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小朋友都跑到哪里玩了?
(二)教师检查初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诱饵、尽情、原谅、香甜、鱼缸。
“诱饵”“鱼缸”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
“尽情”“原谅”“香甜”等词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课文讲述了“我”偷偷跑出了家的经历。学生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
“我”去追赶蝴蝶,在湖边看叔叔钓鱼,看爷爷网小虾,在雨中采野花„„
(四)指导书写。
本课大部分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要注意书写时笔画间的紧凑。
1.偷、请、谅、诱、虾、顿在书写时注意都是左窄右宽。
2.躲、叔在书写时注意左右宽窄差不多。
3.疼字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一)听写本课生字。
(二)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一)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小声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明理由。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二)交流预设:课件出示每一小节,及导读提示。
1.学习第一小节。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偷偷地”、“尽情”、“忘记”等词语进行理解。
(2)联系实际,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偷跑出去尽情地玩耍过?当时的心情如何?
(3)总结:文中的孩子是一个贪玩的、不听话的、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2.学习第二、第三、第四小节。
(1)教师重点抓住“香甜”、“鲜嫩”、“蹦蹦跳跳”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学习第五、第六小节。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太贪玩,以至于下雨了才想起家。下雨了“我”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妈妈的孩子。
4.学习第七、第八小节
(1)“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如何?
(2)由此体会出“我”在做错事后的心虚和害怕。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时,要注意适时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指导背诵。
三、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一)学生练习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
(二)扮演文中不听话的孩子,伴着音乐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件出示
(三)试着背诵诗歌。
四、补充金波其他作品。
(一)阅读《雨》、《红蜻蜓》两篇文章。课件出示两篇文章
(二)体会其中与课文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一)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二)阅读金波其他作品。珍贵的教科书
教材分析:
《珍贵的教科书》记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述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突出了“珍贵”,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的嘱咐,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发生的真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在品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3.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升华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难点分析:
1.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课文的重点,主要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本文重点。
2.理解教科书的珍贵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拓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走进文本。
(一)教师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课件展示。
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3月中旬放弃延安,之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
(三)教师在学生对背景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理解“珍贵”的意思。
(四)质疑课题,走进文本。
交流预设:
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
教科书珍贵在什么地方?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一)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文中“持、刷、抄、睁”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课件出示词语:珍贵、炮火连天、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俯冲、叨念。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书写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找出字的偏旁;学习书写,知道每个生字的笔顺笔画。
三、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相关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二)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
(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交流预设:缺书——取书——护书——最后的嘱咐。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解释“珍贵”这个词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一)精读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围绕“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预设: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的?”自己找出要学习的段落。
(2)根据课文填空,理解当时条件的艰苦。课件出示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教师总结:填写的内容,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当时的困难和同学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书,从而使同学们体会渴望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3)理解“渴望”一词,与“盼望”、“希望”两词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战争年代教科书的奇缺。课件出示
2.学习二至七自然段。出示课件
(1)“我们”领到教科书回村时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2)在路上“我”和指导员会说些什么呢?大家猜猜。
在充分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怀着“渴望”得到书和听到有书以后的兴奋心情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回到村里”这些词句,体会指导员和我在领到书后的高兴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第7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一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示课件
(2)讨论并体会第九自然段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交流预设:
“快卧倒„„”(表示说话声音被打断,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非常危险,指导员的喊声刚出口,就被炸弹的爆炸声打断了。)
“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我”被炸伤昏迷后发生的事情。)
(3)在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指导员受伤的句子,重点理解、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感受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崇高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提问来完成这一段的学习:课件出示
① 完整无缺的书是什么样子?
② 这捆书是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的?
③ 这捆书怎么会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
④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希望是什么?
(4)理解第十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书„„书„„”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因为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没有力气,说话断断续续的语气,指导朗读。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要说的话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指导员的崇高精神。
(6)教师引导学生总体回顾“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三、拓展活动。出示课件
可以在班上举行一次专题活动,主题为“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冀教版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常识填空。(2分)
⑴《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
⑵《满井游记》作者 是(朝代)文学家。⑶《登泰山记》作者 是(朝代)散文家。⑷《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分别是 和。2.原文填写。(4分)
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⑵短短蒲茸齐似剪。
⑶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⑷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分)
⑴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⑵局促一室之内(局促:)⑶自京师乘风雪(乘:)⑷余拏一小舟(拏:)
⑸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婉娈:)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了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5.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讲的一句是这样的:“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将前文划线词语改变语序填写)。”(2分)
第二部分: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7.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3分)
8.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2分)
9、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3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石崇与王恺争豪
用心
爱心
专心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2.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2)世罕其比()(3)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13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_____(2分)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5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3分)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17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款款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___________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
用心
爱心
专心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8.解释加粗的词。(2分)
既止复作
以声致人
19.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没办法动手
C.来不及动手
B.没机会动手 D.想不到动手
20.文中与“使童子烛之”中“烛”字用法相同的另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虚词是()(3分)
A.乃
C.以
B.而 D.辄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一句。(3分)
23.与文中画曲线句子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4.最符合文章寓意的一项是()(3分)
A.人虽聪明,但欲要成功,必须专一,如不专一,必致失败。
B.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C.人虽聪明,但要警惕诡计多端的坏人。
D.人虽聪明,但也会有失误的时候。第三部分:写作(30分)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提示:欣赏有两个含义:一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品位其中的趣味;一是认为好,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之情真意切、美德善行,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永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教学设计冀教版!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总分总的结构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中国诗文和园林的画意美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国诗文和园林的关系,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情景导入(略)
二、讲析 介绍作者
陈从周,别名梓室,(1918——2000)中国闻名的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嚣()烦 骈()俪()不啻()各臻()其妙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清yì()堆qì()书zhāi()诗láng()
3、解释词语: 独树一帜: 闲云野鹤: 盘根错节:
(一)把握全文结构
1、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说说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是说明了中国诗文与园林的不可分的关系,结构上总分总。
2、作者在说明园与文、园与人、园与情、园与斋相生相伴的不解之缘的时候,列举了哪些事例?
白居易筑堂、李格非记园,则成为“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园实文,文实园”的佐证;把汤显祖的曲文引入文中,更使人倍觉“游园生情”的义理是千真万确的。
3、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回答 中国园林与中国诗文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用课文原话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根据是课文的第三段到第十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园林体现造园之人的思想感情。第二,造园与作诗文、理、趣相通。第三,园林与文人的活动融为一体。第四,晚明文学小品写得像造园法,而介绍造园法的匠书又写得典雅至极。第五,园林与戏曲相得益彰。第六,行文与构园皆须“得体”。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主旨
1、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造园与做诗文无异”,“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这些话? “园林之筑”一脉相承,“园文”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无二致”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可见一斑。“造园看主人”“园与诗人合二为一”造园与诗文为同一种思想,行文与构园相同,“意为行文与构园都要有诗文基础,才会有灵感成就得体的文与园。
2、请分别说一说作者举下列例子的目的: 《牡丹亭》 《履园丛话.《园治》
引用《牡丹亭》,说明情钟于园,文以情生,“情”将“园”与“文”联系在一起,园林中蕴含中诗文的意境。
引用《履园丛话》意是说明造园与作诗文无异。
引用《园治》总结反映了明中叶至清初,文人园发达,水平高。
3、文章倒出第二段的“得体”对诗文来说指什么?对园林来说又指什么?
对诗文来说要符合体式,符合所表达的感情;对园林来说要依照地势环境、根据主人需要。点拨:研读文本,在明了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后,还需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三)作业
请用一篇短文介绍我们的学校(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