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字编码第一课时教案
数 字 编 码(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一张身份证。
3、调查了解相关数字号码的编排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来揭示课题,学生初步感知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邮政编码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的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家庭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身份证编码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①、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②、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③、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④、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3、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出既符合要求又形式多样的学号来,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三、方法应用、巩固拓展:
1、你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2、你的身边还有哪些数字编码的事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选择一种感兴趣的编码数字,去调查了解它的意义。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来设计,学生感受到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课堂检测A
1、你知道哪些数字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尝试解释他们的意义。
2、说一说你父母的身份证号码的数字 都代表什么意义。
答案:
1、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运用数字编码的例子。(电话号码、车辆号码、邮政编码、商品编码、学号、报刊杂志的刊号等等。)
2、学生能说出身份证的构成,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并能从中了解一些信息。如:地区、年龄、性别等。课堂检测B
1、拨打长途电话都要先拨区号,你都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然后再了解一下电话号码及数字的意义。
2、小小设计师: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答案:
1、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可以课前先做个调查。
2、只要学生的方案合理可行即可。可以提问:怎样设计学号能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怎样设计学号才能保证学号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不变?然后老师介绍学校现行学籍编码。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字编码第二课时教案
数 字 编 码(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比较大的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流各自调查的收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突出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分类。然后放手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编码活动。
三、方法应用、巩固拓展:
1、为了方便日益繁多的图书,每一本图书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代码——国际标准书号(ISBN)。请你观察书后的书号,你能从中了解什么信息?
2、家美小区新建了一栋楼房,请你给这栋楼房的每个房间编号,其中5门3层2号的编号是多少?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老师要引导学生不但总结知识,还要总结过程和方法。课堂检测A
1、从车牌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2、0504352表示XX校五年级四班35号学生,是个女生,那么0603281是几年几班的几号同学,是男的还是女的(男单,女双)?
答案:
1、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六年级三班28号同学,男生。课堂检测B
1、“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412 *** *** ***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大华旅馆有六层楼,每层楼有10间客房,如果用0到9十个数字给房门钥匙编上号,能使服务员很容易就知道是哪间客房的钥匙,同时又不容易被局外人猜到,请你设计一个方案。答案:
1、爷爷:4306234506073
31奶奶:***
爸爸:***161
妈妈:***412
2、略。
第三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课时》教案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会用刻度尺来量线段和画线段。
第四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时》教案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2、学生能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厘米的有多长。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
七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数学广角有关植树问题,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3时
教学内容教材11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同学们,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
二、新学习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米栽一棵(两端要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3.画图实际种一种。
我们先画线段图看看。这里把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但要栽几棵树?
4.小路边一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小结:看来,有些题目,不仅要运算,还要想想具体情况怎样,找一找规律,得到正确答案。
三、巩固练习
1.18页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生在小组里交流。
四、堂总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
第二时
教学内容教材118页例2
教学目标
1.用线段图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有趣,稍不认真分析,就会算错。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你想学吗?
二、新学习
1.出示118页例2主题图。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
2.找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在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4.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
这里的问题与上节的不一样,在这里,小路两端是场馆,不需要栽树。
三、巩固练习
1.一座长180米的大桥,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1)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1
(2)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1
2.119页做一做1。
3.119页做一做2。
四、堂总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