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时间:2019-05-12 16:4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

课时

教学内容 2、3、4的乘法口诀(课本第73-75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准备

cai课件、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

第 1 页 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想想:12=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

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13=23=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第 2 页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想一想: 14=24=34=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小结

第 3 页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筧评价)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5页1、2、3、4题。

教学后记:以游乐园为学习途径,学生喜欢学.第 4 页

第二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课时》教案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还会用刻度尺来量线段和画线段。

第三篇: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时》教案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2、学生能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厘米的有多长。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一、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四、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五、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出示挂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匀们3 人共采了12种叶子。其中其中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活动二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板书:三

(五)十五 商是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说出得数教师应予以鼓励。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给与肯定,使他们对每一种算法都有所体验,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于合作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它方法。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8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 ?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商 除数„„2╯8 „„被除数 8 „„2 和4 的积 0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及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用算式表示出来。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学生。

除法竖式比乘法竖式要难,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不同,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2 题。

(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熟悉2~5乘法口诀,为用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所以教学时把它放在最前面,教师在课前把口诀写在卡片上,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二()得六()五二十五()四十二 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四十二 二()得六

学生非常熟悉地说出2~5的乘法口诀。活动五

师: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请你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吧?

师:你能用口诀来算出15÷5等于几吗?用哪句口诀?商是几?

师: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师: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产生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的想法,并提出问题: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15÷5=3(个)

学生回答:

(三)五十五,商是3.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个)三

(五)十五

学生发现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说出所使用的口诀。

学生体会到用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意识到用口诀来求商的方便。活动六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学生练习除法算式的计算: 12÷4 2÷2 15÷3 4÷4 4÷2 12÷3 8÷4 6÷2 9÷3 16÷4 8÷2 6÷3

20÷4 10÷2 3÷3

对能够运用口诀求商、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活动七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学反思:

信息窗2 观赏蝴蝶标本

主备人:崔维红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一、教学内容:教材7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五、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上次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到郊外游玩,采集回来很多的植物的叶子,今天他们要把这些叶子做成植物标本。(课件出示78页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3个学生在做树叶的标本,有3个同学在做小花的标本,总共有72片长叶子,每个盒子里能装进9个叶子标本。有42多红花,每盒能放6多小红花的标本„„(允许学生说书情境图中的其他信息)

学生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长叶子标本能装多少盒?红花能装多少盒?„„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活动二

师: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72÷9 师:72÷9等于几?你想怎样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算出了72÷8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9是72,也就是用八九七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师板书

(八)九七十二 商是8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72÷9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来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来计算。

3、„„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与合作。动脑筋想出办法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来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他方法。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红花的标本能装多少盒吗?列算式表示出来。师:说说你是怎么样来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小朋友,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谁能用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回答42÷6=7(盒)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减7个

6、想想口诀六七四十二。

学生上来板书竖式。

学生正确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同学。

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活动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用什么口诀来计算?

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说说你都用到了哪些口诀?

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

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怎样?敢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是否清晰。活动五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79页自主练习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一道题的计算过程。

关注能否掌握除法的计算过程。活动六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学反思:

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

主备人:崔丽芳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一、教材分析:这幅图呈现的是学生自己制作植物标本的情景。图中注明了采集的各种植物标本的数量:72片柳叶、56片杨树叶、42朵野花。图中隐含的信息是:做一件柳叶标本需要9片柳叶,做一件杨树叶标本需要8片杨树叶,做一件野花标本需要6多野花。借助小女孩提出的“能做几件标本?”,引发对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见过动植物标本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制作标本的简单知识吗?

学生介绍。

二、合作探究:

出示大屏幕: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两个小组的同学在干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一: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

师:要求“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生答(一件标本需要多少朵花?)

师:有42朵花,每件标本需要6朵花,问能做几件标本? 学生回答。

板书:42÷6=7(件)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交流寻找正确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形成用口诀求商的能力。

活动二: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间学习的差异,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掌握方法。对他们的进步,老师要及时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四、课堂小结:

1、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后记: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数 教学目标:

1、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练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为了使同学们计算得又对又快,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二、自主练习

第1题是用口诀求商的准备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第2题提供了一种活动的形式。教师先线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小组练习时,向学生提出要求:一个学生说口诀,其他学生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轮换进行。

第6题是现实情景中用除法解决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了解图意,并说一说篮球比赛的相关知识,比如比赛中投中一球得2分等,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注意引导学生找到隐含的“一周七天”的隐含信息。

第7题是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通过厨师包包子的情景,让学生提出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交流想法与算式。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

三、课堂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

主备人:崔维红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材分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贝壳类标本的活动情景。图中以简单的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了同学们采集的贝壳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李小飞拾得贝壳数是王一丁的几倍?”引发有关“倍”的知识的学习。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2.在实际情境中,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今天我们就去大海边游玩一番。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画面。师:图中的几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生共同填写统计表。

二、合作探究: 学生观察表格,了解图中学生拾贝壳的数量,提出有关“倍”的数学问题,理解“倍”的意义。

活动一: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

问题:李小飞拾得贝壳数是王一丁的几倍?

“倍”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看看6只里面有几个3只,再互相说一说,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并和学过的“几个几”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6只里面有2个3只,6就是3的2倍。”然后,利用反复摆学具加以巩固。

活动二: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问题: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小组活动: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或圈一圈,或分一分,通过操作建立表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正确的认识:要知道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4只,8就是4的几倍。当遇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很清楚时,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活动三: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解决问题。通过汇报交流具体算法,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倍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图中的其他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教后小记:

认识“倍”

主备人:崔丽芳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2.在实际情境中,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得更好,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二、自主练习

第1题呈现的是借助直观操作体会“倍”的意义的练习形式。练习时,可让学生先数一数,圈一圈,找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找出倍数关系,然后列出算式;也可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学具适当补充此类型的题目,作进一步的练习。

第3题是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明确求妈妈的岁数是我的几倍,就用妈妈的岁数除以我的岁数。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算出今年“妈妈”和“我”的年龄,然后再填算式进行计算。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的问题,并交流思路。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让学生列出算式放入“问题口袋”,待以后解决。

三、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对学生的表现和掌握情况进行总结。教后小记:

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材分析:该信息窗提供了小朋友正在忙碌地制作贝壳类标本的情景,通过三个小朋友对创作情况的对话,提供了两组信息,引发学生提出并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2.在实际情境中,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活动一: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 师: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对话,了解对话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从而引起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问题: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

提问:要知道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找到“刘林用了2个贝壳,林杰用的贝壳是刘林的3倍”,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

小组活动。

提问:“求2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什么?”

生答:“求2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2是多少?”

从而把新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求2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活动二: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找到响应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个画图题。目的是借助直观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5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道题有多种答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说说先涂什么颜色的球。

第6题借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个小朋友练习电脑打字的情景,进行倍的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编出数学故事,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回顾整理

主备人:崔维红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回顾整理”以太空旅行为线索,通过宇航员乘做飞船到太空,在太空中饮食、收发信息、撒播种子等活动,提供丰富的数学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倍的意义,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出示情景图,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

介绍小小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而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展开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二、合作交流:

回顾整理除法意义时,可通过解决根据情景图提出的“24人去太空,每次承载6人,需要几次?”“计划3天访问12个星球,平均每天访问多少个星球?”两个问题引入,说说是怎样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进行分物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列出除法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回顾整理用口诀求商和倍的有关知识时,先进行口诀求商知识的回顾整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由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引入,选择图中信息列出算式,让学生说说怎样利用口诀求商,进一步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综合练习第2题是一道通过解密码这一形式来练习表内除法的题目。第4题是一道填表题。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看明白表的意思,知道表应当怎样填。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7题创设了小猴和小猪运西瓜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西瓜总数以及小堠和小猪每次运的个数。练习时,让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问题自己解决。

“聪明小屋”是以小朋友们分巧克力为素材,解决有关倍数的问题。课堂总结:

“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一幅综合情景图。意图是通过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丰收园”栏目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教后小记: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案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1?联系实际教学角。

首次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第64页例题创设的情境是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标准》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

第 1 页 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第二步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绕这一点转动纸条,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张开或收拢,因而做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角,从中感受角的两边叉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在活动角上获得的体验比钟面上丰富、深刻、概括,用这些体验解释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剪刀角变小这两个现象,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折角的活动中加强对角的认识。这项活动要应用角的知识进行推理,还要按推理有步骤地操作,教材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提示。首先应

第 2 页 该想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于是利用长方形纸的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折出另一条边,就折出了一个角。然后想角的两条边叉开或收拢能改变角的大小,由此折出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如果学生不完全照教材图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应该得到鼓励。

2?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知道锐角和钝角。这部分教材以认识直角为重点。

(1)教学直角编排了一道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第一步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提取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教学表示直角的记号。教材把提取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第二步用纸折出直角,教材示范了折的步骤,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折法,再动手折并仔细看看折出的直角。在折直角时选用不规则图形的纸,可以突出折成的直角。如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第三步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第四步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已经有用纸折成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对其他的角作出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第68页第1题还通过图示规范比试时的行为,学生具有这种比试

第 3 页 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标准》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

第 5 页 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第二步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绕这一点转动纸条,做出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的两条边可以随意张开或收拢,因而做成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角,从中感受角的两边叉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在活动角上获得的体验比钟面上丰富、深刻、概括,用这些体验解释打开纸扇角变大、合拢剪刀角变小这两个现象,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折角的活动中加强对角的认识。这项活动要应用角的知识进行推理,还要按推理有步骤地操作,教材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提示。首先应该想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于是利用长方形纸的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折出另一条边,就折出了一个角。然后想角的两条边叉开或收拢能改变角的大小,由此折出大一些或小一些的角。如果学生不完全照教材图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应该得到鼓励。

2?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知道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教材以认识直角为重点。

(1)教学直角编排了一道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

第 6 页 第一步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提取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教学表示直角的记号。教材把提取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第二步用纸折出直角,教材示范了折的步骤,可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折法,再动手折并仔细看看折出的直角。在折直角时选用不规则图形的纸,可以突出折成的直角。如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第三步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第四步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已经有用纸折成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对其他的角作出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第68页第1题还通过图示规范比试时的行为,学生具有这种比试与判断的能力,不但知道了更多的、存在于物体表面上的直角,而且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了基础。如果直角的位置摆得很正,容易看出它是直角。如果直角的摆放位置有变式,不容易直接看出它是直角,这时就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其他已有的直角来比一比。

(2)在辨认锐角、钝角时进一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第67页的例题,钟的时针、分针分别形成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先从中找出直角,再找出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并告诉学

第 7 页 生这样的角分别是钝角、锐角。教材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次上,为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直角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指着某个角这样说:这个角比直角大(小),是钝(锐)角。但是,不要离开了角的图形说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这样的话,因为这样的表述是不严密的。

第 8 页

下载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案 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树林医生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7374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十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十课时教案 第十课时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95页例11、1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本P91~105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学会......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第一课时

    第七单元复习 教学本单元用2课时此教案为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复习巩固第七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字词,背诵的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好课后习题。 复习过程: 一小黑板出示(本单元生......

    苏教二上狐狸和乌鸦教案(第一课时)

    11、狐狸和乌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2.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积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