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
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2、能力层面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
•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课本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犯了什么错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为什么是错误的?
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投影几组说法:①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②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③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思考:以上说法是规律吗?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投影材料: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提出问题:这些是否说明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学生归纳出出: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投影:①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因为我们按规律办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②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归纳出:①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尊重客观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课堂小结
①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两大知识线索。②由学生总结本课还有那些疑问
(五)当堂检测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大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削弱了洞庭湖防洪抗旱的能力。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五分之一,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第二篇: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框
一、选择题
1.“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运动是有规律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答案] A [解析] 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A。
2.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B、C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 [答案] D [解析] 列宁的观点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D正确;其余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4.近两年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故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5.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①认识到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②看到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③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④揭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材料中王夫之的观点表明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②项符合题意;③④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A。
二、非选择题
6.历史上,陕西省吴起县是个林草十美的地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以粮为纲”的政策导向,加之当地群众长期沿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面积开荒种地和漫山放牧,掠夺式经营土地资源,致使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和“越荒越牧、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几年,当地把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走出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和谐统一。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B.①④ D.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②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规律,大面积开荒种地和漫山放牧违背了客观规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就是自然对人的惩罚。
③面对客观自然规律,人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们认真总结过去盲目毁林开荒、漫山放牧的教训,把握森林与保持水土之间、农林牧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的规律性,走上了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的辩证统一。
[解析] 本题通过陕西省的发展考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质是考查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然后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回答时结合陕西省的做法加以分析,实现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
一、选择题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答案] B [解析] 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D不合题意。故选B。
2.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A.①③ C.①② [答案] C [解析] 对联形象地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选C。
3.“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B.②④ D.③④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选A。B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没有体现,D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C.①④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故选C。
5.《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意思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事生产活动,才能获得粮食丰收,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C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B、D都是错误的。故选C。
6.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③④ D.②③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的 [答案] C [解析] 引文的意思是如果以船为参考系的话,是云在运动;如果以云为参考系的话,是船在动,故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适合题意;A、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D只看到了静止,没有体现运动,故选C。
7.2015年6月份,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抓住有利天气时机,组织实施空中、地面立体人工增雨作业,全省多个地区降下中到大雨,有效缓解了前段时间旱情。这说明()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 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答案] D [解析]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故D符合题意。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B与题意无关;C错误,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文化媒体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它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展演,经过不断努力,以《梨园春》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和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品牌先后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答案] ①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豫剧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豫剧工作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或:尊
重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拓展了豫剧的发展空间。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豫剧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打造了一大批豫剧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豫剧的良性发展。
[解析] 本题的答题范围非常明确,为“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题型属于原因类。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需要根据材料中豫剧的发展措施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对应其发展措施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和遵循规律;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三篇: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资料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选择题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变幻莫测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解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体现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D正确。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说是变幻莫测的,A错误;B、C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2.物质的温度实际上是由组成物质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如果给物质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之后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物质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材料表明()A.绝对零度是物质运动的临界点 B.绝对零度是一切质变的临界点 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控制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组成物质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物质的温度达到极限后,就不再下降,体现了物质的相对静止,D符合题意。温度不下降,并不等于物质不运动,A错误;题中没有涉及绝对零度与质变的关系,B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不是人能控制的,C错误。
答案: D 我国大陆属于地震多发的地质环境,多地震灾害是基本国情。随时关注地震活动、提高防御能力是永久的话题。回答3~4题。
3.从地质构造上看,地震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其所处的大陆板块地质活动的结果,但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这表明()①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②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不能因为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就否认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①观点错误;题干没有说人类违背规律的做法,②与题意无关;从题干可以看出地震的发生是有规律的,③正确;虽然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地震仍按其规律运行,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④正确。
答案: D 4.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被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不存在静止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体现了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①正确;“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表明地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体现了相对静止,③正确;运动是绝对的,不是事物的特殊状态,②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观点错误。
答案: B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而且要将改革贯穿始终。虽然这几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都是“稳中求进”,但每年赋予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 C.思维与存在是辩证统一的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解析: “稳”和这几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保持一致,体现了相对静止;“进”和每年赋予“稳中求进”的内涵都有所不同,体现了绝对运动,D符合题意。
答案: D 6.总书记曾经指出,许多青年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时,有一股狠狠砍几“板斧”,扭转一下局面的虎劲。但如果在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的时候,求成心切,操之过急,也容易违背科学,脱离实际。“治乱绳,不可急”,急于求成本身就孕育着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①外来干预不利于事物发展 ②事物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③青年干部的威信不高,其能力很难得到群众认可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保证效果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在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的时候,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很可能违背科学,这说明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办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④正确。符合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的外来干预,对事物的发展是有利的,①错误;③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 D 7.北京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解析: 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成功实施人工降雨,体现了人们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C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或改造规律,A、B、D错误。
答案: C 8.北京园博园中繁花似锦的锦绣谷,是由一个20多公顷的大垃圾坑改造而成的。建设者们通过生态修复建园,巧妙利用废弃土地,化腐朽为神奇。“化腐朽为神奇”()A.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 B.是利用和改变规律的必然结果
C.体现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恢复了自然界原有的联系方式
解析: 题中的做法不涉及生产方式的改变,A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B中“改变规律”的说法错误;“化腐朽为神奇”是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利用规律的结果,体现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C正确;D说法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结合材料,说一说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 材料首先揭示了人的遗忘规律,然后设问如何按照遗忘规律安排自己的学习,实际考查的是如何按规律办事的知识。在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回答,切忌只谈教材理论而没有结合材料。
答案:(1)认识和了解学习规律,特别是记忆遗忘规律。要认识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尊重学习规律,按规律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的知识后,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并经常复习已学知识,克服遗忘。
(3)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发挥主动性,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记忆。
第四篇: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
第二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T)2.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F)提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F)提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4.规律有好坏之分。(F)提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无好坏之分。5.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F)提示: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6.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B项是对运动概念的准确表述,故应选之。
答案 B 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 材料中名言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故选B。A、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1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 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典型的不可知论。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与静止概念的把握,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都错误,故应选A。
答案 A 10.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 王夫之的观点说明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与其观点是相符的,选D;A、B、C三项本身观点错误。
答案 D 1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A.水往低处流
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 A、D两项都属于现象的联系,“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规律的结果。B项属于计划、规则,不具有客观性。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2.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诉我们()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解析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B;C不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排除D。此题主要强调违背规律从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A。
答案 A 13.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C.尊重规律
B.勇于创新
D.依靠群众
解析 纪念馆的意义就在于保持旧居原貌,所以漫画中拆除“旧居”改建“纪念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启发我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 C 14.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故该题选C。
答案 C 15.“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 “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三、综合题
16.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答案 ①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运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②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③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7.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对规律客观性原理的应用。首先分析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然后分析人类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要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答案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上述材料中由于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选择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就是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第五篇: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A、联系运动 B、运动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 D、客观实在性运动
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7、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二、非选择题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