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四单元《陋室铭》部编版教材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编排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精美简约,隽永畅达,立意鲜明,富于情趣。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一间陋室的描绘和赞美,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从而寄寓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文字较为浅易,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也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习惯,并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能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予以自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我近一年时间的语文素养熏陶下,有了一定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文字较为浅显的文言文能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粗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了文言诵读疏通法,以课前预习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不断诵读和课文注解,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点评法,合作成果展示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快乐共享)的方式完成。
第一,是深情导入环节:用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引出关于选择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出刘禹锡面对一间陋室所做的选择,给出思考。本环节采取看小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
第二,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环节:本环节采取小微课形式带领学生简单了解作者。
第三,是深情诵读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朗读(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男女同学合作朗读,学生个体深情朗读),并让学生互评,使学生对文体产生情感认知兴趣,从而初步理解作者的情趣和情操。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朗读成诵的学习目标,采取了生动的师生互动法,学生互评法。
第四,是疏通文意环节:本环节通过课前预习的学案,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全班同学一起认知和订正文意的效果。主要完成学生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五,是合作探究,快乐共享环节:本环节通过创设三个合作学习板块【(趣改对偶句,加深文本行文特色的理解)(文本主旨探究,加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素养提升,话题小作文情感延伸)】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最后提升学生情感的素养。本环节采取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共享中来,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成果展示法、学生互动点评法、抢答法等各种方法穿插进行。主要完成学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文本,并完成当堂诵读。
2、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3、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感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有感情地背诵这篇短文,以便在课堂上生动有情境地进行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2、提前了解作者写这篇短文的背景,并用自己的声音配音制作成小微课。
3、寻找课文的人生价值意义,制作相关的升华情感素养的小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和结尾,以勉励学生的道德情操。
◆学生准备
课前下发课前预习案,布置学生朗读文本,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课文的注解自行疏通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别开生面,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年央视一套推出一档相当火爆的栏目,那就是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期中有一期的开场白,非常贴切今天上课的内容。先卖一个关子,一起来看一段短视频。
导入视频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是啊,选择是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无处不在。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突如其来的艰难挫折,甚至是困顿潦倒,这都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角的名字,他叫刘禹锡,和所有不幸的人一样,他的人生也同样遭遇到了不幸。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的人生遭遇。
导入刘禹锡三迁其所背景资料
三、以意逆志,深情诵读
通过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命运的不济和困顿,当他面对生活别无所选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另一种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傲岸。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之情,走入文本深情诵读,先由老师作一下示范朗读。朗读的时候,一般要注意这几点,一是语气的轻重缓急,二是节奏的快慢停连,三是情感的深情投入。
老师示范朗读:
同学高声自由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高声自由的深情朗读课文。看同学刚才朗读的都非常投入,我们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读一下,看看表现怎样?
从刚才你们的掌声可以知道,他们的朗读已经表现非常不错了,是吗?那有没有同学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可以超越这两位同学的?
好,你来,但是在你朗读之前,可以对他们刚才朗读作一下点评吗?都是说好的啊,那有没有感觉他们读的不够到位的地方呢?因为你是要来超越他们的。
掌声代表一切!
请全班同学合着节奏齐声朗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疏通文意。通过这样的朗读,我想大家对文章一定有很深的情感共鸣了。接下来的环节,请大家拿出昨天完成的预习案,一起疏通一遍文章的意思。我们同样请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展示你的预习情况。来,哪位同学,好的,我们请________同学展示。
五、布置任务,课堂提升。
两个环节下来,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为了活跃下气氛,老师给大家发三个红包,好不好?我把红包给刚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三位同学。请拆开红包看看到底有什么奖励,哦,原来是一枚书签,有没有失望?(没有)看来觉悟很高,就像我们的诗人一样惟吾德馨,品德美好啊!不过书签的后面还有我的亲笔签名,好好珍藏哈~但是每张书签除了我的签名,还有一项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分别问三位同学抽到的课堂合作探究练习题(趣改对偶、主旨探究、素养提升)。
好,现在请各组按照刚才抽到的任务完成课前下发的导学案。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现在开始讨论探究。
六、快乐共享。
各组同学已经差不多完成自己的任务了,现在我们分别请各组的同学代表上来展示成果,一起快乐分享。
首先是第一板块的题目——趣改对偶
这是一道对偶句的填空题目,为了让大家更熟悉课文,我故意把原来的句式作个调整,让同学们用对偶的形式补充完整。这一纵组的同学哪个小组同学可以争取机会来表现你们完成的情况。
教师总结点拨:对偶句,我们已经接触过比较多,“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在唐诗里学到了非常多这样对偶形式的句子,都知道对偶句有结构相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的特点。
刚才______同学填写的都非常正确,掌声送给他。现在进行第二板块题目的展示——主旨探究
第1、2、3、4题,由老师来提问,第二组同学进行抢答。
通过上面4个题目,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何说自己居的陋室不陋了,因为这里环境幽雅(板书),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诗人往来的朋友高雅(板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闲暇之余,生活情趣淡雅(板书),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那为何这间陋室能有这么雅致的生活情趣呢?因为屋主人(惟吾德馨)。
接下来,请第二组的同学上来展示第5题,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诗人一天的生活。来,哪一小组的同学抢着上来展示你的才华。
好,请______同学上来展示!
到底写得如何呢?哪位同学可以作一下点评?(谢谢你的精彩点评)有没有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上来展示的?
同样请同学点评一下,写得如何?(也同样谢谢你的精彩点评)看来都很傲骄哈,不错,掌声给他们。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共享第6题的成果,什么同学可以展示?
对,说得非常好,掌声鼓励。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一样,这篇短文就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托的物是一间陋室,那言的志是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参考答案供大家选择一下。(逆来顺受
低眉顺眼 高洁傲岸
与世无争 安贫乐道
忍气吞声)请选两个最贴切的词语总结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志趣。
是啊,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使得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这需要陋室的主人作出内心的真正选择。接下来就让我们由请最后一组同学来展示第三个板块的学习任务——素养提升
这题由哪一小组同学上来展示呢?
请______同学上来跟大家分享你们组写的选择。
学生点评:文笔优美,感悟自然,能通过刘禹锡的诗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嗯,点评得很好,那你可以推荐一位同学展示吗?
非常不错,这段话不仅写得生动流畅,句式整齐,而且读来出声情并茂,感悟深刻。老师可以给个小小的建议吗?这里引用了文天祥和于谦,为何不截取引用他们自己的名句来写呢?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各种不同的选择,是选择问心无愧,还是选择妥协服从,这在于我们的内心。当刘禹锡面对生活只留给他一间陋室的时候,他选择了从容不迫,选择了不改初心,选择了秉持本色,做一个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君子。
这节课到这里就快结束了,此刻,再让我们看一个小视频,提升我们的感悟。
导入《朗读者》选择开场语。
是啊,选择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生活的道路上,无论会遇到什么诱惑,或者艰难,我们都应该不要丢失了做人的道德根本,像我们的诗人刘禹锡一样相拥高洁的情怀,热爱生活。
课堂的最后让我们全班齐诵《陋室铭》。
八、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抛开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完全把课堂放开给学生,教师只起到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的作用,整堂课既不离教学纲本,又让学生思想得以碰撞,知识得以畅游,感悟得以提升。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设置下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在轻松的氛围下争先恐后达成师生快乐共享学习成果的教学目的。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意义,从而把语文的本真归还给学习的主角。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四单元《爱莲说》部编版教材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定位:
《爱莲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短文两篇》里的第二篇课文。前几课分别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和《陋室铭》。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文章通过对莲高贵品格的描写,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把握“莲”的形象,理解莲的品质,掌握以花喻人、衬托等手法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自主思考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较难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想、想象的能力,所以在分析“莲”的外形所对应的“君子”的品格时,可以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做出较为合理的推断。但是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影响,他们在把握作者对菊、对牡丹的态度时会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适时地引导。
三、教学设想:
1.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着眼于应试的教师们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作为教学目标,唯恐学生遗漏一词半句,于是一篇篇语句优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便被肢解成碎片,对“文”的鉴赏品析轻描淡写,如蜻蜓点水。而如今不少人又披着新课改的外衣,扛着“人文大旗”,开始大声呼唤“文”的价值,但是矫枉过正,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文言文的课堂俨然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基础字词句的积累又被忽略了。文言文教学,不能总在“文”与“言”的两难中乱冲乱撞,在这两端间必须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黄金分割点”,只有“文”“言”和谐统一了,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低效之轮回,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古代文化遗产带来的乐趣。基于上述思想,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先请学生就“爱莲说”这个标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翻译解读。这样“以文悟言”就把“文”和“言”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解决了二者割裂的问题,也解决了侧重一方偏废另一方的问题。
2.我校施行学案教学已经多年,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有效引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非常有价值。所以,我将认识生字、作家简介、文体知识、译读课文等较为简单的问题都通过学案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请他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3.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加深理解,同时唤起情感。本课的教学设计了五次诵读,分别为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小组读和两次全班齐读,五次诵读的任务各不相同,并且有梯度,层层递进。从读准字音、断句的浅显要求,到读出情感读出体悟的较高要求中,学生的认识也上了一个台阶。
4.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当下这种学习模式比较“流行”,或是因为这种模式会使人感到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就盲目地、多次地组织无效讨论。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在有需要的基础上,当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所以,本课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安排在分析莲花的品质这个较有难度的问题中,以求达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教学目标:
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汇,如可、蕃、之、濯、蔓、枝、远、鲜等。
2.了解作者周敦颐。
3.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理解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德育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感受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努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分析莲的形象,理解君子之德。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对莲、菊、牡丹的态度,感受正衬、反衬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学案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青莲居士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引出,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写莲 的诗句。
设计目的:调动并拓展学生的诗词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题:解读题目,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并请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
设计目的:检查课前预习,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为之后的学习预热。
(三)初读课文,掌握正确的字音和断句。(此环节包括学生个别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设计目的:检查学案预习,正音并规范断句,同时用音乐创设氛围,尝试模仿教师的语气读出感情。
(四)再读课文,译读文本:
1.通过解答学生之前的提问:“周敦颐爱莲,其他人爱什么花?”翻译并解读第一段前3句。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的问题设置,解决“言”的教学重点。并请翻译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提示学习要点,进一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解答学生之前的提问:“周敦颐为什么爱莲?莲有什么可爱之处?”翻译并解读第一段第4句。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的问题设置,解决“言”的教学重点。并请翻译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提示学习要点,进一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3.把握第一段第4句话的情感,以组为单位请学生朗读。设计目的:进一步体味作者喜爱莲赞美莲的情感。
(五)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小组合作探究莲与君子的共通之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君子之志”。
设计目的:此环节是把握文章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关键所在,有一定的难度,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解读。
2.从成就和品德两方面介绍作者周敦颐,补充周敦颐凌然正气的小故事以及陈宪章的诗《茂叔爱莲》。
设计目的:简单了解作者的杰出贡献,重点了解作者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从而进一步体会“君子之风”。
3.通过分析菊与牡丹的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进而译读第二段,并掌握本文以花喻人和正衬反衬的写作手法。
设计目的:仍然使用对“文”提问的方式,解决“言”的教学重点,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六)小结并再次配乐齐读课文:
作者不愿做___________的人,也不愿做_____________的人,他要做_____________的人。
设计目的:此环节的设置重申作者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方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高水平地诵读,在读中感受作者洁身自好、傲然独立的的人生追求。
(七)布置作业:
小练笔:以“爱______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设计目的:复习巩固本文学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九、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所以本教学设计大胆突破,探索“以文悟言”的教学思路,即以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来反照领悟“言”,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本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引领者”的新课标理念。从学案设计到课堂教学,整个环节均以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主,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在关键之处适时引导点拨,三维目标完成顺利。
第三,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新课标注重学生的 情感体验,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达到这个目标,朗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设计中期待让学生通过多形式,如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读得有神,读中有悟。而且我将朗读划分了层次和梯度,五次的朗读各有不同的作用,每一次的朗读都力图解决不同的问题,层层提高,从而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
第四,巧抓时机,适时渗透作家介绍。一堂好课,每个环节都应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每一个环节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只要科学合理,配合我的教学节奏,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是可以创造新的富于变化的。本文对作者周敦颐的介绍,关系到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所以不放在上课伊始,而放在分析君子之德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环节设计紧凑,由浅入深,过度衔接顺畅自然。各环节给学生设计了合理的台阶,难易有别,梯度明显,符合认知规律。
以上是本人对《爱莲说》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四单元《驿路梨花》部编版教材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驿路梨花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
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环节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驿路。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段落,分别在哪里? 请结合课下注释明确题意,速读课文,抓住文眼。(评价学生定向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学生速读课文,3分钟动笔画出描写梨花的段落。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评价学生对文章中主要内容和虚实描写手法的了解)
第一处:实写; 第二处;虚写;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活动: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完成。
环节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梨花”含义
(一)一写梨花
活动:齐读1-3段,了解故事背景,师读4─6段学生闭目体味
问题一:月光下的梨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我们为什么着急?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旨在评价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进展中设置悬念作用的理解)
问题二: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活动:学生齐读7-12段,然后独立思考问题。
问题
三、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他是小屋主人吗?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进一步评价学生对文章反复使用悬念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作用)
活动:教师读13-26,学生思考问题,个体回答。
(二)二写梨花
活动:学生齐读27自然段,同桌讨论问题
问题一: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
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问题二:劳动中,又见到了谁?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评价学生对误解和悬念在文章结构中作用的理解)
师生讨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问题三: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人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同桌讨论,找出文中间接描写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活动: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问题一:“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问题二: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五单元《游山西村》部编版教材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反复朗读了解诗意。
2、通过拓展学习有关陆游的爱国诗篇,进一步感悟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3、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悲”的含义,体会陆游希望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陆游的《游山西村》我们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思想。
二、朗读
1、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师:这首诗是诗人67岁时写的,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3、出示已经学过的古诗《示儿》
示儿 【宋】陆游
译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4、通过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2)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3)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5、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三、探究学习:
1、三首诗歌的共同点?
2、说说具体表达方式?
3、爱国情的特点?
四、师总结: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怀抱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收集一下他的诗歌好好读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部编版教材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一词经维法,以“流动”一词为抓手解读藤萝形态流动背后的生命律动;采用本文与《哭小弟》的整合朗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一、新课导入
1、析题目:能不能换成“紫藤萝”?“紫藤萝花海”
明确:不能,比喻更加生动,写出花儿的繁盛,而花海虽有比喻,但显得太过平静,流动感不强。
2、引出“流动”一词,今天我们就用一词经纬法,用流动一词来品读课文。
(板书:流动)
二、流动的花儿与流动的生命
1、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一般的写作思路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景状物,再写作者的感悟,哪些段落是在集中写作者眼前看到的藤萝花的?
明确:2—6段
2、仔细品读,思考作者从如何来描绘出紫藤萝像瀑布一样的流动感。(提示:外形、内蕴)
明确:①整体外形,气势相同——悬垂倒挂,繁密茂盛。(“盛”:花瀑如万马奔腾在倾泻而下,这是一树花的外形)(一树花)
②“深深浅浅的紫”颜色渐变,色泽感相同,颜色的描绘也在映 衬着流动。(一树花)
③“迸溅的水花”vs“欲滴的露珠”:色调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 跃闪动。(一树花)
④镜头拉近,一朵花中对于颜色的描写:“上深下浅”光泽闪耀,色泽渐变
⑤一朵花的形态描绘:
花喻为帆,花喻为舱——远航、前行
a.“张满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船的状态,顺风航行。
b.“满满的”:满满行囊是远航
c.“忍俊不禁”:为何而笑?开花,绽放生命,展现生命之美的得意,喜悦。
d.此时作者设的疑问能否解答?什么仙露琼浆?文章有无印证的地方?(生命的酒酿)
“星星之火(革命之火)可以燎原”,→“闪闪之花可以流动”,这里的光指的是: 明确:生命之光。
3、因此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静态的花儿仿佛活了,流动的不只是花儿外在的色、形,更是花儿的?
明确:流动的生命(板书)
4、寻找本片段中,展现花儿生命力的动词。出现在我们目前的不再像一朵朵静态的花儿,更像是一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孩。
明确:2段:流动、欢笑、不停生长、挑逗
3段:推着挤着
生机盎然、生命律动
5、花儿对生命热爱,对生命的渴望,这份情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句口语?读一读,想如果要重读,你读哪段?
明确:“我在开花”
我:对个体生命的认可(谁在开花)在:正在,把握时机,把握现在,时不待我 开花: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展示生命美好
三、流动的时间和流动的情感
1、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藤萝无论是一树花,一穗花还是一串花,处处都显出生命的光辉,作者为何对生命有如此的感慨?能否用书上的词语来解答?
明确: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
2、整合朗读《哭小弟》,思考疑惑和痛苦从何而来?
明确:a.弟弟身患癌症晚期,阎罗的判决书已经送达;
b.哭“我们一代人”,事业之花晚开,却又生命之花早逝(适当补充十年文革背景)
(以文化领域为发端的大革命,对科、教、文卫的破坏尤其严重)很多知识分子受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一片荒芫,这个时期内“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3、为何是天无眼,为何生死无常,为何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困厄横逆,为何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都面临事业之花晚开而生命之花早逝?这一连串的问题长久的积郁在作者内心中,但在看见花的这一些,作者释怀了吗?花给了她怎样的启示?
明确:“人和花各有各的不幸”
4、人的不幸已经明确,那么花的不幸什么?
明确:析8段
流动的时间(板书)长势:“稀落”“伶仃”
为何稀落:“生活的腐化”(现代之花代表什么?暗示文革背景)花的选择:“爬得高”“察言观色”“试探” 花的价值被贬低,不敢开花,在多次尝试后选择等待,但生命的玉露琼浆还在,开花的意愿还在,那么总有一刻便能挣脱束缚,重获新生。
5、花和人的不幸如此相似,那么还有什么也可以相似。
明确:从微小生命中提炼出其中的强大与伟力,学会直面人生,欢欣和痛苦
流动的情感
6、如何解“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毕竟人有百年之期,花的生命也只有一季?
明确:超越、传承、延续
个体生命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种浪花,它不是献给某一个人,它是献给生命的咏唱。
四、小结
一篇写心灵顿悟的文章,在闪光流动中读到了花朵的灿烂,时代的更替,生命的再生,精神的涅槃,是一份有人生欢欣、痛苦的启迪,更是一份延续、传承,超越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