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教学论论文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对教育的贡献及其局限之处
摘要: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被称之为“近代教育之父”,而他的《大教学论》则是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一本教育著作,它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书本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的观点,对于副标题中所说的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观点,这就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反对封建,要遵循自然;重视人的道德培养,身心修养;还系统阐述了教育教学的方法。但是,身在一个时代之中,肯定会有其时代局限性,肯定会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基督教的信条夸美纽斯没有摆脱,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宗教思想残存在他的思想之中。但是总的来说,《大教学论》这本教育著作的价值还是巨大的,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为现代教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教学论》;教育贡献;时代局限性;
一代教育大师夸美纽斯所著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其中包含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它的出现,让人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与思考,引导了教育的变革,但是里面到底哪些思想对
济南大学学年论文
后世有着贡献呢?还有其中是不是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时代局限性呢?对此,我阅读了这本著作,对于其中的一些思想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一、《大教学论》中所包含的积极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
1、他把一切人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一个教育公平思想的体现,他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他对人的赞赏和肯定,希望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教育公平。在书本第一章中就对人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人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是“理性的动物”,“人生而平等”,所以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很注重人的平等。“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这就是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2、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他在书中讲明了对于人的教育应该遵循自然,不能对人进行约束,要顺其自然,这样人能够有自由的发展,朝着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去发展,曲奋斗。他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遵循自然发展的原则,还有“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都能体现出这一观点。他对此提出了关于教与学的自然法则:
济南大学学年论文
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
3、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对人的教育,认为人必须要经过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他认为,他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去取得的。”“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育,他便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还认为教育要及早开始,在儿童时期接受教育是最好的,少年时期接受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影响深远,重视培养人的品行。
4、对于教育教学方法,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科学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一切艺术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一切语言也必须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校里面,一切功课都应该采取同样的安排和对待。”“每门学科的教本都应当尽量采用同一个版本。”学习的内容应该能够和实际的生活联系,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力”,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年轻的儿童在教育中榜样比训斥重要,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二、《大教学论》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时代局限性
首先,由于时代的局限与约束,他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之中,使本书具有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夸美纽斯还不了解真正的自然普遍规律,也不懂得教育史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掩盖了教育的社会性。他排除基督教以外的书籍是不
济南大学学年论文
是贯穿在他的思想之中,但是总的来说这本著作还是值得大家去思考和慢慢体会的。
第二篇:化学教学论论文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本文通过以下论述,说明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功能。
关键字:化学实验
中学化学教学
教学质量
能力培养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the chemical is a based on experiment science, chemical theory and law is from many experiments that concluded.With the method of chemical experiment study of chemistry,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also accor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of the basic mean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o cooperate or chemis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Through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help stu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inquiry form chemical concept,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the master chemical chem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values,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thinking abilit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trai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purpose.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e elaboration, explains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in the middle school teaching of the function.Key word: chemical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1 1.培养实学生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并重转变....................1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并重转变..................................2 3.化学试验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的转变..........................2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的转变.......2 二.化学实验的功能...............................................2
(一)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2 1.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3 2.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的事实……………3 3.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原理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3(二).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3(三).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4 1.学习知识,培养技能..........................................4 2.经历过程,体验方法..........................................5
3.发展兴趣,养成态度..........................................6 3.1帮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6 3.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6 3.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6
三.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被人们所共识。为了使我们在理论认识上把化学实验放在适当的高度,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本文通过以下论述,说明化学实验在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并重转变。
以前的试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而现在的试验改变以往的“教”设计实验,变成“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并重转变
以前的化学试验注重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现在的化学试验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化学试验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的转变
化学试验的设计和呈现体现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往的教材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往往把试验设计的非常“严肃”、“规范”,试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试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因此,过去的化学试验相对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而新课改下的教材中则编入了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试验。例如名为“烧不坏的手绢”的趣味实验。【将2体积95%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旧的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观察湿透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该实验既能引发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4.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的转变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即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化学实验的功能
(一)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
学生的化学学习都能都离不开对化学科学知识的认识,化学教学认识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化学教学交往的最基本途径。无论是从实践(实验探究活动)与认识,还是从感性认识(化学实验事实)与理性认识(化学概念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认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1]。
1.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化学教学认识始于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引发化学教学认识,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化学实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引发化学教学认识问题:例如,用PH试纸分别测定3.5%盐酸、食醋、食盐水、酒精和苏打水的PH,并将它们的颜色与比标准色卡对照。通过这一化学实验,引发学生提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是否一样?”的问题。
2.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的事实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一般都首先从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才显露出来,被学生感知。学生通过感知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获得化学实验吧事实,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理论。例如,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需要观察“物质导电性实验”的现象的实验事实,才能获得。
3.为学生检验化学原理、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只有经过化学实验的检验,学生才能确信化学理论的真实性。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知道:“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设计一个“家庭探究实验”来检验之一结论。例如,“比较凉水、温水和较热水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二)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
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教学认识的角度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法,具有方法论功能。实验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半过程,学习实验方法[2]。例如:取几只量筒分别进行下面的实验,事先预测结果并与记录值进行比较。
水与酒精混合体积的变化[3]
实验操作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1)20mL水与20mL水混合(2)20mL酒精与20mL酒精混合(3)20mL酒精与20mL水混合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
这个实验涉及了体积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绘制表格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比较”,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应用了一些实验的方法。
40 40
测量结果
40 39.5
(三)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无论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实验(实验探究活动),还是作为认识活动的实验,它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重要的就教学论功能。
1.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知识是学生发展之本。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指出:“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4]。”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否定知识本身,而主要是针对知识的片面传授方式进行了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决定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即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化学中,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中学化学的教学效果。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采用化学实验这样的直观手段易于使其形成抽象的概念,换言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 点燃 SO2,在纯氧中的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发出热量,生产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即四氧化三铁;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现象:冒出白烟,即生成五氧化二磷。通过实验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硫、铁、磷的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一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个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不仅获得了
有关硫、铁、磷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方法、仪器装置的原理及有关数据、现象处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5]。
2.经历过程,体验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的过程价值并不亚于实验结果的本身价值。能否实现实验的过程价值,教师的教学观点至关重要,教师所具备的教育观点将直接决定其会采用怎样的实验教学设计并进行采用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构,建产生,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因此,教师在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寻找和创设适宜的实验情景帮助学生进行积极良好的结构,实验过程也将可能多以学生的讨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为主要形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看实验”甚至于“听实验”,而是主动的参与,根据实验情景进行设计并亲手“做实验”,学生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临其境”。据心里学家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能力。
俗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也就是说,仅仅是听到的很容易忘记,如果是看到的则记忆较深刻,但是经过亲手操作更让人刻骨铭心。实验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认知走向体验。体验,是一种鲜活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验,感知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自我建构;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通过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而且能够“会学”,还可以“愿意学”。结果性的体验侧重的是知识,即“学会”;过程性的体验侧重的是方法,即“会学”。通过实验,可以体验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测量和误差分析、控制变量和条件等。下面我们以“对金属钠的一些性质的实验观察”为例加以阐述。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取一小块钠,看到钠是固体(视觉);(2)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3)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
(4)当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并伴有一些小气泡产生(视觉);
(5)当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
此案例中的实验观察,运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器官;不仅观察到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和溶解度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3.发展兴趣,养成态度
化学实验兴趣是个体是个体对化学实验特殊的活动倾向,是为了获得化学实验的知识、经验、体验或者解决化学问题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6]。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国内外教育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因不少化学家就是在中学学习阶段受老师的感染和化学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喜欢做实验而喜爱化学的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而走上躬耕化学科学之路的。因此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态度。
3.1帮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3.2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愿望和意识。
4.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7]。因此,情景创设是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通过“白纸显字”实验,为学习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创设真实情景。在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白纸上,用淀粉溶液在纸上写“碘”字;待字迹稍干后,用棉花蘸少量碘酒涂在纸上,纸上看不到的“碘”字就会显现出来。
三.结语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生命。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展现化学现象,反应化学规律,验证化学理论;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质疑、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等思维活动,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致谢: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也就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将画上句号。作为一个本科生,由于经验的匮乏,要完成毕业论文是谈何容易,更何况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不是老师的督促与指导,还有一起工作的同学支持,想要完成本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说到致谢,我感触颇多,一路走来,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指导我的曹彬老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的准备及论文初稿的完成,曹老师给我传授了应有的知识,教我在论文写作中怎样规划。
曹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生活中指引了一个航标。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我的各位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愿我们以后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安顺学院2008级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化学教学,1991(3):22—23.(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4)彭署晋,林长春.科学教育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004.(5)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70—271.(6)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0—152.(7)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5):12—13.(8)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9)李广州.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第三篇:物理教学论论文
物 理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论 文
专业:
学号: 姓名:
浅谈物理教学论的学习
【摘要】“物理教学论”的理论和技能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专业课,是教育科学中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之一,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师的发展、课程定位、学生特点、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均要求物理教学论突出其实践性,我们应该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增强实践性,同时将突出实践性作为其学科发展的立足点。因此,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来学习探究的。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了,并得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 】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实践;独立创新
引言 在没有真正实践教学之前,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活指南对于中学物理知识来说是小菜一碟,毕业后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诚然,对于一个中学物理教师来说,物理专业知识毫无疑问是进行物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但那种“教室有一桶水就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的观念已经过时。实践证明,具有相同专业知识水平的两名教师,由于处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及教育理念不同,其教学质量和效果会有很大的悬殊,即“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可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仅注重物理专业知识的增长是不够的,要使物理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还必须研究物理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否则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教师要明确知道自己要讲的全部内容,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列为总体目标和单元目标,再根据这一设计具体实施。其总体目标,大致体现在:1.即将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应该热爱物理教育事业,有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2.转变教育思想,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根本目标。3.掌握物理学科的教育理论,贯彻物理教育原则,能自如运用物理教育理论知道教学为主要目标。4.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素养,有计划地训练职业技能,使之成为高素质的物理教师为中心目标。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势头强劲,从教育观念到教学思想,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要想在教育上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们新一代教师应该学会在原有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物理学科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改革,是摆在物理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的传统角色将逐步改变,教学论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塑造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活指南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那种单纯的课程传声筒式的教师将会落伍,离开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就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复印机式的教师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物理教学论教室应当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有能力加工改造课程和自主开发设计有特色的课程。
从创新理念出发,在教学论的理论课程中,老师安排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各
自选择中学物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或实验等,设计一堂10到20分钟的课。在理论课之后,安排老师和同学当作学生,当场实习。实习以后,其他同学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板书、板画和教态等进行课堂讨论。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学生可以参照他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互相竞争,共同培养和提高作为专业教师的基本素养。同时,教师记录下同学们的全部讨论,还可录音,以备回放真实对话情景。教室应对同学们还没有发现的问题,或有争议时,才发表看法。教师的发言切中要害,让同学们心服口服,对问题的观点要结合教学理论,起到引导课堂价值取向,为同学们指明方向的作用。还有关键一点是,从一开始就要求同学们在评课时,就事论事;发言要遵循自由民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
实践发现,学生对能够“当老师”的学习很感兴趣,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通过讨论和辩论,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教学目的、原则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正确的教育理念,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开了一个华丽的序幕,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我也从课堂参与中体会到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只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方面教师都具备了,才能真正达到把自己的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
通过这堂实验课的设计与课堂演练,我得到了以下心得:这堂实验课,我就是为了想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参与,通过对过程的体验,感受到战胜困难,解决困难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整堂课的探索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是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我觉得,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不要害怕学生实验会失败,只有放手给学生活指南,让他们去克服困难,学生活指南才能真正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从实验原理的确定,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乃至实验的表格和结论,都完全交给了学生活指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物理课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活指南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正确的引导,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节课中,正是教师对学生活指南能力的充分信任,形成了学生乐于参与实验,培养了学生活指南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活指南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评估,对不同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反思、讨论,从相互的启发中将灵感放大、升华,达到学习的飞跃。
创设问题情景是这节实验课的特色之一。整堂课始终以学生的思维为主,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活指南,但却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问题。从课题的引入至各个环节的进行,都力求提出的问题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各知识点间衔接自然,教学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学生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呢?
一、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教室里没有,但有电视柜,因此,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四、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与你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因此,我总是先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一部分,再帮他们分析不足部分,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学生为何错的那部分,而不是一概否定他的答案。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回答下一个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不懂就问。老师做到上课随和但不随便,学生也能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师减轻了许多困难,改善了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中一堂死水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洪:《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校本行动策略》,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物理实验设计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四篇:化学教学论论文(范文)
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作为一种学习理论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开始引起关注,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理论教学应用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化学新课程所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的具体反映。理论基础是化学新课程的精髓,基本理念是理论基础的外在表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1】
情景。学习环境中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交流。交流是合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就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建立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着。
二、学生要想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运用探究法、发现法去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
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主动收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主动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三、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应尽可能开展讨论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活动,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
有效。
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观念,是推进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再好的课程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好的理念也不能得到落实。作为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新课程学习观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目的,当然是使自身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如何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不同的课程观下由不同的发展取向。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主动发展。
3、变抽象为具体、真实
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将大量纷杂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大量抽象的化学理论性知识以系统化、学术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例,在中学不仅要涉及典型的金属元素族,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而且,每一族的典型元素从单质到氧化物,水化物,再到各种盐,各种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等都要学生来学习。远离学生生活的化学学习内容,即枯燥又乏味,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学习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 基于特定学习情境”,实质上就是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应该基于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离他们并不遥远,并不抽象,对他们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大有益处。为此,化学新课程十分注意课程内容的“两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4、变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孤立、静止学习为合作、交流学习
从课程内容的学习方式来看,化学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使得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统统被扼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这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严重枷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为改变这一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不是学生自身孤立进行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得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也更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5、变注重结果为结果与过程并重
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如何做出评价直接关系到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传统的化学学习评价,过分注重考核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
能的掌握情况,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选拔功能,有的学校甚至将学生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成绩张榜公布,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结语: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学生只有体验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活动,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感受也是用我们所谓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考不出来的。因此,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倡导开展趣味性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反思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03-6-13
【2】赵玉泉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2007(9)-0322--02.
第五篇:教学论论文——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邓萍 112062010006 摘要:从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角度对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可能与一定》进行分析。最后对这堂进行了综合平析。
关键词: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综合分析
一、从教学主体看课堂
教学主体是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活动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成为了重复加工产品的工人,而学生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成为学习的机器。
新课程则强调,教学不是孤立的活动,更不是枯燥的课本内容的机械传递。因而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老师在教学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游戏、小组互动等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予了学生从分的时间让他们玩一玩,画一画,记一记,想一想,并让学生们充分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学习的活动又是在老师悉心指导下进行的,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有效地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在一起。
二、从教学目标角度看课堂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向导、监控、激励、评价的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及时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同时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
1、通过各种生活情境和适当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或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可能与一定的问题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普遍现象,并初步培养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切合新课程的标准,体现了教学目标知识维度(把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或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技能维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培养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三维目标的和谐。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注意到了“知识”、“感受”、“应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涵盖齐全。)、灵活性、科学性原则。
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不仅体现在教案设计中,还体现在学实践活动中。这堂课中,老师设定了游戏、活动、小组交流等活泼且符合教学对象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在有趣的活动中发展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三、从教学内容角度看课堂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作用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教学内容中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也不容忽视。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从学生的生活空间选取了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取了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出发,引发学生对生、死可能性的思考等内容的选取既满足了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也关照了教育对象的特点,选取“手心手背”等游戏内容有十分贴近生活,其一,它是与学生的认知经验、认知能力一致的,他能被学生所认识,所理解,而不是让学生茫然不知为何物。其二,教师对他的选用不是随意的“信手拈来”,而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来,但又不囿于生活经验,而是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的随机环境中亲自体验问题的随机性,经历研究随机性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对可能与一定的表面认识,上升到对可能与一定隐含的科学性的探索上,从对故事、游戏的兴趣,上升到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上。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教育意义,是活化教学材料。他不仅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共鸣,而且能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传统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而新课程则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的鼓励教师更具自身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
四、从教学方法角度看课堂
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还受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游戏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广泛应用。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谈话时,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切合教材和教学目标,难度适宜,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如在“手心手背”游戏环节时,老师设问“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情况下‘一样’?什么时候‘不一样’?”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切和教学的主题,问题联系紧密,启发性强。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以游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能与一定”的教学思维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较为抽象。因此,选择了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数学思维。老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的蕴涵在“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以及“摸笔”的游戏中。在游戏的进展中,老师能激励学生在“玩”中“学”,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进行有效数学学习和有效数学思考。学生在游戏中亲自体验实际问题的随机性,经历研究随机性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可能”与“一定”的表面认识,上升到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新知。这些服务与学生的游戏,优化了课堂教学,给本课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摸笔”游戏中,当学生的猜测结果出现分歧时,教师又适时的给予科学试验方法的指导,例如“我们大胆猜测是好的,但光靠才不可靠。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确定?”。“我们只实验了8次,次数很有限。在科学的问题上,实验80次、800次都不叫多,可是我们这节课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自己试一试,就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了。”
五、综合评价
整体看来,该堂课的几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综观这节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突出体现了现实性、思考性、有效性。
首先是现实性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食物。因此,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如“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环节)和实践环节(摸笔游戏)。这些直观的教学设计能符合低年级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具有现实性特征。
其次是思考性。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情境联系生活同时激发有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数学,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刺激和引起学生主动发生反应,以培养独立的数学思维。
再次是有效性。数学教学情境多种多样。如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运用的游戏情境(如“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环节)和启发性的实践情境。此外,数学教学情境还有很多,如比赛情境、猜谜情境等。对于教学情境的选择关键在于考虑教学的有效性。选择互动性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更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
(二)课堂因快乐精彩,学生因快乐而聪灵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因其抽象、复杂,加之教材内容枯燥,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课堂沉闷。现今,愉快的课堂气氛受到广大教师群体的关注。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教学只能够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要改变教学中呆板、严肃的形式,让学生学得快乐。”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气氛欢乐融洽,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舞台。体现在: 首先,教学游戏贯穿教学全程,创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做游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游戏”。
其次,教师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活跃了教学气氛。教师合理适度的鼓励褒扬促进了学生的参与、互动。
(三)多维互动、小组合作中学习知识
首先,知识是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本堂课采用谈话的教学方法本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师生、生生、师组等多维的互动贯穿整堂课。
其次,小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合作团队精神。总体看来,这是一堂较好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课。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点。
课堂教学案例
师:这节数学课,我们研究“可能与一定”。刘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王国的监狱里关着一位犯人,这个犯人即将被执行死刑,但这个国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定:在每个犯人被执行死刑之前给他一次机会抽签,盒子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小朋友们猜猜有可能摸到哪一张?
生:摸到“生”。生:摸到“死”。
师:对!犯人摸到“生”就释放,摸到“死”就杀头,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很可惜,这个犯人有一个仇人,这个仇人希望他一定死掉,于是偷偷把“生”这张纸条换成“死”,两张纸条都写着“死”,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的死是“可能”?还是“一定”?
生:一定。
师:这个犯人是不幸的,但他又是万幸的。犯人从好朋友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他想了一夜,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临刑前,法官让他抽签,犯人抽出一张,你们猜他抽到的一定是什么?
生:一定是“死”。
师:于是他没有把纸条打开,而是一下子吞到肚子里。因为剩下的那张纸条上写着“死”,所以大家推断犯人吃下的纸条一定是“生”。犯人当场释放。师:下面我们两人一组,玩一个“手心手背”的游戏。师: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可能两人出的一样,有可能两人出的不一样。教师板书:一样 不一样 师:再玩一下试试。学生继续玩游戏。
师:停!通过两次玩游戏我们知道出手心手背时,有可能出的一样,也有可能出的不一样,这个研究成果非常重要。下面我们要深入研究“一样”的时候有几种可能。两个人为单位,研究一下。生:两个都是手心。
生:还有可能两个都是手背。心、心
教师板书:{背、背
师:用刚才我们研究的方法继续研究“不一样”会有几种可能。学生继续讨论。
生:有可能是一个手心、一个手背。生:还有可能是一个手背、一个手心。
心、背 教师板书:{背、心
师:总结我们玩手心手背游戏时,初步研究的两种可能,一种是一样,一种是不一样,后来深入研究,发现这里面有四种可能,心心、背背、心背、背心。谁能闭着眼睛背一遍?
师:下面我们换一种游戏继续研究,这个游戏叫做“石头、剪子、布”。请同学们跟刘老师一起玩。
师:我出的是剪刀,出什么的赢了? 生:出石头的赢了。师:什么输了? 生:出布的输了。
师:出剪刀的算平。(教师投影展示石头、剪刀、布)师:这三样哪样最厉害? 生:石头。生:一样。
生:一样厉害。布可以赢石头,石头可以赢剪刀,剪刀可以赢布,不分上下。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开始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有十次机会与刘老师玩这个游戏,每次是赢、输、还是平,请你做好10次记录。(老师给每人发一张记录纸,上面有个小孩头,学生用不同的表情表示赢、输、平,然后进行统计。)
学生汇报自己的输赢平的情况。生:我赢1次,平5次,输4次。
师:老师非常欣赏这位同学,虽然赢的次数很少,但他很诚实,或者说,他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赢就是赢,输就是输,赢和输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严肃和科学的精神。还想汇报吗?
生:我赢6,平3,输1。师:你很幸运。
师:下面,我们要做这样一件事:盒子里放入3支笔,3支都是黄色的,摇一摇,闭着眼睛摸一支,什么颜色?
生:黄色。
师:可能是黄色还是一定是黄色? 生:一定是黄色。
师:换一换,拿出一支黄的,放进1支红的,2支黄,1支红,放进盒子里,摇一摇,抽一支,什么颜色?
生:有可能是黄的,有可能是红的。师:能说得更清楚吗?
生:有可能是2支黄,有可能是1支黄,1支红。师:是1黄1红的可能性大,还是2黄的可能性大? 生:两黄。生:1黄1红。
师:这个同学真不错,这么多同学都说两黄,可他还难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黄色比红色多,所以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黄。
师:我们能大胆猜测是重要的,但光靠猜有时候不可靠。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摸一摸试试。
师:对不起,我们班有四十多位同学,我们只能请8位同学做代表。
老师请8位同学做代表排队做实验,结果摸出两黄3次,一红一黄5次。
师:刚才8位同学摸笔的结果是5比3,摸出红黄的可能性大。明明里面有两支黄色,一支红色,为什么是1支红色摸出的可能性这么多呢?这里边很有学问。我们只实验了8次,次数很有限。在科学的问题上,实验80次、800次都不叫多,可是我们这节课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自己试一试,就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