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过程与方法: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透 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 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自学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中,没有_______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_______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_____________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另
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探究一】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2、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哲学错误?
3、阅读书本31页中间的探究,回答里面的两个问题。然后请你归纳一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二】
1、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这说明什么?
2、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运用运动与静止关系原理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探究三】
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有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的现象;人会有生老病死,不可万寿无疆;社会的新制度最终一定会代替旧制度;人的认识也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这些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红灯停,绿灯行 C、阶级斗争规律 D、苹果落地 E、万有引力规律 F、守株待兔 G、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3、由于人们破坏性的掠夺自然,全球都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这种观点对吗?举例说明。
课后检测总结案
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 ① 4.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言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5.在中国气象局统一协调下,旱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月23日,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组织了人工增雨作业,其中,北京、山西、山东累计飞行作业影响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作业影响区域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雪,对缓解当地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人们可以根据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重点)】
一、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课堂总结〕回归课本,动手列出知识框架
第二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富县高级中学政治导学案 高二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七课时导学案
编制人:赖东亮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生完成所需时间:20分钟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学习目标:能说出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的客观性的内容
二、知识链接: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联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___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___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探究质疑
探究一: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四、当堂检测
1、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的错误是:
A、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 D、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2、“拔苗助长”没有“助长”反而“助死”的原因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发挥出来 B、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C、人们不可能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 D、没有做到亲身实践
3、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4、教材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中,他犯的错误是: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似乎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5、下列说法的错误与欧布里德一样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吾心即是宇宙,宇宙既是吾心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6、有人认为“水往低处流”是客观规律。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认识是: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揭示了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
C、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把事物的运动等同于事物的运动规律 D、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把规律和规律的现象混为一谈
五、收获与困惑
第三篇: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编写人:孙忠信 审核人:孙家前
一、学测要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3、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
4、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二、预习——自学——展示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 二是说。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
三、合作——探究——展示
探究一:以下是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认为应怎样评述以上两人的观点?
探究二:在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有面镜子,找出的都是参观者自己.这一精巧的设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什么?说明理由。
四、练习——检测——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5.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威胁,“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其罪魁祸首是污染与人们的过度捕捞。由此可见()A.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发展起消极作用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C.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D.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7.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8.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析题
9.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五、回顾——总结——反思
第四篇:第四课第二节--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学习重难点】
理解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 _和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 ___ 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 _____的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 ______,也不能___ 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 ____,而不能___________。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学习内容】
1.阐述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1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2.课堂探究(P32):(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运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静止的含义是什么?运动和静止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规律?如何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5.课堂探究(P3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2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小结】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巩固学习学习测评】
一、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3.“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羔羊,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一头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这表明()
A.自然界中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 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质
6.(2008江苏高考)“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3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2009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2009福建高考)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9.(2007宁夏高考)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材料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4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五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二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自测】
选择题
.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5.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D.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7.XX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XX年的“奥运旋风”中,将有乌兰察布的“风”,北京提出“绿色奥运”,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五分之一的电要用绿色能源——风电。乌兰察布正是为奥运提供风电的主力基地。风力发电机是利用风力和能量转化来实现发电目的的。这说明()
①自然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②人们对自然物的利用是以自然物的属性和特征为前提的③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状态,所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就具有了主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一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0.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非选择题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