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

时间:2019-05-15 05:2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

第一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汇编

6.建国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重大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体现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项正确。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C

7.针对严重旱情,北方某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全力以赴抗旱。这体现了()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人工降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故选C项;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项不选。【答案】C 8.赫拉克利特认为,物质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句话包含的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哲学观点是()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 ④宇宙中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②错误;④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排除。【答案】C

9.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诗的意思搞清楚,抓住诗中的“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可以选出B项。A项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新事物;C项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诗中没有涉及规律;D项本身是错误的。【答案】B

10.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其中蕴涵的哲理是()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创造规律 ④适应而不是改造自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正确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违背规律客观性的结果,这要求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要尊重自然,①②正确;③中“创造”错误;④不正确,人在自然面前不能被动地适应。【答案】D

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11、12题。11.由于人祸形成沙尘天气,这表明()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D.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材料讲的是由于人祸在原因上占绝大多数,导致了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应选C项;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答案】C 12.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要认识“天灾”形成的客观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C.“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D.只要克服“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解析】A项错误,对于客观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它;B项符合题意;C、D两项错误。【答案】B

13.秋天,有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谛?”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说明()A.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常的

【解析】禅师的话说明花的“落”与“絮”的飞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C项符合题意。【答案】C

14.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答案】D

16.(15分)在世博会中国馆的第二层有一个250平方米大的荷花池,是红色和粉色系列的荷花品种,这个荷花池叫做“感悟之泉”,意喻“和谐”。我们知道,荷花都是在七八月的夏季才盛开,而在中国馆里的荷花,要求从4月至11月花开不断。

请用“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

【答案】①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要让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必须尊重荷花盛开的规律,按荷花盛开的规律办事。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荷花盛开的条件,让中国馆里的荷花在4月至11月花开不断。

1.(2010·四川文综)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题目提供的信息,理解题目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材料事实上反映的是掩耳盗铃的典故,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而钟有音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项反映了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项符合。B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C项意思是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这实质上是物我同化之意。D项体现了在具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这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项。【答案】A

2.(2009·广东)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甲的观点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的观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据此选A项。【答案】A

3.(2009·全国文综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故②错误;④中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项。【答案】B

4.(2007·广东,多选)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A.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 B.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 C.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 D.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解析】由解决赤潮的过程可知,对赤潮我们可以扼制,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彻底消灭,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所以D项正确。【答案】AD

1.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A.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飞矢不动 【答案】D

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答案】D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据此回答4、5题。

4.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A 5.如果请你为布朗讨回公道,你使用的哲理应该是()①静止决定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B)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A)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庖丁解牛”和“揠苗助长”典故中的屠夫和农民的做法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A)

A.只有深刻认识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B.只要敢于解放思想,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C.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成功地利用规律 D.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当我们说一支箭在飞时,只是说它在一定时间内经过许多点,在每一点上它都必须停留在那一点上。因此,它是静止的。把许多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因此说,飞矢不动。这一说法

(B)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属于唯心主义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法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B.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D)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飞矢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A.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尊重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规律来改造自然界

D.①②④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下列与这则材料蕴涵的哲理不相同的是(A)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国权威人士曾强调:为人必循规,处事须依矩。莫作行空之天马,莫存侥幸之心理。还是有点儿“规矩”意识的好,坦坦荡荡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求真务实”是浙江精神的灵魂,也是我们宁波人的特点。求真务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时的“实”不能代替此时的“实”。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C.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D.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A)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现行刑法部分条文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危险驾驶犯罪、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等,提请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从哲学看,这体现了(B)A.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二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

【创新训练】1.“嫦娥二号”发射后,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这说明()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认识规律 B.人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C.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人的正确认识来自实践,错误认识来自科学思维 【答案】A 2.“嫦娥二号”发射后,将提供高精度的月球数据,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软着陆作准备。这表明()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人定胜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1.(2010·江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的理解。孔子的话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A项当选;材料没有涉及发展,B项不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项错误;题干没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A

2.(2009·江苏)“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答案】C

3.(2009·广东)“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这体现了()①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 ③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 ④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战胜自然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故③不合题意。【答案】C

4.(2008·江苏)“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规律的客观性的理解。审题时抓住“法”,属于规律性的东西,D项观点是正确的;B项观点是错误的;A、C两项观点不符合题意。【答案】D

5.(2008·宁夏文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故②错误,①③正确,④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故答案为B项。【答案】B

第三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

2、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四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结合相关原理,列举事实,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后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事实,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并且能够正确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

2、教学难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具体授课

导入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四季在不断更替,花草树木有枯有荣,你们也不断成长,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每天都是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之中。古人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说的是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古人也有曾经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是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也 从国家的法律、时代的趋势、社会的风气等角度说明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那么什么是运动呢?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

所谓的运动,在哲学上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特性,而仅仅是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也不仅是某一些东西所具有的

(2)运动不仅包括变化,还包括一个过程。

(3)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不是指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或者生命运动的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形式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既可以是数量的变化,性质或状态的变化,也可以使事物变化的过程。水结成冰是事物状态的变化;树木在土中埋了若干万年之后变成了煤,这是性质的变化;封建制度从一个产生发展到繁荣再到灭亡,这是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里讲到了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的世界,现在又讲到了运动,那么物质和运动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的存在在于运动,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都是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保持自我的。所以(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我们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这句话强调的是物质还是运动?当然是运动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① 任何物质都把运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不运动就不存在,只要物质是存在的,它就必定是运动的。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能不能找出一个绝对毫不运动的东西出来呢?这是绝对找不出来的。② 运动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物质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其属性,其属性才能够存在。人如果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那么人作为人的属性是否还能够保存下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开看,地球如果不运动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昼夜讲不再出现交替,地球讲受热不均,某个地方永远是白天,某些地方永远是黑夜,生命将不复存在。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是由一个时间在它之先的某个事物作用的结果,二是它自身就是绝对的在先者。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是永恒存在的,并非神的第一推动力所推动的,物质的存在即是发生运动。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如果脱离了运动谈物质,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句话强调的是谁在动。答案是物质。运动只能够是物质的运动,意识的变化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之后,我们的大脑对这些变化所作出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说到底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如果脱离了物质来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认为的“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没有物质不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许有人会说,重庆一中就在这个地方,我从来都没有看见它动过,从来都没有说重庆一中跑到南开中学去了,也没有什么媒体报道重庆一中自己长了脚从重庆跑到广东、福建或者更远的地方,你怎么说一切物质到在运动之中呢?面对这个疑问,我们应该怎么解答?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例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虽然在不同的一天中,但是其根本性质还没有变化,你还是你,而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到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但归根到底,其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这在物理中常常讲到,当两个事物以同样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运动时,物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比如两辆匀速直线行驶的车辆。比如说做在教室里的学生相对与地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结果发现是子弹,而自己却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子弹的速度是一样的,方向是一致的,相对于飞机这一参照系来说就是相对静止的。所以飞行员才能够抓住子弹并且自己毫发不伤。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暂时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我们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处在杂乱无章的运动之中呢?事实上,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的秩序的。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于规律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固有的”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不是神的意志所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赋予的,它不是依靠外力获得的。举例而言,就如我们的双脚,这是我们所固有的。但是某一天,如果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截肢,截肢之后又安了一个假肢,那么这个假肢就不是这个人所固有的,而是强加上去的。(2)“本质的”是指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例如苹果落地这只是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万有引力规律,但是它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形式,只有透过这种表现形式才能够揭示其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及万有引力。(3)“必然的、稳定的”指的是规律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比如某个人某天喝酒之后去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于是他想每天都喝点酒然后去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这个人真的这么做的话,结果是怎样的?他会真的中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喝了酒去买彩票并且中奖了,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是喝了酒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的,他把偶然的事情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叫做“守株待兔”,里面的主人公也是把偶然的当成了一种必然的东西。

2、规律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规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么规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人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能够消灭规律。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的好坏而发生改变,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或者灭亡。比如说价值规律,人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消灭价值规律,让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上涨,或者干脆就让各种东西的价格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价格上,永远不变动。只要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人们不可能去消灭它。(2)规律是普遍的。“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衰竭有法”,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体的运行到人类的生活,乃至人类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遵循这故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一步步走向死亡,无论他是最高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他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都注定有去世的那一天,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是规律,任何人都不能

够将之消灭。

3、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些条件规律的变现形式为各种具体的外在现象,条件变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万有引力这样一个规律的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地球上,只有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他才会往下掉,如果超过了这个速度,就会飞离地球飞向太空。

4、人和规律的关系

人们懂得规律的这些特征以及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之后,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呢?我们能够无视规律的存在而随心所欲吗?还是我们应该顺应规律无所作为呢?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材料二:发菜广泛分布于北方各个省份,耐高温、寒冷及干旱能力很强,生长于海拔1000到2800米的干旱贫瘠土地中。由于发菜产地通常相当贫穷,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但由于多年来过量采挖发菜,其野生资源已被严重破坏,并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发菜的分布范围也随着土地的开发而大量减少。调查计算,产生1.5-2.5两发菜,需要搂10亩草场,1.5-2.5两发菜的收入为40-50元,即“40-50元的发菜收入,破坏了10亩草场,导致草场10年没有效益”。加上人群涌入草原后,吃住烧占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而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

看看两则材料中,那个更好的处理了人和规律的关系。答案当然是第一则材料。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收到规律的惩罚,这也是规律不可抗拒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小结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定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静止

(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尽心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

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2)普遍性

3、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4、人和规律的关系

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篇: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5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汇编

1.当前,经济下行的风险基本消失,而通胀预期有所强化。我国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保持了宽松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又有针对性地微调货币政策,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善于抓主要矛盾 B.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C.分清矛盾主次方面 D.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唐犁宋锄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即便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多数农村还是沿用古老的传统耕作方式,唐犁宋锄还是农民手中的主打农具,耕牛还是农民的好朋友。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锄禾日当午的踪迹难觅,唐犁宋锄快要变成文物了。这一事实说明()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D.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解析: A、C、D与材料不符。答案: B 3.上海世博园浦西片区的城市足迹馆,共分一个序厅和城市起源厅、城市发展厅和城市智慧厅等三个主题厅,从早期农业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全方位展现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演变过程。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示的内容反映了()A.任何事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 B.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解析: B、D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答案: A 4.2010年6月17日,美国中西部地区明尼苏达州,就发生了36次龙卷风,龙卷风所到之处,无数房屋被夷平,树木被吹倒。气象学家表示,当上升气流与湿热空气相遇变成高速的旋风时,就形成了龙卷风。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解析: A、C不符合题意。D观点错误。答案: B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2010年在中国的中心工作,是保护中国独特重要的野生动物和野生生态系统。运用相关知识,回答5~6题。

5.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解析: B、D本身错误,C与材料不符。答案: A 6.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过度的经济发展,人为的偷猎,导致了史无前例的物种丧失,其中包括一些中国特有物种。这告诉我们()A.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B.人们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

C.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们的活动决定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 解析: A、B、D本身错误。答案: C 广东农垦局局长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其实我并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神,我只是遵循了市场规律,依靠整个团队,并一步步来做而已。”“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同。没有市场,种出的东西再好,也只能等着烂掉;离开市场,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告诉我们()A.人们可以创造必要的规律为自己服务 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不确定的

C.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只要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在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就

解析: A、B、D表述不科学。答案: C 8.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①认识和把握规律 ②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被动适应规律 ④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否认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答案: B 9.捕食鼠类的天敌减少,使鼠类更加泛滥。近年来,牧区开始有意识的培育和繁殖草原鹰和狐狸,保护草原狼等鼠类的天敌,有效遏制了草原的沙化。这说明人们()①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②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③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②错在“改造规律”。④“征服自然”的说法不科学。答案: C

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截止4月24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灾区造成遇难2 203人,失踪73人。

10.青海省玉树地震的发生说明()A.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们必须认识和改造规律

解析: A、D观点错误。C与材料不符。答案: B 11.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不存在静止

A.①②

C.②④

解析: ②④观点错误。答案: B 12.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了许多对地震的科学认识,增强了人们对灾害的反应能力。这说明()①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②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①②

C.①③

解析: ③④不符合材料。答案: A

16.材料一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给春耕备耕带来不利影响。

材料二 据统计,截至2010年3月10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7 9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 371万人,占全国的75%。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一场万众一心降伏旱魃的战役,在西南大地上打响。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10分)(2)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抗旱保民生、促春耕。(10分)答案:(1)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旱灾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各地积极抗旱,体现了人的能动性。(4分)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旱灾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3分)③人们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造福人类。通过多种方式抗旱保民生、促春耕,体

B.③④ D.②④ B.①③ D.③④

现了这一点。(3分)①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从实际出发。面对旱情抓春耕时机,制定正确的方案措施,是正视自然,从实际出发的表现。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抗旱中既要保障居民饮水,又要保春耕,各地应共同努力。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抗旱保民生、促春耕,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做到持续发展。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按规律办事。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必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10分)

下载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1 一、说课程序: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下面......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本框题共有两目......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专题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正关系。 3.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汇编)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政治组:魏林飞 一、教学理念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教师主导 ??二、?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 本框题分析论证了物质......

    四、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