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2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第一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板书)

过渡: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教师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教师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课堂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D)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二)、.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板书)

◇教师根据教材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过渡: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教师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教师提出两句名言让学生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教师归纳: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课堂练习:“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D)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板书)

◇教师提问: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板书)

教师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规律的各个特征:判断,下列是规律的有:A、万有引力规律

B、遗传规律

C、8与发、4与死

D、阶级斗争规律

E、有好风水、事业就能成功。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C、E不是。因为C、E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主观臆造的、人强加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学生判断:F、地球绕着太阳转,水往低处流。G、万有引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F不是,G是。因为F是现象,是规律的表现,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学生判断:判断其中是必然联系的有: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价格必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④“守株待兔”

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答案:①②③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板书)下列说法中,哪些属于规律?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乌鸦叫丧,喜鹊报喜

④万有引力

⑤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苹果落地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⑨水往低处流 ⑩我每天6:00起床 答案:④⑦

2.规律具有客观性(板书)

◇教师提问:(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板书)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板书)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板书)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课堂练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3、规律是普遍的(板书)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课堂练习:“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B)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板书)(1)人能够认识规律(板书)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板书)展示图片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教师提问:(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不能。

(2)学生回答略

◇课堂练习:

2003年8月29日凌晨,火星与地球进行了6万年一次的最亲密接触,许多文爱好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据科学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亲接触,估计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实说明(D)

A、火星大冲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火星大冲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火星大冲现象 D、人们对火星大冲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本课小结: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课后练习:辨析:规律是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

2、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第三篇: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结合相关原理,列举事实,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后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事实,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并且能够正确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

2、教学难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具体授课

导入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四季在不断更替,花草树木有枯有荣,你们也不断成长,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每天都是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之中。古人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说的是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古人也有曾经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是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也 从国家的法律、时代的趋势、社会的风气等角度说明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那么什么是运动呢?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

所谓的运动,在哲学上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特性,而仅仅是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也不仅是某一些东西所具有的

(2)运动不仅包括变化,还包括一个过程。

(3)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不是指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或者生命运动的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形式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既可以是数量的变化,性质或状态的变化,也可以使事物变化的过程。水结成冰是事物状态的变化;树木在土中埋了若干万年之后变成了煤,这是性质的变化;封建制度从一个产生发展到繁荣再到灭亡,这是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里讲到了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的世界,现在又讲到了运动,那么物质和运动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的存在在于运动,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都是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保持自我的。所以(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我们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这句话强调的是物质还是运动?当然是运动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① 任何物质都把运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不运动就不存在,只要物质是存在的,它就必定是运动的。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能不能找出一个绝对毫不运动的东西出来呢?这是绝对找不出来的。② 运动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物质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其属性,其属性才能够存在。人如果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那么人作为人的属性是否还能够保存下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开看,地球如果不运动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昼夜讲不再出现交替,地球讲受热不均,某个地方永远是白天,某些地方永远是黑夜,生命将不复存在。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是由一个时间在它之先的某个事物作用的结果,二是它自身就是绝对的在先者。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是永恒存在的,并非神的第一推动力所推动的,物质的存在即是发生运动。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如果脱离了运动谈物质,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句话强调的是谁在动。答案是物质。运动只能够是物质的运动,意识的变化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之后,我们的大脑对这些变化所作出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说到底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如果脱离了物质来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认为的“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没有物质不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许有人会说,重庆一中就在这个地方,我从来都没有看见它动过,从来都没有说重庆一中跑到南开中学去了,也没有什么媒体报道重庆一中自己长了脚从重庆跑到广东、福建或者更远的地方,你怎么说一切物质到在运动之中呢?面对这个疑问,我们应该怎么解答?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例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虽然在不同的一天中,但是其根本性质还没有变化,你还是你,而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到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但归根到底,其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这在物理中常常讲到,当两个事物以同样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运动时,物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比如两辆匀速直线行驶的车辆。比如说做在教室里的学生相对与地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结果发现是子弹,而自己却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子弹的速度是一样的,方向是一致的,相对于飞机这一参照系来说就是相对静止的。所以飞行员才能够抓住子弹并且自己毫发不伤。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暂时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我们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处在杂乱无章的运动之中呢?事实上,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的秩序的。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于规律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固有的”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不是神的意志所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赋予的,它不是依靠外力获得的。举例而言,就如我们的双脚,这是我们所固有的。但是某一天,如果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截肢,截肢之后又安了一个假肢,那么这个假肢就不是这个人所固有的,而是强加上去的。(2)“本质的”是指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例如苹果落地这只是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万有引力规律,但是它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形式,只有透过这种表现形式才能够揭示其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及万有引力。(3)“必然的、稳定的”指的是规律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比如某个人某天喝酒之后去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于是他想每天都喝点酒然后去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这个人真的这么做的话,结果是怎样的?他会真的中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喝了酒去买彩票并且中奖了,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是喝了酒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的,他把偶然的事情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叫做“守株待兔”,里面的主人公也是把偶然的当成了一种必然的东西。

2、规律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规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么规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人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能够消灭规律。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的好坏而发生改变,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或者灭亡。比如说价值规律,人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消灭价值规律,让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上涨,或者干脆就让各种东西的价格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价格上,永远不变动。只要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人们不可能去消灭它。(2)规律是普遍的。“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衰竭有法”,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体的运行到人类的生活,乃至人类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遵循这故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一步步走向死亡,无论他是最高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他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都注定有去世的那一天,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是规律,任何人都不能

够将之消灭。

3、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些条件规律的变现形式为各种具体的外在现象,条件变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万有引力这样一个规律的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地球上,只有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他才会往下掉,如果超过了这个速度,就会飞离地球飞向太空。

4、人和规律的关系

人们懂得规律的这些特征以及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之后,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呢?我们能够无视规律的存在而随心所欲吗?还是我们应该顺应规律无所作为呢?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材料二:发菜广泛分布于北方各个省份,耐高温、寒冷及干旱能力很强,生长于海拔1000到2800米的干旱贫瘠土地中。由于发菜产地通常相当贫穷,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但由于多年来过量采挖发菜,其野生资源已被严重破坏,并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发菜的分布范围也随着土地的开发而大量减少。调查计算,产生1.5-2.5两发菜,需要搂10亩草场,1.5-2.5两发菜的收入为40-50元,即“40-50元的发菜收入,破坏了10亩草场,导致草场10年没有效益”。加上人群涌入草原后,吃住烧占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而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

看看两则材料中,那个更好的处理了人和规律的关系。答案当然是第一则材料。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收到规律的惩罚,这也是规律不可抗拒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小结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定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静止

(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尽心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

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2)普遍性

3、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4、人和规律的关系

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四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2015年11月我有幸参与xx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1月5日上午我作为参赛选手在xx第四中学进行授课,授课课题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过本课的学习,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我所授课的班级是理科班,所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尤其是哲学。下面是我对本次授课的反思: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教学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

2、利用视频与典型的事例说明问题,将知识化繁为简。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例如:导入我运用“北京雾霾现象”让学生感受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且也是有规律的,层层进入。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本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打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现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思考出个性问题的共识,在归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分析,以及我的引导,很快发现它们都是运动的,于是从此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近而导出运动的概念。并因势利导继续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运动的事例,并且提问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的积极性,重难点也随即突破。再如:在讲静止的时候,我运动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一个人站在路边,然后有一辆车从他身边经过,她说车上的乘客和司机是运动,可司机和乘客都认为他们没有动。通过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相对静止的 二层含义,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教学中,恰当的、典型的事例在说明问题时将知识化繁为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不足之处:

1、课件设计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有一少部分学生是在自己阅读,没有参与到谈论中去,我也没有及时的去组织让其参与到活动中来。

3、、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

4、因为还没有一轮的教学,所以对哲学这一块的内容不是很熟练,且知识系统也没有形成,所以上课过程中过渡不是很好,内容的衔接不流畅。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总之,通过此次的参赛,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克服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第五篇:高中政治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板书)

过渡: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教师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教师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板书)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板书)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板书)

◇教师根据教材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过渡: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教师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通过和学生一起的议论和分析后,教师用一个图表帮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留空让学生填)

教师提出两句名言让学生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教师归纳: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板书)

◇教师提问: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板书)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板书)2.规律具有客观性(板书)

◇教师提问:(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

(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板书)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板书)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板书)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规律是普遍的(板书)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板书)(1)人能够认识规律(板书)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板书)展示图片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教师提问:(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1)不能。

(2)学生回答略

本课小结: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下载《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范文模版)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研读案 班级姓名编号 06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①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②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专题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正关系。 3.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本框题共有两目......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

    【创新训练】1.“嫦娥二号”发射后,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这说明( )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汇编)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政治组:魏林飞 一、教学理念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教师主导 ??二、?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 本框题分析论证了物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汇编 6.建国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