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读提纲:
1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有思维或精神的运动吗?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4什么是规律?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应如何对待客观规律?
(根据导读提纲预习教材,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不仅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在动,还有许多我们没看到、感觉不到的东西,也在动。实际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生活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它们的运动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的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呢?(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归纳、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中说: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这说明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凝聚了对人生岁月变化的感慨。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就是说。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什么叫根本属性?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属性很多,除了运动性,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这些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运动这个属性,事物就不存在,其他属性也就无从谈起。因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所谓“存在方式”是说,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比如,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的就是物质必须在运动中存在。
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就要正确理解哲学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故事中的那个楚人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受到天下人的嘲笑。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
他认为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都是由天产生的,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观点被实践证明是十分荒唐的。这也充分说明: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请大家举例说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宇宙中的各个星体都是在运动中产生的,也在运动中存在,离开运动,各个星体就不成其为星体。
★基本粒子也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没有运动,基本粒子就丧失了存在的资格。
★任何一个有机体,都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
★人类社会是毒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离开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仅仅承认运动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正确回答运动的主体是什么,即什么东西是运动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这些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大家讨论。
★他们把事物的运动归结为是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这些观点,不承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科学研究的事实证明,不同的运动形式,其主体虽各不相同,但都以物质作为其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电荷、光子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
生命运动
生物体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认识运动
人脑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
◆总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那么,我们还能够认识事物吗?会不会出现同学们回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了的情况呢?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这个故事为什么非常可笑?
★欧布里德否认静止的存在,被朋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事告诉我们,在承认运动的同时,还必须承认静止的存在。
◆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这不是很矛盾吗?应如何认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呢?请大家看书,看看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两方面含义。
★(概括、总结)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举例说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竟是一颗子弹。原来这颗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的运动均不能显现出来,而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从总体上说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认识事物,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
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些说法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是十分荒唐的。同时,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举例说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为了否定运动,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提出了“飞矢不动”说。
这是形而上学绝对静止论的典型论断。
★2005年5月,我国珠峰登顶测量行动取得成功。这次对珠峰高度的复测.意义重大。专家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壳运动一直比较活跃.尽管珠穆朗玛蜂山体地质结构由于地壳运动不断以微小的速度在增高.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密实化进程加快.导致珠峰整体高度在降低。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总降低值为1.3米。
◆(总结)以上事例充分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请大家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
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性质不同: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9世纪上半叶,人们综合运用化学分析法、电解法、光谱分析法等手段,发现了大量的化学元素。到19世纪60年代,元素数目已增加到60多种。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对当时已知的63种化学元素的分析,机敏地发现了这些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提出了化学周期律。他依据这个规律,大胆预言了十几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性质,后来被一一证实。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运动的规律,不仅化学运动有规律可循,一切物质运动的形式,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各类事物运动规律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同的特性,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对这些共性的概括和总结。
(1)什么是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如何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规律”,请大家讨论。
★规律是一种联系。
规律首先体现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唯心主义者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如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在过去七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人幻想造出“永动机”等。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面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作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多变的联系。
通常人们往往把事物的现象联系当作规律.如认为“月亮绕地球运动”是规律,这其实是现象的联系.在这种现象背后的是引力规律;又如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规律.这也是一种现象联系.其背后的是生物遗传规律。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我们的感官可以感知;规律深藏在事物的内部,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之后,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所谓必然联系是指确定不移、必定如此、不哥避免的关系。所谓偶然联系是指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联系。“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宋人”被人遗笑千年.就是将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其规律.一切事物运动的规律都体现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我们说,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什么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就是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给人们提出了什么要求?(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这种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当然.面对客观规律.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按客观规律办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事实充分说明.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只有以对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
(思考质疑,深化拓展)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何区别?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唯一特性”是指物质之所以是物质并和意识现象相区别的唯一特征。运动是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是的,因为人的意识也是在不断运动的。因此要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唯物主义承认不承认有精神的运动或思维的运动?有没有思维的运动?如何认识人的思维的运动、观念的变化?请大家讨论。
◆(总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运动,人的认识、观念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常说的“更新观念”、“认识发展”指的就是认识或思维的运动。但是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变化也离不开物质,认识运动的主体、载体或者说物质承担者是人脑这个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更不能将所有的运动都归结为精神或观念的运动。★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静止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①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②静止的相对性.是指静止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固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的机械运动。第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处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
但是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比如没有进行机械运动.因而显示出一定的静止状态来。但是此时此地它还在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等。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能是暂时的,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变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某物就台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成它物。
★规律为什么是客观的? ◆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所以说.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就是说规律是不变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 ◆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识所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是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规律总要通过备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顶选择题
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观点
A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夸大事物的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C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 止
D.前者错误,它夸大了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B形而上学的运动观
C唯心主义的运动 观
D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
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回答3和4题。
3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客观事物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向
D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 过程
4.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④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 ④
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子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回答5和6题。
5.从哲学上看.“天有常道”是指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 规律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荀子的上述观点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C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7.下面属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观点有
A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
B坐地日行八万 里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
D静就是动.动就是静
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静”是指
A事物的相对静止状 态
B.事物绝对不动,一点不变
c事物根率性质的稳定性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 变
D.事物运劫的特殊状 态
9.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A.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 况
c.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元素序号越大.它的半衰期就越 短
10.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规律具有客观 性
c按规律办事,办事情才能取得成 功
D.规律服从于人的意志
三、简答题
1】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辨析题
12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不变的。
『参考答案1
一、1 C 2C 3.D 4D 5 C 6 B
二、7ABC 8ACD 9BD 10.BC
三、11王夫之的这句话认为静止不是纯粹不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正确认识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12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题中说法认识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正确的。
规律客观性表现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笼统地说规律是不变的是不科学的。
第二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
2、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三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结合相关原理,列举事实,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后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事实,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并且能够正确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
2、教学难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具体授课
导入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四季在不断更替,花草树木有枯有荣,你们也不断成长,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每天都是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之中。古人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说的是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古人也有曾经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是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也 从国家的法律、时代的趋势、社会的风气等角度说明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那么什么是运动呢?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
所谓的运动,在哲学上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特性,而仅仅是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也不仅是某一些东西所具有的
(2)运动不仅包括变化,还包括一个过程。
(3)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不是指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或者生命运动的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形式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既可以是数量的变化,性质或状态的变化,也可以使事物变化的过程。水结成冰是事物状态的变化;树木在土中埋了若干万年之后变成了煤,这是性质的变化;封建制度从一个产生发展到繁荣再到灭亡,这是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里讲到了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的世界,现在又讲到了运动,那么物质和运动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的存在在于运动,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都是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保持自我的。所以(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我们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这句话强调的是物质还是运动?当然是运动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① 任何物质都把运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不运动就不存在,只要物质是存在的,它就必定是运动的。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能不能找出一个绝对毫不运动的东西出来呢?这是绝对找不出来的。② 运动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物质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其属性,其属性才能够存在。人如果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那么人作为人的属性是否还能够保存下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开看,地球如果不运动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昼夜讲不再出现交替,地球讲受热不均,某个地方永远是白天,某些地方永远是黑夜,生命将不复存在。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是由一个时间在它之先的某个事物作用的结果,二是它自身就是绝对的在先者。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是永恒存在的,并非神的第一推动力所推动的,物质的存在即是发生运动。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如果脱离了运动谈物质,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句话强调的是谁在动。答案是物质。运动只能够是物质的运动,意识的变化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之后,我们的大脑对这些变化所作出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说到底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如果脱离了物质来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认为的“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没有物质不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许有人会说,重庆一中就在这个地方,我从来都没有看见它动过,从来都没有说重庆一中跑到南开中学去了,也没有什么媒体报道重庆一中自己长了脚从重庆跑到广东、福建或者更远的地方,你怎么说一切物质到在运动之中呢?面对这个疑问,我们应该怎么解答?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例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虽然在不同的一天中,但是其根本性质还没有变化,你还是你,而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到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但归根到底,其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这在物理中常常讲到,当两个事物以同样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运动时,物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比如两辆匀速直线行驶的车辆。比如说做在教室里的学生相对与地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结果发现是子弹,而自己却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子弹的速度是一样的,方向是一致的,相对于飞机这一参照系来说就是相对静止的。所以飞行员才能够抓住子弹并且自己毫发不伤。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暂时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我们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处在杂乱无章的运动之中呢?事实上,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的秩序的。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于规律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固有的”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不是神的意志所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赋予的,它不是依靠外力获得的。举例而言,就如我们的双脚,这是我们所固有的。但是某一天,如果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截肢,截肢之后又安了一个假肢,那么这个假肢就不是这个人所固有的,而是强加上去的。(2)“本质的”是指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例如苹果落地这只是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万有引力规律,但是它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形式,只有透过这种表现形式才能够揭示其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及万有引力。(3)“必然的、稳定的”指的是规律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比如某个人某天喝酒之后去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于是他想每天都喝点酒然后去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这个人真的这么做的话,结果是怎样的?他会真的中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喝了酒去买彩票并且中奖了,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是喝了酒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的,他把偶然的事情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叫做“守株待兔”,里面的主人公也是把偶然的当成了一种必然的东西。
2、规律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规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么规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人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能够消灭规律。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的好坏而发生改变,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或者灭亡。比如说价值规律,人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消灭价值规律,让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上涨,或者干脆就让各种东西的价格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价格上,永远不变动。只要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人们不可能去消灭它。(2)规律是普遍的。“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衰竭有法”,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体的运行到人类的生活,乃至人类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遵循这故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一步步走向死亡,无论他是最高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他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都注定有去世的那一天,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是规律,任何人都不能
够将之消灭。
3、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些条件规律的变现形式为各种具体的外在现象,条件变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万有引力这样一个规律的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地球上,只有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他才会往下掉,如果超过了这个速度,就会飞离地球飞向太空。
4、人和规律的关系
人们懂得规律的这些特征以及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之后,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呢?我们能够无视规律的存在而随心所欲吗?还是我们应该顺应规律无所作为呢?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材料二:发菜广泛分布于北方各个省份,耐高温、寒冷及干旱能力很强,生长于海拔1000到2800米的干旱贫瘠土地中。由于发菜产地通常相当贫穷,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但由于多年来过量采挖发菜,其野生资源已被严重破坏,并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发菜的分布范围也随着土地的开发而大量减少。调查计算,产生1.5-2.5两发菜,需要搂10亩草场,1.5-2.5两发菜的收入为40-50元,即“40-50元的发菜收入,破坏了10亩草场,导致草场10年没有效益”。加上人群涌入草原后,吃住烧占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而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
看看两则材料中,那个更好的处理了人和规律的关系。答案当然是第一则材料。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收到规律的惩罚,这也是规律不可抗拒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小结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定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静止
(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尽心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
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2)普遍性
3、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4、人和规律的关系
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四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1
一、说课程序:
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
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
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重难点突破
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
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
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B设计活动之二:精彩辩论明辨是非
1、解决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设计活动:展开论争突破难点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通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观点:人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3、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突破难点,明确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同时,避免犯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承认静止的作用。
C设计活动之三: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解决难点:规律的含义
2、设计活动辨明现象理解含义
列举生活现象规律:花开花落;乌鸦叫丧喜鹊报喜;四季更替;新陈代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价格上下波动等现象和规律的组合,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教师讲解,形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
3、设计意图: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和规律,经过分析合作突破难点。
D设计活动之四:关注社会提升信念
1、解决重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2、设计活动:观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视频,分析对接成功原因和意义。
3、设计意图:突破重点,懂得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义,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成三维目标。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活动把深奥的哲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在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时间的紧凑性,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效果应会更好些。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第五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二目是运动是有规律的。本课既是在第一框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实际事例,讨论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通过学习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上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身心特点:高二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相关运动形式,各领域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学法:
合作探究法:比如,结合教师所给的案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造成的结果。
自主学习法:本框题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1.导入
PPT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从而过渡到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上的运动是什么? 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讲解新课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探究一:教材上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思考是什么在运动、各种运动的载体是什么?“仁者心动”错在哪里?——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探究二:“刻舟求剑”——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
探究一:ppt展示坐在火车上的人,哪些是运动,哪些属于相对静止
引导学生得出静止的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否认运动谈静止和否认静止谈运动的结果
探究二:师大的银杏树载好之后就从未动过和教材上诡辩家借钱不还的故事
引导学生探究否认运动谈静止的结果和否认静止谈运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格展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3)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探究一:为什么日食“如约而至”?
——运动是有规律的过渡到规律的含义
探究二:用牛顿是发现还是发明万有引力、为什么只看到水往低处流没有看到万有引力、为什么守株待兔者是愚蠢的、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理解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探究一: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有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歌曲《当》的歌词,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不会实现——规律的客观性 探究二:“人民公社会运动”、“水土流失、沙尘暴”——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 方法论意义: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教师列举“三北防护林”取得的成就说明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引导学生树立在实际生活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事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3.小结巩固 4.随堂测试
五、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