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六单元《带上她的眼睛》部编版教材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4.文中伏笔照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感受和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慧眼识图,引入新课
1.由科幻电影《超人》《X战警》中的激光(镭射)眼,引入对科幻作品的介绍,引入本课。同学们喜欢科幻类的影视作品吗?
看来,咱班还有不少科幻迷。来,用你们的慧眼,认识一下这两个角色。(出示电影角色超人和“镭射眼”的图片)
(超人:透视,显微,望远,双眼射出的高温射线。)
(镭射眼斯科特:镭射眼可由眼部发射有热量的红色冲击波,其能量源源不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眼睛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带上她的眼睛》。我为大家安排了三个一的重点目标,指名读大屏上的文字,板书课题。
2.常识介绍
从体裁看,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有谁能替我们介绍一下科幻小说和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教师补充: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刘慈欣,工程师,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2015年,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教师补充: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奖)。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3.预习检测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快速解决以下字词问题,填空并交流。(1)字音 点缀.(zhuì)
灵犀.(xī)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i)合拢.(lǒng)(2)字形
蒙lóng(眬)
点zhuì(缀)
yín(吟)唱
灵xī(犀)闲xiá(暇)(3)词义
蒙眬:形容快要睡着或刚睡醒,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二)明眼善读,感知文本
下面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笔下“她的眼睛”去领略一下科学、幻想和文学交织、碰撞产生的独特魅力吧!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可以一目几行地读,然后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自己讲,小组交流,指名说。
(学生复述,教师板书:“我”带着“眼睛”去度假
她独守失事的“落日六号”)这也是这篇课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三)火眼析文,探究问题 1.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科幻小说,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幻元素吗?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学生发言,特别强调严谨的科学知识和大胆的幻想。
你觉得,科幻小说有哪些独特魅力?自由发言。
归纳小结,如:抓住科学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幻想的情景依托于科学知识,在未来有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了现实等等。
捷克科幻作家1920年创造了《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幻想剧,忠诚勤劳的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则预见了潜艇的出现。
(板书: 科学幻想)
2.当然,本文更是一篇小说,依旧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小姑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并发言。
教师归纳整理:年纪小,身材娇小;精神伟大(镇定、勇敢、乐观、坚韧、敬业、献身、热爱地球、大无畏、英雄等)。
(板书:伟大人性)
就如同“我”裤脚上带回的几粒草籽在萌发,小姑娘人格的力量,也深深感染和改变了我,“我”有些什么变化?请你读出来。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引导。
3.这个小姑娘,把她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令人动容。此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有过人之处,比如文题《带上她的眼睛》就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还有什么,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明确:伏笔和照应的手法。
指名同学读,并解释伏笔和照应及特点。
(板书:悬念、伏笔与照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特点:伏笔往往一笔代过,看起来与文章关系不大。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课文中还有哪些巧妙的伏笔与照应呢?
好处:它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顺畅,使文章叙事张弛有度,引人回味与反思。
(板书:巧妙的技法)
六、天眼大开,拓展想象
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想救出“落日六号”和小姑娘是不可能的,她只能在地心、在狭窄的飞船上度过余生,真令人惋惜和痛心。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若干年后,科学家们终于研制出能抵达地心开展营救的新一代“潜龙号”地航飞船,“我”有幸成为了机组成员之一。“潜龙号”成功搜寻到“落日六号”并与之对接,出现在“我”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以第一人称口头作文。如果能配以科幻调料,辅之以伏笔和照应的方法,就最好不过了。
学生先在学案上拟写提纲,然后全班交流发言。
教师从大胆想象、手法运用、人物形象等层面进行点评,并邀请其他同学试着点评。
七、结语
小姑娘甘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让我们称道,作家笔下那神奇玄妙的未来世界令我们神往。大家可以课外阅读原著《带上她的眼睛》或其他刘慈欣的小说,进一步领略创意十足的科学幻想、品味清新诗意的唯美文字、感受崇高伟大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带着渴求知识、善于发现的眼睛向着未来——出发吧!
第二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23.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有软科幻与硬科幻之分。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探究生趣
第一步,浏览课文。
方法指导:浏览,粗略地看一遍。浏览一般是略观大意,它与精读相辅相成。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小说的特点迅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小说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意义段,并标注段意,用波浪线标出表现“她”心理的文字,用着重号标出“我”对“她”的印象的文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豪爽(háo shuǎng):豪爽是指气度豪迈、举止大方的人,一般多用于形容男人,豪爽可以说是一种英雄气概。
阴沉(yīn chãn):①形容天阴。②指脸色因烦恼而脸色阴暗的。③颜色暗淡,色彩不鲜明。人迹罕至(rã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延伸(yán shēn)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延伸一条道路把铁路延伸到另一个城市。
覆盖(fù gài):①遮盖,掩盖。②指空中某点发出的电波笼罩下方一定范围的地面。③指地面生长的成片植物。
吝啬(lìn sâ):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稳。
变幻(biàn huàn):常常发生没有规律地改变。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ó):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旋律(xuán lǜ):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排和有含义的连续,彼此间有明确的关系并形成美学上的整体。
陶醉(táo zuì):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
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凝固(níng gù):①液体变成固体。②板滞;停滞;固定不变。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炽热(chì râ):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压抑(yā yì):情绪、感情低落。折磨(zhã mó]):使身心承受痛苦。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解小说结构要从理解情节入手。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刘慈欣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科幻作家何夕评价说: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看我们能够否感知作者的特色,读出我们自己的体会: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印象: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2.“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眼睛的主人生存的环境极其险恶。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我”带着去?
明确:是一付传感眼镜。“我”戴上它时,所看到的一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
2.“我对眼前的景色大发感叹,但从她的眼睛中,我听到了一阵轻轻的抽泣声。”我为什么大发感叹?她为什么抽泣?
明确:我大发感叹是因为景色半阔,沙漠已变成了草原。她抽泣是因为她被封闭在地心,常梦到草原,此刻回到梦里来了。
3.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我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她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寻常。而她对草原的一切景致都感到惊喜,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棵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种子”指什么?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2.本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落日六号”与“她”的信息
明确:关于“落日六号”的信息:“落日六号”是“落日工程”的第六艘探地飞船,因为出事而被陷地心。关于“她”的信息: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由于“落日六号”失事,被困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里,她只能通过传感眼镜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在三个月前就中断了。她将在控制舱里度过余生,但依然在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四、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看到停泊在地球中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可以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可以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从而产生“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想法。
五、你对本文有怎样的思考与质疑?
六、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明确: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2.仿照《带上她的眼睛》写法,写一篇科幻小说,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处运用伏笔,语言简明。总结固趣
本文写的是人类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
作者讲故事的技巧非常高明,他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操控有情节的: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外又在意中。有人物的:故事中的女生最初给人的感觉是娇小、楚楚可怜,让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惜的柔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无理而任性,让读者觉得讨厌;而最终她的牺牲精神又让读者感佩。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通过我与“她”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布置作业:
1.预习《河中石兽》,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2.课外阅读林慈欣的《三体》。趣味教学资料 刘慈欣简介
刘慈欣,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2015年10月18日,凭借《三体》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有资格获取。同时刘慈欣担任了由游族网络开发的三体游戏的云端架构师。刘慈欣的故事 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对获奖冷静得像个旁观者更多
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刘慈欣却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他甚至调侃:“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
“心忧柴米油盐,不忘仰望星空”更多
《三体》走红后,对于媒体记者采访的要求,他一概拒绝。他警觉地划出一条分界线,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地分开。刘慈欣不发微博不用微信,很少参加科幻圈的聚会,和读者也保持着一定距离。刘慈欣的创作特点 叙事特征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人物与情感
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如在《光荣与梦想》中,主人公辛妮用生命的代价点燃了光荣和梦想。作品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是最后的马拉松比赛,作者运用回忆和现实交叉进行的方式,将主人公的精神力量推到极致。
在情感线索方面,刘慈欣与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主要区别是,他从未将男女关系置于情感的中心位置(虽然他的男女情感写的细腻而成熟)。当爱情与理想、国家发生冲突时,许多人物都选择了后者。同时,带有强烈为科学献身的古典主义思想的情节,在多部作品中都有突出的体现。如《带上她的眼睛》中,女主人公虽然面对永远被封闭在地心深处的残酷现实,仍然展示出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
刘慈欣还对科幻小说中以描述美好的爱情衬托故事的基本程式进行了全面改变。在他的小说中,爱情永远和无奈联系着。《思想者》中的有情人,在相隔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回到同一个地点,寻找同一种梦幻中的感情。然而,在现实世界,他们各自却无奈地生活于各自的天地之中。时间给这个爱情故事一种强烈的沧桑感,而两个人所心心相印的那种宇宙的智慧,却以无限的长程反衬出人生的渺小。这样复杂的“情感—主题交叉设计”,在过去的科幻作品中,还相当少见。刘慈欣不但更新了男女关系,还挖掘出一个古典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关联,并将它赋予新的价值。描写与创意
在描写手法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常常具有英美“太空歌剧”或苏联经典科幻那样的文学特征,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甚至令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史诗气息:对于大场面的正面描写、对善恶的终极追问、直面世界的复杂性、但同时保存对简洁真理的追求等。在《死神永生》中,刘慈欣这样描绘太阳系的末日:一个状如小纸条的仪器“二向箔”更改了时空的基本结构,整个太阳系开始从三维跌落到二维平面之中,逐渐变成一幅巨细靡遗的图画。这段描述在令人感到宏大辉煌、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有着在逻辑和细节上的认真,令读者感到无比的震撼。
刘慈欣作品中的许多科幻形象富有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小说《诗云》中,有着超级技术能力、视人类为虫子的外星人,在毁灭地球文明之际,意外地迷恋上中国人的旧体诗,于是化身为“李白”,穷尽太阳系的能量来创作、储存由所有汉字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切“诗歌”。小说中的宇宙形象在展现超人类的巨大尺度的同时,也包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它兼有着人类不可企及的宇宙的崇高感,与凭借艺术方式本身传达出来的人文主义信念。这一形象在科学和人文两方面,都是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产物,它既令我们对头顶的星空产生无限敬畏,也对人类文明自身保持理想主义的信念。
刘慈欣常常传达给作品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怀旧感,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设定常常带有强烈工业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伟的地球发动机、壮烈的月球粉碎,这些具有浓郁工业化色彩形成独特的粗野的美,在他的小说中被强烈地渲染着。除了对经典技术的怀恋,过往的生活的也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刻下了痕迹。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苏联歌曲、凡尔纳小说、《动脑筋爷爷》、五彩卡通片与“核能”“导体”这些现代味道浓厚的词汇熔于一炉;而冷冻身体、向时间移民等经典的科幻主题与把地球人当成“菜人”(意为可食用的人类)这样的奇思妙想并行不悖。刘慈欣的影响
刘慈欣已发表作品约400万字,并荣获国内多个文学大奖。他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即《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不仅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肯定,其超过100万册的国内销量也表明它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2013年,刘慈欣以370万元的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也是国内科幻作家零的突破。
作为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发行令刘慈欣声名鹊起,并成为首部入围“星云奖”和“雨果奖”两项国际科幻大奖的作家,刘慈欣也因此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对刘慈欣的评价
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科幻作家何夕评)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使他的世界灿烂银河之心。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评)
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传统境界。但是刘慈欣的意义,远不限于想象的宏大瑰丽。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
这位今年51岁的作家不久前还是山西一家水电站的软件工程师,迄今已出版13本小说集。刘慈欣在中国的知名程度好比威廉•吉布森(美国—加拿大籍科幻小说家);人们常将他比作中国的阿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刘慈欣也将克拉克爵士列为影响自己的作家之一。(美国《纽约客》编辑兼撰稿人乔舒亚•罗斯曼评)人们被刘慈欣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南方周末》评)央视专访刘慈欣:身边没有人对我感兴趣
上周日,刘慈欣凭借作品《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拿到了世界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雨果奖”,乃是亚洲人首获这项“科幻诺贝尔”殊荣。
近日,“大刘”接受了央视的专访,他说,作为一个生活在山西阳泉的水电站工程师,在身边人看来,没人对我感兴趣,更没有人对科幻感兴趣。
现年52岁的刘慈欣告诉记者,当自己从1989年开始科幻创作的时候,雨果奖就像天上的星星,从来未想过自己和它会建立什么联系。直到现在,他和外界的联系仅靠电话和电子邮件,断了这两样,自己真的不会被人认出。
在刘慈欣看来,爱好科幻与爱好钓鱼、登山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一个是思想上,而另一个是身体上。谈到雨果奖带来的影响,刘慈欣说,也许这意味着收入已经可以让你不用去工作,但骨子里自己还是个科幻迷,不懂什么物理学、宇宙学,科幻的作用就是启发对读者真正的物理学、天文学、科学产生兴趣。数据显示,刘慈欣获奖的消息在国内传开之后,不到两小时,《三体》就登顶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说道,中国不缺喜爱阅读仰望星空的人,但问题是,我们能提供更多的好作品吗? 教后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23 带上她的眼睛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感受文本中善用悬念,巧设伏笔的巧妙构思。
3.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导入新课
《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大家读过吗?
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1.刘慈欣简介。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2.科幻小说。
全称科学幻想小说,其定义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3.《带上她的眼睛》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1999年10月刊,并荣获该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小说的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人公是谁?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我”、她(小姑娘)、主任。
主要人物:“我”、她(小姑娘)。
主人公:她(小姑娘)——“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是小说的叙事者,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小说以“我”的经历见闻(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带着一副“传感眼镜”去度假,感到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后来才知道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我”带着她的眼睛让她最后一次见到、感受到地面上的美好事物,最终她被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4)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中间插叙了“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5)理清这篇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小姑娘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发展):“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高潮):“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插叙地航飞船“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结局):“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目标导学二:反复阅读,理解构思的巧妙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悬念”“伏笔”及“照应”。
明确:“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要带“眼睛”?她是谁呢?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插叙,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我问她想去哪里。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她在什么地方呢?此处设置了悬念。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她在什么地方?她是谁?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设置了悬念。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总结:作者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目标导学三:对比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将本文和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伟大的悲剧》进行对比阅读,说一说科学幻想小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1.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必须保证探险事实的客观与科学,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始、发展、经过、结果,都应是真实的。而作为科学幻想小说,则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以唤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去异想天开。虽然科幻小说需要丰富的想象,但是在故事情节乃至细节方面,仍然应该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真实。
2.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语言表述科学、严谨、精准,科学幻想小说在很多地方是根据科学常识进行的联想与想象类型的虚构。
三、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开篇设置悬念→“我”带上她的眼睛在草原旅行→“落日六号”解开疑团(科学与幻想相结合)
可取之处
1.体现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差异性,充分引导学生自学,上出了自读课的特色。
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了本文伏笔与照应之处的运用之妙。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作者并不熟悉,课上对作者的介绍不够全面,忽略了这一群体的需求。
2.朗读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因课文长度和时间限制,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六单元《河中石兽》部编版教材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河中石兽》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科学认识世界”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提倡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人类自身的挑战。清代学者纪昀以平易简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关于寻找石兽的趣事。本课设计意在坚持新课改基本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的思想,以问题带动学生深入文本,注重课内外的联系和延伸,训练学生对科学思想的理解,对“实践出真知”的认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多角度全面的科学的思考问题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人文情感、提高其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探寻热情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还不够成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能力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对科学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需要引导,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尽力使学生的单一思维向多角度思维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课文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3、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4、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阐述的道理。
2、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1、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勇于用科学的思想质疑。
教学方法:古文直译法、精读训练法、小组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审读课文题目,题目+内容,引发了大家哪些思考和疑问?写在学习卡上······
【设计意图】选择这种分析题目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们养成关注文题的习惯,从题目入手分析,结合自己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关注自己疑难问题的解决,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学习,带着问题的期待性的学习能为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知大意(落实目标1)
1、提出朗读注意事项:遵循古诗文的朗读方法,注意节奏停顿,语气语调等。
2、学生个读,3名同学各读一段,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3、梳理文章大意,翻译重点字及语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古诗文朗读的方法,互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掌握实词及句意的实解,落实目标一。
三、细读——明事理(落实目标2)
1、填表:根据文章内容,梳理结构,用原句填写表格,分析重点画线文字。
2、画示意图:重点研读“讲学家的理由”,学生自行理解石兽是如何移动到上游的,画出示意草图,个别展示。
3、微课:明确演示石兽移动到上游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的过程,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结合学生的疑问,对重点文字进行详细的分析,配合学生的亲子动手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所阐述的道理的理解,微课展示明确的石兽移动方法,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知识,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多角度的全面思考,落实目标二。
四、精读——品风格(落实目标3)
1、出示作者简介,讲述作者轶事,体会作者个性及语言风格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老河兵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讲学家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1)语言平易简洁,诙谐幽默
(2)层层铺垫,叙事中制造波澜(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2、读图品人物:分析文中的两个“笑”字有何内涵,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设计意图】精读意在抓住课文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对风格的把握,文中两个“笑”字的分析,使本课更具有文学性,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细节,落实目标三。
五、回顾学习卡:(落实目标4)
大家课前预习时写在学习卡上的疑问是否都解决了呢? 如:
1、石兽是怎么到河中上游的?
2、为什么老河兵的分析是对的?
3、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
【设计意图】课前学习卡,是学生问题的预设,带着问题学课文,目的性更强,在课尾声回顾学习卡上内容,检查自己知识点是否落实,前后呼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完整,对问题的落实更加深入。
六、课外拓展:
阅读练习《 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②是()
③遽()
④求()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2、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说说自己的科学见解。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案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部编版教材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教学难点:
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南极图片)
师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后,生大声读课题和题目)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个“英雄故事”呢?(生交流)
师:(屏显提示内容)概括故事,要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概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谁还愿意再试一试?(生再交流)
四.重点研读
(一)浏览课文找“日记”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引摘自斯科特日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二)结合“日记”读文本
1.理情节——读悲剧。
(1)师:下面,老师会将文本中的日记一一展示出来。(屏显第一处日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一处“日记”?(生读,分析)
师:是啊,凝聚着他们数年心血、一生梦想的南极探险,却因角逐失败而成了悲剧。(师板书“悲剧”)
(2)师:1月18日,他们到达南极极点。你从日记中能读出本该有的欢喜吗?(屏显第二处“日记”)(生读)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看到的日记中描写的单调的景色,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失望、沮丧、痛苦的心情。
(3)师:正因为如此,(屏显第三处“日记”)“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品析句子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请大家浏览4——8自然段,看一看回去的路可怕在哪里,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师生交流:路线必须固定,缺乏来时的动力,天气恶劣,食物不足,燃料太少)2.析人物——品伟大。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下一处“日记”。(屏显第四处“日记”)第四处“日记”之所以表达的感情这么直接这么强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同伴的离去。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8——10段,找一找关于奥茨的细节描写,说一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请大家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细节。(师生品读交流,共四处)
师:这就是奥茨。我们都被这高尚的心灵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人格的伟大。(师板书“伟大”)同学们,其他人物身上同样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动呢?结合一个人物、一处细节、一种品质说一说。
师:请带着感动、敬佩再读一遍题目,特别要注意重读一下修饰语。(生读题目)
3.读中品——品中悟。师:随着“日记”一页一页地翻过,斯科特一行走向了死亡。这个“伟大的悲剧”也即将落幕。谁来读一读他最后的“日记”?(屏显第五处“日记”)(生读)
师:大家能不能在这则“日记”中找出关键词说说斯科特当时的心情呢?(“悲伤地”“坚决地”)请大家尝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则“日记”。(生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英雄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后悔过吗?仇恨过吗?这是为什么呢?(关键词:坚毅执着,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升华
师:(屏显)“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课文第14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伟大的悲剧”就是上面最好的碑文。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应铭记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的所有英雄,让英雄为我们指路,让英雄伴我们成长。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从伟人的经历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寻找做人的智慧!
七、专家点评
这是一节简约高效、内涵丰厚的语文课。
一.以点带面,长文短教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四千多字的人物传记,是一篇篇幅很长、内涵较深的文章。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深刻的认识,必须突出重点,大胆取舍,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找到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这不仅能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本节课的教学,以引摘“斯科特日记”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篇,进而探讨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二.情景教学,充分运用教育资源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要点就在于牢牢地把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这是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效果的根源。本篇课文是适宜情景教学的好文章,通过情景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情感熏陶,进而真切地感受、体验、理解,为此,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环节。
1.上课伊始,用南极风光图片,配合一段充满诗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到那片冰雪覆盖下的绝世无双的美丽圣地。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获得了美的体验。
2.课堂上,通过听读课文、示范朗读和引读等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得精彩,自然能悟得透彻。
3.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引导学生在与作者对话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主题。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思”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表达、展示、创造中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幸福。三.品味语言,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咀嚼,深入品味,从而感悟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咀嚼出“语文的味儿”来。比如,最后一则“日记”,不仅有直接摘自斯科特日记的内容,而且还有作者茨威格对斯科特日记的描述和想象。此环节的教学重视向语言深处挖掘,朗读指导更是形式多变,梯度分明。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朗读指导中,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赏析揣摩中,学生抓住语言学习不放手,文本深处的各种情感通过朗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本文的教学以“悲剧”为起点,以“伟大”为归宿,以五则“日记”的教学贯穿始终,看似只讲了五则“日记”,却将探讨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包罗其中,达到了以少胜多、长文短教的目的。同时,陈老师尝试着在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的同时,将本文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都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将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上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