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习题冀教版

时间:2019-05-14 13:1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习题冀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习题冀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习题冀教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1、请你为下面划线字注音。

鑫()陀()伦理()怆然()深邃()扣人心弦()无动于衷()

2、请你查阅工具书,结合文意解释下面词语。扣人心弦: 意味深长: 不可言传: 全神贯注: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2)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4)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6)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4、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2)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起了催化的作用。

B、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牵系着,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6、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7、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8、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9、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10、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的?

11、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xīn tuó lún chuàng suì xián zhōng

2、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指情调、情趣、趣味等深远,绵长。不能用语言说出来。全副精力,高度集中。

3、(1)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3)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4)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6)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4、(1)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2)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5、B、E

6、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

7、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8、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9、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10、略。

11、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第二篇: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同步练习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同步

练习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作品。

意味深长:

⑵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扣人心弦:

⑶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

无动于衷:

2、通读全文,回答:爱因斯坦的艺术世界包括哪些方面?

3、请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⑴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⑵“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4、你对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有哪些了解?

5、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你体现到什么道理?

6、(2006年安徽试题)语文综合运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⑴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⑵“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论“入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⑶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⑷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

示例:栏目名称:书海泛舟。栏目内容简介:介绍、浏览名著佳作。

栏目名称:

栏目内容简介: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⑵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⑶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⑷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⑸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⑹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⑺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家迈克逊称之为“艺术家”。

⑻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⑼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原文有删节)

7、第三段叙述了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的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意味深长”实际上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字)

8、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9、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第二部分:

安徒生与爱因斯坦:

童心爱心之楷模

今年4月2日是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丹麦王国政府为此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世界各地纷纷响应。无巧不成书,今年4月18日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今年也是他发表光电效应、布郎运动和狭义相对论三篇划时代论文100周年,联合国宣布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以资纪念。

两位大师交汇于2005年,是巧合又非巧合,童心和爱心将安徒生和爱因斯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后人缅怀和景仰。

童心之表露在率真。这在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充分体现出来,安徒生以尖锐的对比揭示出世俗之虚伪与童心之率真。《皇帝的新装》虽名为童话,受益者实不限于儿童,百余年来广为流传,成为讽刺虚伪崇尚率真之经典。

童心之表露在好奇。爱囚斯坦的好奇心,促使他对自然奥秘作不懈之追求。童年的爱因斯坦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感到十分好奇,他想:为什么指南针会指向空间特定的方向?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现象背后,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植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稍长,少年爱因斯坦醉心于探讨“追光”:如果超越光速会怎么样?经过多年反复思考,他终于悟出了光速不变原理,成为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基石之一。爱囚斯坦十分看重好奇心,他在《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如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爱心使人的精神升华,社会变得更和谐。安徒生和爱囚斯坦均为具有博大爱心之表率。

安徒生童话之所以为儿童所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充满了赤子般的爱心。《丑小鸭》、《美人鱼》不仅使孩子们对动物感到亲切,而且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激发出博爱众生之高尚情操。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之爱心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良有以也。爱国斯坦的爱心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关怀。晚年他定居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曾长期和邻居的一位小女孩交往。爱因斯坦教小女孩算术,报酬是分享她的糖果。2002年美国出版了两本新书:《爱因斯坦与孩子们的通信》和《爱因斯坦的剪贴本》,其中收入了爱因斯坦写给孩子们的信件,宇里行间,童心毕露,妙语如珠,关爱之心溢于言表,读后令人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爱因斯坦对人类之大爱集中表现在他对原子弹的态度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方炽,爱因斯坦在从希特勒魔掌下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公推下,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建议被采纳后,由奥本海纳和费米等主持曼哈顿计划,于1945年制成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结束了大战。否则,如果希特勒抢先造出原子弹,人类将遭受万劫不复之大灾难。原子弹及其后发展出的氢弹具有足以摧毁世界的巨大威力,引起超级大国间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再次将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始作俑者爱囚斯坦对此忧心忡忡,投身于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军备竞赛。大战中爱因斯坦建议造原子弹,大战后他反对核军备竞赛,均出于对全人类之仁心大爱。作为具有爱心的科学家之楷模,爱因斯坦当之无愧。

安徒生和爱因斯坦两位大师已走进历史,值此两师交汇之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两位大师之童心和爱心。美国科学散文作者奥佛拜在2005年3月1日《纽约时报·科学时代》发表文章,题为“下一个爱国斯坦?欢迎提出申请”。望予成龙的家长们!动心了吧?鼓励予女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是好事,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一句话:永葆童心!这样即使学不成爱因斯坦,使他们的金色童年充满欢笑和惊喜,也是功德无量。

提倡爱心更是当务之急。当前世界上弥漫着一股戾气,稍有争端就反目成仇,动辄兵戎相见残杀无辜。爱心能化解仇恨,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培植爱心。爱心须从小培养起,安徒生童话是好教材。

在对安徒生的一片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些许杂音。有人说:在今天物欲膨胀的功利主义社会里,安徒生童话会让孩子“变傻变笨”。还有人在网上贴文章说:“要向安徒生吐口水。”如果读安徒生童话会使孩子变傻变笨,我宁可要这样的傻孩子和笨孩子。杂音的出现,更使我们认识到提倡读安徒生童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仰望夜空,慈祥睿智的两位大师像启明星般发出童心爱心之光芒,普照下界滚滚红尘。

11.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说“《皇帝的新衣》虽名为童话,受益者实不限于儿童”呢?

12.第六段“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中“历久而弥新”的意思是什么?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历久而弥听”?

13.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作者说“如今读者仍振聋发聩”,你从中能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震动呢?

14.第十二段“有人说:在今天物欲膨胀的功利主义社会里,安徒生童话会让孩子‘变傻变笨”。面对这样的“杂音”’,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宁可要这样的傻孩子和笨孩子”。

15.安徒生是伟大的文学家,爱因斯坦是卓越的科学家,作者通过“童心和爱心”把这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师紧密地联系在—起。除这两位大师外,你还知道哪位大师具有类似的童心和爱心呢?简要叙述他们童心或爱心的表现。

16.作者认为安徒生童话是好教材,其实名著都是指导我们人生的好教材。从下面所列举的名著或其他你曾经阅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简要写出这部“教材”好在哪里。

①《三国演义》②《水浒》③《西游记》④《鲁滨孙漂流记》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⑥《格列佛游记》

第三部分:

17、(2006年仙桃试题)综合性学习:

在社区举办的“2006屈原暨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如观看龙舟竞赛、观摩民俗表演、旁听楚文化与经济发展演讲等。现请你参加如下活动:

⑴“端午美食”活动。先来美餐一顿吧!在这一活动中,你吃到了自己家乡最具特色的端午美食,你能说出其中的二、三样品种来吗?

⑵“名篇吟诵”活动。再模拟表演一下吧!以郭沫若的《雷电颂》为表演材料,其最后几句如下,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演读?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⑶“时事评说”活动。让大家再看看新闻报道吧!

据电视新闻报道,今年端午节前夕,湖南省鹰潭市政府以每年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等为由,取消了赛事活动,砸毁了数百条龙舟……

读了这则消息,你对此举如何看待?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18、(2006年百色试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演讲。

B.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C.通过开展“红色之旅”活动,使百色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D.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参考答案:

1、⑴这里的意思是很有趣味。⑵形容言论、表演、比赛等深深地打动人心。⑶形容对使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漠不关心,毫不在意。

2、音乐上,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造诣于小提琴,倾心于钢琴;文学上,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3、⑴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方面。⑵爱因斯坦对音乐有造诣,推崇文学,对艺术执著追求;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意近即可)

4、莎士比亚,英国著名剧作家,作家;歌德、海涅,德国著名诗人;陀思妥也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英国著名作家。

5、从所受启发谈即可:如做全面发展的人、要有想像力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等。合理成文即可。

6、⑴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莎士比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⑵第三则不符合要求。因为第三则是对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与演讲的主题无关。点拨:答出“第三则不符合要求”,说明理由,意思对即可。⑶)示例:王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场指导。点拨:答出称呼、时间、地点、内容,符合口语表达特点。意思对即可。⑷如:文苑撷英:点评、赏析佳作片断。

7、他们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问题上看法相似。(意思对即可)

8、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9、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10、BC

11、围绕《皇帝的新装》已成为“讽刺虚伪崇尚率真的经典,不仅儿童,而且成人也可以从中受益”来答即可。12.历久而弥新:经过了很长时间而更加有新意。第二问:围绕“安徒生童话充满了赤子般的爱心,在一代代孩子的心灵中激发出一种博爱众生的高尚情操”来答即可。13.围绕“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爱因斯坦敏锐地指出现代的教学方法容易扼杀学生的好奇心,现代教育应给学生自由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答即可。

14、围绕“因为这样的孩子有童心和爱心,而没有物欲膨胀的功利之心”来答即可。15.答出大师的名字、写出童心和爱心的表现即可。16.写出名著的名称、简要写出好处即可。

17、⑴粽子、煮鸡蛋、米酒(雄黄酒)、油条等。⑵应以慷慨、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来读。(答出两个要点即可。)⑶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

18、D。点拨:A句搭配不当,B句前后照应不当,C句成份残缺。)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冀教版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常识填空。(2分)

⑴《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

⑵《满井游记》作者 是(朝代)文学家。⑶《登泰山记》作者 是(朝代)散文家。⑷《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分别是 和。2.原文填写。(4分)

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⑵短短蒲茸齐似剪。

⑶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⑷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分)

⑴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⑵局促一室之内(局促:)⑶自京师乘风雪(乘:)⑷余拏一小舟(拏:)

⑸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婉娈:)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了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5.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讲的一句是这样的:“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将前文划线词语改变语序填写)。”(2分)

第二部分: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7.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3分)

8.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2分)

9、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3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石崇与王恺争豪

用心

爱心

专心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2.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2)世罕其比()(3)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13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_____(2分)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5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3分)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17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款款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___________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

用心

爱心

专心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8.解释加粗的词。(2分)

既止复作

以声致人

19.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没办法动手

C.来不及动手

B.没机会动手 D.想不到动手

20.文中与“使童子烛之”中“烛”字用法相同的另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虚词是()(3分)

A.乃

C.以

B.而 D.辄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一句。(3分)

23.与文中画曲线句子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4.最符合文章寓意的一项是()(3分)

A.人虽聪明,但欲要成功,必须专一,如不专一,必致失败。

B.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C.人虽聪明,但要警惕诡计多端的坏人。

D.人虽聪明,但也会有失误的时候。第三部分:写作(30分)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提示:欣赏有两个含义:一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品位其中的趣味;一是认为好,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之情真意切、美德善行,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永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点拨阅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作者叩问现实、谛视天地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旁征博引,融叙述议论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教学用时:二课时。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作者简介:ppt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取得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

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1)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三、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爱因斯坦追求艺术的原因。

一、重点分析:

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作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4.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5.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爱因斯坦认为:

追求艺术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同科学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具有伦理价值,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艺术还同科学一样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二者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6、说说你对下面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的话的理解: 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在爱因斯坦看来,不空虚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心中理想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这个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伟大的、是真善美的统一。7.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①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②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8、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9.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二、写作技法: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列举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推理,充分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启发人们,特别是中学生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杜绝不应有的偏科现象。

补充资料: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四、作业:

1、课后习题

2、练习卷

五、教后记:

第五篇:语文冀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15、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体会顿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及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采取自读自悟及小组学习、轻松谈话的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用自信的光芒照亮“我不能”的阴影,使学生学生相信今后一定“我能行”、“我可以”、“我立刻去做”,精神更振奋,生活更有勇气,从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有没有自己特别想完成但却做不了的事情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让我们困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的唐娜老师和她的学生是怎样做的? 板书: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2、齐读课题,质疑:(1)、分析“葬”字?

(2)、日常生活中的“葬礼”是为谁举行的? 而今天的葬礼是为一个观念,一种态度举行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单位内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3、检查认读易错字词(1号组员,3号组员)。蕴涵、诸如、铁锹、墓穴、气氛、艾伦、满腹疑惑、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2号组员)。

5、分段检查,随机指导(4号组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概括并板书:写“我不能” 葬“我不能” 用“我不能”警醒自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5、为“我不能”举行葬礼》,再次跟随唐娜老师去参加这场别开生面,又意义深远的葬礼。

二、细读全文,抓重点句段,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中心话题: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中做好批注,并结合具体此句或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自读,在书上作批注。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预设点:

(1)、“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空气中似乎蕴涵着一种莫名的兴奋”。

师:谈谈为什么这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设1:假如学生说不到点上,追问:

1、透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2、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体会到唐娜老师的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到无比兴奋,此时此刻,学生的喜悦之情不仅仅是溢于言表,而是全身心的绽放,以至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溢着喜悦。)(2)师生共写“我不能”。

预设:

1、为什么这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追问:你还从哪里看出同学们的烦恼很多?唐娜老师有烦恼吗? 预设

2、你有烦恼吗?说一说。

(她已经写了半张纸,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了十多分钟,大部分学生已经写满了一整张纸,有的已经开始写第二页了。)(3)、“唐娜老师和学生你一锹我一锹地挖起坑来。” 师:这里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的话吧。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我们在家里受的苦可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呀。她郑重地说,谁读一读生:读“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段表达了青年妇女的心意?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十一自然段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哪。

这位妇女刚刚介绍照片的时候还是笑嘻嘻的,后来变得庄重起来,现在又抬高了声音,谁再来读一读?

生: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相片了吗?青年妇女的心意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这照片师千千万万照片中的一张,这心意也是几千几万老百姓的心意啊,“叫她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了声音说——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寄这样的相片,那为什么以相片为题呢?你来说一说。

生:她是想激励她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用相片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用什么激励?

生:用相片„„(略)

生:我认为主要是将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而且更要表达了激励前方的战 士们的心意

还代表了那个艰难的时代。所以相片为题。

师:这张相片表达了青年妇女崇高的心意,为什么说这和英雄气概相当?

生:这种英雄气概就是不怕日本人的进攻,保护老百姓。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意,同学们想一想,青年妇女是在积极鼓励丈夫,前方 的战士积极得打仗,保护着人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请大家再读一次。

读: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 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 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作业:代写书信,交流评改。1.学生代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2.师生评议,修改,选出佳作进行展览。

板书:

教学反思:

18将军与孤女

【教材分析】

《将军与孤女》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指示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学情分析】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5.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聂将军与孤女)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攻克谴责仇怨正义词严感慨无辜寸草不恭泣不成声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攻克:攻下.谴责:斥责;责备.仇怨:仇恨;怨忿.正义词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感慨:心灵因某种感触而感慨.无辜:清白无罪

寸草不恭:书写潦草有失恭敬。

泣不成声:哭得发不出声.形容十分悲伤。干戈化玉帛:变战争为和平.兵戎相见:指战争.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战士照料

将军照料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生交流分段及段义)

三、齐读 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 友谊的使者”?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2、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检:默写生词

二、讲读课文:※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 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 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是

我们绝不能伤害无辜的日本孩子.”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残忍”,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侵略中国并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愿.中日两国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A、从“本无仇怨”、“应携起手来”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B、指导朗读(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总结全文: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如“„先抱起„然后„„”

2、分层逐句 练背。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感慨干戈化玉帛

2、写出近义词:残忍()照料

()惊恐()和善()拽着()抚养()

3、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板书:

2聂将军与孤女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板书: 教学反思:

19阳光下的皮肤

【教材分析】

《阳光下的皮肤》一课讲述了在国际少年班里众多小朋友之中的“我”企盼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课文以课堂对话为主线,通过“我”的一番话写出了南非人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这是一个国际少年班,54个孩子来自32个国家,而南非孩子占大多数,课文开篇以每学期的惯例开始,用各国孩子的自我介绍方式将需要很多话语介绍的人文背景集中在每个人的一句话表达之中。详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一番话语,文章最后以“阳光皮肤”点题,令人震撼,体现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趣味的课文,而学生也正是初一新生也刚刚组建了班集体,也是 一个“大家庭”,而本文又是自读课,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段,认知水平,是 孩子们能够融入课文的一个良好契机,在调动智商的情况下,也培养学生们情 商,体会课文中的“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发挥的思维得到锻炼,提高朗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

3、体会人物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神态刻画

过程与方法: 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感受人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 人民团结、平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们“积极性”以达到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教学方法】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很大,1500多年前,人们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波斯,大概要走上半年。然而地球又很小,今天乘上飞机环绕地球一圈也不过24小时左右。所以,有人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村子中的一个家庭。在大家共同拥有的这样一个兰色星球上必然会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么,今天,地球村里又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自由、快速地去默读课文。

(二)板书:阳光皮肤

同学们从每个孩子的介绍中,你能知道什么?并具体说说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 到的?

1:讲述了一个国际少年班的学生渴望和平的故事 2:讲述了南非黑人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 现在,让我们模拟一个情境的语文课堂:

我们这个班现在就是国际少年班,一共有54个孩子,来自32个国家,其中20 个是我们南非人。我就是国际少年班的老师——莱斯小姐。现在,就让我们忘 记自己现在的身份,进入情境中的语文课堂中。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的,我们暂且也把它看成是一堂语文 的口语交际课。那么,各个国家的同学在利用口语来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时,你认为:

1.哪个国家的同学介绍得好?你为什么欣赏他的介绍呢?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2.哪一个国家的学生介绍得最精彩?最形象?

3.在口语交际中,新加坡的李德远和朝鲜来的金顺玉的对话是什么意思?(能否表演一番)他们好象伤害到了彼此,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关于说话的技巧呢? 生的回答(略)

师:他们的话都伤害了双方祖国的尊严,但却都没有恶意。以后开玩笑要掌握分寸和分清场合,不要开国际玩笑。师:你能想象小朋友介绍自己国家时的心情吗?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学生介绍自己国家时自豪的心情.找学生表演. 可是,在我们这个少年班,南非孩子该怎样介绍自己的国家呢? 模拟情境课堂,朗读课文: “我的心突然一抖,从一开始我就思考,我将如何介绍我的非洲,我的南非呢?”„„结尾,“我不禁热泪盈眶”。

同学们,下面就是桑巴哈提到的非洲。讲解非洲的苦难,教师做重点介绍。索普——种族歧视的牺牲者

在1912年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出色的人物是美国的天才运动员——索普。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运动员,但在奥运会冠军史册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人们一在提到他,称颂他,他的名字比冠军还要响亮,是因为人们同情他的不幸。他是种族歧视的牺牲者。他出生于印第安贫穷家庭,他篮球、足球、游泳、跑步,样样都行。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他稳拿了2次全能冠军(跳远、200米、1500米、铁饼、标枪)。但,他被人诬陷为职业运动员,奥运会取消了他的冠军资格并把金牌转发给这个项目的第二名,但后者拒绝接受,他说:真正的冠军是索普,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任何人。

索普不仅被剥夺了金牌,而且被剥夺了参加业余比赛资格,就这样,一代才华横溢的运动员被扼杀了。此后,索普当过职业棒球员,卖过苦力,他留给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还我金牌”。70年过去了,终于,在198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为索普恢复名誉。1983年1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赴洛杉矶将追回的金牌重新授予索普留下的儿女。索普,一代天才运动员就这样成为了种族歧视的牺牲者!

师:同学们,战争不仅给非洲人民带来灾难,也给全世界人们带来痛苦。战争是生命火炉,人类以身投火

1.西方战史专家统计:公元前3200年——1960年这5160年时间里,全球共发生14513次战争,只有300余年处于和平状态。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36.4亿人死亡,损失财富折合黄金可铺设一条厚10米,宽150公里(几乎占1.5个纬度),环绕地球一圈的金质长城,人们站在月球表面,用肉眼就能清楚地看见地球身缠一条金黄色腰带,这就是我们为所在星球建筑的辉煌。2.二战(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直接死亡者有5700多万

①前苏联2060万,“每家餐桌上都有一把空着的汤匙”,死去的多是男性青壮年。前苏联男女比例经过战后40年恢复才上升到47:53,仍未达到战前水平。对于一个大国人口结构来讲,男女比例只要相差1%,就足以造成许多社会问题。②中国1200万 ③德国730万 ④波兰600万(虽居第四位,但最惨痛的是该国6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0%,其中一半还是在焚人炉里烧掉的)⑤日本180万 ⑥法国81万 ⑦意大利33万

⑧美国38万(收获了半个世界的最大的战胜国美利坚,只有38万人)3.NMD意欲何为(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意欲何为

NMD,即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核导弹攻击美国,在核弹落到美国本土前将其摧毁。有了这东西,别的国家的核武器对美国便不起作用,美国就像有了一块坚固无比的盾牌。美国正是要谋求这种“绝对安全”。什么叫安全?你有枪,别人没枪时最安全,而大家都有枪,你有避弹衣时才最安全。说到底,所谓“安全”就是美国想要独霸世界。NMD给世界带来的决非和平,而是新的对抗,新的挑战。今天,战争没有止息。巴以和谈的危机、科索沃的不宁、伊拉克的战争,面对这些,我们希望: 师:但愿有一天世界上没有NMD,只有NWD——No War Day。师:所以,多列尔的一番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齐读,多列尔表达南非人民美好心愿的语句,同时板书:平等、尊严、和平、友好!师:今天的中国有56个民族,但有一首歌唱得好,我们56个民族是一家。请同学们演唱《爱我中华》这首歌。

师:课文中介绍的南非是新南非建立以前的南非,今天的南非人民靠着自己辛勤的努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师: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如此,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想获得他人的尊敬,你只有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实力,无论你拥有何种肤色。如果你是一名强者,你就可以为你的皮肤涂抹上一层耀眼的光彩。在绿茵场上,贝利、罗纳尔多正是凭借他们超凡出众的球技,使人们忘记了他们皮肤的颜色,在世界球迷眼中是完美无缺的、光芒四射的英雄。大家同意老师的感受吗? 那么:①“阳光皮肤”到底是什么意思? ②能不能说所有人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形式: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重点探究第2个问题。生发言(略)师做总结: 同学们:历史上,日耳曼民族是白皙的,生活是富有的;犹太人是聪明的,他们是与黑人有着天壤之别的高贵人种,但如果他们的内心不消除种族歧视、不讲究平等,他们仍然不是阳光皮肤。我们渴望的是,消除种族歧视、**,呼唤和平的阳光普照。到那时,人人都是阳光皮肤。

在结束这节课前,让我们体味一下和平世界的美好吧!配以《种太阳》的歌曲。同学们齐唱《种太阳》,表达热爱和平的心声!最后,多媒体显示: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作业:积累好的词句 板书: 教学反思:

20.地球万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能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就象一位美丽、可爱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人类。【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以及应该怎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理解诗歌最后一小节的“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我们人类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学生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要求理解的词语有:奢靡、窒息、泯灭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等会儿提出来。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 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地球的哪几方面。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习题冀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习题冀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