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12课 罗马速写 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12课 罗马速写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12课 罗马速写 教案》。

第一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12课 罗马速写 教案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12罗马速写

【学习目标】

学会19个生字,认识10个字.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及朗读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1、播放罗马的风光片.教师简介: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永恒之城”.2、学生谈观看风光片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罗马.3、板书课题:罗马速写

4、解题,理解“速写”.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师:作者会写罗马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

1、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4、交流发言:课文写了罗马的什么?课文中有直接概括的句子吗?

5、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课文开头写罗马的三个特别之处是“遗址多、雕塑多、喷泉多”,结尾总结,首尾呼应,中间的部分进行分述,可以看出,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总-分-总”式的写法.那么罗马闻名世界的遗址、雕塑、喷泉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课文又是怎样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具体叙述的呢?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6、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归纳出有价值的重要问题.7、教师小结:下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深入精读课文.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字形.2、出示字让学生读和组词

第二课时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写遗址、雕塑、喷泉的段落,找出给你印象感受最深的语句标出来,边读边体会.2、小组内相互交流.3、发言交流,学生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感悟词句,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第一部分:遗址

罗马的遗址给你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体会遗址“多”“令人惊叹”,感受罗马的古老

教师小结:罗马的遗址多,斗兽场尤其令人惊叹.罗马除了遗址多,还有什么特色呢?

第二部分:雕塑

罗马的雕塑给你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理解感受罗马是“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感情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体会如何围绕一句话展开叙述.第三部分:喷泉

罗马的喷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感受罗马的喷泉多,“千姿百态”.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展开叙述的?

4、教师小结:罗马的喷泉如此多,形态如此多样,罗马城有这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样的点缀,的确是别具一格,没有能如之媲美的城市了!

5、感情朗读整段.二、回归整体,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指名分别配乐朗读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段落.思考:为什么说“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通过图书或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武汉”“北京”或你感兴趣的城市,模仿《罗马速写》写一篇短文.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罗马速写 鄂教版

罗马速写说课稿

走进神奇罗马 感受异域文化 ——《罗马速写》说课

一、教材分析

《罗马速写》是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文化”这个话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人类文化的悠久灿烂,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文中优美词句,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用丰富多采的人类文化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

拥有2500年历史的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罗马速写》这篇课文通过对遗址、雕塑、喷泉的描写,表现出罗马特有的异域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首尾呼应,中间部分分别加以介绍,结构清晰,词句丰富,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探索空间。

针对单元要求、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要求确定为: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9个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方法理解词句意思,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3、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罗马的。感受罗马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教学生初步了解罗马城的特点文章表达的特点是重点。难点是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初步养成了预习习惯,能借助拼音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并初步理解。文中展示的异域风情是学生没有见过的,他们感觉新奇,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能通过朗读,了解罗马的特点。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难以在头脑中想象再现罗马城的面貌,体会其中的内涵。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理解,反复朗读体会,并利用文字,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感受。

三、教法设想

1、开发课程资源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要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在教学前,学生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罗马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包含了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于罗马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课中,学生交流有关雕塑、喷泉的资料,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入情入境地读书,体会其中的内涵。课后,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写出介绍罗马的解说词,训练学生积累动用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2、体现阅读教学特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年级教学之中。我在教学中注意了朗读的层次和方法:初读感知,再读理解,品读感悟。这篇课文中语句丰富而精炼,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品味,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学生主动探究,提出了不少问题,必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究解决问题。在学习第4,5自然段的时候,我没有一段一段的带领学生学习,而时是让他们同桌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相互交流。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分享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旅游”这一话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理解“速写”,抓住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并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读中体会,了解罗马的特点 直奔重点,了解罗马的特点。

遗址部分,通过自由读课文,勾划重点词句加以理解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罗马的遗址多和斗兽场的古老、壮观,在罗马有着重要地位。通过教师范读,看课件演示,丰富学生感受,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历史内涵。

雕塑、喷泉部分,采取学生自学,交流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权,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喜欢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在读感受,说感受,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罗马的雕塑又多又美,还蕴藏着许多故事、传说,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文化,艺术内涵。

(三)总结升华

学习结束,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收获。教师小结,使他们豁然开朗,体会到遗址、雕塑、喷泉中所表现罗马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正是其丰富的内涵。文中展示的浓浓的异国风情也激发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更多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四)拓展活动

回家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罗马的风光,鼓励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五、板书设计 遗址

不仅装点罗马

12、罗马速写 雕塑 多

喷泉

而且丰富内涵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课题: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

”的地理位置.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 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

4、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5、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我从“漫山遍野、肥沃” 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师:你们想一想, 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指导有感情朗读.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 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

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1、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笔钩出花珊除妖的过程写得栩栩入声的动作词语.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1)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

去。(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

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

山簖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读过程,谈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

(1)抓重点词

(2)围绕问题读文、思考(3)列出小标题。

3、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

4、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三、学习课文6---8节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

四.作业设计

你想对花珊说写什么呢? 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苦炼本领-----勇敢除妖--------盼望统一 16 格列佛游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4.感受格列佛在充满敌意,奇特,语言不通的小人国,用他的善良,宽容获得了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资料,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这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四次经历中的一次----小人国奇遇。板书课题: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小组内说说词语的意思。

轻举妄动 一饮而尽 肃然起敬 举止文雅 国泰民安 战无不胜 一知半解 急不可耐 罪魁祸首 号啕大哭 痛苦万状 和颜悦色 宽宏大量 齐读并说说各自理解的词语意思。

3.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

(1)合作交流,感受小人国的奇特。

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学情预设:

A.二十辆车装满了肉„„一饮而尽(从文中的数量词中,我看到了格列佛的巨人形象, 他在小人国中永远是居高临下的, 无论皇帝还是大臣,格列佛享受着俯视的痛快)B.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肃然起敬。(原来皇帝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他比大臣们高一个指甲盖,这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高度,在小人国是成为皇帝的重要条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师:皇帝自然是体态威严,只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小人国的统治

者。可是他到底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 引导学生找出 C.他容貌雄健威武,张着奥地利人的嘴唇„„战无不胜。(作者 的外貌描写,让我看到了小人国国王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真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2)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体会之后,互评,在评论的基础上再朗读。

4.教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小人国的皇帝异与小人国臣民 的地方,并且感受到了小人国的“小”,格列佛来到了这个地方后,大家接受他吗? 他遇到了哪些挫折?最后是怎样和他们成为朋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勾出重点词句并谈谈感受。学情预设:

(1)这些人急不可耐地„„挨近我.(格列佛给小人国的臣民带来了震动)(2)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射中了我的左眼。(小人国的臣民对他充满了敌意)

(3)但我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恐惧„„从我的口袋里放出。(引导学生说出“和颜悦色”“轻轻”“一个一个”等词表现出他的宽容,善良让小人 国的人万分感激)指导朗读并演一演。

小结:格列佛来到一个神气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给这个小人国的臣民也带来了震动,最后格列佛用宽宏大量赢得了小人国的任对他的好感。

5.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片段

(1)引导学生回顾复述的方法

(2)学生练习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时要变化人称,在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

6.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大家互相说

一说。

作业:课外读一读《格列佛游记》

板书设计: 16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小人国的“小”

宽宏大量赢得尊重

15刷子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10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

教学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德任叫“剃刀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â)着琴音 必得(děi)发怔(zhâng)调(tiáo)浆 天衣无缝(fâng)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6.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9.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0.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为什么说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总结:这篇文章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起初,徒弟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一个小粉点也没发现,当徒弟时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是黑裤烧了个洞,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刷子李”

确实技艺高超。但他的绝活是经过不断磨练,不断进取的结果。“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多多。

五、课后作业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刷子李

技艺高超

(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参考资料: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诵读提炼。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资料袋: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10 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课题:语文乐园

(三)教学目标: 1.一是积累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二是知道同一意思可用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分别表达,体会语言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2.知道”夸张”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初步认识古文,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4.告诉学生默读的方法,并在平时阅读中运用.5.用恰当的音量说话,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修养.6.学习<格列佛游记>的写法,让学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教学时数: 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不是近意词,因为每组词语的字数不等.二.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初读句子,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2.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疑问.(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缩小夸张和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夸张,让我们知道了燕山原来有这么冷,让人难以想象)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三.读一读,记一记 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博爱广敬。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3、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第一句:一件事情不亲眼看见只光听说,而根据猜测判断,可以吗? 第二句:亲眼看见才是真,传言未必是真.4.背诵名言.5、交流其他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默读短文,读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1)刚才不出声的阅读形式叫默读.(2)默读的方法是眼到,心到.(3)默读的习惯该如何养成? 2.教师补充默读的方法 二.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在学校图书室里,同学们在安静的看书,两位同学在一旁高谈阔论.你正在看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二)合作讨论,丰富话题

1.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相互启发,提问,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2.指名试说,教师点评.3.想一想,同学们在哪些场合要小声说话? 4.全班交流.第三、四、五、六课时

习作:<荒岛生存记> 一.回顾原文,激发兴趣

请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格列佛游记》摘抄内容小组内讨论.二.课堂讨论,揭示规律 你认为要写好此文,必须把握那几点?学生归纳,教师小结.(1)要结合荒岛的环境来写,让自己置身其中,当成格列拂写在荒岛上的种种经历.(2)想象要大胆,合理,假设的推测是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3)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描述清楚,特别是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的过程要重点写,几件事之间要注意详略得当.三、全班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

2.拟订提纲,起草。

3.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4.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精彩的片断。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你们笔下家庭中的趣事了。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们笔下的人物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笔,完成习作。第五、六课时(习作讲评)

一、集体评改

1.选择优秀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展示。以“你欣赏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或“这篇习作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等引导语,引导学生展开互相评价;老师亦可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和修改建议。

2.投影或宣读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

(1)说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哪些地方要修改?

(3)应该怎么改?

二、同桌互改

1.导语: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读习作,进行互相修改。

学生互改,教师巡视,发现修改较好的例子。

2.展示改得好的典型。

(1)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文好吗?

(2)好在哪里?

三、指导自改

1.通过互改后,请学生归纳出修改这一类习作应注意的问题:

(1)叙述过程是否具体,是否突出“趣”。

(2)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生动?文章是否通顺?

(3)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2.学生自改。

请每位同学根据大家总结的修改注意事项及老师、同学的修改意见,再认真 修改自己的习作,让家庭趣事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四、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修改了自己的习作,还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方法,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些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习作,争取每次的习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三年级 上册语文第12课教案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田野 匆匆来去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课题: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教学重难点: 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 ”的地理位置.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

4、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5、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师:你们想一想, 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指导有感情朗读.四、生成新疑。

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 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 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笔钩出花珊除妖的过程写得栩栩入声的动作词语.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 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簖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读过程,谈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抓重点词

围绕问题读文、思考 列出小标题。

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三、学习课文6---8节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四.作业设计

你想对花珊说写什么呢?写一写。五.板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苦炼本领-----勇敢除妖--------盼望统一

格列佛游记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字。

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感受格列佛在充满敌意,奇特,语言不通的小人国,用他的善良,宽容获得了理解和尊重。二.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资料,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这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四次经历中的一次----小人国奇遇。板书课题: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小组内说说词语的意思。轻举妄动一饮而尽肃然起敬举止文雅国泰民安 战无不胜一知半解急不可耐罪魁祸首号啕大哭 痛苦万状和颜悦色宽宏大量

齐读并说说各自理解的词语意思。

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

合作交流,感受小人国的奇特。

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学情预设:

二十辆车装满了肉„„一饮而尽(从文中的数量词中,我看到了格列佛的巨人形象, 他在小人国中永远是居高临下的, 无论皇帝还是大臣,格列佛享受着俯视的痛快)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肃然起敬。(原来皇帝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他比大臣们高一个指甲盖,这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高度,在小人国是成为皇帝的重要条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师:皇帝自然是体态威严,只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小人国的统治 者。可是他到底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找出 他容貌雄健威武,张着奥地利人的嘴唇„„战无不胜。(作者的外貌描写,让我看到了小人国国王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真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2)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体会之后,互评,在评论的基础上再朗读。教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小人国的皇帝异与小人国臣民 的地方,并且感受到了小人国的“小”,格列佛来到了这个地方后,大家接受他吗?他遇到了哪些挫折?最后是怎样和他们成为朋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勾出重点词句并谈谈感受。学情预设:

(1)这些人急不可耐地„„挨近我.(格列佛给小人国的臣民带来了震动)(2)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射中了我的左眼。(小人国的臣民对他充满了敌意)(3)但我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恐惧„„从我的口袋里放出。(引导学生说出“和颜悦色”“轻轻”“一个一个”等词表现出他的宽容,善良让小人国的人万分感激)指导朗读并演一演。

小结:格列佛来到一个神气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给这个小人国的臣民也带来了震动,最后格列佛用宽宏大量赢得了小人国的任对他的好感。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片段(1)引导学生回顾复述的方法

(2)学生练习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时要变化人称,在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

6.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大家互相说 一说。

作业:课外读一读《格列佛游记》

板书设计: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小人国的“小” 宽宏大量赢得尊重 15刷子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10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

教学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德任叫“剃刀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â)着琴音 必得(děi)发怔(zhâng)调(tiáo)浆 天衣无缝(fâng)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6.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9.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0.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为什么说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总结:这篇文章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起初,徒弟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一个小粉点也没发现,当徒弟时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是黑裤烧了个洞,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刷子李”

确实技艺高超。但他的绝活是经过不断磨练,不断进取的结果。“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多多。

五、课后作业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一段话写下来。板书设计

15刷子李 技艺高超

(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参考资料: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资料袋: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课题:语文乐园

(三)教学目标: 1.一是积累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二是知道同一意思可用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分别表达,体会语言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2.知道”夸张”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初步认识古文,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4.告诉学生默读的方法,并在平时阅读中运用.5.用恰当的音量说话,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修养.6.学习<格列佛游记>的写法,让学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教学时数: 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不是近意词,因为每组词语的字数不等.二.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初读句子,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2.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疑问.(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缩小夸张和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夸张,让我们知道了燕山原来有这么冷,让人难以想象)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三.读一读,记一记 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博爱广敬。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3、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第一句:一件事情不亲眼看见只光听说,而根据猜测判断,可以吗? 第二句:亲眼看见才是真,传言未必是真.4.背诵名言.5、交流其他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默读短文,读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1)刚才不出声的阅读形式叫默读.(2)默读的方法是眼到,心到.(3)默读的习惯该如何养成? 2.教师补充默读的方法 二.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在学校图书室里,同学们在安静的看书,两位同学在一旁高谈阔论.你正在看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二)合作讨论,丰富话题

1.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相互启发,提问,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2.指名试说,教师点评.3.想一想,同学们在哪些场合要小声说话? 4.全班交流.第三、四、五、六课时习作:<荒岛生存记> 一.回顾原文,激发兴趣

请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格列佛游记》摘抄内容小组内讨论.二.课堂讨论,揭示规律

你认为要写好此文,必须把握那几点?学生归纳,教师小结.(1)要结合荒岛的环境来写,让自己置身其中,当成格列拂写在荒岛上的种种经历.(2)想象要大胆,合理,假设的推测是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3)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描述清楚,特别是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的过程要重点写,几件事之间要注意详略得当.三、全班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

2.拟订提纲,起草。

3.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4.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精彩的片断。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你们笔下家庭中的趣事了。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们笔下的人物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笔,完成习作。

下载【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12课  罗马速写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12课 罗马速写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绪论课——做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们对时间的测量记录历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讨论与讲述 3、情感价值观:......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蜂》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记叙自己在暑假里做过的事。写下来让大家看看,会很有意思。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次写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选择写......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齐白石的画》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林 蕾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按汉字的笔......

    鄂三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却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有了它,平凡的变得杰出;因为有了它,懦弱的变得勇敢;因为有了它,不幸的变得幸运;因为有了它,我们心中......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信

    1、信 教学目标: 1、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两个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

    武汉市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信 教学目标: 1、会认‚替‛、‚雏‛、‚姹‛、‚嫣‛,会写‚笔‛、‚纸‛、‚昏‛、‚紫‛、‚航‛、‚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