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教案
教学内容课题名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科政治总课时数版本名称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七课第一框页
码第80——82
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介绍宪法的相关知识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学生理解宪法的神圣性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只有准确认识和充分理解宪法的神圣性,才能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才能严格遵守宪法,勇于维护宪法的尊严。教学目标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够从宪法的效力方面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教学重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学难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补充材料教学流程第
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三、小
结
四、课堂练习通过拟人化的法律家族聚会活动,引出宪法与普通法律关系的讨论,引起学生对宪法神圣性的关注。
1、列举《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中违反宪法的有关规定,指出该《办法》必须进行修改。
2、向学生显示宪法的部分内容,学生回答相关的法律有哪些。采用各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法律文库”中呈现一些法律知识
4、绘图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并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布无效。
1、做教材P82页填表,说明普通法律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
2、请你用一句话或一副图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书后的思考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学生课前分小组查阅资料。学生根据法律知识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学生绘图说明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学生看书归纳学生讨论,每组抽一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要意图是检查学生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能力。检验学生本框内容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宪法权威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违背
教学内容课题名称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学科思想品德总课时数2/4版本名称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三单元法治时代页
码第
83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二个内容。此单元,在全册教材中属重点篇目,因为,我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重视未成年学生的法治教育,特别是对其进行宪法教育,使其树立宪法意识,而本课是宪法的本质部分,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中都处在重要部分。因此,本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诸多法律知识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懂得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内容规定上体会宪法的地位及权威,深刻理解宪法具有总章程的意义。教学重点懂得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教学难点体会宪法的地位和权威。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教材、点拨王练习册、小黑板。教学流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探求新知:
二、交流新知:
三、总结知识:
四、巩固应用知识:
五、拓展知识:1.出示预习课文的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有哪些?2.指名回答。3.教师加以引导。4.让学生朗读。5.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重点的内容背诵下来。6.让学生默读“法律文库”中的内容。1.根据第83页“法律文库”介绍的一些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但还不全,针对此完成下列问题;2.同学们是否查阅了我国宪法和某一普通法律的相关规定?3.教师可进一步举例说明。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公民受教育权方面等。4.教师加以评点。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请同学们完成第84页,宪法与普通法之间关系的举例说明。(5分钟)回家上网查阅:更多的,我国宪法和某一普通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举例说明1.学生自学课文一遍。2.学生回答。3.学生边读边把重点的内容用笔勾画出来。4.学生自由的朗读三遍。5.学生理解记忆。6.学生默读“法律文库”。1.学生交流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由哪些部分组成?(2)我国的国家标志应该包括哪些?2.已查阅了的同学举手,并举例说明理由。3.同位互相交流。4.小组同学举例说明,加以验证。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的内容。学生分小组举例说明。查阅记载,宣传宪法规定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学整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性质、根本制度等。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我国宪法规定的全面性的最根本的问题。检查自学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宪法与普通法律之间的关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效果。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板书设计
(1)国家性质
(2)国家的根本制度
国家和社会生活中、(3)国家的根本任务
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6)国家机构及国家标志等教学内容课题名称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学科思想品德总课时数一课时版本名称人民版社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三单元法治时代页
码第84-85
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品(全一册)第三单元“法治时代”中第七课“神圣的宪法”中的第三目内容。此课本在本单元中属重点篇目,因为学生已明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且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上好本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宪法权威和地位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过程与方法:懂得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宪法是维护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教学重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教学难点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教材、点拨王练习册、小黑板。教学流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二、探求新知:
三、巩固新知: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事例: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拓展练习:1.提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板书课题。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2.教师根据教材中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作进一步的介绍与列举。1.出示:书本第84至85页中的“空格练习”。2.出示:宪法还规定了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3.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要履行的义务是统一的。任何公民不得只想享有权利而不想履行义务。
.分析第85页至86页两个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先了解材料之后,分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材料一问题:
(1)齐某想要维护自己的什么权利?
(2)在具体的部门法中找不到与此案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文,但齐某的合法权利却能得到维护,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问题:如果你是蒙某,你如何利用宪法为自己的权利辩护?2.自学第86页“法律文库”中的宪法规定。3.教师讲解: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了解了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更懂得了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为此,每个公民都应该熟悉它、把它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高宪法观念、用宪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请举例说明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公民所具有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任何人无权剥夺。通过此题的思考练习,使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有进一步的了解及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目的是告诉学生,宪法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也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武器,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该熟悉和了解宪法。本环节的两个案例要说明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上课时应灵活掌握。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总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板书设计:1.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公民基本权利
2.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的保障书
3.宪法是每个公民维护其基本权利的武器。4.宪法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遵守它,维护它。教学内容课题名称神圣的宪法学科思想品德总课时数4/4版本名称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年级九年级册
次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七课第四框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页
码第87页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环节是对前一环节内容的补充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它是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这个角度说明宪法的神圣。并且是通过比较宪法和普通法律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三个不同之处,突出宪法的神圣性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以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原因;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树立宪法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以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原因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树立宪法观念。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宪法的部分内容材料;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材料(补充)。教学流程第4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三、小
结
四、巩固提高
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2、明确告诉学生:“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1、向学生出示“宪法的部分内容材料内容”,要求学生把P87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2、在学生填写时进行巡视。
3、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主体、通过的人数和公布的机关三方面进行小结。
4、根据上述内容自然过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为什么要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2)举例说明,宪法的修改对具体的法律会不会产生影响?
5、根据学生讨论后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6、先向学生介绍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然后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宪法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和修改?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小结。
1、以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请学生结合上述内容,简要的进行小结,2、创设疑问;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小结。完成《单元训练题》1、5、81、先独自思考,然后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将前3节的知识回顾起来。
2、学生从思维上将本节内容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
1、认真学习“宪法的部分内容”,然后填写表格
2、学生填写表格。
3、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情况进行思考和对比。
4、学生结合本课前后所学的内容分组展开讨论。
5、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讨论结果,并结合老师的评讲,对照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6、学生先听取老师的介绍,然后讨论问题。
1、学生进行小结
2、请个别学生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思考。
1、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回顾和巩固。为本节教学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使学生从思维上将本节内容提前纳入到前面所学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导入新课。
1、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了解学生的填写情况,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3、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比知道自己填写时的不足;二是让学生对该知识有完整认识。
4、使学生通过讨论,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宪法是神圣的观念。
5、进一步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的观念有一个整体认识。
6、学生对全国人代会的知识知道的较少,需要了解,同时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
1、进一步使学生对宪法是神圣的的观念有一个整体认识。
2、即使本课内容前后照应,也使学生对全课有完整的认识。板书设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主体不同人数不同机关不同
第二篇:神圣的宪法
夹河镇初级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 政治 第七课 神圣的宪法
主备:陈华双 审核:思品组 学生姓名
班级: 组别: 小组长:
第一课时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教学目标】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够从宪法的效力方面说明宪法规定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教学重点】了解宪法的地位 【教学难点】对宪法地位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 【导入定向】
(一)【自学体验】
1通过拟人化的法律家族聚会活动,引出宪法与普通法律关系的讨论,引起学生对宪法神圣性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列举《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中违反宪法的有关规定,该《办法》为什么必须进行修改?(写在课本上)
3做教材P82页填表,说明了什么道理?
4、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哪些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5.宪法的地位是:
6、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7、国家性质是:
8、国家的根本制度是:
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10、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
11、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由 组成。
12、我国的国家标志:包括
二、【交流展示】(分组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一)【合作展示】
1、怎样理解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阅读P82《法律文库》,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归纳提升】
1、宪法的地位是:
2、宪法规定的内容是:
三、【反馈提高】
(一)【自测反馈】
1、下列选项中属于宪法规定的内容的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③修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④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2、物权法第一条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物权法根据宪法来制定表明()A.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总和 B.宪法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C.普通法律与宪法是“子法”和“母法”的关系 D、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的问题问题
3、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国有经济 B.私有制经济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集体经济 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5、在我国,诸如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问题都是由宪法规定的,这表明宪法()
A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 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C 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行动准则 D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重要、最根本问题
(二)【反思总结】
第二课时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学目标】
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认识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宪法赋予的,任何人无权剥夺;同时,宪法也是公民维护基本权利的武器,所以,每个公民应熟悉宪法,了解宪法; 【教学重点】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学难点】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怎样保障公民的权利;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二)【自学体验】
1宪法还规定了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写在书上)
2、阅读第85页材料,回答课本的问题:(写在书上)
3、自学第86页“法律文库”中的宪法规定。
二、【交流展示】(分组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一)【合作展示】
1、阅读P86页“宪法助她讨公道”回答课本的问题?(写在书上)
2、公民怎样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二)【归纳提升】
从以上学习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反馈提高】
(一)【自测反馈】
1.列宁曾经把宪法说成是“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①平等权利 ②政治权利 ③经济权利 ④受教育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2.下面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B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 C.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D、二者是一样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
A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的 B从封建时代延续下来的
C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要求 D、社会主义的原则
4.宪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①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
②制定宪法 ③自觉遵守宪法 ④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在全国城市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A.依法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 B.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C.依法享有均衡受教育的权利 D、依法享有受教育权
(二)【总结反思】 第三课时 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教学目标】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方面说明宪法的神圣。【教学重点】了解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难点】了解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相关规定。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一)【自学体验】
1、宪法是国家,是治国安邦的,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因此,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向学生出示“宪法的部分内容材料内容”,要求学生把P87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二、【交流展示】(分组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一)【合作展示】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为什么要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举例说明,宪法的修改对具体的法律会不会产生影响?
3、先向学生介绍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然后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宪法要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和修改?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小结。
(二)【归纳提升】
三、【反馈提高】
(一)【自测反馈】
1.“如果把我国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由多兵种组成的军队,那么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
帅;如果把我国所有的法律比作一个配有多种乐器的交响乐团,那么宪法就是这个乐团的总指
挥。”这段话表明()
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帮的总章程
C、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严格 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
2.我国法律有“母法”与“子法”之分,下列两部法律能体现“母法”与“子法”关
系的是()
A、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B、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C、宪法;刑法 D、环境保护法; 水法
3.国家主席说:“我一定忠诚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
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国家主席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是因为()
A、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B、宪法约束公民的一切行为 C、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D、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总和
4、材料一:《民法通则》第一条规定:“依据宪法,制定本法”。材料二: 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2)怎样理解“依据宪法,制定本法”?
(一)【反思总结】
第三篇:人民版九年级第七课+神圣的宪法同步练习
第七课 神圣的宪法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
1.国家主席胡锦涛说:“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国家主席之所以要忠诚的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是因为()
A.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B. 宪法比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C.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D.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2.人们把宪法称为“母法”,把普通法律称为“子法”,“母法”与“子法”关系表明()
A.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B.宪法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C.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总和
D.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3.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这句话说明()A.宪法可以代替其他法律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建立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4.“刑法+教育法+民法+合同法十„„=宪法”的观点是()A.正确的,因为法律是国家一切法律的总和
B.错误的,因为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C.正确的,因为普通法律要依据宪法制定
D.错误的,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所有的问题 5.下列属于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有()①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 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④ 国家机构及国家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从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关系看()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宪法的具体化 B.宪法包罗万象,可以代替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地位不同,但是都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D.宪法从根本上将未成年人的权利加以确认,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宪法的补充 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主义制度
8.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这就要求()
①公民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②公民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③公民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 ④在任何情况下,权利都等于义务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主要体现在()①提议制定、修改的主体不同 ②通过的人数不同 ③公布的机关不同 ④适用的人群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人大代表的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便根据宪法修正案进行相应的修改。这表明()A.宪法的修改引起普通法律的修改 B.宪法的修改影响普通法律的制定 D.宪法的修改影响普通法律的实施 C.宪法的修改影响普通法律的权威
11.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该法颁布后,政治老师引导同学们探究该法与宪法的关系。你的观点是()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依据宪法制定该法
B.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宪法包括该法 C.该法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D.该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宪法相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说明()
A.宪法规定的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D.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总和
13.我国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共同点是()
①都需要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②都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④都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⑤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样严格 ⑥规定的内容都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A.①②④⑥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①②④
1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坏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这段话表明()A.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B.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C.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平等性 D.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真实性
15.维护宪法尊严,为保证宪法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国家昌盛。那么,保证宪法实施,我们应该()A.认真学习宪法 B.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C.自觉遵守维护宪法
D.防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 16.宪法和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
①积极学习宪法 ②宣传宪法 ③自觉遵守宪法 ④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辨析题
“如果把我国的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由多兵种组成的军队,那么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如果把我国的所有的法律比作有多种乐器演奏的交响乐团,那么宪法就是这个交响乐团的最高指挥”。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三、简答题
1,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下边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你谈一谈漫画所反映问题的具体表现内容。
2.宪法和普通法律一样都是法律,没有什么区别,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3材料一:漫画《暴力拆迁》。
材料二:2010年9月27日《重庆商报》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官员前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是透露,国务院正在准备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拆迁条例》与《宪法》、《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保护公民及其他不动产的原则和具体规定存在抵触,这导致了 城市发展与私有财产保护两者间关系的扭曲(1)“暴力拆迁”让人心痛不已,备受关注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被提上议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被修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被修改说明什么?
(3)说一说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是怎样的?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办公室发布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初中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学习宪法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1)我们初中生为什么要“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2)作为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实践探究题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的十二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了迎接法制宣传日的到来,某校要求各班制作一个“法制宣传”网站,请你参与: 1.【经典回眸 我的记忆】假如你参与此项活动请你把知道的我国历年法制宣传日的宣传主题,通过专题网页与广大网民共享。(至少三个)
2.【经典回眸 我的解读】上述法制宣传日的宣传主题基本都与宪法有关,假如网站正征集有关法制宣传日的宣传主题与宪法有关的原因的解说词,邀请你参与,你准备写一句什么话呢?
3.【宪法宣传 我的行动】为了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该网站要求有一项向广大市民宣传宪法的活动,你计划选择哪些相关知识向人们宣传?专题
七、神圣的宪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D 3.B 4.D 5.C 6.A 7.D 8.D 9.A 10.A 11.A
12.B 13.D
14.B 15.D 16.D 二.辨析题
答案:(1)这个观点正确。(2)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必须根据宪法来制定,不得和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布无效;
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三.简答题
1.答案:(1)说明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地位。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并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
2.答案:作为行为规范,宪法和普通法律一样都是法律。但是宪法规定的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等方面看,二者有着重大区别。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而,而普通法律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必须以宪法为立法基础,是宪法的具体化,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③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3.答案:(1)普通法律必须与宪法为依据来制定,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被修改或者宣布无效。(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和法律地位。(3)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地位看,是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石。从内容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定的是全社会根本的活动准则:从效力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2)我们要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好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四、实践探究题
答案:(1)2001年: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2002: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治建设;2003:依法治国,执政为民;2004: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2005年: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严格;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的尊严和权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3)提示:可围绕宪法的地位、如何维护宪法的尊严等宣传。
第四篇: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二)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情感态度观念
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3.运用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人权意识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2).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而要树立公民意识,就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在我国,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把认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成增强公民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2.教学难点
增强公民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些规定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更需要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思想转变的问题,而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的变革。
解决这一难点,既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材从在生活中是否应该行使公民的选举权利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公民权利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正确行使拥有的权利,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其他权利。
同时还要教导学生认识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依法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忘履行义务。
三、学情分析
当代的青少年维权意识很强,经常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用新闻舆论和网站论坛等形式讨说法。但中职学生总的来看知识面比较较狭窄,思想也不够成熟,对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也过于片面,更有少部分学生只知道维护自身权益,不去履行应尽的义务。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一、依法行使公民权利 展示材料:
某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接到通知,本专业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学校大会堂去,参加学校所在地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活动。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
小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小王:我们现在参加实习,这么紧张劳累,还参加什么人大代表选举? 小李:学校让我去,我就去,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与我关系不大。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你赞同以上哪个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1.依法行使公民权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点拨: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举权是我国公民行使主人公地位的体现,不应该随便放弃。
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宪法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首要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是普通法律确认的其他公民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1)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
(2)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座位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是指:
⑴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⑵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⑶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⑷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⑸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4)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公民失去了人身自由,其他权利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起码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社会经济权利
公民的经济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它是公民实现其他基本权利的物质保障。
公民享有的这些权利和自由越充分,获得享有其他权利和自由的前提条件和可能性就越大。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师:我国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多种多样的权利,我们刚才讲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也是属于人权的一部分。其中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得,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等);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参政权、议政权、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如工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婚姻自由权等),人应该全面地享有这些权利。下面,我们来讨论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1.“宿舍门事件”
广东省佛山市某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生活,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工作,于是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同进,还对校园环境、课室和学生宿舍按企业标准进行整改。其中有两项整改内容引起学生的争议:(1)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学生,方便与学生家长联系,决定在每个宿舍门口贴一张学生详细资料表,要求贴上学生大一寸相片,还要填写家庭电话和家长手机号码;(2)宿舍摆放军事化,被子要叠成广场状,床上不能摆放衣物、书本和其它物品,床底只能摆放一对白色回力鞋和一双拖鞋。为了警示学生严格按要求办事,该校教官把不合格的学生的被子和衣物扔到宿舍地面,把不合格的鞋子的鞋带剪断。有些学生不满校方和教官的行为,纷纷上论坛发贴和打电话给媒体,这就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宿舍门事件”。
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案例,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和教官的做法有没侵犯学生的权利?如果有侵犯的话,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利呢?(2)如果你是该校的学生,你的被子被教官扔到了地上或者你的鞋带被剪断了,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加入讨论进行点拨:略。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和人权理念,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不断深入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正确途径,等等。这些人权理念在人权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中国建国以来,人权事业取得五大成就。
一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领域的一个突出进展是,突破了将人权视为资产阶级口号的“左”的思想束缚,确立了人权观念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04年以来,“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载入《宪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共产党章程》。这说明,促进人权事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人权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
二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的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得到了不断扩大和有效保障。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已达229件,国务院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约600件、地方性法规7000余件,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公民的各项权利有了坚强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公民的民主权利依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农村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基层民主,使亿万农民获得了直接选举权利。
四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断改善。2006年,全国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目前,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两基”人口已达99%,跻身于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
五是人权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教师: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来保障其实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呢?请各小组学习一下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了解一下,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哪些公民义务。
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一起小结:
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衽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三、增强公民意识‘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公民意识: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什么叫“老百姓”?在封建帝王时代,相对于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民,被称为百姓或者老百姓。
与“老百姓”这个封建概念相对应的,是现代“公民”概念。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公民就是国家的主人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与互助精神等,当面对共同的灾难之时,大家应该彼此共同守望,遥相呼应,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当这些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趋于成熟。
教师:中职学生要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还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的原则;(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另外,我国公民有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义务。上述事例中,企业职工为了维护自已的权利的同时,造成了交通堵塞,扰乱了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职工应该通过工会、劳动局或者相关的法律机关来维护自身权益;如果要游行示威,必须向相关的行政机关申请,在申请通过后才可按游行示威申请书上的计划进行游行示威。
【体验导行】
1.收集相关资料,写一份宣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书面材料。2.“18周岁,从做文明公民开始”:给父母、师长写一封感恩的信。
板书设计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意识(1)公民意识的定义
(2)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3)宪法规定的公民履行的义务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人权的定义
(2)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3.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原则(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六、教学反思
中职生并不缺乏爱国热情,由于近些年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有所增强,只是,大多数中职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不清楚法律到底赋予了公民哪些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体会到了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更多地懂得了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的必要性,了解了一些正确履行权利的途径,增强了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和维护法律权威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篇:第七课教案
《桥梁》第七课
教案
教学内容:
课文《吸烟者的烦恼》、生词52个、词语搭配10个、语法例释10个。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和语法项目;
2、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3)进行语段训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词语、语法例释、课文理解、结合指定词语进行语段训练。教学课时:8课时(分4次讲授)。
任课教师:吴钰(中级一班)、李海燕(中级二班)、陈轩(中级三班)教学步骤:
第一讲(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P103第一、二段)“说起健康„„一天可以戒十几次。”
生词(P104)1—17 重点组词:者、瘾 重点语法:难怪
次重点词:谈论、毕竟、意识、恐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
讲评前课作业。听写生词1—17。根据课文提问:
1、人们常常把吸烟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2、谁最关心这个问题?
3、吸烟者是不是觉得吸烟对身体不好?
4、他们对自己吸烟的习惯是什么态度?
5、他们觉得戒烟难不难?
6、吸烟者最讨厌什么?
7、他们为什么对吸烟采取不在乎的态度?
二、讲读课文难点(参考)
1、人们常常把吸烟和健康联系在一起,因为吸烟对身体有害。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2、吸烟者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上瘾了。
3、他们对自己吸烟的习惯无可奈何,不愿认真地戒烟。
4、他们觉得戒烟太难了,烟瘾上来的时候,如果不吸烟太难受了。
5、吸烟者最讨厌别人把香烟和毒品联系到一起,因为涉毒属于犯罪,也会引起社会公愤。
6、他们戒不了烟就不戒了,也就不重视吸烟危害健康的问题了。
7、由于这种不在乎的态度,他们会很随便地谈论吸烟和戒烟的问题。
三、讲解重点词语(参考)
1、者;用在形容词(或词组)、动词(词组)后边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老者、作者、读者、吸烟者。我们要帮助弱者。
2、谈论:用谈话的方式表达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大家正在谈论今天早上的事情。
议论:一般对好坏、是非表示看法。不要背后议论人。
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有庄重色彩。
代表们认真讨论了治理污染的问题。
商量:用于一般的具体问题。这件事我们要商量一下/商量商量。
3、毕竟:用在句首或句中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疑问句中。
(1)表示对某一状况的确认,相当于“到底”“究竟”。
学一门外语毕竟不是很容易的事,要下功夫才能学好。
(2)表示某一情况最后还是发生或出现了,相当于“终于”。
他毕竟认错了,就不要再罚他了。
究竟:能表示追究到底或表示原委、结果的意思,可以用在疑问句中。
听到外面很热闹,他就打开门去看个究竟。外面究竟怎么了?
到底:(1)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进一步追究的语气。相当于“究竟”。
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你明天到底来不来?
但是,主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到底”只能用在主语之前。到底谁是班长?
(2)用在陈述句中,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相当于“终于”。
经过大家的努力,问题到底解决了。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可用于句首,加逗号。在北京学习两年之后,我终于考到了HSK六级。
4、意识:[名] 哲学专用名词。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地震使中国的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意识。
[动] 觉察。常说“意识到”。他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赶快道歉。
5、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他的嗜好是饮酒。
6、戒:戒出,改掉(不良嗜好)。戒烟、戒酒、戒毒
7、瘾:烟瘾、酒饮、上瘾、对„„有瘾
8、难受:身体不舒服,伤心。我感冒了,浑身难受。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很难受。
9、感受:收到(影响),接受外界事物得到的体会。
感受风寒、感受到主人的热情、看完改革开放成果展览,有很多新的感受。
10、讨厌:[形容词] 这种病真让人讨厌。
[动词] 我最讨厌别人抽烟了。
11、恐怕:[副词] 表示估计或猜测,相当于“大概”“也许”;有时兼有担心之意。
他恐怕不会来了。这天恐怕要下雨,你们别走远了。
[动词] 表示担心,宾语一般为非名词性词语。
他恐怕晚了,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飞机场。
12、难怪: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就不觉得奇怪。(见P109语法一)
13、不在乎: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觉得没关系。
花钱多少她不在乎,只要衣服样子新奇她就买。
听到别人说他的坏话,他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心里很不高兴。
14、干脆:直截了当,爽快。这人说话、做事都很干脆。你干脆说,要多少钱?
四、第一讲作业
造句:者、谈论、毕竟、意识、瘾、恐怕、难怪、干脆 背诵:课文第一段
阅读:(P112)副课文《烟酒不分家》 预习:第二讲内容。
第二讲(第3、4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P103第三、四段)“既然戒烟那么难„„照样一支又一支。” 生词(P105)18—39 重点组词:干涉、尊重、保障、生气 重点语法:既然、反正、况且、然而、偏偏
次重点词:权利、想象、字眼、创造、被动、公布、达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
复述课文第一段。听写生词18—39。根据课文提问
1、为什么说吸烟是个人的权利?
2、为什么吸烟的“权利”和“自由”离他们越来越远?
3、“烟民”和“被动吸烟”是什么意思?
4、吸烟者为什么不喜欢“烟民”这个词?
5、大家都说吸烟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烟民们还吸烟吗?
二、课文难点(参考)
1、因为戒烟很难,烟民就借口吸烟危害自己的身体,与别人无关,从而继续吸烟。
2、而且,他们认为吸烟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
3、但是,那些不吸烟的人开始反对吸烟者了,这使吸烟者失去了吸烟的自由。
4、不吸烟的人把吸烟者叫做“烟民”,说自己是“被动吸烟”,因此反对吸烟者。
5、对反对的声音提供难得多了,烟民们也不在乎了,还是继续吸烟。
三、重点词语(参考)
1、既然:“既然„„就”用于因果复句,常用来表示劝说、下判断等。(见P110语法二)
2、反正:(1)表示虽然情况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2)强调理由或原因,与“既然”意思相近。(见P110语法三)
3、况且:表示更进一层,或补充新的理由;后面一般有“又”“还”与它搭配。
(见P110语法四)
4、权利:公民或组织成员依法享受的权力和利益,书面语。
公民的合法权利应该受到保护。
你们有吸烟的权利,我们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
5、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该管的硬管。干涉别人的私事、干涉子女的婚事、干涉别国事务、对„„进行/加以干涉
6、然而:用来连接句子或段落,其转折作用,多用在书面语中。(见P110语法五)
7、想象;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
可以想象,二十年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写小说要会想象故事情节,写出来才能精彩。
8、字眼:用在句子中的字和词。不要挑字眼,她说这些话都是好意。
9、尊重:尊敬、敬重。尊重长者、尊重人才、对„„表示尊重、尊重事实、受到尊重
10、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力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障公民的自由、灾民的生活物品得到保障、政府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1、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新东西,多用于积极方面。
中国的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他创造了一套新的生产方法。
12、生气:别生气、不要为这点小事跟他生气、生了半天气、你再生谁的气呢?
13、偏偏:(1)表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
(2)表示事实跟希望的恰好相反。
(3)表示范围,跟“只”“单单”基本相同。(见P111语法六)
14、公布: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公布名单/考试成绩/比赛结果/法令
15、达:通,到。常用在成语和一些固定格式中。
„„达70%、掌声达三分钟之久、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
四、第二讲作业
造句:既然、反正、况且、干涉、然而、尊重、保障、生气、偏偏、公布
背诵:课文第四段
练习:(P114二)1、2、3、4、5 预习:第四讲内容。
第三讲(第5、6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P104后两段)“‘被动吸烟’可就比„„真是没完没了。” 生词(P106)40—52 重点组词:为难、委屈、同情、癌 重点语法:甚至、居然 次重点词:心爱、心疼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
作业讲评。
背诵:课文第四段。听写:生词40—52。根据课文提问
1、吸烟者的所谓“权力”是什么?
2、吸烟者是不是越来越烦恼?为什么?
3、有哪些事情让吸烟者“自寻烦恼”?
二、课文难点(参考)
1、吸烟者人觉得吸烟是自己的事,吸烟不吸烟,什么时候吸烟,使自己“权力”。
2、吸烟污染了空气,使“被动吸烟”的人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因此吸烟必须受限制。
3、反对“被动吸烟”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公共场所都不许吸烟了。
4、他们自己烦恼的是:吸烟要花很多钱、污染室内空气、自己也不好受、怕得病;
女烟民还担心将来生的孩子有病。
三、重点词语(参考)
1、为难:(1)感到难以应付。觉得/感到为难、为难极了、这使我很为难。
(2)作对或刁难。不要为难他、故意为难别人、不想为难你们。
2、甚至:“连„„也/都„„”提出突出事例,表示强调或等进一层的意思。
(见P111语法七)
3、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见P112语法八)
4、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觉得挺委屈的、让你受委屈了、别委屈自己、受不了委屈
5、心爱:衷心喜爱,用于人或事物含抽象事物。
她是父母心爱的小女儿。那本集邮册是他最心爱的宝贝。
6、心疼:疼爱、舍不得、惋惜,用于口语。
奶奶心疼孙子,不让他去幼儿园。他心疼地看着摔坏的花瓶,无可奈何。
7、同情: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对„„表示同情、值得同情、有一颗同情心、需要同情
8、谁来关心: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见P112语法九)
9、准:“一„„准„„”表示只要出现某种情况,肯定会出现某种结果,表达的意思比“一„„就„„”更肯定。(见P112语法十)
10、癌:恶性肿瘤。胃癌、骨癌、皮癌、致癌物、抗癌治疗
四、第三讲作业
造句:为难、甚至、居然、委屈、心爱、心疼、同情、“一„„准” 练习:(P115二)6、7、8、9、10
(P115四)熟读:课文
第四讲(第7、8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复习,语段训练。教学步骤:
一、课文复习作业讲评。通读课文。
课堂练习(一、四)。
二、语段训练(口头)
交际训练(P117/九)
四、第四部分作业
练习:(P114一)、(P115三)
写作:交际训练(P117/九/
1、2),选作一题,要求用上所给的词语。
预习:第八课第一讲的内容。
第七课预习
第一讲(第1、2课时)
生词(P104)1—17 课文(P103第一、二段)“说起健康„„一天可以戒十几次。”
思考题:
1、人们常常把吸烟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2、谁最关心这个问题?
3、吸烟者是不是觉得吸烟对身体不好?
4、他们对自己吸烟的习惯是什么态度?
5、他们觉得戒烟难不难?
6、吸烟者最讨厌什么?
7、他们为什么对吸烟采取不在乎的态度?
第二讲(第3、4课时)
生词(P105)18—39 课文(P103第三、四段)“既然戒烟那么难„„照样一支又一支。”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吸烟是个人的权利?
2、为什么吸烟的“权利”和“自由”离他们越来越远?
3、“烟民”和“被动吸烟”是什么意思?
4、吸烟者为什么不喜欢“烟民”这个词?
5、大家都说吸烟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烟民们还吸烟吗?
第三讲(第5、6课时)
生词(P106)40—52 课文(P104后两段)“‘被动吸烟’可就比„„真是没完没了。” 思考题:
1、吸烟者的所谓“权力”是什么?
2、吸烟者是不是越来越烦恼?为什么?
3、有哪些事情让吸烟者“自寻烦恼”?
第四讲(第7、8课时)
熟读课文。
根据练习
(五)理解、复述课文。
完成练习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