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班 级 姓 名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一)知识网络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认识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
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要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要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靖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 二是说。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预习思考:
(1)2008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科学家预测到,明年7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发生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日全食的示意图:
请运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谈一谈上述材料的哲学启示。
(2)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会期间的气象保障必须要提供连续滚动、具体到场馆的天气预报,气象预报要达到每公里、每小时的预报精度。
材料一:北京南郊的多普勒雷达已经开始运行,每6分钟扫描采样一次,它可获得不同高度大气层中各种空气湍流运动的分布情况;风廓线仪、GPS水汽观测网已经完成布网:而从2002年启动为奥运会“保驾护航”的气象卫星服务计划,到2008年5月,有三颗气象卫星发射升空,每隔半小时可
以获得一张静止卫星云图。
材料二:在奥运体育场馆外围将会有一个“消雨防线”,如果降雨云系就要来了,在它还没有到达防线之前,就会被人工消雨设施进行空中拦截,含有碘化银的炮弹被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这样迫使雨水提前降临。
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教学过程】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学生举例说明:
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略)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学生思考: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体现的道理是: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课堂演练1、2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靖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① 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
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2)特点不同:运动是: 静止是: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举例说明)2.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规律
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 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思考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体现的道理是: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 体现的道理是: ②方法论要求:
◇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一方面,必须。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知识疑点】
(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4)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该观点对吗?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5)规律有无好外之分?
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俗语说明()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3.30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
4.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在高速运行的神舟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6.下列联系属于规律的是()A.地震、海啸预示人类的灾难 B.万有引力
C.水往低处流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靖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7.“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8.2008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科学家预测到,明年7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发生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上述事实说明()A.日全食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日全食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科学家能够创造规律认识事物 D.人们对日全食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9.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二、简析题
10. 辨析:静止就是不动。
11.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5.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威胁,“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其罪魁祸首是污染与人们的过度捕捞。由此可见()A.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发展起消极作用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C.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D.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7.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8.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靖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析题
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10.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 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答案
【课堂演练】
1.C 2.D 3.D 4.C 5.C 6.B 7.D 8.D 9.B 10.(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1.(1)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2)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巩固提升】
1.B 2.A 3.D 4.A 5.B 6.C 7.C 8.A 9.(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物质运动绝对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运动、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处于相对静止的河流,实际上不仅水在流动,而且河岸、河床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借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把事物看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无论否认绝对运动,还是否认相对静止,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都是错误的。10.(1)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3)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
靖江市第一中学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第二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专题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正关系。3.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难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学习方案:
1.牢记三个基本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三个基本原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2.本框知识的逻辑是:要从生活实践入手,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识和探讨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见本框的核心问题是规律的客观性。本框的难点内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应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两方面去把握。导读: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3.运动是 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的、的和 的。5.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辩证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 和,其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和 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和。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因此,规律是。
4.规律的 和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5.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 和 利用规律,改造,造福于人类。导思:(课本第34页)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易错点: 1. 思维规律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 哲学上的运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运动。知识体系: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导练:
1、运动、静止、条件之间的关系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及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2、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体现的哲理是()
A、人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C、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内在的联系
D、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无条件的
3、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并不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4、分析以下材料,你知道哪些属于规律吗?规律的含义是什么?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1)红灯停,绿灯行
(2)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4)万有引力
(5)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6)苹果落地
(7)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篇:高三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班 级 姓 名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一)知识网络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认识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
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要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要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用心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 二是说。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预习思考:
(1)2008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科学家预测到,明年7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发生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日全食的示意图:
请运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谈一谈上述材料的哲学启示。
(2)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会期间的气象保障必须要提供连续滚动、具体到场馆的天气预报,气象预报要达到每公里、每小时的预报精度。
材料一:北京南郊的多普勒雷达已经开始运行,每6分钟扫描采样一次,它可获得不同高度大气层中各种空气湍流运动的分布情况;风廓线仪、GPS水汽观测网已经完成布网:而从2002年启动为奥
爱心
专心
运会“保驾护航”的气象卫星服务计划,到2008年5月,有三颗气象卫星发射升空,每隔半小时可以获得一张静止卫星云图。
材料二:在奥运体育场馆外围将会有一个“消雨防线”,如果降雨云系就要来了,在它还没有到达防线之前,就会被人工消雨设施进行空中拦截,含有碘化银的炮弹被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这样迫使雨水提前降临。
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教学过程】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学生举例说明:
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略)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学生思考: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体现的道理是: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课堂演练1、2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
用心(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 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
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2)特点不同:运动是: 静止是: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举例说明)2.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规律
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 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思考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体现的道理是: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 体现的道理是: ②方法论要求:
◇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一方面,必须。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爱心
专心
【知识疑点】
(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4)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该观点对吗?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5)规律有无好外之分?
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俗语说明()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3.30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
4.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在高速运行的神舟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6.下列联系属于规律的是()
用心A.地震、海啸预示人类的灾难 B.万有引力
C.水往低处流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8.2008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科学家预测到,明年7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发生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上述事实说明()A.日全食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日全食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科学家能够创造规律认识事物 D.人们对日全食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9.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二、简析题
10. 辨析:静止就是不动。
11.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爱心
专心
【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5.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威胁,“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其罪魁祸首是污染与人们的过度捕捞。由此可见()A.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发展起消极作用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C.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D.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7.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8.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用心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析题
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10.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 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爱心
专心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答案
【课堂演练】
1.C 2.D 3.D 4.C 5.C 6.B 7.D 8.D 9.B 10.(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1.(1)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2)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巩固提升】
1.B 2.A 3.D 4.A 5.B 6.C 7.C 8.A 9.(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物质运动绝对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运动、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处于相对静止的河流,实际上不仅水在流动,而且河岸、河床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借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把事物看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无论否认绝对运动,还是否认相对静止,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都是错误的。10.(1)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3)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
用心爱心
专心
第四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二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自测】
选择题
.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5.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D.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7.XX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XX年的“奥运旋风”中,将有乌兰察布的“风”,北京提出“绿色奥运”,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五分之一的电要用绿色能源——风电。乌兰察布正是为奥运提供风电的主力基地。风力发电机是利用风力和能量转化来实现发电目的的。这说明()
①自然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②人们对自然物的利用是以自然物的属性和特征为前提的③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状态,所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就具有了主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一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0.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非选择题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第五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过程与方法: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透 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 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自学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中,没有_______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_______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_____________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另
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探究一】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2、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哲学错误?
3、阅读书本31页中间的探究,回答里面的两个问题。然后请你归纳一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二】
1、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这说明什么?
2、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运用运动与静止关系原理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探究三】
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有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的现象;人会有生老病死,不可万寿无疆;社会的新制度最终一定会代替旧制度;人的认识也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这些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红灯停,绿灯行 C、阶级斗争规律 D、苹果落地 E、万有引力规律 F、守株待兔 G、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3、由于人们破坏性的掠夺自然,全球都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这种观点对吗?举例说明。
课后检测总结案
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 ① 4.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言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5.在中国气象局统一协调下,旱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月23日,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组织了人工增雨作业,其中,北京、山西、山东累计飞行作业影响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作业影响区域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雪,对缓解当地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人们可以根据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重点)】
一、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课堂总结〕回归课本,动手列出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