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6课新文化运动教案(第二课时)
历史必修3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课时)
主备人 胡学琴
授课人
时间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角度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点: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
1、三民主义是如何实践的?结局如何?
2、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3、新三民主义的概况?
4、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5﹑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指导辛亥革命
在“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历史必修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军事成功。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实质: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3)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为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原因:(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80页的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历史必修3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反对民族压主义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推翻君主专主义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认识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联共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①不反帝→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普遍平等的民权关注工农扶助联俄农工 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纲领4﹑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新旧三民主义的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②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③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④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不同点:
①内容不同:
a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新”在反帝
b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在强调了普遍平等的民权;
c在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在扶助农工
历史必修3 ②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
【合作探究】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合作探究】3: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什么?(1)学习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习其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学习其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4)学习其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练习:创新课堂 纠错释疑 拓展延伸
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答案要点提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是,它仍然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本质不同。
板书设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民主共和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4、意义
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
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导入:复习导入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不同阶级为之做出了哪些努力? 面对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中国人将何去何从?那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国?
四、背景
师过渡: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是谁首先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呢? 生:陈独秀
师:思考:通过了解课件中陈独秀年谱及任健树先生的一段话,思考陈独秀为什么在1915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除了个人因素外,结合课件提供的几则档案及课本53页123段,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给大家介绍一下20世纪初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
五、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53页第4段内容填写此表格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蔡元培
思考:北大为什么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以上这段话体现的是什么办学宗旨?实质是什么
六、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54页第一段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思考:材料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指什么?为什么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思考:新道德与旧道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华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钱玄同《中国今后文字问题》
思考:文学革命的利与弊? 4.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课件材料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学习外来文化?
七、高考题演练
1.(2013江苏单科)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2.(2013海南单科)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3.(2011年天津文综)《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4.(2011浙江文综)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
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八、拓展作业
总结各阶段各阶级为实现独立富强梦想所进行的活动(表格形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该如何去实现你的梦想呢?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教案(模版)
第6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教师设问:辛亥革命有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造成国家贫弱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就得重铸国魂,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设问: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作用的结果,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的第一部分内容思考这个问题。(请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 袁世凯复辟帝制,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思想界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2、概况: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齐声回答,完成下面内容: 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口号: ①引导学生观看新青年的图片。
②展示四位主要任务的图片让学生来辨认。
③展示北大的图片,简单地介绍北大的发展历史。
④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蔡元培)。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⑤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①“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民主、科学)②“西洋人”闹了“那些事”才“到光明世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③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④你认为作者认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主张民主科学,敢于斗争但又片面地认为西方民主、科学可以拯救一切的黑暗)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引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旧道德。(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同时还引用《孔乙己》、《药》、《祝福》等文章,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
旧道德指的是什么?而要提倡的新道德又是什么呢?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②为什么要提出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孔教与帝制,有着不可离散的因缘。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引用顾问汉乐府诗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体让学生来比较。
②大家学习过文言文,和我们现在接触的白话文相比,哪个更容易理解? ③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q、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
学生回答内容和代表人物: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
正当新文化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从兴起到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份《新青年》引导了一场新文化运动,一批新青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那么新文化运动“新”在什么地方呢?(指导思想新、内容新、形式新、历史作用新)
课件展示练习题。
教师:如何看待这场重铸国魂的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课件展示问题: 对于新文化运动:有人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人说它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怎样评价这场运动呢?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作了思想准备。(《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4、后期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学生回答。
【课堂总结】提问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
教师强调: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和探索史,在探索的道路上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四、【板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l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民主
科学主要阵地:《新表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十月革命(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 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教学反思:
第四篇: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
导入
采用谈话法导入
作为高中生,大家一定有自己的高考梦。你们理想的大学是什么?(生回答后)你们对北大了解多少?知道北大的校训吗?
北大以及北大校训中的民主、科学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100年前,去了解那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而进行的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授
问: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当时的中国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一、时事所逼:《新青年》的创办
1、背景(1)、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但是,(2)政治
辛亥革命后,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破坏民主法治,妄图复辟帝制。可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徦共和”。日本趁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签订
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3.)思想上
为了给复辟帝制大造思想舆论,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革命带来的好处,更倾向于怀念浩荡的皇恩;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换来民主共和在中国的实现,却使民主共和思想在知识分子中产生强烈的影响。爱国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满,问:面对当时的状况,你认为他们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让中国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学生回答后,师:我们看看陈独秀是如何思考的?)
2010江苏8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陈独秀认为要实现共和,必须先要进行思想革命。“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经过3个月的忙碌,9月15日,《青年杂志》问世了,就是这份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展示
《青年杂志》创刊号
杂志封面简介
2、兴起、发展
外文“LA JEUNEsSE”为法文单词,意思是青年。在陈独秀看来,中国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中国缺乏像西欧那样从文艺复兴到启
蒙运动的思想革命。没有,就要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
2、《新青年》成长记 展示
《新青年》大事年表 1、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2、1916年,杂志改名《新青年》(为了避免和上海青年会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发行量不大,面临停刊 3、1917年,《新青年》迁入北京,发行量16000多份
…… 4、1926年7月,停刊
问:从这份大事年表中,大家看《看新青年》迅速壮大在什么时候?(1917年《新青年》迅速发展壮大),为什么?(迁入北京,进了北大)为什么北大能推动《新青年》的发展?
展示《北大钟声》问:图片上的人物有哪些是你熟悉的?他们的服饰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什么能在北大同台讲学?(这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采取的办学方针有关系)PPT选择题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北上,此后陈独秀打造了一批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强大编辑团队。《新青年》可以说是从一个省级刊物变成了全国性刊物。所以《新青年》名声鹊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重”了北大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文化资源。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陈独秀对之前国人的救国之路
进行反思后,希望通过创办报刊来洗刷旧思想,那要向国民宣传什么新思想呢?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问:概括这则材料的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学生看相关内容,教师板书
二、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前期 问:为什么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呢?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问:这句话的核心词是什么?科学与人权(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就源于此)
2011 天津 5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命题走出程式化、概念化的记忆模式,从原始史料及相关的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考察学生客观辩证的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这两个概念都不是这时才引进到中国的,如果老调重弹,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那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民主、科学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思想方面的启蒙,所以他们强调的是民主意识、科学精神。
民主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还包括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都不是科学家,他们所强调的是希望中国人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树立起依照科学办事的精神,了解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
过渡: 他们认为只有这两位外来的先生才能救中国,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下面我们来学习: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问: 提倡民主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旧道德、指向孔教?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根据材料回答: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指什么?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不利于中国的文明进化即近代化)——直接原因
展示材料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孔
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问:这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问:旧道德指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危害?(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史料讲解)
“君为臣纲,则臣与君为附庸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父为子纲,则子为父附庸品……夫为妻纲,则妻与夫为附庸品,而无独立之人格。……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使人失去主体精神,丧失独立人格,一群没有民主意识的奴隶是建设不成民主共和国的。所以要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必须要在思想领域把矛头指向维护专制统治的儒家思想,所以“打倒孔家店”有其合理性。只是,对儒家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批判继承,所以新文化运动中的“排孔”有缺陷,他们想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反对孔子学说,是不可能最后成功的。五四运动后的孔子思想学说仍然弥漫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创造了很多反封建礼教的作品,像大家在语文课本中学过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伤逝》等,这些文章从内容上看,是批评封建礼教;从形式上看,采用的是白话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使白话文深入人心的文学革命。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PPT 胡适
“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尝试集自叙》 打开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使新思想从小众走向大众,就不能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必须要进行文学革命,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1917 年1 月, 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 年2 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好不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几则代表性的材料:
PPT
我们以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鲁迅《三闲集 无声的中国》 “不得新而先殒其旧,„„吾恐国未亡而文字已先之。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1917年
问:他们对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存废态度分别是什么?你怎么看待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存废问题?
陈独秀、鲁迅他们的思想有点过激,但文学革命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促进文学的发展,出现一大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积极性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
么样的变化?
2、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正面提出反帝。
要想在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必须想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那要担负起什么革命任务,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陈独秀他们这样是不能改变中国的,他又会选择什么呢?
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法)
1、原因
2、首据大旗的李大钊
2013年天津13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3.宣传方式、影响
本课总结
结语
《新青年》在今天
展示
《新青年》首现 简 体 横 排 版
今天出版《新青年》旨在引导青年人重温这个曾经影响一代人的时代经典,以唤起青年们的觉醒与振作。《新青年》所倡导的民主、科学、人权,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为了使我们国家的民主法治更完善,为了实现我们的科技强国之梦,我们应该象陈独秀他们一样,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下面用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齐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业: 孔子的遭遇
汉代以前:累累若丧家之犬;汉代以后:大成至圣先师;清朝末年:托古改制的维新先师;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文革后期:批林批孔;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回顾儒学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第五篇: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4、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