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5、6课教案作业[最终版]
第五课
土乐沙趣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滑沙运动,感受沙土带给我们的乐趣,会简单的制作一幅沙画。学习重点: 了解滑沙这项运动。学习难点: 会制作一幅沙画。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的榆林
1.谈话,谁去过榆林,一路上你见到路两边最多的是什么?(沙子)
2.生活中沙土有没有给你带来快乐?(生畅所欲言)
二、了解滑沙运动
1.自读58页资料链接,了解滑沙运动以及它的起源。2.小组讨论:
你认为滑沙运动应该注意哪些? 3.指名汇报,学习59页滑沙安全知识。
4.和同学讨论一下,平常玩“土游戏”时,还能有哪些创新的玩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最多。5.班内展示,并说一说玩法。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
沙土中我们有哪些有趣的玩法?
二、从榆林看世界
1.黄土黄沙中还有哪些乐趣,你知道吗? 2.自学65、66页,了解我们身边的“土游戏” 3.玩沙小主题:沙雕画制作
a.读67、68页内容,了解沙雕画制作的方法和步骤.b.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沙雕画。C.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沙雕作品。
4.评选优秀作品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作业
第五课
土乐沙趣
一、填空
榆林最多的是()、(),这里的人们以()为伍,以()为乐。
沙土给我们带来了乐趣,其中我最喜欢()、()。
二、说一说沙雕的制作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次数: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第六课
故事中的榆林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风景名胜和有关的传说故事,感受榆林的悠久历史,热爱我们的这片土地。学习重点:
了解了解榆林的风景名胜和有关的传说故事。学习难点:
感受榆林的悠久历史,热爱我们的这片土地。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榆林的民间传说故事吗?
二、我们的榆林
1.自读71页资料链接与陈忠实、高建群的话。2.看图,认识镇北台、花马池、二郎山等名胜古迹。3.读一读相关的传说故事。4.小组讨论:
通过读故事,你对榆林有多累哪些了解? 5.班内汇报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更多的榆林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和传说。
第二课时
一、看图回顾旧知
榆林有哪些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二、展示成果
1.小组内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榆林的名胜古迹的图片。2.讲述收集到的有关榆林的传说。
3.班内交流展示。
完成82页的请你为我做评价。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第六课
故事中的榆林
一、填空
1.在榆林城北红山山顶有一座镇北台,它(),怀抱(),控(),锁(),是古长城的重要关隘。素有()之称,和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中国长城的()。
2.榆林有“三宝”,分别是()、()、()。3.()是陕西省内盐池的最大产地,位于榆林市的()县。
日期:__________ 次数: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三(1)班地校课程教案
刘国清
《可爱的榆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确立课程目标。3—4年级,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榆林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教学要求及建议:
1、《可爱的榆林》课程由各年级品德教师担任。
2、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与实践活动以谈、论、讲、做为主。
3、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行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尝试探究等,拓展课程的范围。
第一课 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生:自由观看。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师:榆林的美景数不胜数,世界上的美景那就更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欣赏各地的美景。
三、我会这样做
师:一处景观、一朵鲜花、一个人、一首歌曲或一件事都是可以很美的。留心观察你的周围,说说你的身边有哪些美。
生:写我身边的榆林美。
小结:榆林的美景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第二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陕北人民从古至今的传统服饰:白羊肚手巾、老羊皮袄与二毛子皮袄、肚兜。
教学重点: 观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的着装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教学难点: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在穿以前的传统服饰,学生很难认识这些服饰的特点与特色。教学过程:
一、白羊肚手巾
师:看图总结陕北人的服饰特征。生:畅所欲言。
师:从榆林的历史、气候、环境特征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榆林人都喜欢戴白羊肚手巾?
生:因为我们陕北的气候比较干燥与炎热,风沙也比较大。
师:看书中图片,第四套人民币也曾有我们陕北人民,头上也围着白羊肚肚手巾,是我们陕北人特有的标志。
师:影视作品《兰花花》和《陕北牧歌》中也有这样头扎白羊肚手巾的封面人物造型。
师:陕北男人喜欢头扎白羊肚手巾,陕北女人喜欢怎样的头饰呢?
生:“大麻花辫子五股股拧”
师: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从白羊肚手巾、羊皮袄和肚兜的颜色,你能看出陕北人对色彩的喜好吗?
二、从榆林看世界
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服饰都精美绝伦,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件衣服,你会怎么设计? 生:我的服装设计
第三课 榆树成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榆树的形状、特征和作用及榆树生长的环境及其一年四季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榆树的形状、特征和作用及榆树生长的环境及其一年四季的变化。
教学难点: 榆树的形状、特征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古时候在榆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经榆树成林,榆林这个名称由此而来。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榆林满目的常翠曾被滚滚黄沙取代,但是在一代代榆林人的努力下,绿色又回到了榆林。现在的榆林,不只是榆树成林,柳树、柏树、槐树、杨树等都已郁郁葱葱,绿树成荫。
二、我们的榆林
师:榆林,榆树成林。你知道榆树长成什么样子吗?你知道你生活所在地周围的那棵树是榆树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榆树。
生:榆树树苗的树皮平滑,颜色是灰褐色或浅灰色,长大后,树皮呈暗灰色,变得粗糙;榆树的叶子总体呈椭圆形、叶尖渐尖,边缘呈锯齿状。榆树的果实呈圆形,顶端有一个小凹口,中间包裹着榆树的种子,很像古时候的铜钱,因此榆树被人们称为“摇钱树”。
师:很好,榆树喜光,耐旱,耐寒,还可以在贫瘠的土壤里生长,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它的根系发达,可以抗风、保持水土;生长快,寿命长,具有抗污染性,叶面滞尘能力强。黄土高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榆树生长。
三、知识链接
舌尖榆钱香:榆钱有多种多样的吃法,生吃、煮粥、笼蒸、做馅等等。
榆林人民通过植树造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各种树木成为榆林治沙和城市绿化的功臣。而其他国家是怎么改善生态环境的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四、我会这样做
选择你家周围、校园里或者上学路上的一棵树。观察并向大家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它。
我的树朋友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总体描述 树叶 果实 花朵 枝条 树干 观察日期
第四课 灵性的石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和中间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绥德县是石雕之乡,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石雕之乡”。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教学难点: 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绥德县是石雕之乡,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石雕之乡”。绥德的汉子们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表达在一块石头上,为这些石头添加了一丝灵性,将它们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师:绥德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为古老的华夏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师:你们见过真实的狮子吗?看看图片中华清池门前的石狮,比一比和真实的狮子在外形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这只石雕狮子是完全按照真实的狮子雕刻的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石牌楼
师:石牌楼在古代被称为石牌坊。自明时出现石牌坊后,明州(绥德)石牌坊艺术就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而现在绥德最有名的石牌楼要数“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楼”共有五门六柱十九楼,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六柱蕴含大顺之意;十九楼中十代表一,指一元复始、气象万新,九为多多益善、欣欣向荣。整个石牌楼长36.9米,高16.9米,足有五层楼高,气势雄伟。师:“天下第一楼”有那么多精美的雕刻,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你最喜欢“天下第一楼”中的哪块石雕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盘龙石、凤戏牡丹、花鸟雕刻、人物雕刻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和中间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绥德县是石雕之乡,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石雕之乡”。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教学难点: 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教学过程:
一、石狮
“天下第一楼”的石狮子绥德将石狮雕刻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二、千狮桥
在绥德,有一座桥因石狮而著名,这就是千狮桥。千狮桥横跨无定河,桥上两边护栏柱子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桥上石狮,站、走、蹲、卧、爬、滚、腾、跃、抱等姿态各异,无一雷同。
三、从榆林看世界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神木十小2015-2016学第二学期
三年级下册榆林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家乡的概念仅限于表面认识,对于他们来说,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以及家乡的非物质文化等等都是了解的少之又少。然而,地方教材《可爱的榆林》的开设将弥补了孩子们这一缺憾。那么面对孩子们的现有认知水平,在教学时也给教师除了难题,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唤醒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在熟知家乡知识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让学生在欣赏家乡民风民俗以外,更要领会到家乡人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的要求:
1、本课程力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榆林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人文风情等;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榆林、建设美好榆林的责任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榆林历史、社会和自然中的问题,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4、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5、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2、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和研究地方课程标准,准确的运用于教学当中,认真做好备课的每一个环节,熟悉教材,领会课改精神。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以实践体验、动手操作为主。
3、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以研究探索和方法指导为主,拒绝单一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
4、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5、课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做好资料收集。
6、加强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效。
7、注重学习内容的迁移学习,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由爱家上升到爱祖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8、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空。学校、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地方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并加强学法设计和学校指导,以推进地方课程的实施。
五、教学进度安排
本教材共10课,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 诗画榆林-----------------------2课时 第二课 水美榆林-----------------------2课时 第三课 榆林的革命志士-----------------2课时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榆林泥塑-----------------------2课时 榆林织毯-----------------------1课时 榆林人离不开的荞麦--------------2课时 土炕与炕围子------------------1课时 黄土高原上的梯田-------------1课时走进榆林古城----------------2课时 幸福榆林 家乡的市场-------------1课时
第四篇: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安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地方性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他们高兴,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课程的知识都掌握不少,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5.熟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6.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安全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安全行为规范》等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三)环保教育: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五)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学期我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 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六)继续进行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通过教育,学生们掌握了预防氟中毒的方法,并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宣传。
总之,在本学期的可爱的榆林课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内容,加之自己经验不足,使学生学习较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争取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 淳朴的榆林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2、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觉得榆林人的性格有哪些性格特质呢?你知道哪些榆林人自己的节日?这与榆林人的生活环境有哪些联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正在欣赏秧歌表演的榆林人,米脂婆姨扭秧歌。)
1、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
2、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
3、榆林人的性格如同毛乌素沙漠俯拾皆是的沙柳条,既能入得灶台,烧火做饭;深加工以后,又能编织成形状各异的筐,能盛五谷杂粮;还能作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供人品鉴。
4、榆林人的性格如同塞上随处可见的白杨和柳树,白杨是高大挺拔的卫士,柳树是温柔体贴的护士;白杨是豪情大气、刚直不阿的男人,柳树是柔韧缠绵、婉约细腻的女子。曲直相扶,刚柔相衬,粗犷相依细腻,峻傲相伴多情。
5、榆林人的性格融合了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农耕文化大包容的精气神:粗旷豪放、热情率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二、分小组交流,有关于榆林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1、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英贤辈出,人才济济。在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数不胜数,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笔。千百年来,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故事经代代相传演绎,而杨家将真正的家乡也是在我们榆林的神木。
2、塞上绥德自古是座铁城,不乏舞剑挥枪的英雄豪杰,南宋名将韩世忠正是出自这里。
3、榆林有名将,更有时代的开拓者。他们是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
4、在革命战争时期,榆林更成为革命的摇篮,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志士。他们对党的信念坚定不移,为真理斗争,成为后来革命斗争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例如:杜斌丞、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阎揆要、霍世杰、胡廷俊、贾拓夫等,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5、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的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6、榆林有武将,也有文人。例如:当代著名小说家柳青,中国当代作家路 遥等。
7、除了历史名将、文人墨客,榆林还有美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正是咱米脂的婆姨。
8、牛玉琴是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从1985年开始,他和丈夫张中旺承包万亩荒沙,丈夫因患骨癌,到1988年春病故。但牛玉琴绿化沙漠,承包治沙的决心和毅力始终不变,她忍受着沉痛的打击,克服种种困难,含辛茹苦,顽强拼搏,经二十年的奋战,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在搞好治沙造林的同时,她始终不忘当地群众,先后办学校、修通东坑镇到金鸡沙村12公里的油路、拉电打井搞移民,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和爱戴。
三、读完课本第七页,学生回答:柳青和路遥的作品中,哪些是以榆林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四、做一做(课本第八页)