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0:0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培养语感(重点);激情朗诵(难点)。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大海吗?想到海边走走吗?18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金戈铁马、恰似少年,站在中国的东海边写下了颂海的不朽诗篇!那么,这位传奇的老人是谁?这首诗又写得怎么样?(背景《大海涛声》)

二、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1)预习检查:

①注音(碣.石、澹澹.、竦峙..); ②释词“东、何、至”; ③学生朗读。(2)诵读诗歌。

①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的处理; ②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

2、品读诗歌。

学生把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学习笔记上,注意如下问题: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3)用近义替换的方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例如: ①“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

②“若出其中”中的“若”改为“是或乃”好吗? ③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三、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说明:可以说/读、可以写、可以演等;可以是一人展示,可以是多人同台展示,不

拘一格)

1、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出示课件: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六、总结

1、知人论世: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禁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2、小组讨论。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歌词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

《歌词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弦歌、逍遥、劳燕分飞、直上青云”等词语的含义。

2、了解两首歌词的作者及写作的相关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听两首歌曲,熟悉两首歌词的内容,整体感知歌词的内容。

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把握两首歌主旨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珍惜友谊,不因离别而哀愁,而要满怀激情各奔前程。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两首歌词写作的相关背景,整体感知歌词内容。

2、把握歌词的主要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歌词的主要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珍惜友谊。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见音频素材),进行情景导入,引出歌词的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体悟法。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伴奏)和《友谊地久天长》(伴奏)(均见音频素材),让学生试唱两首歌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质疑分析法。课后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当提示、明确。教学媒体:

投影仪、作者的图片及生平资料、《义勇军进行曲》(歌曲及伴奏)和《友谊地久天长》(英文版歌曲及伴奏)(均见音频素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音频素材)教师:

同学们我们的国歌是由谁作词、作曲的?对,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歌曲表达了青年

一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歌词:田汉先生创作的歌词《毕业歌》,和英国诗人彭斯的一首歌词《友谊地久天长》。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1、田汉(1898~1968),原名叫寿昌,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杰出的戏剧家,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屈死狱中,终年七十岁。

2、彭斯(1759~1796),英国农民诗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代表作:《自由树》和《苏格兰人》两首著名长诗。1796年他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及心脏病,于同年7月21日英年早逝。

二、《毕业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三、整体感知

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两首歌词,并划分层次结构。

1、《毕业歌》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提示、明确: 板书: 全曲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号召性的,像声声警钟;

第二段是宣誓性的,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最后一段也是号召性的,但变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

2、《友谊地久天长》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提示、明确: 板书: 全曲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告诫性的,强调旧日朋友不可忘; 第二段是抚今追昔;

第三段面对分离,举杯畅饮; 第四段共祝友谊万岁!

第二课时

四、活动建议

播放两首歌曲及伴奏,让学生试唱,并讲述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五、问题探究

1、《毕业歌》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提示、明确:

这首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聂耳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曲分为四段。通过顺乎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第一段的音乐是号召性的,像声声警钟。第二段是宣誓性的,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第三段聂耳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这个乐句也起了推动全曲高潮到来的作用。最后一段也是号召性的,但变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它把第一段的音调、节奏作了富于动力性的集中展现,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使全曲在高昂的战斗气氛中结束。

2、《友谊地久天长》的主旨内容是什么?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提示、明确: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亲朋的离别或是会议的告别仪式,人们以各种不同语言齐唱《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又名《骊歌》),朋友们紧紧挽着手,歌唱永不相忘的友谊。它驱走了人们离别的哀愁,使人们满怀激情各奔前程。

六、活动建议

就要初中毕业了,试着写首短诗,或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或歌颂真挚纯洁的友谊。板书设计:

《歌词二首》

一、作者简介

二、《毕业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四、活动建议

五、问题探究

第三篇: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学案设计: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案设计:

课前: 预习故事中的生字词。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3、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4、解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5、默写两首古诗。课后反思: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6古诗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谈生命

[教学设计al 创意说明:朗读既是过程,又是方法,还是能力训练点;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中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冰消雪融,哗哗奔流;种子破土,发芽抽叶。z.学生欣赏画面,并由此生发联想。

3.教师导言:很多同学从这两组画面中联想到了春天、生长、生身于这生机勃勃的大千一世界里,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冰心的《谈生命》,来聆听这位文坛祖母对生命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初读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读后明确:全文只有一个段落。2.听文章配乐朗读,按要求标记。

①作者为了阐释生命的真谛,分别将生命比作什么?

②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哪些? 3.交流听读所得。

③作者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④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精读课文,悟情悟理

1.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要有起伏。遇到峭岩前阻时是“愤激”的,遇到红艳的桃花时是快乐羞怯的,望见大海、融归大海是平静的。在起伏变化中,积极乐观的-r-绪是不变的。2.学生练读,齐读。3.提出问题:

①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过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②面对不同的境遇,一江春水是什么态度?他的态度给了你什么启示? 4.学生自主学习思考。5.集中交流:

①“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喻示着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 „„浪漫的历程”喻示着人生中的顺境。“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的怀里”喻示着人生命历程的结束。

②遇到困难,他勇往直前;遇到顺境,他永不停歇;走到行程尽头,他从容、大彻大悟。由此可见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6.按照上面的方法,分组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部分 7.比较“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前面“一江春水”的历程的异同。

“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几个连续的阶段与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一对应的,而“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但这两部分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所阐述的哲理也是一致的,都在形象地解说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生命历程中不只有坦途,也有坎坷。

四、品读关键语句,进一步领会文章内涵。

1,齐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段文字中某句话的理解。

示例:“不是每一道„„变成了空壳”这句话是说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是自己。3.学生畅谈。

五、教师赠言,总结全文

生命是珍贵的又是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

同学们,在你的生命长河中,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教学设计BI 创意说明:以“诵读感悟、背诵积累”的方法来组织学习这篇文质兼美、哲思深邃的抒情散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教师在《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下激情朗诵汪国真的《生命生命》。2.教师谈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曲关于生命的悠远韵律。

二、诵读文本,把握文意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请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章表示层次的语言标志。“生命像„„又像„„”。文章先总地说生命像什么,然后用“像„„又像„„”的句式连缀起两个层次,最后总结全文。2.听读课文,感知作者行文的情感基调。

衬以柔和的音乐背景,播放相关画面和全文的录音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全文洋溢的情感基调。

激隋中充满着力量,平和中洋溢着坦然。3.学生自然、动情地朗读课文。

①教师点拨指导。

②学生练读全文。

③师生合作诵读文章。

师领读第一句,女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男生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师生齐读最后一层。

三、选点切人,品味语言 1.出示四个话题:

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品读的内容。3.学生针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4.集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四、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1.作者认为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过课文之后新的认识。

如: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的过程。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珍爱、感激的过程。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挚爱,那么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请用“生命像„„”的句式说一段自创的话。

五、自由背诵,课堂积累 《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限时背诵。

【教学设计c7 创意说明:品味语言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学用语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故本方案意在从语言的角度人手,引导学生在品味、鉴赏、运用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介绍冰心,引人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在作品中热衷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

二、感知文本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4.学生自由放声读全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探寻文章美点 1.美在形象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人海的动感画面,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结合画面,想象春水奔流情形。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过程,注意体现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多媒体播放显示小树成长历程的动画,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按原文思路,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感受小树鲜活的形象。

2.美在情感

提出问题: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了作者动人的情思,请对此试着作一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体会。3.美在语言 布置任务: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美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仿句训练,创造美点 1.多媒体显示仿写题。

①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人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请你也来尝试一下,写一段关于生命的比喻性文字。

②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使之变成排比句。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 2.学生作业。

3.成果展示,评选最有创意的句子。

【资料整合平台】

推荐阅读:

.http://www.xiexiebang.com《生命的璀璨瑰丽》陈子善 2赵丽宏《生命》 3.汪国真《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lk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都会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那树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从老树的特点、功用人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资源,力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倒下,王鼎钧笔下的那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二、合作研讨,感受大树形象 1.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一种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2.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3.讨论明确:

沐沛对容貌奇特,它老态、佝楼,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

大树生活环境特殊,站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座老式平房。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行人纳凉、鸟儿栖息、孩子们欢唱„„

大树无私奉献,执著忠诚,即使在生存受威胁时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

大树善良和蔼,在自己面临灭亡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安全撤离。4.教师小结: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三、探究老树命运,体味作者J隋感

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那个醉汉司机不撞上那棵老树,老树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提示学生读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3.作者在描述老树形象、讲述老树命运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能力

1.教师谈话: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面对王鼎钧笔下这株年轮已经定格的老树,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关于“绿色”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总结: 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也是文化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阴吧!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教学设计BI 创意说明:采用说读的方式,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中,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训练学生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的散文他的诗都深受读者喜爱,还有一位与之同时代的,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人散文家,他就是王鼎钧。余、王二人都是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那树》是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 章。

二、整体感知明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3.集中交流明确。

4.教师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同学们在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

三、寻读课文绘形象

要求:速读课文,寻找文中描绘大树形象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试着画一画老树。

提示:要找准关键词(泥泞的小路老式平房佝楼老态树顶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 纵裂的纹„„)

四、默读全篇谈精神

问题:这样一棵佝楼老态而又坚固的大树,有着怎样的品格呢? 请默读全文思考。明确: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五、精读局部议命运

1.读文章第三部分,讲讲现时大树的命运。

一个深夜,电锯锯倒了大树,伐树的工人又连夜对大树进行了肢解,然后运走了枝干,第二天早上,路_L只剩下一些碎叶。

2.面对这棵老树,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又怎样看呢?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对它悲惨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对锯伐大树的这种行为深感愤恨;而交通专家却认为这棵树有害无益。

六、前后比照说感悟

话题:那树绿着生,最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下绿着死了,作者通过叙写那树的生命历程,是想向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思想?说说你读过课文之后的感悟吧!

示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第四学段的学生阅读文章时,应该具备通过自己的深人阅读对课文进行一定的质疑、探究的能力,能够在同学间的研讨中获得启发,学会分析思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关于文本:请几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同桌间互相提出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相互解答。

二、梳理文本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2.理清作者叙写老树的思路,说说作者融人描绘中的情感。

三、探究文本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解决同学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1.小组长搜集整理本组同学的问题。

2.教师筛选出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情预测:①文章有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3.教师对共同探讨的问题先给出一些启发与方法指导,留一段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再交流发言。师生合作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四、质疑文本

在解决了同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提示质疑角度:文章内容、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的现时意义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人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家。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人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人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断想即片断感想。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意”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BI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3.以“地下森林”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①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2.探寻文章美点。

①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我发现„„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③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引导。)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Z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教学设计Cl 创意说明: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断想”意即“片断感想”,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要求:分析问题时以本文为重点,详细地用实例阐说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活动,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提炼。

明确: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和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抒情散文旨在借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说明性文章旨在介绍某一事物、阐说某种事理。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人“世界名人录”。

2.推荐网站:http//www, chi-nafpark.net/slwx/default.asp查看地下森林景点资料。

3.推荐阅读:《地下森林》—杨炼

人生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

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

①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②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

③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④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

⑤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3.展开课堂讨论。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续写练习。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

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的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2.推荐阅读:赵丽宏《人生是一本书》

【综合性学习指导I 关注我们的社区

一、活动目标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

3.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学会整理资料,能选择最好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4.学习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调查报告、倡议书、公约、演讲稿),能够独立地完成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一)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

在同学们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由推荐小组长、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2.在教师的指点下各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我们的社区。

①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状况。

②考察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情况。

③完成人口、环境调查报告。2.倾诉我们的心声。

在对社区人口及环境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摸底之后,进行第二项活动,为改造、建设文明社区出谋划策。

①制定文明公约。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深人到社区各家各户,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然后商定公约内容。内容确定后,要与社区管理员协商,再出台施行。

②发表一次演讲。首先要明确演讲目的:针对社区不文明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为消除不文明现象努力;然后小组讨论构思演讲稿;最后由一位同学在社区集会上进行演讲。3.伸出我们的双手。

完成了前面的两项活动,学生已逐渐融人到了社区生活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三项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区小主人。

①与草地为伴。要求学生关注社区的绿色,争做绿化社区志愿者。学生要对自己所分管保护的那片绿地进行跟踪管理,并以日记形式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②丰富社区文化的行动。社区里有宣传栏,要求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宣传栏为阵地,办一期丰富多彩的墙报,给社区居民送一股清新的文化春风。

三、写作指导

1.要求: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2.如果学生按计划扎实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完成这篇文章是有内容可写的。比如可以写一写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可以谈一谈与同学合作的感触,可以写一写参加了社区活动后对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一些新想法。

3.学生自由写作完成后,分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评选优秀习作向全体同学推荐。

四、活动总结

1.综合各小组活动资料以及社区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了就给予肯定)2.举办一期板报,刊出学生优秀习作。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

    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古诗二首品读感悟教学设计冀教版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 ,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2课时)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是第一单元的第二。本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