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美术书林漫步教学设计
《书林漫步》教学设计
张丽平
教学目标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法进行手工
书设计和制作。导学生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
第二篇:书林漫步 教案
书林漫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的结构和书籍设计的概念与不同形式,学会欣赏书籍设计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各种装帧设计独特的书籍图片或实物进行分析,按照书籍设计形式和方法进行分类。通过查阅资料和欣赏,发现“世界最美的书”美在哪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欣赏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产生对书籍设计的兴趣,逐渐形成爱赏书的艺术情感、爱读书的学习态度和爱藏书的文化价值观。
二、重点:展示介绍古今中外的书籍设计。难点:了解书的设计概念,发展,种类,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当你逛书店时,什么书是你多看一眼甚至想买下的冲动?
学生回答 出版界抓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读者买书,一看名字二看封面三看内容看来书籍价值不管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装帧设计上,那么什么是书籍的装帧设计呢?我们今天使用的书籍是通过专门的历史变迁成为这个样子呢?那么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的古迹设计。
(二)新课讲授
1、书籍设计概念:旧称“书籍装帧设计”,广义的书籍设计是指从书的外观到内芯的一系列设计,以创造出书籍的整体视觉形象。狭义的是指书籍的开本、封面、护封和装订形式等属于书籍外观形象的设计,有时仅指封面设计。
2、中国古籍设计: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是纸质书籍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劳动者施展智慧与技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书籍设计形态。
简册装: 在竹片或是木片上书写文字,并用皮条或绳索连缀起来,称作“简册”,可向左向右卷起存放。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简册了。
叶子: 将一张张纸摞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称为“叶子”,后演变成册页的形式。樊夹装: 隋唐时期,受一种狭长的印度梵文贝叶经中间打孔穿绳的形式影响,古人发明了“梵夹装”。卷轴装:
亦称“卷子装”。通行于东汉至唐代。它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制,直接承袭了帛书的形制,单面书写。优点:克服了缣贵而简重的不便。缺点:纸缺乏帛的坚韧,来回卷舒不便检索文字,且易断裂。
经折装: 卷轴制度演变到册页制度的过渡方式之一。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方式,后又称“折子本”。
旋风装: 旋风装与经折装是同一时代同在卷轴装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的文化需求产生的不同的装帧形式。
蝴蝶装: 简称“蝶装”。宋代雕版印书盛行以后形成的一种装帧形式,风靡于宋元,流行大约400年 包背装:
把印好的书页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然后配页后,将书页折亦称“裹背装”、“裹后背”。大约起自南宋,盛行于明,尤其是政府官书。
线装: 明代中叶线装流行,清代最为盛行,沿用至今。
2、国外的书籍设计
国外的文字记录,经历了使用纸莎草纸、羊皮纸等初始阶段。13世纪左右,中国造纸传入欧洲,以及后来金属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成为书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念影响深远,使欧洲迎来了20世纪书籍设计的新高潮。
四、课堂小结:
书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本书的价值不但体现在书籍的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书籍的设计上面。今天我们对书籍设计有了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实践。下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手工书的制作。
五、课后拓展: 书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本书的价值不但体现在书籍的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书籍的设计上面。今天我们对书籍设计有了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实践。下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手工书的制作
第二课 手工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学习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法进行手工书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学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教学过程:
学生展示带来的书籍。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他的哪些部分吸引了你。总结,一本吸引人的书除了拥有文学内涵以外,书籍的设计也非常的重要 了解什么是书籍设计
提问:可以对书籍的哪些部分进行设计?(分析并了解书籍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书籍设计包括:书籍造型设计、封面设计、扉页设计、插图设计、开本设计、版式设计以及纸张材料的应用、印装方法等,是一种创意设计的系统工程。了解如何设计制作手工书
我们可以尝试用纯手工的方式设计制作书籍,并加以装饰、美化。有别于机器制作的手工书,手工书更多的体现着个人的思考与创意。
手工书的装订形式与外观(学生欣赏、思考分析手工书装订形式与外观设计)欣赏教科书12页,分析这些书籍运用了什么装订形式?什么外观?
装订形式有平装式、卡片式、盒子式、立体造型式等。书籍的外部形态设计包括封面、封底、书脊等,手工书的外观设计形式多样。
手工书的内页设计(欣赏手工书作品。学生思考并分析如何设计手工书的内页。)欣赏课本第13页图例。
提问:这些手工书的内页市如何进行设计的?
内页设计包括扉页设计、版式设计、插图设计等。手工书的内页设计可以采用电脑打印、手绘、印刷品剪贴、剪纸、镂空等形式,也可以粘贴上一些实物,如羽毛、树叶等。
2、手工书的设计过程(学生思考并分析如何设计手工书。)欣赏课本第13页。
提问:闽南古厝造型手工书是如何进行设计的?
(1)根据书籍的主题,决定书籍的外观设计、开本与页数。
(2)设计书的封面、封底的构图与颜色,包括书名、作者姓名、封面图形、颜色、构图、定价、内文简介或宣传语等内容。
(3)设计手工书的内文。设计应图文并茂,加上一些其他设计手法,比如立体造型等。(4)对书籍各部分进行装订组合。
体验实践:教师展示A4纸4页手工书的制作方法。(学生完成手工书的设计与制作)学生作业:以“我的相册”“我喜欢的文学作品”等为主题,尝试运用一张A4纸,制作4页折叠手工书。评价总结:作业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小结,手工书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更要用心去感受。要用创意的思维、发现的眼睛去完成一件手工书作品。
拓展:观察生活中你喜欢的事情或者你喜欢的书籍,寻找并收集一些图片和文字,丰富你的手工书作品 方寸钤记——藏书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
本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做事细心的态度
3、情感目标: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 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诚信意识。
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难点】篆刻时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采用的就是咱们中国印章的形式,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板书课题: 方寸之间 【讲授新课】
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书法与篆刻是中国艺术的孪生姐妹。古代文人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
一、印章的品类
名章(<<白石>>、<<文彭之印>>、<<文征明印>>)闲章(<<江山风月>>、<<乘长风破万里浪>>、<<大吉>><<玉树临风>>)肖形章(<<虎>>、<<鹿>><<人与鸟>>)
二、印章的形式朱文(阳文)白文(阴文)
三、治印的过程
1、写印稿
2、印稿上石A、直接反写B、水印上稿
3、镌刻(冲刀法、切刀法)、这一步可以课后完成4、修改
【布置活动内容】临摹肖形章一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作品展示】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老师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课后活动】查找自己名字的篆字写法
书间精灵——藏书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藏书票的定义、藏书票的内容、藏书票采用版画形式的原因、藏书票的尺寸、藏书票的题材等藏书票的基本知识。(2)、认识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中国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感受藏书票的文化内涵。(3)、通过学生自己创作漏板藏书票,培养学生创作藏书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学习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习漏板藏书票的具体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藏书票丰富的题材内容,通过画面中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趣、思想,发现藏书票“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的文化内涵。(2)体验漏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体会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藏书票的构成、规格、款式、题材、画面要求等基本知识。2)几种基本藏书票的制作设计过程演示:单色木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吹塑纸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漏板藏书票的制作过程。3)学生作品的评价和观摩。
2、教学难点:藏书票制作过程中对内容的确定和版面的控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提问:请同学们看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家的一本藏书,在我的这本书的扉页上贴了一张小画,谁知道这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间精灵——藏书票(板书)
(二)新课讲授
1、藏书票的定义
师:藏书票贴在书籍的扉页上代表什么?
师:藏书票最初是欧洲人作为藏书的标志,而中国人以前大多是用藏书印的方式作为藏书的标志。
导入藏书票定义:读书人在自己所藏书籍的扉页上贴的一幅装饰小画,作为书籍收藏者的印记。
2、藏书票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看我的另外两本书上也都贴着藏书票,请大家来看看这三张藏书票,这些藏书票上除了图还有些什么?
拉丁文的缩写EXLIBRIS(我的藏书的意思)(板书:藏书票画面构成包括图案、票主名、拉丁文)
3、藏书票采用版画的形式 :请同学们帮忙出主意,我是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在我家有很多书,这一书架的书都要贴上藏书票,我该选择用哪个画种呢?是中国画、版画?为什么?
版画包括很多的种类,主要有凸版、凹版、平版、漏版等。版画在制版材料上较广泛。不同材料效果不同,变化丰富。难道这么丰富的版画种类都可以用来做藏书票吗?当然!请大家看这几幅藏书票,它们就采用了不同种类的版画制作方法。出示教材图片:现代李桦先生的木版藏书票(凸版)、现代刘硕海先生丝网版藏书票(漏版)、平版、凹版。
4、藏书票的尺寸 藏书票虽然采用版画的方法,但它和普通的版画不完全一样,首先它除了图案必须有规定的文字,另外它的规格尺寸是有要求限制的,国际藏书票大会对藏书票规格要求为边长17cm以下,常用的规格是8-12cm。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由此可见藏书票是一种小而精美的艺术品。藏书票的画面要如何构思才能像“珍珠”“宝石”那样精美、吸引人呢?
5、世界上最早的一枚藏书票。请同学们看看现藏于德国的1450年制作的“刺猬藏书票”。谁来说说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画面上为什么选用刺猬的形象?
6、请同学们看看中国最早使用的一枚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请同学们看看这枚藏书票中画了哪些内容?
7、藏书票的题材内容 :除了以上题材,藏书票中还可以表现哪些内容?谁来说说你手中拿的藏书票画面上的内容是什么?(课前发给同学们一些不同题材的藏书票作品)同学们刚才拿的藏书票有人物的、动物的、植物的、风景的、还有和书籍相关的。藏书票表现题材非常广泛,通过一定形象表达思想内涵,给人以“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之感。
(三)布置作业
内容以植物为主;
款式扇面形的小品图案; 进行漏版藏书票的设计
(四)教师示范 漏版藏书票作画步骤:
1、构思画稿;
2、拓稿(按照 色彩不同把稿拓在三张版上);
3、制版(用刻刀在透明卡片纸上将图案刻掉);
4、印版(用海绵均匀施墨,先浅后深);
5、在画面下方依次签字。
(五)学生实践 学生创作完成一枚漏版藏书票作品
(六)评价总结 教师从学生展示的藏书票作品中选取几枚,请学生进行自评,然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藏书票的基本知识,并且自己创作了一枚藏书票。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不仅热爱读书、藏书,更喜爱藏书票,希望能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藏书票作品,用知识和艺术让你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
(七)课后拓展
1、可以尝试用电脑或其他方式设计藏书票;
2、把制作好的藏书票贴在自己喜欢的书籍扉页上,看看效果如何;
3、在班里搞一次藏书票交换会,“以票会友”。换完后装在一个夹子里留作纪念。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一位藏书票艺术家,与他交流藏书票的设计体验。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运用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70米的巨幅画卷徐徐拉开,一副中国水墨山水画映入眼帘,这幅山水画从开场到结尾,贯穿始终,它大气与独特的装裱形式,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从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中国画。中国画除了装裱形式的独特,还有什么地方与西方绘画不同呢?下面,我们在两组画的对比中一起寻找答案吧。比较中国画和西方油画
新课讲授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图片欣赏:齐白石《不倒翁》。思想:诗、书、画、印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诗文如下: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学生讨论:赏析:《荷花水鸟图》(朱耷 清代)
体验: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题目:为画题诗。二组题目:为诗作画。“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题款知识:中国画的题款常见的有横题、直题、多题、随形题、穿插题、满题等。题款的形式多样,如:长款、短款、穷款、双款等。印章知识:印章一般分三种:即姓名章、斋馆章、闲章。
(三)小结
诗词、绘画、书法、篆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源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对天地大美诗意的理解。借物寓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并评价总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重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难点: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 1955年国庆的时候,齐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情感画了这幅《祖国万岁》,笔墨简略但高度形似,色彩夺目,水分饱满,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画面上画的这株植物同学们认识吗? 画面画的是一株生机勃勃的万年青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希望祖国能像这株植物一样万年长青。“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点明主题,表达了老人强烈的爱国之心。
今天,进入新课“借物寓意”。
新课讲授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是指画家借助表现值物本身的属性,来寓意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节。它并不是硬加到作品上,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联系,加以艺术的夸张,在表现自然、歌颂生命的同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出示《蔬果图》(吴让之 清代)我们看画面画的是什么?上方题:“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柿子和白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蔬果,氮化镓就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节的。活动一: 赏析与评述:你认为画家是怎样运用蔬果的形象和笔墨表现情感和寓意的? 柿子寓意“事事”,白菜寓意“清白”,题款可了解作者通过蔬果来表达一种士大夫应具有的“安贫乐道”的清廉品质和精神。作品中运用勾勒和没骨技法,设色轻松淡雅,行笔灵巧,体现了一种清新雅致的君子情怀。回顾元末著名诗人王冕,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请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表露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出示王冕的《墨梅图》
活动二: 观察与比较:将画家作品与实物照片比较,说说在造型上有什么区别,其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画虽只用淡墨,却能将梅花的姿态表现的清新悦目,画家并没有画出整个梅树和所有的花朵。而是只将最能表达意境的一枝梅花进行特写式描绘,使枝干和花朵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也就是说作者再画梅花时候,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了提炼,得出了画中艺术形象。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画面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空白的运用,给人一无限的想象空间。出示齐白石的《家雀》《茶具梅花图》。根据所学知识,来尝试分析一下这幅画的寓意。
(三)教师示范:中国画还追求笔墨情趣,正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老师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花君子”。
出示师的两幅写意荷花作品。教师示范写意荷花的基本画法,边示范边讲解。
“法无定法”同样是画荷花,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如朱耷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荷花》、潘天寿的《荷花》。想必同学们用描绘生活中的花卉蔬果来表达情感,一定也是各有千秋。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花鸟画的“借物寓意”吧!
活动三: 体验与练习运用所学内容,画一幅花卉或蔬果写意画,注意表达出情趣。
(四)评价总结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再作画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请同学们发表见解后,教师点评。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体验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绘画理念已经有了理解和掌握,而在造型上,中国画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以便更好的抒情、言志,同时体现画家自己的艺术个性。希望同学们以后除了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外,也能用画笔表达胸中逸气。
(五)课后拓展请课下查阅清代画家朱耷的资料,以便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花鸟画的“借物寓意 寄情山水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学习树木、山石等的基本画法,通过绘画,进一步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基本造型理念,表达自己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对作品的“赏析──评述──观察──比较──示范──实践──练习──评价”等方法体会用笔用墨“借物寓意”表达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思想、体会写意的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学习树木、山石等的基本画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基本造型理念,学以致用。
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思想、体会写意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 欣赏山水画,体会其中的情境及表现特点。理解并感受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黄公望作于1347年的《富春山居图》等,重点讲“三远法”,展示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重点引用《不掉功名只钓鱼》引导学生展示对新知识的预知情况,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A、知识巩固:包括如何运笔、如何用墨进行讲解示范。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石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一、教师演示山水画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画山的步骤:(1)、勾。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2)、皴。依轮廓加皴,增加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3)、染。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要用侧锋大笔触,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4)、点。用焦墨画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
2、树木的画法。
(1)勾勒枝干,取势定位。古人说:“树分四枝”,就是指树枝前后左右生长而形成的立体形象(2)、画出其他树干,皴出树皮的肌理。注意树与树之间要有前后、远近及疏密关系。用墨要有浓淡,用笔要有虚实。(3)、画出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树叶的不同形状。(4)、用淡墨补画近处及远处的树叶,整理补充画面。
3、云、水的画法。
云、水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有留白发或勾线法两种表现方式。
二、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以临摹为主,需注意几点:学生练习以临摹为主,需注意几点:
1、树木组合遵循统一变化的法则,强调大小对比、前后空间关系的变换,更注重树木之间相互呼应的情意性。
2、作画时强调用笔的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画面层次丰富,充满生机,用线不宜僵死,不宜用铅笔起稿。
3、画大小两棵树,表现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生动姿态。
4、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用笔的尝试,体验笔墨的情趣,即使不像所临摹的对象,但只要能表现出树木及云水的基本特征,就应鼓励。
5、教师发给学生一些自制的小课稿,让学生自由选择临摹,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改变树石的形状,再组合等。
展示学生作品,点评技法运用。
小结观察优秀作品中山石树木的绘画技法,分析尝试临摹,提高自己水平,传承中国画的精髓。
第三篇:【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书林漫步》名师教案1【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书林漫步》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的结构和书籍设计的概念与不同形式,学会欣赏书籍设计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各种装帧设计独特的书籍图片或实物进行分析,按照书籍设计形式和方法进行分类。通过查阅资料和欣赏,发现“世界最美的书”美在哪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欣赏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产生对书籍设计的兴趣,逐渐形成爱读书的学习态度和爱藏书的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展示介绍古今中外的书籍设计。
2、教学难点:了解书的设计概念,发展,种类,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当你逛书店时,什么书是你多看一眼甚至想买下的冲动?学生回答出版界抓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读者买书,一看名字二看封面三看内容看来书籍价值不管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装帧设计上,那么什么是书籍的装帧设计呢?我们今天使用的书籍是通过专门的历史变迁成为这个样子呢?那么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书籍设计。
(二)新课讲授
1、书籍设计概念
2、中国古籍设计 简册 叶子 梵夹装 卷轴装 经折装 旋风装 蝴蝶装 包背装
3、欣赏与思考
思考了解书籍设计的不同形式,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书籍采用了哪些设计形式和方法。
(三)课堂小结
中国古籍设计形态千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籍设计,下一课时课我们学习国外的书籍设计与发展历程。
第四篇: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教学
花 卉 装 饰 画
教材分析:
《花卉装饰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教版)第14册第3课,本课的设计以“花”的造型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通过大胆畅想和表现的方法,采用概括、归纳和夸张的手法,设计绘制出美丽的花卉装饰画。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多角度认识和变形生活中的事物,美化生活空间。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一方面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本质特征有一定认识。能够独立思维和完成一定的任务。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花卉幻灯片,引起学生对花卉装饰画的兴趣,以视频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花卉装饰画的特点和形式,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花卉装饰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欣赏和感受花儿的美丽,知道花卉装饰画的一些基本手法,例如:概括、归纳和夸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自己设计、绘制的装饰画,美化生活空
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畅想和表现,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运用装饰画的基本手法对花卉进行取舍、夸张和变形。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花卉装饰画 课 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花卉图案
学具准备:铅笔、水粉颜色、水粉笔等色彩用具、花纸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更进一步的拓展课本内容,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叫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欣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作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我还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叫学生了解,发现花卉装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在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的凌驾于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材的一种人文精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过比较深入地挖掘生活中与花卉有关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第五篇:《漫步云端》教学设计
《漫步云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查阅资料、模拟实验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云雾的形成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锻炼收集资料、制作模型的技能,为单元总目标“编辑科普小报”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安排五个环节:1.提出关于云的问题;2.选择问题,制定研究计划;3.搜集资料,观察测量;4.思考讨论,得出结论;5.拓展活动:测量雨量。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认识云雾的形成原因,了解图表这种表达形式在制作科普小报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量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气象特点、风的形成原因,了解了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云是怎么形成的”也是未解之谜,因此学生对本课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本课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应该比较轻松。
学习目标
1.会用模拟实验来解释晕的成因。
2.了解云量的概念,学会应用云量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3.能用饼形图来表示统计结果。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模拟实验来解释云的成因。
难点:会观察云量,能用饼形图来表示统计结果。评价任务
1.能对云提出问题,并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2.能搜集、整理、查阅资料并与别人共享资源。3.能解释云的形成原因。4.会绘制饼形图解释云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云雾的资料;广口瓶、小漏勺、冰块、温水等。教学过程
/ 5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学习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都看过啊,我想出个问题来考考大家,看你们是否细心。记得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后去学本事,孙悟空学了一身本领,就在孙悟空即将毕业下山之际,菩提老祖又传授了孙悟空一招绝技,也是最后一招,谁知道请举手。(学生可能会说: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
2.嗯,不错,今天老师也准备传授给大家一招,可不是筋斗云,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另外一种气象——云。(揭示课题,板书:漫步云端)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平时学生最爱看的电视剧《西游记》引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活动 1.提出问题,打开思路
(1)提问:关于云,你想了解哪些问题,把你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谈话: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老师也十分感兴趣,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根据大家刚才所提的问题,只要解决了“云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其他问题基本也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提出问题、记录问题,并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养成把问题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表”上的良好学习习惯。
2.问题猜想,互动交流
提问:你认为云是怎样形成的?想好了,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敢想、敢说,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展现,把自己的所想表达出来,与同学交流分享。
3.阅读教材,获取答案
(1)阅读并思考:阅读第17页“知识链接”,看看书上是怎么解释云的成因。如何用自己的话把云形成的过程讲述给大家?
(2)学生阅读并思考。
/ 5
(3)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和大家分享一下?(引导学生归纳:地球表面的水分,受到阳光的照射,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汽进入大气中,并随着暖气流的上升,升入高空,由于高空温度越来越低,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滴,如果高空的温度低于0℃,水蒸气会变成小冰晶。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云。)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文字材料,从中获取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讲解:我们可以把云形成的过程归纳为:水分——水蒸气——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板书:液态——气态——液态或固态)
(2)谈话:嗯,大家说得真不错,看着黑板,同桌互相说一说。(3)提问:大家现在都了解了云是怎样形成的。那谁能给大家说一说雾是怎样形成的?云和雾是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雾是陆地上的云,形成原理是一样的。生成的地方不一样,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4)谈话:原来云和雾是一家啊。只不过它们形成的位置不一样而已,在天上形成的叫云,在地上形成的叫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理解概念,灵活运用 1.学习概念
(1)谈话:云这种气象不简单,它还可以给我们预报天气呢。请大家打开书第18页,阅读书上的第一段,找出云量的概念。
(2)提问: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什么叫云量?(引导学生说出:云块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叫云量。)
(3)提问:我们平时看天气预报的时候,有关于云方面的信息吗?(学生可能会说:晴转多云、多云„„)
(4)谈话:看来云对于我们了解天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云量的概念,对云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将学过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会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2.看图理解概念
/ 5
(1)谈话:什么是晴?什么是多云?请大家结合左边的小资料看图,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引导学生归纳:云量小于四分之一是晴天,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少云,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多云,大于四分之三是阴天。可以根据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来判断。)
(2)提问:大家看第四幅图,阴天的时候云成什么颜色了?(黑色)难道云有白色和黑色之分吗?
(3)讲解:由于阳光被厚厚的云层遮住,站在地面仰望天空没有一点光线穿过云层,导致云层和黑色的一样,其实云层还是白色,只不过没有光透过云层而已。
(4)提问:那火烧云呢?(学生可能会说:也是阳光照射的作用。)(5)谈话:对了,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太阳光的缘故。让我们欣赏一下美丽的火烧云吧!(展示火烧云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云量的概念,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用图示来解决部分问题,拓展光学方面知识。
3.知识拓展
(1)谈话:给大家布置个任务,请大家每天抽几分钟时间来统计一下5月份每天的云量情况,并记录下来。
(2)提问:请看书中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数据?(饼形图)你还知道哪些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条形图、折线图„„)为什么要用这些图形?直接用表格不好吗?(学生可能会说:一目了然,更方便快捷。)
(3)讲解:学会用统计图的表示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表格里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新学习的知识,给学生布置一份调查任务,让他们掌握用图形表示数据的方法,了解其好处。
四、课外活动
云中的小水滴落到地面上变成了雨,你想知道雨的秘密吗?让我们开始测量一段时间内的雨量。阅读教材20页雨量器的制作方法,课下自己试着做一个雨量器测量雨量,并试着用饼形图表述你的研究结果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离开课堂,把学习拓展到课外。
/ 5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云的形成和雨的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教材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来演示云雾的形成,由于三年级时已经做过类似实验,所以同学们可以在回忆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