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

时间:2019-05-12 08:4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篇: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四课第二框的,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重点、难点: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习目标】

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通过学习,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用红笔标注不明白的问题)

(一)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

③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1.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将物质、运动分离的唯心主义和静止僵化的形而上学。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 一种。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辩证统一。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运动是 的、的和 的;而静止是 的、的和 的。

联系:① 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方法论〗1.既承认运动绝对性,也肯定相对静止 2.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

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内容〗: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革命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注:主观能动性: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①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③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颠倒了二者。)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4.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5.规律有好坏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6.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7.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制约(注意: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因而两者不能是相互制约的)

三、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

【 探 究 案 】

一.质疑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变化的事物?(2)“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绝对精神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观点?

(3)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答:(1)岁岁年年、寒暑相推的大自然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不是“心”的运动,也不是概念或精神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探究二: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答: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的;但实际上它们仍在运动(作为地球上的物体,它们是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的)

探究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塌进同一条河流。”运用所学哲理,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应怎样评述以上两人的观点?

[答案]:(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地理解了运动的绝对性,因而否定了相对静止,他的观点会导致不可知论。

探究四:1.简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两句名言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2.水往低处流,人们可以利用水利设施引水上山,灌溉农田;根据生物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这说明了规律是可以改造或创造,对吗?

答: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检 测 案 】

1.(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09江苏高考)《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里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7.为了缓解北方旱情,借助2月下旬的冷湿气流,我国北方各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这说明()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大自然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条件为人类造福

8.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篇:第四课第二节--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学习重难点】

理解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 _和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 ___ 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 _____的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 ______,也不能___ 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 ____,而不能___________。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学习内容】

1.阐述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1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2.课堂探究(P32):(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运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静止的含义是什么?运动和静止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规律?如何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5.课堂探究(P3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2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小结】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巩固学习学习测评】

一、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3.“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羔羊,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一头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这表明()

A.自然界中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 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质

6.(2008江苏高考)“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3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2009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2009福建高考)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9.(2007宁夏高考)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材料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4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过程与方法: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透 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 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自学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中,没有_______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_______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_____________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另

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探究一】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2、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哲学错误?

3、阅读书本31页中间的探究,回答里面的两个问题。然后请你归纳一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二】

1、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这说明什么?

2、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运用运动与静止关系原理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探究三】

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有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的现象;人会有生老病死,不可万寿无疆;社会的新制度最终一定会代替旧制度;人的认识也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这些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红灯停,绿灯行 C、阶级斗争规律 D、苹果落地 E、万有引力规律 F、守株待兔 G、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3、由于人们破坏性的掠夺自然,全球都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这种观点对吗?举例说明。

课后检测总结案

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 ① 4.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言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5.在中国气象局统一协调下,旱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月23日,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组织了人工增雨作业,其中,北京、山西、山东累计飞行作业影响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作业影响区域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雪,对缓解当地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人们可以根据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重点)】

一、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课堂总结〕回归课本,动手列出知识框架

第四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富县高级中学政治导学案 高二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七课时导学案

编制人:赖东亮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生完成所需时间:20分钟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学习目标:能说出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的客观性的内容

二、知识链接: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联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___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___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探究质疑

探究一: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四、当堂检测

1、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的错误是:

A、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 D、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2、“拔苗助长”没有“助长”反而“助死”的原因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发挥出来 B、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C、人们不可能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 D、没有做到亲身实践

3、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4、教材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中,他犯的错误是: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似乎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5、下列说法的错误与欧布里德一样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吾心即是宇宙,宇宙既是吾心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6、有人认为“水往低处流”是客观规律。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认识是: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揭示了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

C、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把事物的运动等同于事物的运动规律 D、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把规律和规律的现象混为一谈

五、收获与困惑

第五篇: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编写人:孙忠信 审核人:孙家前

一、学测要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3、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

4、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二、预习——自学——展示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 二是说。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

三、合作——探究——展示

探究一:以下是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认为应怎样评述以上两人的观点?

探究二:在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有面镜子,找出的都是参观者自己.这一精巧的设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什么?说明理由。

四、练习——检测——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5.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威胁,“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其罪魁祸首是污染与人们的过度捕捞。由此可见()A.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发展起消极作用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C.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D.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7.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8.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析题

9.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五、回顾——总结——反思

下载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二框练习

    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二框练习一、选择题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B.具体性C.唯一性D.条件性2.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与客......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专题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正关系。 3.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

    四、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二、认识......

    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框 一、选择题 1.“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学案一体化 班 级 姓 名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

    高二政治《必修四》导学案6(共五篇)

    5.张家界天门中学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编号: 06总课时:课型:预习+展示上课时间:2013.10主备人:伍芳莉审查人:廉基军审核人:班级:组号:姓名:学生评价:教师评价:4.必须坚持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