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以及爱因斯坦
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精通四国语言。
1961年至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就出书的数量而言,当代学者和作家中几乎没有谁能与赵鑫珊比肩。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本是第46本:从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到2004年6月的《我是北大留级生》(江苏文艺出版社),几乎每年2至3本。尤为重要的是,如此高的产出,却决不雷同,几乎每一本都会在不同的领域产生影响: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联合国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学说。
三、通读全文,解决本课生字词拼音以及词义
鑫(xīn)陀(tuó)伦理(lún)怆然(chuàng)..深邃(suì)扣人心弦(xián)无动于衷(zhōng)...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意味深长:指情调、情趣、趣味等深远,绵长。不可言传:不能用语言说出来。全神贯注:全副精力,高度集中。
四、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五、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写作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疏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归纳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
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音乐:(PPt 9)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PPt 10)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探究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原因。
1.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文学的伦理价值; 3.还因为科学和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四、讨论:艺术与科学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艺术与科学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因为他们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值得人们不断地追求。
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艺术与科学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科学与艺术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
四、知识拓展
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如:玻尔、普朗克、朗之万等;《科技日报》在1987年设专栏发表了近30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
五、小结
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特别需要有艺术素养。“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第二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总第53—54课时)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赵鑫珊
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以及爱因斯坦
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精通四国语言。
1961年至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就出书的数量而言,当代学者和作家中几乎没有谁能与赵鑫珊比肩。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本是第46本:从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到2004年6月的《我是北大留级生》(江苏文艺出版社),几乎每年2至3本。尤为重要的是,如此高的产出,却决不雷同,几乎每一本都会在不同的领域产生影响: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联合国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学说。
三、通读全文,解决本课生字词拼音以及词义
鑫(xīn)陀(tuó)伦理(lún)怆然(chuàng)..深邃(suì)扣人心弦(xián)无动于衷(zhōng)...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意味深长:指情调、情趣、趣味等深远,绵长。不可言传:不能用语言说出来。全神贯注:全副精力,高度集中。
四、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五、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写作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疏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归纳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
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音乐:
他,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几乎每天都要拉小提琴,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与卡夫卡产生共鸣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探究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原因。1.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文学的伦理价值; 3.还因为科学和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四、讨论:艺术与科学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科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艺术与科学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因为他们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值得人们不断地追求。
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艺术与科学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科学与艺术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
五:知识拓展
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如:玻尔、普朗克、朗之万等;《科技日报》在1987年设专栏发表了近30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
六:小结
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特别需要有艺术素养。“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教学反思:
第三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点拨阅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作者叩问现实、谛视天地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旁征博引,融叙述议论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教学用时:二课时。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作者简介:ppt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取得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
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1)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三、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爱因斯坦追求艺术的原因。
一、重点分析:
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作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4.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5.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爱因斯坦认为:
追求艺术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同科学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具有伦理价值,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艺术还同科学一样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二者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6、说说你对下面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的话的理解: 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在爱因斯坦看来,不空虚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心中理想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这个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伟大的、是真善美的统一。7.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①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②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8、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9.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二、写作技法: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列举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推理,充分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启发人们,特别是中学生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杜绝不应有的偏科现象。
补充资料: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四、作业:
1、课后习题
2、练习卷
五、教后记:
第四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题答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题答案
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2、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4、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6、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7、谈谈你对下面四句话的理解。
(1)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2)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9.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0、.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3、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4、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6、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7、(1)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2)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9.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
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
应存有偏科现象。
10、.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
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
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想北平》
1、“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 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
“爱”的?
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
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
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①“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当然这说不
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所以,他
决定写“我的北平”。
②作者笔下“我的北平”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
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段);“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段)
③反复说“说不出”却说了很多,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明确:想说而说不出的爱。
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用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
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来形容对北平的爱。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不放心母亲的健康而欲
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出了他对北平那不
同寻常又那么深刻的“说也说不出”的爱。
3、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贴近自然。
4、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
①对比手法。作者将北平和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进行比较,突出北平的好处。
第四、五段作者将北平和巴黎进行比较,巴黎太热闹,而北平动中有静;巴黎的布置比起北
平来还差点,突出北平宁静、布置匀调的特点。
第六段将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进行对比,表明作者对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
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第七段: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
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③细节描写
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
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
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
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
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快乐而安适,还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
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1、像北平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
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
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一些平淡的文字,表达了
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的热烈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是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
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可归结到他的“平民意识”上。
2、第四段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
篮里。”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宁静快乐舒适。
3、如何理解“虽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明确: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
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
4、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但作者为什么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它
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明确: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
所以他是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来看待北平的,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
境。这实际上是他的“平民意识”
5、文章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段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想念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当时不在北平。但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他
忧心如焚,对家乡的思念比平时更为强烈,结尾一句,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艾青说:为什
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①作者爱北平,想北平,但“想”北平“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
乡愁。
②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得意时也会有。“乡愁”的内
涵很丰富,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品味其具体内涵。
明确:文中相关“落泪”的语句: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
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
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老舍的“乡愁”不是由于自我的失意或得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北平的关心和爱护,是典型的“舍予”之“爱”,是真爱,是大爱。
6、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①用词口语化。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口语
化的词通俗易懂,显示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
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
人回味无穷。
③善用对比
1.对本文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2.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历史老
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5.第(4)段“摇篮”写出了北平什么特点?第(5)段“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又表现在哪
些方面?(4分)
6.从第⑥⑦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假使让我“家
住巴黎”。我—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7.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8.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
9.本文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
10.从文章第七段来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参考答案
2.(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3.(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4)紧
连园林、菜圃与农村)
4.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
恋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两点即可)
5..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写出了北平的安适、温暖。(1)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2)
处处设备的完全,又处处有空(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6.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
点清福了;
7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8.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是要说而说不出来的。
9.作者要是住在巴黎会因为思乡而感到寂寞孤苦。“太热闹”指的是巴黎不象北平那样动中
有静,有很多地方使人疲乏,需要酒精和咖啡的刺激。
10.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
一、“春风化雨 ”的人格魅力
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2、文中作者忆写了哪三件与蔡元培先生交往的故事?
1、初见蔡先生,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2、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3、在美聆
听先生演讲,再次领受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3、作者在写第三件事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蔡先生什么特点?
运用了侧面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蔡先生慈祥诚恳、幽默风趣的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4、第六段中,“蔡先生一进会场„.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来表现北
大学子对蔡先生发自内心的崇敬。细节
5、作者写这三件事惜墨如金,是否有不够具体生动之嫌?从这三件事中如何理解“春风化雨”?
1、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回忆本身,而在表现蔡先生的人格风范,故不需要详细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也不需要仔细交代前因后果,只需要勾勒出蔡先生的精神风貌即可。
2、这三件事皆为平凡琐事,文章也无前因后果的交代和渲染烘托的描写,但是多年之后先生的态度、言辞、教诲憬然在目,足见先生之人格对作者的感化,这就是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是平凡中的伟大。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的?
首先阐述了“兼容并包”的内涵,即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问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其次论述了“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影响: 1、将北大由“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2、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7、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是怎样的关系?
两者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
春风化雨是兼容并包的基础,兼容并包是春风化雨的体现;二两者的实质是统一的,那就是真诚。因为只有真诚的人,才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有了春风化雨的力量,才有兼容并包的理想和实践。
8、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是指文章的高度,“道中庸”是指为人处世的态度。
即具有极高明的理想和境界,却又选择中庸的处世之道和行为。
9、根据文章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蔡元培是一个怎样的人?
蔡元培先生是具有春风化雨人格魅力和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0、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作者心中蔡元培先生的地位: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在本文至少包括三层含义,请回答有哪三层含义?
1、蔡元培是我所认识的敬爱的师长。2、蔡元培先生是北大卓越的领导者。3、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
12、你认为,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1、以小见大 2、叙议结合 3、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开合有度。
第五篇: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
高二语文指导教学书(兼最小作业量)
课题:爱因斯坦与艺术
科目:语文
课型:精读
备课人:苏明芳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目标:
1、通过了解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个现实意义。
2、感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认识艺术的本质。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以及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重点: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概括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及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联结背景,创设情境。
作者自述: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季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震撼。
第一重震撼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的人应当拥有这样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做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
第二重震撼,是我从一个外国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理论物理学家那里第一次知道庄子的这句格言的。从那以后,我就没放松过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我尤其欣赏唐诗。科技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缓慢,几千年不变,唐诗的每句话都让我们感动,就象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宝库。去年有位研究生去加拿大,临行前问我需要带哪些书。我说,至少要带两本,《英汉词典》和《唐诗三百首》。不管你原先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护照。
从作者自述中你感悟到什么?
二、新课传授: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利用简洁的结构图形式显示)
2、筛选出文章写爱因斯坦热爱艺术的章节段落,重点阅读思考:(1)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热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2)爱因斯坦对科学艺术执著追求的根源是什么?(划出关键语句,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3、联系课文内容,分析本文叙议结合、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
(二)释疑讲解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提纲挈领。
第二部分:(5-16)通过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7-18)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结语。
2、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1)爱因斯坦对艺术热爱的具体体现:
音乐上,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喜欢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作品;倾心于钢琴。
文学上: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托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他朗诵海涅的诗;盛赞托思妥也夫斯基;极力推崇文学艺术。
(2)爱因斯坦对科学艺术执著追求的根源是什么?
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之所以┅┅是因为┅┅” “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莫大的精神安慰”; “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
“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3、写作手法例析:
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叙述)、划出的9-16段的表达作者观点,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句。(议论);——叙议结合。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三)巩固训练
1、本文叙述了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的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他们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问题上看法相似。
2、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或:文学艺术作品或文艺作品)能提高人们的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的追求;(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背景的。
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B C 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使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E.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四)思维构建
1、结合本文内容观点,探讨: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一个爱因斯坦?
2、整理汇总课堂内容,对于课堂上有感悟的内容加以思考,总结并写出自己的学后感,小组交流。
(五)课堂总结
1、本文的结构思路、论证方法。
2、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三、作业:
(一)最小作业量
我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圈画出了许多彰显主旨的关键句;而作者是叙议结合,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从中选择2-3句,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另举事例对其进行评价议论。
(二)知者加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对于我们来说.爱因斯坦的意义不只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曾经爱过思考过并从中获得乐趣的非凡的思想者。本世纪没有哪一位物理学家像他那样在二十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近乎单枪匹马地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同时又与普朗克和玻尔共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为每一个热爱独立思考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科学是一个集体的作品,如同一代代能工巧匠共同盖一座楼,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砖石和对楼的设想。科学大厦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每建到一定高度,总会有人用新材料把整个大楼翻盖一次。爱因斯坦正是如此。他在迷宫般的建筑中穿行,在危险的地方拆墙毁垣,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我们今天的科学大厦必定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的物理教科书上所描写的科学似乎有一条直路,从牛顿一直铺到爱因斯坦。但事实上,摆在爱因斯坦面前的,是一重重迷雾,一丛丛荆棘。他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在黑暗中探寻我们感觉到却说不出的真理的岁月里,渴望越来越强,信心时来时去,心情焦虑不安。但最终穿过迷雾到达光明。”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是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如果在迷雾和荆棘的后面,有一丝光亮诱惑着爱因斯坦.这丝光亮就是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离我们大多数人实在过于遥远,我们永远无法亲身感受;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则可以给所有热爱思考的人以有益的启示。正如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所说:“伟大人物在道德人格上对人类的贡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思考自然的本性,抚摸上帝的脉搏,是爱因斯坦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思维乐趣。爱因斯坦曾说,广义相对论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这一发现是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中,或许也是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爱因斯坦告诉穗哈斯“当他看到他的计算和还未经解释的天文观测一致时,他感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响了一下”,这是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倘无这种乐趣,就算给个诺贝尔奖,他也未必愿意。
作为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坚信自己对自然的理解。1919年,爱因斯坦听到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星光弯曲得到了观测证实时,非常激动。有学生问他如果没有得到证实,他会怎样,爱因斯坦回答:“那我只好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但爱因斯坦并不偏执。他曾这样评价玻尔:“他发表见解时总像一个不断摸索的人,从不像相信自己已占有了真理的人。”爱因斯坦本人也是如此,例如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就物质实在性进行讨论时所持的态度。
1、文中提到的泰戈尔是 印度(国籍)诗人,请写出他的代表作品 《吉檀伽利》《飞鸟集》。
2、作者对爱因斯坦的评价可概括为 伟大的物理学家 和 非凡的思想家。
3、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完成了相对论,与他人一起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在第2段中,与此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
4、第5 段中“抚摸上帝的脉搏”的意思是
探索并揭示大自然的规律
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D F A.“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是说他对揭示有关物理学的规律充满信心。
B.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极大的乐趣。C.爱因斯坦坚信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但不偏执。
D.本文的主旨是认识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做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F.本文结构严谨,第一段统领全文,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
《爱因斯坦与艺术》最小作业量
“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象力的旋律,激发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作用。”
评论: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音乐给爱因斯坦以精神的慰藉和想象的空间,使其想象能够展翅高飞。
相关例证: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大手笔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如:玻尔、普朗克、郎之万等;又如,《科技日报》在1987年设专栏发表了近30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畅谈文艺的文章,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苏步青等。
“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评:科学和艺术的相通,都在于求真与创新。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妙并不矛盾,而是交相融汇。“艺术是科学的血脉,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也就是说,科学研究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质上是艺术事业。科学虽然用的是逻辑思维,里面却不乏形象思维的成分,到处都有诗情画意。所谓“科学中艺术的奇迹,艺术中科学的奇迹”,此语出自哈佛大学的植物博物馆展厅。该校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了科学的艺术或者说没有了艺术的科学都是残缺的,都将行而不远。
“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评: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当被人问及是否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感到悲哀的时候,他自豪地回答:“我没有悲哀,我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当有人问到霍金,除了享受科研成功的快乐之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他说:“如果我只能带走一张唱片,就选莫扎特的《安魂曲》,可以一直把它听到光碟唱机的电池用完为止。”从事科学让思想在宇宙深处飞扬,热爱音乐又正是自己归宿的地方,这两者都是霍金所追求的人生乐趣之所在。
“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评议:中国古代儒家认为文艺可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鲁迅认为:把文学艺术与焕发民族精神和中国社会的改造联系起来,把艺术教育与改造人性、启示人生联系起来,并亲自实践。蔡元培则认为:人类能在音乐、雕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梁启超则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住了。
所以,文学艺术能够使受众感同身受,并进入作者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受众的情操,净化、影响或者塑造受众的灵魂,点亮精神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