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论论文:信息技术教学论 学习评价 电子学档 量规
信息技术教学论论文: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实践。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强烈愿望,如何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笔者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在总结前人电子学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学习评价中融入电子学档评价的理念,运用评价量规,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学生发展的评估。本文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建构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的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中有关评价的概念;第二章介绍了电子学档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论述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并分析了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优势,第四章对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实践效果从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五章总结本课题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英文摘要】As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odes can’t perfectly adapt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nowadays.Putting the new assessment modes into the practice has been a common and strong desire of educationalists.How to put the ideas of new teaching assessmen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the people working on education reform.In the view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assessment of the In...【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学习评价 电子学档 量规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Studies assessment E-learning portfolio Rubric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中文摘要4-610-17
ABSTRACT6-7
第一章 绪论1.1.1 基于教育评价改1.1 问题的提出10-11革的要求10要求10-11式的要求111212-1314-15习评价15
1.1.2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自身特点的1.1.3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新型教学模1.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内容1.4 研究现状12-15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1.5.1 课程评价与学
第二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41.5 有关概念界定15-171.5.2 学档评价与电子学档评价15-17
章 理论基础17-20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18-20构建20-3420-212121-22设计22-30录23-24与反思29-30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1717-18
2.3 真实性评估理论
2.2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的3.1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原则3.2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思路3.3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目标的制定3.4 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电子学档评价的模块
3.4.1 学生个人信息233.4.3 学生作品集24-29
3.4.6 学习评价信息
3.4.2 学习活动记3.4.5 学习的体验3.5 电子学档评价的实施过程30-32论》课程中的优势教学论》的实践研究34-3634
32-34
3.6 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第四章 电子学档应用于《信息技术4.1 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
4.1.2 教学班级情况4.1.4 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
34-614.1.1 实施时间344.1.3 实施计划34-35
35-36和电子学档内容要求36
4.1.5 学生考核方式4.2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评价的案例
4.2.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课程目标4.2.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4.2.3 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块中的实
4.3 实践结果分析53-60
4.3.1 实践结
4.4 分析36-5336-3737施过程37-53果质性分析54-58
4.3.2 实践结果定量分析58-60
实践小结60-61究结论6163-6570-7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35.1 研参考文献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61-63附录致谢
65-7071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李豫颖编写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书中主要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节中谈到“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我想: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整合,这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整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整合。寻求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学论》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
(有些多余内容可删减)
问题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P5-P6)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概括地讲,信息技术教学论的 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所在,也即信息技术课的课程价值。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这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具体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果,具体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即对信息技术“教的成果”和“学的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设备、设施等;软件环境也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软件、资源等。(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主要研究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素质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等。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1)综合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关的一般教学理论,而且还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信息技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具有综合性。
(2)基础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基本上涵盖了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独立性:信息技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基本方法,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4)发展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问题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P43-P5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1)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4)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
(3)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
(1)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
(2)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3)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
(5)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6)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
(1)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的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
(3)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
(1)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3)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问题三: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含义(P2,P140,要点不同,建议大家详看书本).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手段和体系的总和。(南国农)。它主要包括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手段,也就是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也就是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所以说,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信息素养的含义
(1)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提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2)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为:
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3)了解保罗·泽考斯基、桑新民、张义兵、李艺、钟柏昌等人。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与形式(P124).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在选择课外活动内容或主题时,要考虑知识性和科学性,同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
(2)实践性与创造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重在能力的培养;在课外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倡选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项目。
(3)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在确立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利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4)灵活性与开放性原则——针对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
(5)自愿参加、普及为主原则——坚持以课外、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坚持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形式
(1)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2)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课外专题讲座是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它是以某一知识专题为内容,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知识性较强的报告会。(3)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课外活动时老师可以教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以此为基础做出作品,在下一次课外活动时展示交流。(4)指导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编程——在编程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程序,学会语言语法,学会设计算法,学会程序规范,学会调试程序。(5)指导学生写信息技术小论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试验与创新写小论文。问题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含义与特点(P5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法与学法之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 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2)耦合性: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的耦合而成的操作策略。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整体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
(5)继承性: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
(6)发展性:任何教学方法体系都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等客观条件,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时间要求。
问题六: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P56).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上网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①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②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①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
②难以顾及个别差异
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通过议论、争论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优点:①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②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
③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缺点: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流于形式,有些讨论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并没有实质内容。
2.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
呈现任务: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导学:对学生如何完成任务的适当指导
明确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交流,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方法 完成任务评价: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2)WebQuest教学环节:
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 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评价: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
总结: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
问题七:教学设计的含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含义各环节(P86,P168)
1.教学设计的含义:
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含义:
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教学实际中试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进一步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
包括: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设计等。
问题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种课堂教学形式(P119)
1.班级授课
全班集体授课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教师系统讲授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还可以尝试“学生讲,师生听,师生评”的方式。2.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在机房进行集体授课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注 意的是如果不能够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或两台电脑的话,就应该把学生分成几组,轮流上机。教学程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练”。3.分组协作学习
分组的时候,有些讲究,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最好采用异质分组,把不同能力倾向、不 同性格特征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把课外有条件使用电脑的同学分配到各组。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 学生的个别需要。5.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像机房、网络中心,或 者施工现场,比如修路时在地下深埋通信电缆的现场,装修房屋时进行布线的现场等,进行 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问题九: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与结构(P168)
1.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除了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评价能力等各学科教师普遍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 能力,资源收集、开发、整合和利用能力,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学科知识的丰 富而扩展。
2.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结构(1)教学设计能力
(2)课堂教学能力
(3)教学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能力(4)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5)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6)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问题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意义与基本要求(P18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书上没有明确的解释,建议找度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更主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状况,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肯定或修正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评价可以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达到判断学生前期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在学习结束时,通过总结性评价来达到检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
(2)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会对后续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影响,而新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3)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在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增长了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4)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利用评价,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1)评价功能立体化(2)评价标准多维化(3)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方法多样化(5)评价内容全面化
(6)评价结果归因的多维化 问题十一:信息技术教学环境(P150,有知识框架图)
(一)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环境:是指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 术设备与各种资源。
1.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信息传播媒体组成的媒体化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
2.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软件所构成的媒体化教 学环境。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信息技术课程专用软件,另一类是信息技术整合用软件。
(二)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 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包括了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师生关系、人文关 怀等方面的内容。
1.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2004年,我国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
2.决策者的信息意识: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加强硬件建设。
3.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
4.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做好引导工作,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观念,加强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在教学目的、过程、内容中分别营造、优化、挖掘出人文环境。
6.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十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P183)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在下列具体的发展途径上有选择地进行: 1.师范院校教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在师范院学习的系统知识,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校师范院校不仅培养教师岗前预备能力,同时还承担着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能力提升所需的各类继续教育。2.项目培训。现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公司设立了培训合作项目,通过培训,既能够节省经费,又能够及时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思路。另外一些企业和商业机构赞助了区域性的教师培训项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同行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善于向同行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也能够想其他教师探讨、传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4.课题促进。随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开展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
5.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表现和途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更需要教师长期、持续的努力。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论 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生的学习以主动的意义建构为主
三、师生关系平等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五、探究学习、因材施教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1、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
3、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结合
三、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
1、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2、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
٭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内容
٭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思路
٭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 在信息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合作与探究精神
٭ 在信息作品分析中让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态度
٭ 在信息交流中让学生善于表达、倾听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一个文件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深度,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等的教学指导文件。(B)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授课计划 D.教学日历
2.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8层等级学习分类中,哪一种学习是能够识别一类刺激的共性,并对此做出相同的反应。(D)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辨别学习D.概念学习
3.以下哪种学习方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B)A.探究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C.自主学习D尝试性学习
4.一般地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或划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复习巩固阶段、运用熟练阶段和以下的哪一个阶段。(D)
A.集中学习B.自我学习C.反复训练 D.评价反馈
5.经典的CAI辅导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下面的哪一种学习理论。(B)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6.在采用支架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首先做的是(A)
A.搭脚手架 B.独立探索 C.效果评价 D.进入情境 7.以下哪项教学方法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A)
A.抛锚式 B.试验法 C.讲解法 D.启发式教学 8.备课一般分为学期备课、课时备课和下面的哪一种备课。(A)A.单元备课 B.周备课 C.集体备课 D.个人备课
9.一般认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科学方法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下面的哪一种理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C)
A.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系统加工论
10.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核心地位的是(C)
A.教学关键点 B.教学目标 C.教学重点 D.教学难点 11.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A)A.输入阶段; B.相互作用阶段;
C.操作阶段; D.输出阶段。12.在计算机教学中,CAI是哪种教学模式(B)A.计算机管理教学;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计算机网络教学; D.计算机远程教学。
13.“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为编写教科书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其名称为(B)。
A、科学性原则 B、可接受性原则 C、基础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4.哪种学习方法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以促进学生构建知识。(D)A、尝试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
C、自主学习D、探究式学习
15.教学系统的要素有“教师、学生、课程和条件”4个,其中(C)称为信息要素。
A、教师 B、学生 C、课程 D、条件
16.从实际出发,恰当准确地确定教学难度和速度,使之符合学习者特性。指的是哪一条教学原则(D)。
A、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B、C、D、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和个别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高难度和量力性相统一原则
17.若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则该类问题属于(C)。A、判断性问题 B、叙述性问题 C、说理性问题 D、扩散性问题
18.CAI的诞生引发了(B)教育革命。A、第三次 B、第四次
C、第五次 D、第六次
19.就学生的整个学习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决定(B)的问题。A、能不能学 B、肯不肯学
C、思维能力 D、观察能力
20.教学语言可分为很多种类,授课伊始,老师使用的是(D)。A、评述语 B、评点语
C、提示语 D、导语
21.把被评价集合中的各元素的过去和现在相比或者一个元素的若干个侧面相互比较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是(D)。
A、相对评价方法 B、绝对评价方法
C、综合评分 D、个体内差异评价方法
22.试题选择中,要求试题的难度控制在适当水平的原则是(C)。A、适应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难度适当原则 D、目的性原则
二、简述题
1.简述备课的意义。
答:(1)备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2)课是将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3)课是教师自我构思,自我设计的创造性劳动。
(4)备课是提高教师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2.请简要说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原则? 答:①以学生为中心。
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③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⑦强调设计轻松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3.说课的含义、内容及注意事项。
答: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么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2)说教学方法(3)说学生学法(4)说教学程序 需注意的问题:(1)防止说课变质
(2)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所采用的方、方法、手段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较成熟的个人观点
(3)在说教法和学法时,说出所选择的方法的理由。
(4)说过程时,尽量展示先进的教育思想
(5)竞赛类的说课,要活用教学思想与方法,不能套用一知半解的东西。(6)完整的说课要包括说课或答辩。
(7)不必面面俱到,但重点难点要说明白。
4.第十章“站稳讲台、魅力讲台、品牌讲台”阶段中的教师的特征。站稳讲台:
在知识上,开始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在能力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开始初步形成。
在素质上,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项目还不够全面和平衡。魅力讲台:
(1)能够自主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2)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培养
(3)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和“学习”融合(4)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5)利用语言艺术创造最佳教学时机
品牌讲台:
(1)具有创新素质(2)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3)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5.简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答案
1.本节课对学生起点水平有什么要求?适合什么样的学生?(本小题5分)【参考答案】
(1)学生初步具备了图像处理和网上搜索的基本技能(2)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请结合本案例谈谈如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出发,设计和描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本小题15分)【参考答案】
在理解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时,必须注意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既要强调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会在三维目标中有所侧重,不可能每次教学活动都在三个方面平均用力。
本课对相关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到位,设置的学习目标全面系统,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方式既列出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知识、技术操作和情意目标,又体现了这些目标间的内在关联,而且比较准确地界定了期望学生在各个方面达到的掌握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界定和描述方式恰当地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技术和情感目标的协调发展,对于其他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界定和描述教学目标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在教学目标的界定和实施方面,本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紧密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渗透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伦理等专题,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技术活动思考有关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可以说这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对信息素养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培养。
3.请先解释信息素养,并说明在本节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小题10分)【参考答案】
信息素养解释1: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是信息化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学习者要学习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交流信息、评价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意识(一种内隐或内化的元认知策略)。
信息素养解释2: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通过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使得师生不再唯技术而技术,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求学的工具、探究的工具,教师注重技术背后藴含的思想与方法;
4.请评价本节课提出的任务。(本小题5分)
【参考答案】
任务的思想性,又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任务难易程度相当,有自主创作的空间.(酌情给分)
5.请谈谈本案例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本小题5分)【参考答案】
本案例从 “问题导入—提出任务—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作品评价—相关信息技术问题的讨论”等教学环节,渗透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6.请结合本案例谈谈信息技术课的“表现性评价”。(本小题10分)【参考答案】
表现性评价的表现性任务可以限定在一个非常具体、有限的技能上,例如,本案例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明确的要求制作“飞天圆梦”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也可以拓展到一个包含大量具体技能的综合性操作任务上,如搜集某个主题的资料并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制作网站;就某一主题利用数据库检索资料,根据查询到的资料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并采用合适的方式呈现结论等。拓展的表现性评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去选择或执行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自我评估和自我提高,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讨论既要重视其活动过程的质量,也要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尽管信息技术课主要关注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对某些信息技术技能的限定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具体操作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地操作。所以,在将具体的技能放在复杂的综合性任务中进行评价之前,可以使用限定性评价对它们进行单独评价;或者在利用复杂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时,运用限定性任务来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评分标准】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5分
拓展的表现性评价---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