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冀教版五下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地2012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3.这个地区2012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84页某条河流8月1日至8月6日每天下午2时的汛情公告和水位变化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1、2两个问题。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二篇:数学冀教版五下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l、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化,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単的图形旋转90°。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方向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煤体课件、相关情境图、圆形钟表。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等。问: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现象?(生回答:旋转)师:旋转有什么样的特性呢?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旋转”。
2、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3、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果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 我能理解旋转的特性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単的图形90°。师:要想达到目标,得靠大家自学,你们有信心达到目标吗?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完成信心目标,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第8页的内容,重点观察水龙头旋转的变化,思考:
1、喷水龙头的旋转有什么规律?钟表的表针转动又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顺时针旋转?什么叫逆时针旋转?
3、找出例5中上面的图形和下面的图形是怎样变化的?(独学一一交流一一対论一一一汇报)预设时间:3分钟
三、自研共探(一)
1、看一看(自研探究)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互相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一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已的小组增光添彩。(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始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知识小结:
旋转方向和表针旋转的方向一致的旋转叫“顺时针旋转”;和表针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旋转叫“逆时针旋转”。
四、学情展示
(一)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3题。要求:
1、先独立完成、然后互相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小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预演展示。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平价。
五、学习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第11页的例6,重点看画图的过程,思考:
1、观察三角形绕点A旋转前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2、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
3、画图时应注意旋转的哪三个要点?
4、旋转的特性是什么?(独学一交流一讨论一汇报)预设时间:5分钟
六、自研共探(二)
1、看一看(自研探究)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白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互相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況,对合作太好的小组给子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増光添彩,(学生汇报时有不是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子补充,在各组
展示后,其他小组给评价。)
4、知识小结
物体在旋转过程中,大小、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
画旋转图形的三要素:(1)找旋转点(2)(2)确定旋转方向(3)(3)确实旋转角度
七、学情展示(二):课本第11页练一练的第1、2题。要求:
1、先独立完成、然后互相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方,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出,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预演展示。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选出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八、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你认为自己今天学的怎么样?或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九、巩固提升
1、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1)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运是()现象。(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3)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2、画出三角形AOB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简单图形旋转90°的画法:(1)找准旋转点;
(2)确定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3)根据确定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确定与原图形相对应的各对应点;(4)顺次连接各对应点。
教学反思:
第三篇:数学苏教版六下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第七单元
总复习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68~11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一到六年级所学的所有内容。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课时安排:3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呈现结果。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9题。
第四篇:(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探索乐园
第八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探索乐园(1)
教学目标:
1.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明晰因物品质量的微略差异而对 “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的研究策略,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 寻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有6个大小、图案都完全一样的健身球,其中有一个轻一点,用手掂不岀来.。你能用哪种方法找出这个轻一点的球呢? 生:可以用天平找出.。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 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组织
师:那么利用天平我们可以怎样找出呢?现在小组合作.。(每个小组老师提供一个天平)
此环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把球分成两个两个的称,如果天平指针倾斜,则说明比较轻的在这两个之中,指针偏向右,那么轻的球就在左边的托盘里;指针偏向左,那么轻的球就在右边的托盘里.。师:那如果第一次两个球的重量相等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换另一组的两个球,如果天平指针倾斜,则说明轻的球在这两个球里面.。
生:如果第二次的两个球还是相等的,再换最后一组的两个球,如果天平指针倾斜,则说明轻的球在这两个球里面.。
师:他们组的方法是把球平均分成6份,两份两份地称,最多称3次就一定能找出那个比较轻的球来,最少则一次就可以找出,但是这种几率大不大? 生:不大.。
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做最坏的打算.。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个四个地称,天平两边各放两个,如左右两边不相等,看天平指钍往哪倾斜,询右倾斜则说明左边的比较轻,轻的那个球就在左边的托盘里.。再把左边托盘里的两个球拿出,把这两个球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即能找出轻的那个球.。师:也就是说需要称几次找出来啊? 生:两次.。
师:说得真好,那如果是四个四个地称,天平两边各放两个.。左右两边相等怎么办?
生:说明轻的那个球不在这四个球里面.。师:那怎么办呢?
生:用天平称剩余的两个球,指针偏向哪,则球在轻的那端.。师:也就是说需要称几次就能一定找出那个比较轻的球? 生:两次.。
师:大家考虑得真全面,他们组的方法是把球平均分成3份,两份两份地称,需要两次就一定能把球找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把这6个球平均放在天平的两边,先找出轻的在哪三个里面,从三个球里面任意取出其中的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若天平左右两边不相等,则说明轻的那个球就在这两个球里面,指针偏离的那一端就是这个球.。
生:若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则剩下的第三个球就是那个比较轻的球.。师:他们组的方法是把5个球平均分成两份,需要两次就一定可以把轻球找出.。
师:看来大家用不同的称法,称的次数也可能不同.。
只要学生能利用天平找出那个比较轻的球,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三、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又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生:能.。
师:在9个同样的零件中,工人不小心混进了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教师强调要保证找出次品,还要称的次数最少.。小组合作,先讨论一下怎样称,再看哪种方法最好?
生1:可以把其中的8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若不相等,则次品在指针指向的那一端,用天平把这4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拿出较重的一端的两个零件,把这两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即可找出.。生2:还有第二种情况,把其中的8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相等的话,则说明剩余的那1个零件就是次品.。
师:也就是说你们组的方法最少称几次一定保证就能找出次品来.。生3:3次.。
生4:我们组的方法是把这些零件平均分成3份,第一次把其中的6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相等,则说明次品在剩余的那三个零件里面,取其中的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相等,则次品就是剩余的那个球;不相等,则次品在较重的一端.。
生5:如果把其中的6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左右不相等,拿出较重一端的3个零件,取其中的两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左右相等,则剩余的那个零件就是次品;若天平左右不相等,则品在较重的天平的一端.。师:你们组这样测量都是用了两次就一定能找出那个次品来.。其他组呢? 生6:我们组的方法是把其中的四个零件平均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左右不相等,那么把较重的一端的两个零件拿出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就能找出那个次品来.。
师:那如果把其中的四个零件平均放在天平的两端,左右相等呢? 生6:那可以测量剩余的5个零件,把其中的四个零件平均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左右相等,那么次品就是剩余的那个零件;如果左右不相等,则把较重的天平一端的那两个零件拿出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就能找出那个比较重的来.。
师: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从9个同样的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们认为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能保证找到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师:通过两个例题,我们明白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检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板书设计:
探索乐园(1)
保证 至少 天平左右两盘数量相等
第五篇:第六课 京韵(第1课时)(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
第六课 京韵(第1课时)(新人教五下
音乐教案)
第六课京韵(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分析
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人民解放军侦察员杨子荣大智大勇、深入匪巢,在匪徒群中沉着机警巧作周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接应部队一
放军刚来到匪徒盘踞的威虎山周边的村庄,就进入深山老林访贫问苦,打消深受匪害的老乡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疑虑。这
流畅连贯的传统形态;加上不用过门,开口便唱,使唱腔显得格外亲切感人,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对老百姓真挚、深厚的
显得沉稳、温和。后转为急板,“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两句表现出豪迈的气概。末段速度转慢,亲切地唱道“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最后转回原速,唱出“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铿锵有力、掷地有
律,乐队作伴奏,听来也别具一番趣味。
教学重难点
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也是第一次在音乐课上接触。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京剧的剧种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大概的相关知识,为后面进一步欣赏打好理论上的基础。初步感受京剧的韵味。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1.从戏曲知识导入。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即京胡、月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三、小结下课
教后记:学生对知道京剧是国剧,但是由于对京剧不够了解,平时接触也很少,所以兴趣不是很浓,在欣赏时不能静下心来,对京剧的魅力也感受不深。当然,一开始我们不能抱太大的希望,提太高的要求,要慢慢来,希望将来的欣赏能才能够不同的侧面,让学生知道更多,渐渐喜欢上京剧,并热爱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